明清皇帝用年号称呼,以前为什么不用年号称呼皇帝?

匆匆过客59157110499


反清复明斗争以及文字狱是清朝称呼明朝皇帝用年号的主要原因。

对皇帝的称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朝人对皇帝的称呼;另一种是皇帝死后后人对皇帝的称呼,这又分两种:一是后帝对前帝的称呼;一是后朝史家及官民对前朝皇帝的称呼。

一、当朝人对皇帝的称呼:

大臣尊称皇帝为陛下(bì xià)、帝、皇上等。秦朝时称:始皇帝等。

二、同朝后帝称呼前帝:

1、有庙号的称庙号,如汉朝:高祖;唐朝:太宗,高宗、中宗、文宗、玄宗、肃宗、文宗、昭宗等;宋朝:太祖、太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理宗等;明朝:太祖、太宗(后改为成祖)、中宗、宪宗、代宗、孝宗 、神宗、熹宗、思宗等;清朝:圣祖等。

2、无庙号的称谥号,如:汉:孝文帝、孝武帝、汉献帝;隋朝:文帝,炀帝;唐朝:殇帝等。

一般情况下,唐朝、宋朝、明朝大都时兴称呼庙号;末代帝没有庙号,有谥号的则称谥号,如宋恭帝,就是谥号,宋端宗为其上尊号”孝恭懿圣皇帝“,元人上谥号”恭皇帝“等。

三、后朝史家对前朝皇帝的称呼:

后代史学家整理前朝历史书籍时,一般都根据前代史料的称呼而称呼之,基本不做改动。清朝人修明朝的史书《明史》,也是按照明朝的庙号称呼之。

四、后朝官民对前朝皇帝的称呼

唐宋时期,基本以史书上的称呼为准。但到了清朝时期,则把明朝皇帝的庙号称呼,统统都改换成了按年号称呼,如:洪武、永乐、宣德、嘉靖、崇祯,而且官方习惯上还不加“帝”字,而在民间称呼上则加帝字。

究其原因大概与清初”反清复明“运动及文字狱有关。

清初,张献忠的旧部转战到云南广西湖南一带,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号与南明政权联合反清。其后,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也举行起义与清朝对抗。在这种形势下,清朝忌讳“明”字,因为称呼明朝皇帝时必须要带上明太祖、明英宗等,为了淡化明朝,就在官方不再称呼庙号,而改用年号称呼,将明朝的什么事情是就讲洪武时如何让如何让,宣德时如何如何,嘉靖时如何如何等等。这还是政治原因,而非是谥号越封越长,称呼起来不方便。实际上,只有清朝一代是称呼年号的。而唐朝、宋朝、明朝三个朝代都是以庙号为称呼的。

清朝三百年文字狱更是不断,康雍乾时期最甚。

庄廷鑨从明朝宰相朱国桢的后人那里,买来一部《明史》中《列朝诸臣传》稿本。朱国桢的《明史》已刊行于世,《列朝诸臣传》是未刊部分。庄廷鑨将它和自己所补的崇祯朝历史,用自己的名字刊刻。他所补的崇祯朝历史,对满人有攻击之辞。1663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当时庄廷鑨已死,也被刨棺焚尸,弟弟廷钺被杀;为庄书作序的李令哲和他的四个儿子也都被杀。庄廷鑨的家产全部赏给吴之荣。

南浔镇大富翁朱佑明,与吴之荣有私仇,吴之荣就嫁祸他,说庄书序中所称“旧史朱氏”是指朱佑明,其名字也使人生疑,结果朱佑明和他的五个儿子都被处决。此外,牵涉此案的官吏、书商、刻工、列名书中的人等,罢官充军、处死的有七十余人。

康熙时期,戴名世著作《南山集》,书中采用方孝标《滇黔纪闻》一书材料,其中涉及南明诸王朝的事情,并书南明桂王永历年号。结果戴名世被斩。

胡中藻著有《坚磨生诗钞》,乾隆指摘诗中“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是何肺腑?”诗中“与一世争在丑夷”、“斯文欲被蛮”等句,因有“夷”、“蛮”字样,被指责为诋骂满人。又:“虽然北风好,难用可如何?”“南斗送我南,北斗送我北。南北斗中间,不能一黍阔”等诗,则扣以南北分提,别有用心之罪。结果胡中藻被杀。

徐述夔着有《一柱楼诗》,其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等句,徐述夔和儿子怀祖戮尸,孙子及校对人都处死。

著名诗人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尸。

1779年,冯王孙著有《五经简咏》一书,其中有“飞龙大人见,亢悔更何年?”之语,说他想反清复明,凌迟处死,子坐死,家属发遣为奴。凡此种种。

由此可见,大概是清朝以满清而统治汉人,缺乏自信心,有意淡化汉人对明朝的印象,故以年号称呼明朝,以巩固统治地位而有意为之。


南宫外史


年号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汉武帝之前是没有年号的。庙号虽然起源于商朝,但他们更习惯用干支来称呼皇帝,比如盘庚,庚就是十天干之一。周朝没有沿用商朝的庙号,不过他们有谥号,比如“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幽”就是谥号。

汉武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年号。此后的皇帝每人至少都有一个年号,这才有了使用年号称呼皇帝的可能性,但也只是可能性。

因为在年号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存在同一个皇帝对应多个年号的情况。

在明清以前,皇帝的年号并不固定,往往会出现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因为各种原因而多次改元的情况。

比如创立年号的汉武帝刘彻,就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号,而且每个基本都不怎么出名。

其次,存在一个年号对应多个皇帝的情况。

寓意好的年号大家都想要,也因为皇帝的数量多,所以会出现好几个皇帝扎堆一个年号的情况。

比如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个年号建元,就陆续被前赵昭武帝刘聪、晋康帝司马岳、前秦宣昭帝苻坚、齐高帝萧道成使用过,同时还是新罗法兴王和真兴王的年号。

所以,如果在皇帝群里艾特建元皇帝,答应的就有七个人,谁知道叫的是谁呢。

再次,存在年号过长的情况。

按照惯例,年号通常是两个字。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太平兴国、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大中祥符。

这样的年号太长了,叫起来也不顺口啊。

最后,还存在年号有特殊打开方式的情况。

这一点因为属于个例,所以经常被人忽略。比如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他的年号是大明。

对,你们没看错,就是大明。

所以想一想,在皇帝群里艾特大明皇帝,出来的会是心里想的那个人吗?

大致是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再加上谥号和庙号的混合使用,导致了明清之前人们不习惯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到了明清,皇帝往往采取一世一元制,基本不改元,一人一个年号用到老,不会重复,叫起来还顺口。再加上谥号越来越长不容易记住,庙号没有年号泛用性广,所以用年号称呼皇帝就成了主流。


望舒楼主人


经常看历史文献的很容易看到明清两朝的皇帝,比如嘉靖帝、崇祯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称号,在帝前面的两个字都是他们曾经用过的年号,年号在中国古代很早就用,明清之前很少出现用年号来称呼一位帝王,具体是什么原因的呢?

其一,明朝之前的帝王大都不是一个年号。年号是汉朝武帝首创,中国历史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汉武帝自己就使用了十二个年号,其后的皇帝使用的年号一般都不止一个,很多时候出现天降祥瑞或者出现大灾难改元。不能用一个年号来代表这个皇帝,比如唐玄宗有三个年号,集中时间比较长的是开元和天宝,如果称他为开元帝,那么人们只能想起他开创的开元盛世,就不会把天宝治乱(安史之乱)和他联系在一起,而从明朝开始,基本实现了一帝一个年号,用年号称呼皇帝更合理。

其二,谥号和庙号完全可以表示清楚明朝以前的帝王。西汉至隋的帝王除了开创者,大部分都用某帝表示,如汉文帝、魏文帝、隋文帝等,既有当时谥号字数较少便于表示的原因,也有对宗法比较全面周的传承,如周朝的王称号为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周赧王等,中间用的都是谥号。从唐朝开始,后人不断给去世的皇帝加谥号,造成用谥号称号皇帝的困难,所以改用庙号更简洁和便于区分帝王。

其三,明清以后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明清两朝大部分时间比较稳定,除了靖难之役外,未出现大的波动.这种局面也是前面历朝历代没有的。没有变动的情况,出于稳定需要,帝王也不会改变年号。而明清恰恰各有一位皇帝不能用某某帝来称呼,一个是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其被瓦剌俘虏,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为了避免瓦剌勒索,拥立其弟弟朱祁钰为帝,在朱祁镇被放回后,朱祁钰不愿意退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在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实现了复位,这个时候因为自己之前的年号有中断且为了表现出自己出现掌权,进行了改元。而清朝的皇太极认为明朝的汉人对于大金这个国号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加上他成为蒙古的博格达汗,决定改国号为清,同时改元。

最后,历史学家的习惯叫法。对于一个比如刘邦,称他为汉太祖或者汉高帝都没有毛病,因为他是开国君主,史学家习惯叫称他为汉太祖并延续下来。习惯用年号表示的明清皇帝,除了宣统皇帝都有庙号,用庙号来称呼他们也没有问题,比如乾隆皇帝,称他为清高宗也是没有问题。一些皇帝的庙号在历史出现过变动,为了避免争议出现,称呼其年号更为贴切。

综上,结合谥号的变化和明清几乎一帝一个年号等情况,称呼明清皇帝更习惯用年号。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指正。


舍我谈历史


最重要的原因:明朝之前很很多皇帝喜欢频繁更换年号,所以没办法统一,称呼皇帝年号不利于后世史书记载。

汉朝之前的皇帝没有年号,唐朝之前有庙号皇帝的也很少,所以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称呼谥号

在唐朝以前的皇朝,是很看重庙号的,所谓“祖有功、宗有德”,所以有很多皇帝没有庙号,但是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只有极个别的没有。像汉朝二十多个皇帝,只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光武帝、明帝、章帝有庙号,其他皇帝没有。所以唐朝之前的皇帝不便用庙号来称呼,一般采用谥号加名字来称呼。不过有个特例就是秦始皇,因为是第一个自称为皇帝的人,所以后世都直呼他的秦始皇。


【秦始皇雕像】

从汉武帝起开始设置年号,但是唐、宋、元的皇帝们喜欢频繁更改年号,同时他们非常看中庙号,也都称呼皇帝庙号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号六年。但根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上面都标有建元、元光等年号,证明建元、元光等年号并非后来追命。而汉武帝在位54年一共使用了十一个年号。

【汉武帝雕像】

之后很多皇帝也喜欢频频更改年号,比如武则天在位十五年,用了十四个年号,但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所以世人都称她的名字。

从唐太宗开始,后世皇帝不断追封前朝皇帝谥号,所以皇帝的谥号开始不断加长,非常不便于称呼,例如唐高祖谥号的全称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而且明清以前,许多皇帝都不止一个年号,所以也不便用年号来称呼。那么只好用庙号来称呼,如唐太宗、宋高宗。也有特例,比如成吉思汗、忽必烈。

【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

宋元时期皇帝谥号逐渐加长,不利于后世使用,明清两朝皇帝的年号一般是一帝一个,所以从明朝开始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

在明清两代,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谥号,而基本上是一帝一年号(除了朱祁镇这个二进宫的皇帝用了两个年号),但是谥号是越来越长,例如努尔哈赤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一共二十七个字。

当然,谥号也可以简化,比如顺治皇帝的庙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可以简称为章皇帝。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官员等一般既可用庙号、谥号也可用年号来称呼以前的皇帝,如康熙皇帝,可以被称呼为圣祖,也可以被称为圣祖仁皇帝,也可以被称为康熙爷。

【清圣祖康熙画像】

但是除了官员、学者名流之外,一般老百姓显然弄不清楚每个皇帝的这么长的谥号是什么意思,也记不住,并且平时生活中也基本上用不到皇帝的庙号,但是用以纪年的年号却成为老百姓口中经常用到的词,老百姓对年号的熟悉程度显然大大超过谥号和庙号,加上明清两代每个皇帝年号基本上是唯一的,以广大老百姓就以年号来代称皇帝了。


古曲古风


年号是我国古代皇帝颁行用来纪年的方法,这个方法通行于汉字文化圈。在古代,其实有好几种纪年方法,一种是年号、一种是谥号、一种是庙号、另外一种是干支纪年法,有时候,干支纪年法和其他前三种的任一种配合使用。譬如乾隆庚子年就是公元1780年,乾隆45年。

起初,谥号和庙号都是很严肃的,不会随便使用,尤其庙号,立庙纪念的肯定是立下大功的皇帝,才值得后人纪念,但是魏晋之后,庙号泛滥,只要是皇帝就可以立庙。而唐朝以后,谥号由本来评价功过得失的方法变成替皇帝歌功颂德的东西,已经失去本意,而年号本来是为美好寓意而选的字也逐渐增加了他的特色涵义。

本来,一开始版本年号就是为了纪年,但是在明清时期,皇帝采用的年号通常固定,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采用一个年号,除了明英宗朱祁镇有两个年号,一个正统、一个天顺,这两个年号之间隔了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景泰。其他的皇帝都是一个,所以逐渐的年号就成了称呼皇帝的一种方式,譬如崇祯皇帝、乾隆皇帝。

这种现象在明朝以前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之前的一个皇帝就有很多个年号,譬如年号的创始人汉武帝就有十个年号,宋仁宗有九个年号。如果以年号称呼他们那就乱了套。只好用其他的来称呼。

普遍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谥号起源于周朝。周朝没有采用庙号,秦始皇称皇帝以后,废除谥号。汉高祖刘邦称帝以后,恢复了谥号,有限度的恢复庙号,整个西汉庙号总共四人。于是汉朝皇帝开始,历朝皇帝死后就有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谥号,这个谥号通常就是评价他一生功过的,加上一个朝代,和帝字,就成了这个皇帝的代称,譬如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等。

到了唐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自大,谥号开始泛滥,由一字两字谥逐渐发展成多字谥。譬如唐玄宗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时期皇帝谥号已经20多字,谥号称呼皇帝已经不方便了,但是有另外一个方法,那就是自曹魏以来泛滥的庙号排上用场,毕竟一个皇帝死后立一个庙,一个只有一个庙号,于是,庙号成了皇帝的代称,如唐太宗、宋徽宗。


歪史


古代中国的纪年都采用帝王来纪年,通用格式是“帝王+X年”。帝王登基那年称为元年,之后则是按年岁记,比如秦始皇登基后的第37年,史书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七年,用公历记的话则是公元前210。

纪年格式"帝王+X年”中的“帝王”通常有三种格式,分别是谥号、庙号、年号。谥号是对帝王的综合性评价,庙号是帝王在家族中的辈份,年号则是帝王在位期间使用的纪年名字。隋朝之前采用谥号,唐元之间采用庙号,明清则采用年号。唐朝开始谥号越来越长,既不方便记忆,又不方便书写,失去了谥号的原本作用,故弃谥号用庙号。

庙号并非每个帝王都拥有,只有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帝王才拥有,不过唐朝开始每个帝王都有。庙号虽然跟谥号有别,但是演变到最后庙号也有了谥号的部分功能,因此明清两朝采用年号来表示。明清以前,一位帝王的年号可以有多个,明清开始,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汉武帝的本名是刘彻,谥号是汉武帝,庙号是汉世宗,年号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

唐太宗的本名是李世民,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是唐太宗,年号是贞观。

康熙皇帝的本名是爱新觉罗·玄烨,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是清圣祖,年号是康熙。


大秦铁鹰剑士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

明清以前多数皇帝拥有多个年号,每逢特殊时期往往就会改年号,以表示自己顺应天意,是真龙天子。而到了明清时期,乃是中国的中央集权,皇帝集权巅峰时期。皇帝作为实际上的最好统治者,其本身已经被彻底神化了,不需要再玩以前顺天命,更年号,下罪已诏的时候了。

皇帝所代表的至高无上,已经不允许皇帝去改,皇帝也不会轻易去改,以表示自己的一统万年。这时皇权的自信与强大,让皇帝的年号不再需要以前的那种伪装性。


叶下风尘


其实汉朝的汉武帝之前的君主,是没有年号的,只有谥号与庙号。在商朝,称呼君主多称呼其庙号,而后来周朝则称呼谥号更多。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不满“子议父,臣议君”的做法而自称“始皇帝”,废除了庙号与谥号。汉朝建立以后,高祖刘邦再次恢复了谥号与庙号。


中国的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其中改朝换代的事情也是非常常见,从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每一位皇帝登基都会改年号,甚至有的皇帝要改好几个年号,但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明清以后就不常见了,因为每个皇帝都开始只有一个年号了。这是因为朱元璋登基后定制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成为祖制,后代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以前的皇帝很重视年号,明朝以后就不重视了吗?大家都应该知道,皇帝每改一次年号,就有许多东西都需要修改,比如说货币铸造,撰写文件,政令的通行等等,明朝之前我们国家的人数并不是太多,但是明朝以后,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开始增长,所以因为修改年号制作图章这件事上就显的非常麻烦了。并且年号过多,非常引起混乱。明清之后,只用一个年号,这样就方便多了。


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做上皇帝后的他非常懂得民间疾苦,比较体恤民情。对于年号这种事情应该不是他关心的重点。他的初衷是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一心只想把国家治理好,他不想让百姓都受他受过的苦,换一次年号就会劳民伤财,所以这不是他想看到的。


老贾先声


历史上明清之前,皇帝如遇重大事件会频繁更改年号,这样造成一个皇帝往往会有好几个年号,如果仅以年号称呼,你知道究竟是哪个皇帝吗?恐怕也会引起混乱。

而明清皇帝除了明英宗朱祁镇因夺门之变二次上台和清太宗皇太极建立大清,更改过年号以外,历代各皇帝都是一个年号,没有其他,这样自然就可以以年号称呼,


—只道是寻常


我个人观点是

明清以前皇帝多以谥号,庙号称,一个皇帝甚至有十几个年号,所以不用年号称。明清时期因为庙号,谥号长,而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就用年号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