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在新京報某期專訪中,丹麥作家萊諾拉·克莉絲汀娜·斯科夫在談及母親時說到,

“其實我媽媽很嫉妒我!”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這讓現場的記者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幾乎很少有人用這個詞彙,來描述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隨後她解釋說,“原因有很多,因為自己的成就比她高,又比她年輕和漂亮等等。也許你們無法相信,但對於我卻是事實。”

為此,克莉絲汀娜·斯科夫寫了一本自傳小說《對迷失之物的靜謐感受》,來描述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原以為這本書描述的只是少數人有的情感,沒想到卻在丹麥國內熱銷,甚至引起現象級的熱議。

在採訪中,克莉絲汀娜·斯科夫表示,雖然丹麥和中國文化不同,但很多中國人在親子關係中也存在著相似的問題——如果孩子的表現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他們之間就容易產生隔閡。

從心理學上來說,丹麥作家克莉絲汀娜·斯科夫說的“我媽媽很嫉妒我”,正是言語虐待型父母的具體表現。由於母親自己年紀漸大,美貌不再而心生惶恐,從而將女兒視為競爭對手,總覺得有必要貶損她,因而向孩子施以言語虐待,卻打著為你好的名義。那麼,面對言語虐待傾向型的父母,孩子應該如何自處?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告訴我們——通過認識自我,思考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能夠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從而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一、有毒的父母始終支配孩子的生活

家庭,幾乎是所有人最基本的生活區域。

對孩子來說,在小的時候,家庭可能是他的全部。家庭,不僅教會了年幼的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更是決定孩子自己是誰,以及選擇與人相處的方式。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家庭幾乎是每個孩子構建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根源,而父母的行為模式,則會被沒有獨立意識的孩子全盤接受,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行為表現之中。那麼,怎樣的父母是有毒的呢?

心理學上,將持續對孩子有負面行為模式,始終支配孩子生活的父母,定義為傷害型父母,也即“有毒”的父母。如果父母有毒,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做出以下的自我評價:

我沒法相信別人。

我不值得被人關心。

我永遠都不會成功。

這些中毒的子女所表現的症狀都驚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損,或多或少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並且一無是處。

當這些孩子長大後,很難建立起積極的自我形象,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會反過來影響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講了一個案例:有位媽媽年輕的時候夢想成為舞蹈家,可因為結婚放棄了。後來,媽媽就把舞蹈家的夢想寄託在女兒身上,希望女兒能夠為她爭一口氣。可沒想到,當女兒在舞蹈表演中表現良好時,媽媽卻當著眾人的面說她跳得像河馬一樣,接著對女兒說,“你要學會接受批評,畢竟你什麼事都做不好,不是嗎?”

在媽媽看來,女兒的表現始終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母親的行為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督促女兒在競爭中表現突出,另一方面又告訴孩子很差勁,而女兒總感到失落,無論做什麼,她都沒法自信,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現實是女兒明明能夠表現良好,卻被聲稱“為了你好”的媽媽無情擊垮。

可見,言語虐待傾向型的父母,容易對孩子造成難以平復的精神創傷。


二、父母有言語虐待傾向,有什麼具體表現?

有毒的父母,常常通過試圖干預和支配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無能,以此來顯示父母自身的優越感。

對於有毒的父母,言語虐待型只是其中一個表現形式,卻容易對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摧殘,諸如最殘酷的話語“真後悔把你生出來!”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如果說父母偶爾對孩子說些貶損的話,是出於某種關心,那麼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為人的價值進行語言層面的攻擊,就屬於語言的虐待。那麼,言語虐待型的父母有什麼表現形式嗎?

第一種是直接公開地用惡毒的語言貶損孩子,諸如罵孩子愚蠢、沒用、笨拙,無視孩子的情感,也無視自己頻繁的語言攻擊孩子的自我意識。

第二種是間接的言語虐待,父母通過長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綽號或者拐彎抹角的羞辱,來對孩子發起攻擊,比如笑話孩子的新衣服——穿起來跟傻子一樣!

蘇珊·福沃德在心理治療工作中,有來訪者傾述自身被父母言語虐待的經歷:父親總是喜歡拿孩子來開玩笑,比如“這孩子絕對不是我們的兒子,你看他的臉,我敢打賭他肯定是在醫院裡抱錯回來的!為什麼不把他送回去,把我們的孩子換回來呢?”

就這樣,孩子一直處於極度焦慮的狀態,害怕自己被送回醫院。直到有一天,孩子詢問父親為何總是看自己不順眼,沒想到爸爸卻說自己只是開玩笑而已,想著逗大家開心,難道你看不出來嗎?

對孩子來說,從出生的那一刻起,自己是微量的,家庭就是自己的全部。孩子就像海綿吸水一樣,無條件全盤接收來自父母的信息,他們是無法分辨父母的玩笑和事實、取消和威脅。

可見,積極的幽默是強化家庭聯繫最有價值的方法,而貶損性的幽默卻是對孩子有極大的破壞性。


三、勇敢直面問題,擺脫父母的控制

從心理學上來說,言語虐待型父母內心持有的,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觀念。他們可能認為,無論怎樣,孩子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否則就是錯的。

當孩子的表現不符合期望時,父母可能不惜顛倒黑白來維護自己的觀點,對孩子施加語言暴力。

《原生家庭》:父母言語虐待傾向,孩子如何自救?

蘇珊·福沃德說到,掙脫言語虐待型父母的影響,要勇敢直面問題,通過思考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緊密糾纏關係,瞭解自己內心潛藏的觀念、感受和行為。

畢竟人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那些灰暗的感受,要重視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係,重塑自身觀念,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

1、重塑觀念感受

1、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

2、讓父母自豪是我的責任。

3、我是父母的全部。

4、父母沒有我活不了。

5、我沒有父母活不了。

6、如果我對父母據實相告(我離婚、流產、喜歡同性等),就等於要了他們的命。

7、如果我和父母抗爭,我就會永遠失去他們。

8、如果我告訴父母他們傷我很深,他們將永遠不再理我。

9、我不應該說任何傷害父母的話,也不應該做任何傷害父母的事。

10、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

11、和父母溝通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那樣做不會有好結果。

12、如果父母可以稍稍改變,我的自我感覺會更好。

13、我這人太頑劣了,所以我必須補償父母。

14、如果我可以讓父母瞭解他們對我的傷害,他們會有所改變。

15、不管父母做什麼,他們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須尊重他們。

16、父母完全無法控制我的生活,因為我一直都在和他們鬥爭。

以上觀念自檢內容裡,如果有4條內容以上就說明,你目前處於和父母處於糾纏的關係。諸如“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我是父母的全部”等這些錯誤的觀念,容易讓孩子覺得無助和煩惱,因此改變自己從修正自我觀點做起。

通過審視內心感受,慢慢理解這些感受的觀念,以及所導致的行為之間的關係。


2、進行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就是撇開和父母的灌輸和影響,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在照顧好自己和關心他人的情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面對父母的行為時,要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因為在做出回應時,自我的感受同時在思考,也就能夠意識到自我的感受,而不是憑著他們驅使自己衝動行事。

在書裡舉了一個經典的案例,媽媽要搬來和女兒一起住,可女兒怕媽媽打擾自己的生活,可拒絕媽媽的要求,自己又過意不去,畢竟媽媽年紀大了需要照顧。於是女兒就陷入了糾結之中

母親: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居然建議我們住賓館,你到底有沒有良心?我簡直不敢相信!

女兒: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

母親: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搬過去住?

女兒:我得考慮一下。

母親:我需要你的答覆。

女兒:我知道,媽媽,但我真的需要考慮一下。

這個案例的巧妙在於,採用非辯護性回應,在面對母親的責難時,女兒並沒有試著去解釋自己的行為,而是堅決地以一句“讓你傷心了,我很抱歉”回應,如此能夠更加表明自己的立場。

因為一旦女兒試著去解釋,希望獲得母親的諒解,那麼自己就處於弱勢地位,立場無法堅定。


3、和父母對峙

如果沒有處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那麼就容易把面對父母時產生的恐懼、憤怒情緒,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從而帶來惡性循環。勇敢地和父母對峙,才是扭轉局面的關鍵所在。和父母對峙主要有四個基本要求:

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

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

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一般來說,主要可以通過寫信和麵談這兩種方式和父母對峙。

比如描述父母曾經做的一件傷害自己事情,自己當時的感受是害怕或是煩惱的情緒,父母的行為對自己的生活產生的積極或消極影響,最後是提出自己的需求,希望父母能夠怎樣對待子女,以及自己想擁有和諧相處的家庭關係等。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裡告訴我們,言語虐待傾向型的父母,容易對孩子造成難以平復的精神創傷。通過認識自我,思考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能夠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從而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