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父母言语虐待倾向,孩子如何自救?

在新京报某期专访中,丹麦作家莱诺拉·克莉丝汀娜·斯科夫在谈及母亲时说到,

“其实我妈妈很嫉妒我!”

《原生家庭》:父母言语虐待倾向,孩子如何自救?

这让现场的记者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几乎很少有人用这个词汇,来描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随后她解释说,“原因有很多,因为自己的成就比她高,又比她年轻和漂亮等等。也许你们无法相信,但对于我却是事实。”

为此,克莉丝汀娜·斯科夫写了一本自传小说《对迷失之物的静谧感受》,来描述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原以为这本书描述的只是少数人有的情感,没想到却在丹麦国内热销,甚至引起现象级的热议。

在采访中,克莉丝汀娜·斯科夫表示,虽然丹麦和中国文化不同,但很多中国人在亲子关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如果孩子的表现不符合父母的期望,他们之间就容易产生隔阂。

从心理学上来说,丹麦作家克莉丝汀娜·斯科夫说的“我妈妈很嫉妒我”,正是言语虐待型父母的具体表现。由于母亲自己年纪渐大,美貌不再而心生惶恐,从而将女儿视为竞争对手,总觉得有必要贬损她,因而向孩子施以言语虐待,却打着为你好的名义。那么,面对言语虐待倾向型的父母,孩子应该如何自处?

《原生家庭》:父母言语虐待倾向,孩子如何自救?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告诉我们——通过认识自我,思考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能够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从而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一、有毒的父母始终支配孩子的生活

家庭,几乎是所有人最基本的生活区域。

对孩子来说,在小的时候,家庭可能是他的全部。家庭,不仅教会了年幼的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更是决定孩子自己是谁,以及选择与人相处的方式。

《原生家庭》:父母言语虐待倾向,孩子如何自救?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几乎是每个孩子构建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根源,而父母的行为模式,则会被没有独立意识的孩子全盘接受,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行为表现之中。那么,怎样的父母是有毒的呢?

心理学上,将持续对孩子有负面行为模式,始终支配孩子生活的父母,定义为伤害型父母,也即“有毒”的父母。如果父母有毒,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做出以下的自我评价:

我没法相信别人。

我不值得被人关心。

我永远都不会成功。

这些中毒的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地相似,自尊心受损,或多或少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并且一无是处。

当这些孩子长大后,很难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由此引发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原生家庭》:父母言语虐待倾向,孩子如何自救?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讲了一个案例:有位妈妈年轻的时候梦想成为舞蹈家,可因为结婚放弃了。后来,妈妈就把舞蹈家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能够为她争一口气。可没想到,当女儿在舞蹈表演中表现良好时,妈妈却当着众人的面说她跳得像河马一样,接着对女儿说,“你要学会接受批评,毕竟你什么事都做不好,不是吗?”

在妈妈看来,女儿的表现始终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母亲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督促女儿在竞争中表现突出,另一方面又告诉孩子很差劲,而女儿总感到失落,无论做什么,她都没法自信,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现实是女儿明明能够表现良好,却被声称“为了你好”的妈妈无情击垮。

可见,言语虐待倾向型的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


二、父母有言语虐待倾向,有什么具体表现?

有毒的父母,常常通过试图干预和支配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以此来显示父母自身的优越感。

对于有毒的父母,言语虐待型只是其中一个表现形式,却容易对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摧残,诸如最残酷的话语“真后悔把你生出来!”

《原生家庭》:父母言语虐待倾向,孩子如何自救?

如果说父母偶尔对孩子说些贬损的话,是出于某种关心,那么经常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为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就属于语言的虐待。那么,言语虐待型的父母有什么表现形式吗?

第一种是直接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诸如骂孩子愚蠢、没用、笨拙,无视孩子的情感,也无视自己频繁的语言攻击孩子的自我意识。

第二种是间接的言语虐待,父母通过长期的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绰号或者拐弯抹角的羞辱,来对孩子发起攻击,比如笑话孩子的新衣服——穿起来跟傻子一样!

苏珊·福沃德在心理治疗工作中,有来访者倾述自身被父母言语虐待的经历:父亲总是喜欢拿孩子来开玩笑,比如“这孩子绝对不是我们的儿子,你看他的脸,我敢打赌他肯定是在医院里抱错回来的!为什么不把他送回去,把我们的孩子换回来呢?”

就这样,孩子一直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害怕自己被送回医院。直到有一天,孩子询问父亲为何总是看自己不顺眼,没想到爸爸却说自己只是开玩笑而已,想着逗大家开心,难道你看不出来吗?

对孩子来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自己是微量的,家庭就是自己的全部。孩子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无条件全盘接收来自父母的信息,他们是无法分辨父母的玩笑和事实、取消和威胁。

可见,积极的幽默是强化家庭联系最有价值的方法,而贬损性的幽默却是对孩子有极大的破坏性。


三、勇敢直面问题,摆脱父母的控制

从心理学上来说,言语虐待型父母内心持有的,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的观念。他们可能认为,无论怎样,孩子都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否则就是错的。

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期望时,父母可能不惜颠倒黑白来维护自己的观点,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

《原生家庭》:父母言语虐待倾向,孩子如何自救?

苏珊·福沃德说到,挣脱言语虐待型父母的影响,要勇敢直面问题,通过思考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紧密纠缠关系,了解自己内心潜藏的观念、感受和行为。

毕竟人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那些灰暗的感受,要重视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重塑自身观念,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重要一步。

1、重塑观念感受

1、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

2、让父母自豪是我的责任。

3、我是父母的全部。

4、父母没有我活不了。

5、我没有父母活不了。

6、如果我对父母据实相告(我离婚、流产、喜欢同性等),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

7、如果我和父母抗争,我就会永远失去他们。

8、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伤我很深,他们将永远不再理我。

9、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

10、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

11、和父母沟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那样做不会有好结果。

12、如果父母可以稍稍改变,我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13、我这人太顽劣了,所以我必须补偿父母。

14、如果我可以让父母了解他们对我的伤害,他们会有所改变。

15、不管父母做什么,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须尊重他们。

16、父母完全无法控制我的生活,因为我一直都在和他们斗争。

以上观念自检内容里,如果有4条内容以上就说明,你目前处于和父母处于纠缠的关系。诸如“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我是父母的全部”等这些错误的观念,容易让孩子觉得无助和烦恼,因此改变自己从修正自我观点做起。

通过审视内心感受,慢慢理解这些感受的观念,以及所导致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2、进行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就是撇开和父母的灌输和影响,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他人的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面对父母的行为时,要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因为在做出回应时,自我的感受同时在思考,也就能够意识到自我的感受,而不是凭着他们驱使自己冲动行事。

在书里举了一个经典的案例,妈妈要搬来和女儿一起住,可女儿怕妈妈打扰自己的生活,可拒绝妈妈的要求,自己又过意不去,毕竟妈妈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于是女儿就陷入了纠结之中

母亲: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居然建议我们住宾馆,你到底有没有良心?我简直不敢相信!

女儿: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

母亲:你到底同不同意我们搬过去住?

女儿:我得考虑一下。

母亲:我需要你的答复。

女儿:我知道,妈妈,但我真的需要考虑一下。

这个案例的巧妙在于,采用非辩护性回应,在面对母亲的责难时,女儿并没有试着去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是坚决地以一句“让你伤心了,我很抱歉”回应,如此能够更加表明自己的立场。

因为一旦女儿试着去解释,希望获得母亲的谅解,那么自己就处于弱势地位,立场无法坚定。


3、和父母对峙

如果没有处理好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容易把面对父母时产生的恐惧、愤怒情绪,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从而带来恶性循环。勇敢地和父母对峙,才是扭转局面的关键所在。和父母对峙主要有四个基本要求: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一般来说,主要可以通过写信和面谈这两种方式和父母对峙。

比如描述父母曾经做的一件伤害自己事情,自己当时的感受是害怕或是烦恼的情绪,父母的行为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最后是提出自己的需求,希望父母能够怎样对待子女,以及自己想拥有和谐相处的家庭关系等。

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告诉我们,言语虐待倾向型的父母,容易对孩子造成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通过认识自我,思考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能够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解脱,从而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