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作為詩人的水平如何?

仁勇校尉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巨。

未晚徵車度,雞鳴關早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後世明君之典範。

作為書法家和詩人,他一生所留下的經典和壯麗詩篇多達80多首,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有:《元日》、《賜房玄齡》、《賜蕭瑀》、《守歲》、《詠雨》、《飲馬長城窟行》、《春日望海》、《初夏》、《喜雪》、《帝京篇十首》等。

縱觀歷史長河,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政治家和治國明君。他治理下的唐朝,可謂是當時世界上最出色的國家。在那個時期由於他整天忙於軍事政務和治理國家,並沒有像其他著名詩人那樣留下太多傳世佳作,但他卻在詩詞方面同樣表現出很深的造詣,同樣值得可圈可點。








新天地30715727


雖然李世民做皇帝的口碑不錯,但他寫詩的水平就差遠了,連楊廣都不如。楊廣的詩還不失靈性,李世民的詩是毫無靈性。

簡單的說吧,李世民寫詩就是發燒友的水平,能寫,就是不上檔次,只不過他是皇帝,大家給他點面子而已。當然,他比後世某個更愛寫詩而且還更高產的皇帝相比,還是不錯的。

來看一首太宗皇帝的詩《詠風》

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
披雲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

就算是不懂詩的讀一讀,有沒有覺察出問題,其實這首詩可以直接砍掉兩句了,我來給改一下哈。

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

把中間兩句刪除了,這樣讀起來是不是就硬氣的多。總比太宗皇帝那樣,蕭條起關塞,搖颺下蓬瀛。開頭多有氣勢啊,風從關塞吹到大海,多霸氣的開頭。

然鵝,接下來忽然畫風轉變,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哎,正激昂澎湃的讀著呢,突然接下來的一句就變的軟趴趴的,簡直是從壯漢到娘炮的轉變啊,讓讀詩的人都無法接受,簡直是要精神分裂啊!

到最後,寫詩的人也覺得自己軟了,趕緊的硬一下,譁!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這氣勢又上去了。

攤手,有沒有覺得不倫不類?而太宗皇帝有很多這樣的詩,就是這麼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畫風分裂,一會兒想有霸王之氣,一會兒又想小橋流水,結果寫的四不像,反而失去自己的風格。

倒是他最質樸的直抒胸臆的詩還算氣勢十足,沒有淪為不倫不類。

來看這首《還陝述懷》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這首詩雖然缺少點靈性,但已經是李世民最好的詩之一了,全詩在敘事寫景抒情一氣呵成,構思精縝,對仗工整,氣勢十足,不失為一篇工整的詩。

太宗皇帝很愛寫詩啊,雖然很努力的寫啊,學習前人,學習同時代的優秀者,到底沒有寫出一首能拿出手的詩,最終也沒有讓太宗皇帝在詩壇佔據耀眼的位置。

但是,因為太宗愛寫詩啊,他的小團隊十八學士裡面也有牛人啊,比如虞世南啊李百藥啊上官儀啊,因為皇帝愛寫詩,聚集在周圍的文人學士一大把,對唐詩的發展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李世民時代的詩壇也算是黎明前的曙光吧!終於要打破宮體詩的牢籠了,進入新的天地。這一點,李世民陛下的功勞也是毋庸置疑的。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吧!謝謝!


猴格大人


文韜武略的唐太宗 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

大概皇帝多是讀書之人, 讀書人無不作詩,皇帝自然不免。皇帝有好皇帝壞皇帝,詩人皇帝自然也有好的詩人和差的詩人,唐太宗應該算是不錯的詩人。


《賦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唐太宗的這首詩是賜給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蕭瑀,此人是南朝梁明帝之子,姐姐後來成為隋煬帝的蕭黃後。蕭瑀在唐太宋朝六次拜相,六次被罷相。

《賦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這首五言絕句是一首折腰體,第三句與第二句失黏,但是句式都是律體的句式,這種非古非律的現象在初盛唐時非常多,例如崔顥的《黃鶴樓》、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登金陵鳳凰臺》等。

其中疾風知勁草來自於《東觀漢記·王霸傳》,王霸在劉秀低谷之時不離不棄,因此劉秀說道:“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對於大臣來說,李世民用此典故贈詩是莫大的榮譽。王霸是東漢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蕭瑀是唐太宗二十四功臣之一,這個用典恰如其分。


《賜房玄齡》

相對於“宮徵鏗然”的《賦蕭瑀》李世民另一首《賜房玄齡》就多了一點點齊梁宮體詩的風韻,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這兩首詩:

《賜房玄齡》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

《賦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賦蕭瑀》好在前兩句,確是“宮徵鏗然”,但後面兩句評價缺少詩意。《賜房玄齡》四句寓情於景高明的多,“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描寫了一個勤於政事的賢明宰相形象。末句用的是孟嘗君函谷關雞鳴典故,早晨天還未亮,班車就上路了,公司的大門已經在雞鳴聲中打開,這是企業董事長對於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誇獎。

太液池是皇宮中的古池, 中有蓬萊、方丈、瀛洲神山,唐朝又在唐城內庭中心重修太液池。昆明池、太液池是宮體詩、應制詩常用的詩料,比如唐朝上官儀《早春桂林殿應詔》: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南朝梁的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南朝陳的江總 《秋日侍宴婁苑湖應詔詩》:“玉軸昆池浪,金舟太液張。”

西園特指三國時期鄴都的西園,魏文帝曹丕經常和文人在此處雅集賞月吟詩。唐太宗此詩“西園引上才”來自於南朝沈約《詠月》詩最後一句:“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游上才。沈約是齊梁時期竟陵八友之一,提出“四聲八病”之說,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為唐朝格律詩的成熟起了關鍵作用。

對於詩人唐太宗的評價

李世民的詩被一些人認為風骨荏弱,未能擺脫齊梁舊習,明代鍾惺在《唐詩歸》中說:

太宗詩終帶陳隋滯響,讀之不能暢人。取其豔而秀者,句有餘而篇不足。

徐獻忠《唐詩品》評價高得多:

文皇生更隋代,早事藝文,習氣既閒,神標復秀,故綺發天葩,輝揚內藻,聲音之本,不徒然矣,及乎大業成就,神氣充揚,延攬英賢,流徽四座,其遊幸諸作,宮徵鏗然,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雖綺麗鮮錯,而雅道立矣,其為一代之祖,又何疑焉?

文皇帝是唐太宗死後最初的諡號,“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的評價彷彿在說初唐四傑的陳子昂,陳子昂生於公元659年,李世民生於599年,並649去世,10年後大舉"風骨""興寄"主張的陳子昂才出生。

結束語

唐太宗李世民在六朝浮靡詩風中,對於唐詩發展開創之功。唐太宗有《太宗集》四十卷,可惜他雖然貴為皇帝,卻和唐朝多數詩人一樣,大部分作品沒有流傳下來。《全唐詩》僅僅存其詩1卷,加上其他選本的收錄,至今流傳下來的詩大約百首左右,大家都知道同樣愛寫詩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幾萬首詩。

老街步《賜房玄齡》原韻作五絕一首《觀唐絕句04-文武業》,贊其文韜武略:

逐鹿嫻弓馬,經綸識異才。功成文武業,風氣一時開。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貞觀之治下的大唐盛世,人們有錢又有閒,所以社會上出現了大批文藝青年。詩詞歌賦是他們的日常,許多大V一言不合就作詩,就像我們現在發朋友圈一樣簡單,而且範圍比較廣泛,愛情、友情、基情等都是信筆拈來。

比如愛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相當於現在KTV裡點唱率很高的歌: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比如友情: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相當現在很文藝的那句:兄弟,你不在的日子裡,我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風景,可是風景卻不夠美。因為,你不在身邊;

比如基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在這裡赤裸裸的表達對汪倫的基情。

現存的唐詩有5萬多首,被後人加精置頂的也依然有三百多首,唐朝的文(shi)青(ren)們之所以取得這麼大成就,主要是因為他們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就是自帶金V認證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的詩,雖然比不上唐朝那些頂級大詩詞作家,但作為天子,一個帶頭大哥,他的詩歌引導著唐朝的詩人們持續不斷的洗刷著南北朝以來豔情詩的空洞風氣,對盛唐詩文風流有開創之功。

《全唐詩》對這點看的很明白,在《全唐詩》裡這樣評價這個巨人:“天文秀髮,沉麗高朗,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舊唐書·太宗本紀》上說:太宗乃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每更直閣下,降以溫顏,與之討論經義。也就是說李世民不止開設文學館,定期發放工資來贊助文學愛好者,還經常盤著腿和這些人探討詩歌,並親自參與創作。

李世民的詩歌被《全唐詩》收錄有106首。其中有四十多首屬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的那種附雅風騷題材。

比如:《帝京篇其六》:萍間日彩亂,荷處香風舉。

再比如:《首春》:初風飄帶柳,晚雪間花梅。

這像不像朋友圈裡某些朋友,經常發各種廣角、微距外帶調色的照片,然後寫一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明朝文學大V王世貞就這樣懟李世民:“詩語殊無丈夫氣”,其實王世貞就差直接說“娘炮”兩個字了。

但千萬別以為李世民只會走這種悶騷的小清新路線,作為從戰爭的血雨腥風中走過來,親手殺了兩個兄弟的皇帝,一旦豪放起來,連他自己都怕。

比如這首:《還陝述懷》: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旗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其實詩歌、圍棋、音樂、歌舞都是唐太宗的業餘愛好,但即使如此,他的每一項業餘愛好也都成績顯著。個人感覺如果不是被皇帝這份工作耽誤,文藝範兒滿滿的詩歌骨灰級發燒友李世民說不定會以唐代著名詩人的身份出現在我們中小學課本里。

以上。



蹲村口的李大爺


最好的唐詩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文武全才,不僅可以率領千軍萬馬克敵制勝,詩也是寫的相當有水平。

李世民留世的唐詩有八十八首,下面是筆者認為最好的一首。

《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集賢院居士


縱觀唐朝,李世民那個時期並沒有太多像樣的詩詞,在詩詞造詣上有所建樹的人也並不多,唐初時期,詩詞的韻腳和規則才算是有了一個雛形,李世民在詩詞上面的造詣是很高的,當然也就是相對於當時的水平來說算是可以,放在歷史長河中也就沒什麼太多可圈可點之處了。能把李二的詩詞收錄並流傳,更多的是史學家照顧其面子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