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作为诗人的水平如何?

仁勇校尉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巨。

未晚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

作为书法家和诗人,他一生所留下的经典和壮丽诗篇多达80多首,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有:《元日》、《赐房玄龄》、《赐萧瑀》、《守岁》、《咏雨》、《饮马长城窟行》、《春日望海》、《初夏》、《喜雪》、《帝京篇十首》等。

纵观历史长河,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政治家和治国明君。他治理下的唐朝,可谓是当时世界上最出色的国家。在那个时期由于他整天忙于军事政务和治理国家,并没有像其他著名诗人那样留下太多传世佳作,但他却在诗词方面同样表现出很深的造诣,同样值得可圈可点。








新天地30715727


虽然李世民做皇帝的口碑不错,但他写诗的水平就差远了,连杨广都不如。杨广的诗还不失灵性,李世民的诗是毫无灵性。

简单的说吧,李世民写诗就是发烧友的水平,能写,就是不上档次,只不过他是皇帝,大家给他点面子而已。当然,他比后世某个更爱写诗而且还更高产的皇帝相比,还是不错的。

来看一首太宗皇帝的诗《咏风》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就算是不懂诗的读一读,有没有觉察出问题,其实这首诗可以直接砍掉两句了,我来给改一下哈。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把中间两句删除了,这样读起来是不是就硬气的多。总比太宗皇帝那样,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开头多有气势啊,风从关塞吹到大海,多霸气的开头。

然鹅,接下来忽然画风转变,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哎,正激昂澎湃的读着呢,突然接下来的一句就变的软趴趴的,简直是从壮汉到娘炮的转变啊,让读诗的人都无法接受,简直是要精神分裂啊!

到最后,写诗的人也觉得自己软了,赶紧的硬一下,哗!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这气势又上去了。

摊手,有没有觉得不伦不类?而太宗皇帝有很多这样的诗,就是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画风分裂,一会儿想有霸王之气,一会儿又想小桥流水,结果写的四不像,反而失去自己的风格。

倒是他最质朴的直抒胸臆的诗还算气势十足,没有沦为不伦不类。

来看这首《还陕述怀》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这首诗虽然缺少点灵性,但已经是李世民最好的诗之一了,全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一气呵成,构思精缜,对仗工整,气势十足,不失为一篇工整的诗。

太宗皇帝很爱写诗啊,虽然很努力的写啊,学习前人,学习同时代的优秀者,到底没有写出一首能拿出手的诗,最终也没有让太宗皇帝在诗坛占据耀眼的位置。

但是,因为太宗爱写诗啊,他的小团队十八学士里面也有牛人啊,比如虞世南啊李百药啊上官仪啊,因为皇帝爱写诗,聚集在周围的文人学士一大把,对唐诗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李世民时代的诗坛也算是黎明前的曙光吧!终于要打破宫体诗的牢笼了,进入新的天地。这一点,李世民陛下的功劳也是毋庸置疑的。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吧!谢谢!


猴格大人


文韬武略的唐太宗 六朝浮靡之习,一变而唐

大概皇帝多是读书之人, 读书人无不作诗,皇帝自然不免。皇帝有好皇帝坏皇帝,诗人皇帝自然也有好的诗人和差的诗人,唐太宗应该算是不错的诗人。


《赋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太宗的这首诗是赐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萧瑀,此人是南朝梁明帝之子,姐姐后来成为隋炀帝的萧黄后。萧瑀在唐太宋朝六次拜相,六次被罢相。

《赋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这首五言绝句是一首折腰体,第三句与第二句失黏,但是句式都是律体的句式,这种非古非律的现象在初盛唐时非常多,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登金陵凤凰台》等。

其中疾风知劲草来自于《东观汉记·王霸传》,王霸在刘秀低谷之时不离不弃,因此刘秀说道:“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对于大臣来说,李世民用此典故赠诗是莫大的荣誉。王霸是东汉光武帝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萧瑀是唐太宗二十四功臣之一,这个用典恰如其分。


《赐房玄龄》

相对于“宫徵铿然”的《赋萧瑀》李世民另一首《赐房玄龄》就多了一点点齐梁宫体诗的风韵,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

《赐房玄龄》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赋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赋萧瑀》好在前两句,确是“宫徵铿然”,但后面两句评价缺少诗意。《赐房玄龄》四句寓情于景高明的多,“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描写了一个勤于政事的贤明宰相形象。末句用的是孟尝君函谷关鸡鸣典故,早晨天还未亮,班车就上路了,公司的大门已经在鸡鸣声中打开,这是企业董事长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夸奖。

太液池是皇宫中的古池, 中有蓬莱、方丈、瀛洲神山,唐朝又在唐城内庭中心重修太液池。昆明池、太液池是宫体诗、应制诗常用的诗料,比如唐朝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诏》: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南朝梁的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南朝陈的江总 《秋日侍宴娄苑湖应诏诗》:“玉轴昆池浪,金舟太液张。”

西园特指三国时期邺都的西园,魏文帝曹丕经常和文人在此处雅集赏月吟诗。唐太宗此诗“西园引上才”来自于南朝沈约《咏月》诗最后一句:“月华临静夜,夜静灭氛埃。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高楼切思妇,西园游上才。沈约是齐梁时期竟陵八友之一,提出“四声八病”之说,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为唐朝格律诗的成熟起了关键作用。

对于诗人唐太宗的评价

李世民的诗被一些人认为风骨荏弱,未能摆脱齐梁旧习,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说:

太宗诗终带陈隋滞响,读之不能畅人。取其艳而秀者,句有馀而篇不足。

徐献忠《唐诗品》评价高得多:

文皇生更隋代,早事艺文,习气既闲,神标复秀,故绮发天葩,辉扬内藻,声音之本,不徒然矣,及乎大业成就,神气充扬,延揽英贤,流徽四座,其游幸诸作,宫徵铿然,六朝浮靡之习,一变而唐,虽绮丽鲜错,而雅道立矣,其为一代之祖,又何疑焉?

文皇帝是唐太宗死后最初的谥号,“六朝浮靡之习,一变而唐”的评价仿佛在说初唐四杰的陈子昂,陈子昂生于公元659年,李世民生于599年,并649去世,10年后大举"风骨""兴寄"主张的陈子昂才出生。

结束语

唐太宗李世民在六朝浮靡诗风中,对于唐诗发展开创之功。唐太宗有《太宗集》四十卷,可惜他虽然贵为皇帝,却和唐朝多数诗人一样,大部分作品没有流传下来。《全唐诗》仅仅存其诗1卷,加上其他选本的收录,至今流传下来的诗大约百首左右,大家都知道同样爱写诗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几万首诗。

老街步《赐房玄龄》原韵作五绝一首《观唐绝句04-文武业》,赞其文韬武略:

逐鹿娴弓马,经纶识异才。功成文武业,风气一时开。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贞观之治下的大唐盛世,人们有钱又有闲,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大批文艺青年。诗词歌赋是他们的日常,许多大V一言不合就作诗,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简单,而且范围比较广泛,爱情、友情、基情等都是信笔拈来。

比如爱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相当于现在KTV里点唱率很高的歌: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比如友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相当现在很文艺的那句:兄弟,你不在的日子里,我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可是风景却不够美。因为,你不在身边;

比如基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这里赤裸裸的表达对汪伦的基情。

现存的唐诗有5万多首,被后人加精置顶的也依然有三百多首,唐朝的文(shi)青(ren)们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就,主要是因为他们站在一个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自带金V认证的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的诗,虽然比不上唐朝那些顶级大诗词作家,但作为天子,一个带头大哥,他的诗歌引导着唐朝的诗人们持续不断的洗刷着南北朝以来艳情诗的空洞风气,对盛唐诗文风流有开创之功。

《全唐诗》对这点看的很明白,在《全唐诗》里这样评价这个巨人:“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旧唐书·太宗本纪》上说: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也就是说李世民不止开设文学馆,定期发放工资来赞助文学爱好者,还经常盘着腿和这些人探讨诗歌,并亲自参与创作。

李世民的诗歌被《全唐诗》收录有106首。其中有四十多首属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那种附雅风骚题材。

比如:《帝京篇其六》: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再比如:《首春》: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

这像不像朋友圈里某些朋友,经常发各种广角、微距外带调色的照片,然后写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明朝文学大V王世贞就这样怼李世民:“诗语殊无丈夫气”,其实王世贞就差直接说“娘炮”两个字了。

但千万别以为李世民只会走这种闷骚的小清新路线,作为从战争的血雨腥风中走过来,亲手杀了两个兄弟的皇帝,一旦豪放起来,连他自己都怕。

比如这首:《还陕述怀》: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其实诗歌、围棋、音乐、歌舞都是唐太宗的业余爱好,但即使如此,他的每一项业余爱好也都成绩显著。个人感觉如果不是被皇帝这份工作耽误,文艺范儿满满的诗歌骨灰级发烧友李世民说不定会以唐代著名诗人的身份出现在我们中小学课本里。

以上。



蹲村口的李大爷


最好的唐诗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文武全才,不仅可以率领千军万马克敌制胜,诗也是写的相当有水平。

李世民留世的唐诗有八十八首,下面是笔者认为最好的一首。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集贤院居士


纵观唐朝,李世民那个时期并没有太多像样的诗词,在诗词造诣上有所建树的人也并不多,唐初时期,诗词的韵脚和规则才算是有了一个雏形,李世民在诗词上面的造诣是很高的,当然也就是相对于当时的水平来说算是可以,放在历史长河中也就没什么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了。能把李二的诗词收录并流传,更多的是史学家照顾其面子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