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刮起春日暖风:行业专网拥抱5G“新基建”大潮

今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国采取了强力措施“抗疫”,目前已经收到良好成效,受到国际卫生组织等机构的高度赞誉。到今日(3月9日),全国24小时新增确诊病例已不足100人,大多数省市确诊数量降至0例。

随着疫情扩散被遏制,我国各地正在推动有序复工复产。同时,政策刮起了春日暖风:中央密集部署“新基建”,多次谈到加快5G建设。3月4日召开的国常会上,中央再度提出要加大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行业专网的本质,就是各个行业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建的一部分。各个行业专网,进入2020年将面临怎样的政策和产业发展环境?环球专网通信认为,5G的大带宽、高可靠、低延迟、海量连接等特性,与行业专网向前演进的需求完美契合。经过4G时代的接触,行业专网将与5G共舞,并受益于新基建、5G战略发展带来的市场规模跃升。

5G:新基建的领头羊


“新基建”将成为202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擎。与传统基建的“铁公基”不同,“新基建”主要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政策刮起春日暖风:行业专网拥抱5G“新基建”大潮


5G则是新基建的领头羊。一方面,5G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基础设施,不仅用于通信业,还将用于各个行业,5G的发展也将推动数据中心、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等其他新基建的发展;另一方面,5G是大国科技竞争的排头兵,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的战略抓手。3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还特意报道了“前两月我国5G网络建设80%如期推进”,5G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政策刮起春日暖风:行业专网拥抱5G“新基建”大潮


在政策暖风频吹的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推动5G发展;中国移动在本月接连启动了5G核心网、5G基站的大手笔采购,5G基站采购量达到25万个,吹响了5G大规模建设的号角。 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就谈到:要充分认识加快5G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把握5G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务实推动5G加快发展。一是加快5G网络建设步伐;二是深化5G融合应用,发展基于5G的平台经济;三是壮大5G产业生态。5G建设,可以说“宜早不宜迟,宜早不宜缓”!

行业专网的大机遇


相比公网,行业专网更加追求稳定、可靠,在4G时代,只有少数行业如公安、轨交取得了一定的应用,多数行业处于模拟技术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对于更新一代的5G技术,行业专网如何才能抓住这一机遇?如何才能在5G浪潮汹涌中奋勇争先? 首先,应建立对5G的清醒认识。5G不同于4G技术,手持政策的“尚方宝剑”,具备行业专网迫切需要的关键技能,必然会大规模进入行业专网。但是,尽管运营商热心研究5G网络切片等新技术,5G并不能完全替代专网技术,更多的是做大蛋糕,包括传统专网市场的蛋糕。 其次,应关注5G技术对行业专网的场景驱动。5G核心技术主要为华为、中兴、爱立信等企业所掌握,同时5G产业链非常长,落实到具体应用场景还有大量的细分技术,例如小基站技术、边缘计算技术、5G无人机技术等,技术门槛相对低一些。这些技术进入到具体的行业场景,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再次,应努力掌握5G行业应用的主动权。可以预测,在很多行业场景,跨界而来的各类企业将会借5G东风,与专网企业争夺构建新型行业应用场景的方法论,从而制定有利于自身的游戏规则。行业专网企业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而要牢牢把握自己深刻理解行业专网的优势,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与客户一起成长。 相比传统专网的市场规模,5G很可能带来数量级的飞跃。行业专网的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占有更大的份额。

拥抱5G,就是现在


目前,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正在加快。据中央指导组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3月6日透露,我国除湖北省外,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大多已经超过了90%,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率稳步提高,达到52%。行业专网领域大多数企业采用在线办公、分批复工等方式,复工复产面临的难题正逐步缓解。 据了解,行业专网内多家企业如鼎桥、海能达等,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各地“抗疫”做出了很大贡献。疫情带来的影响是暂时的,5G新基建正在开动马力,引领全国复工复产。行业专网企业在复工复产的同时,有必要意识到新基建在未来几年对行业专网带来的转变和机遇,抓住这一良机。 5G无人机、5G高清视频、5G智慧港口、5G专网……随着5G网络建设,5G SA商用,5G行业应用将井喷式发展。行业专网应拥抱5G“新基建”大潮,瞄准5G带来的创新商业模式和需求侧对高清视频、低延迟传输等需求的增长,结合自身优势,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行业专网应用解决方案,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