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解码财经


有坏有好,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分析和辨别了!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商誉减值?

我们得知道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值钱。

举个例子,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1000万,而上市公司花了1个亿完成并购,那么这个并购公司的商誉就是9000万!但是在并购之后,这家公司所提供的价值,业绩出现了下滑,造成了商誉只有5000万的水平,那么其中降低的幅度(9000-5000=4000万)就是商誉减值!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商誉计提?

商誉计提指对企业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即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是企业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

第三个问题,商誉计提有什么套路?

商誉计提俗称“大洗澡”,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现在被大量的公司运用,来作为一个欺骗散户投资者的把戏而已!

1)通过商誉计提来进行大幅做低当年的业绩,把曾经,现在,甚至未来的支出和亏损一并归纳到商誉减值中,造成一种“业绩亏损”的假象!

2)通过业绩大幅亏损的“假象”,进行做低自己的股价,从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进行一个低吸!

3)在未来的年报行情里,公司只要是正常运营,那么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对于上一年的“商誉计提”来看,都是大幅度的业绩增长,那自然会体现在股价上,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

4)利用业绩大幅增长,从而高位获利!

所以说,商誉计提,对于许多上市公司来说,是配合主力洗盘,甚至布局于未来年报行情的一种手段!那么对于许多不明白,不懂的散户来说,就会被骗,从而被割韭菜!当然了,也会有许多上市公司鱼目混珠,把亏损和商誉减值混淆,从而“偷梁换柱”蒙蔽投资者视线!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目前大批公司商誉计提!

第一个原因:

2018年已经是A股大级别熊市的底部区域,2019年是一个熊转牛的周期,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看准了未来的机会和行情,所以进行一个集中的商誉计提,从而制造未来的热点,炒作概念,为推高股价做准备!

第二个原因:

许多垃圾股面临着2年的业绩亏损,所以想要通过“2+1”的模式逃避三年连续亏损出现退市的情况,所以在第三年里,出现了商誉计提,想要鱼目混珠!

第三个原因:

券商法未来大概率会提高处罚力度,对于193条的业绩造假行为处罚也会提高一个处罚金额的上限,甚至还会对于责任人“刑事追究!”所以大批有问题的上市公司想在真正实施之前自愿招供,自行爆雷,甚至通过商誉减值来混淆视线!

总结

虽然说,对于现在A股出现大面积“业绩变脸”,“大洗澡”的情况来看是非常动荡的,但是长远来看,也奠定了在2020年2021年里,A股的走势会有一个不错,向上的趋势!

只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擦亮眼睛,远离通过“商誉减值”把戏,进行“大洗澡”的垃圾股公司,而布局那些优质的、股价处于底部区域的绩优股,这样的话,商誉计提才是一个利好,否则就是大利空!

码字挺辛苦,记得看完给个赞和关注哦。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琅琊榜首张大仙


商誉减值肯定不是好事。

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大批公司发布商誉减值公告,以其中的一家公司天神娱乐为例,2018年计提商誉减值48.1亿元。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一共计提63.97亿,最终造成了天神娱乐2018年业绩亏损高达71.51亿元,而天神娱乐目前的市值仅有35亿,这意味着天神娱乐把两个自己都亏出去了,触目惊心。

当然,有人认为,商誉计提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笔商誉已经是不可能收回来的了,迟早要计提,一次性计提之后,全部处理完了,也就是财务“大洗澡”,之后就可以轻装上阵,比如下一年利利润只要还不错,就能实现大幅的增长,而股民炒股不看利润统对值,只看增长率,如果这一年巨亏,下一年盈利几百万,业绩增长无数倍,到时就可以猛炒。

对于炒作而言,确是如此。但对于公司实质来说,商誉是非常大的利空,商誉一般是当初高溢价收购公司,业绩承诺无法达成,证明了收购的是“劣质资产”,基本上可以确认这笔钱花得很“冤枉”,而这笔钱当初是实实在在的现金啊,都是从市场中融资来的,最后又套现让散户接盘的资金,钱已经打水漂了,怎么就成了利好呢?

商誉计提,造成实实在在的所有者权益减少,净资产大幅下滑,上市公司即便是接下来持续盈利,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把这笔钱赚回来,公司价值大幅下降,根本不是什么利好,也不是轻装上阵,而是公司巨大的经营(投资)失误后的无奈之举,把商誉当成利好,仅仅是投机客们自我安慰的借口。


财经宋建文


在股市中经常会碰到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情况,很多股民对一家上市企业商誉的价值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明白什么是商誉减值。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上市公司商誉,以及商誉减值对该公司股票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

其实商誉对上市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有一定的价值。假设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5000万,而上市公司花了1个亿完成并购,那么这个并购公司的商誉就是5000万。但是在并购之后,这家公司业绩出现了下滑,造成了商誉只有1000万的水平,那么其中降低的幅度(5000-1000=4000万)就是商誉减值。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玩法,就是通过商誉计提来进行大幅做低当年的业绩,把企业大部分的支出和亏损一并归纳到商誉减值中,造成一种“业绩亏损”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做低自己的股价,从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进行一个低位吸筹的操作。而在未来的年报行情里,公司只要是正常运营,那么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对于上一年的“商誉计提”来看,都是大幅度的业绩增长,那自然会体现在股价上,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

而在2018年A股大级别熊市的底部区域中,有些业绩还可以的上市公司看准了未来的机会和行情,所以进行一个集中的商誉计提,然后慢慢制造未来的热点,配合概念炒作,为推高股价做准备。同时也有许多垃圾股面临着2年的业绩亏损,所以想要通过“2+1”的模式逃避三年连续亏损出现退市的情况,所以在第三年里,出现了商誉计提。

虽说现在A股出现大面积商誉减值的情况,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动荡,但是长远来看,也奠定了未来市场向好的一个基础。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是要远离通过商誉减值,进行洗盘的垃圾股票,找机会布局那些股价处于底部区域的绩优股,才能把商誉减值的利空因素,变成自己操作上的一个利好的机会。

如果大家对我写的内容还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如果觉得写得还可以,希望能够点赞关注。


用户2378965803867315


商誉减值这个词在2018年底-2019年初火了一把,因为商誉新规导致大量企业计提商誉,商誉减值成了2018年业绩变脸的最主要原因。今年1月,业绩预告中含“商誉减值”的多达300多家,1月29日一天,2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商誉减值的业绩预告修正公告。1月底的最后几天,因商誉业绩变脸导致接连几天的百股跌停。

什么是“商誉”?

无收购,不商誉,只有在企业收购的过程中,才会有商誉产生。收购方首先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估值。这个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能看到的实际价值,比如说企业的设备,驻地等有形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企业能创造的价值,比如说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每年可以为企业设计出几套大火的服装而创造的价值,这部分就是无形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溢价,就是收购方为收购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估价,也就是无形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叫做商誉。比如说,A公司花10亿收购B公司,而B公司的有形(公允)价值为5亿,那么这5亿的差价就是商誉。

商誉指的就是无形的价值,因此多存在在媒体、软件、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业中,蓝筹企业相对较低,因为蓝筹企业大多是重资产企业。

为什么要“减值”?

商誉减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调整财报的平衡器,比如说,A公司收购B公司时,经济环境好,刚好B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创造2亿的利润,这时A股公司溢价2亿收购并不吃亏。因为,B公司的有形价值+创造的价值就值这个价格,合并完成后,财务并表,反而会加大自己的利润。但是,收购完成后,经济环境变差,B公司业绩下滑,换言之,B公司创造不出原来的利润,那么A公司就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

原因很简单,A公司做一笔赔本的买卖,收购的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因为企业做大了,税收确实实在在的增加了。这样,A收购的企业没有给自己盈利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税收,还会造成自己的股价下跌。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商誉减值,通过商誉减值把利润做成负值,造成企业业绩亏损的事实,那么就可以省下大笔的税费。同时,因为商誉减值后的基础低,为企业下一期的业绩逆转做好了基础,很完美的计划,少交税,业绩逆转,股价上涨。因此,一般在业绩不及预期时,企业会采用这种方法,一次性计提商誉,牺牲一年的业绩,让接下来几年的财报都很好看,其实这才是商誉减值的动机,也可以称之为业绩洗澡。

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正常的商誉减值自然不是坏事,这就好比本来只需要交1亿的税,你非要打肿脸充胖子去交2亿,企业自然不好受,商誉减值只是让企业回归正常水平。但是,有些企业却在钻制度的漏洞,比如说本来计提1亿的商誉,却非要计提2亿,这样可以把下年的业绩做的更好看,俗称的财务洗澡,今年业绩大跌,下季度业绩大涨,造成业绩逆转的假象,经营上根本没什么改变,只是玩了把数据游戏,就把明年的业绩做的很靓丽,这就是坏事了。

总结:商誉减值对于正常经营的公司,因为经济环境导致的业绩下滑,商誉减值只是回归正常,是好事,有利于企业的更健康的发展;但是,对于玩数字游戏的企业,牺牲一年业绩,做好以后几年的业绩,抬高股价,便于套现,这样的企业自然不是好事。当然,对企业本身来说是好事,对股市、对交易者来说不是好事。因此,对于商誉减值要分别对待,重点关注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正常的商誉减值无所谓,但是玩数字游戏的企业,坚决不能碰。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淡淡禅风


在我看来,判断商誉减值好坏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符合,就是好事!然而,对于财务报表的不同使用者来说,站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对商誉减值的好坏判定各不一样。下面结合金盾股份的案例,来详细说说。


对于上市公司实控人、管理层,多数情况下是坏事

多数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希望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越大越好,收购的子公司价值越高越好,所以在确认商誉价值的时候,都会过于乐观。

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后,再通过收购时虚增商誉价值,圈钱后再套现。收购企业不能够实现经营承诺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总是找千万种借口避免商誉减值或是少记减值。

根据金盾股份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金盾股份对收购的全资子公司江阴市中强科技有限公司确认了934,622,970.60元的商誉,然而在2016年、2017年度未能实现业绩承诺的情况下,未考虑对企业后续经营的影响,加上2018年仍然无法实现业绩承诺,连是否能够中标预测的重大销售合同都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在金盾股份2018年年度报告中,突然对对江阴市中强科技有限公司的商誉全额计提了减值。


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来说,商誉减值是坏事。有些时候,实际控制人还需要对商誉减值向上市公司兜底,管理层还需要向公众公开道歉,更加严重的情况,违法《证券法》时,还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于小股民,好坏参半

对于已经持有商誉减值上市公司的小股民,多数情况下是坏事

其实,A股小股民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某些人利用可以内幕实情,进行买卖操作,牟取私利,而自己却蒙在鼓里。

对于已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来说,毕竟有着一颗“老母亲”的心,希望“亲儿子”越走越好,所以希望上市公司的商誉价值不存在一点水分。

一旦上市公司的商誉发生减值,自己持有股票的内在价值就会减少,也必然反应到二级A股市场,导致股价下跌。

金盾股份商誉暴雷虽然在4月26日才通过官方途径对外公告,但是公司股价一波拉升之后,从4月2日13.01元/股的高点,一路下跌至4月26日的9.08元/元。通过拉升,大量地点买入进度股票的投资者,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已提前获取到内幕实情,并且于4月26日公告日前抛售赚取利差。

商誉减值一般都金额较大,影响较广泛,就会导致持有股票的小股民,财富大幅度缩水。

对于准备持有商誉减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多数情况下是好事

尚未买入高商誉上市公司股票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商誉水分太大,将要大幅度减值,或是上市公司已经公告计提商誉减值的,多数情况下,应该会立刻停止买入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商誉减值不只是一个会计处理那么简单,反应了被收购公司的未来几年的经营成果已不能够实现预期、资产质量严重降低等其他恶化迹象。这些迹象有时候甚至于会对上市公司其他分部产生不可逆的重大影响。

所以对于计划购入商誉减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了解到商誉减值对公司未来发展可能的影响之后,有利于做出是否购买的判断,所以说是好事。

对于监管层,最好不减值,减值常态化

对于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层来说,并不希望多家上市公司突然发生商誉发生大面积的减值,导致A股减值大幅度缩水。希望上市公司在收购时,商誉价值做得扎实点,后续商誉减值少点;当然由于市场环境的突变,企业经营未知的恶化,商誉减值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商誉减值,只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该鼓励实现常态化,反应真实的情况。


由于2018年财报之前,监管层未对商誉进行过严格的把控,2018年底,证监会一纸公文,要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对商誉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导致引爆了整个A股市的上万亿商誉埋雷!2018年度商誉减值率由2.82%大幅度提高到12.70%,商誉价值总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总额由367.04亿元增加到1,658.61亿元。

这虽然不是监管层想到看到的结果,但是通过这次整顿,对A股上市公司商誉进行了彻底清查。彻底杜绝后续年度再次出现这样大幅度的波动,实现商誉减值常态化。


财经奥迪特


上市公司骗人的手段,并购重组,规模扩大,商誉增值,一两年后搞成巨亏。我买过江特电机,大家看看。


MP12588


重组产生商誉减值,合理合法利益输送。你说是好是坏?


阿牛1011


看你是自提商誉还是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商誉,商誉减值看你是主动提的减值还是被动提的减值,如果本年公司盈利比较多,主动提商誉减值,利润就会下降可以少交所得税,这时对公司就有利。如果确实是公司商誉贬值了,公司又亏损,那对公司很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