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聖十字聖殿——意大利人的先賢祠


當文藝復興的曙光刺破中世紀的層層烏雲時,但丁敲響了沉睡的意大利人的心靈。人們疑惑著為什麼要使自己的靈魂和身體歸屬於基督教教會,而教士們本身卻逐漸轉向塵世的享樂,這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變化。

即便到了14世紀,大多數人的情感和思想仍然是中世紀的,那些率先覺醒的"先鋒"人文主義者,也依戀宗教神學的溫暖和上帝的慈悲。"只有在一七八九年以前的人才懂得生活的甜蜜",泰雷蘭德的俏皮話,誘惑著人們回看那個"不見而信"的時代,現代人的心靈飲慣了歷史幾經蒸餾的酒,還是否能想起金色的麥田呢?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聖十字聖殿中的米開朗琪羅墓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藝術的主要贊助者仍是教堂,藝術的主要目的仍是把基督教故事傳給人們,聖母和聖嬰,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先知和使徒的故事也還是繪畫、雕刻,甚至文學的必要題材。

當68歲的安吉利科在羅馬安然長眠時,洛倫佐•瓦拉以古典的筆調寫下了他的墓誌銘:"有的事業是在世上,有的在天上……有些作品是為塵世,有些是為天堂。"恰如他畫了一幅長存基督徒心中的《耶穌被釘十字架》,他一生的虔誠,彷彿被釘十字架的耶穌一樣,被定格在文藝復興的浪潮中,那個中古精神最後的守靈者形象。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聖十字聖殿中的伽利略墓


探訪意大利古舊教堂中的溼壁畫,循著圖解《聖經》的故事,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初期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教堂裡有唱詩班的天籟,市井的陽臺下有浪漫的小夜曲,盛裝騎士護佑著驕傲的公主,吟遊詩人傳唱著英雄的故事,父親對兒子說:"親愛的,如果你一定要走,那麼願上帝保佑你",少女則跪下了:"好媽媽,原諒我吧"……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喬託名作——《哀悼基督》


喬 託

喬託引領了14世紀的教堂溼壁畫,正如彼特拉克引領14世紀的詩壇。文藝復興是一場漫長的演變,當人們的目光由天堂轉向塵世,藝術的手法,逐漸從拜占庭的僵硬死板風格,轉向更富自然的柔和明亮。雖然主題仍是宗教的,但那份無條件的虔誠、憨傻,悄悄變質了。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中世紀的藝術神性太多,人性太少;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性逐漸多了起來,神性漸漸稀釋。

喬託正是那個站在兩個時代之間的人,中世紀的神性光榮,正在緩慢的讓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性光芒。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喬託設計的鐘樓


早在1334年,佛羅倫薩市政府就讓喬託來設計一座鐘樓,並根據時代精神發佈了一道法令:"該鐘塔在手藝之莊嚴、高貴和優越上,要建得即使是古希臘、羅馬人也無法超越的地步。"而在阿西西的聖方濟各雙層教堂,喬託則創作了名垂藝術史的大量精美溼壁畫。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聖方濟各大教堂


傅雷在《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中,描述了這段歷史:"聖方濟各是與喬託同時代的人,喬託年輕的時候也曾親眼見過他……喬託憑著記憶作畫,竟然畫得那麼逼真傳神……聖方濟各是方濟會的奠基人。畫作完成之後,教徒們來到教堂不但可以聆聽佈道,還可以仰望喬託為他們復活的這位傳奇式的英雄。"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喬託溼壁畫——《耶穌受難的十字架》


那麼在繪畫史上,是什麼使喬託成為劃時代的大師呢?美國曆史學家威爾•杜蘭特在《文明的故事》中,品鑑了喬託的藝術造詣:"是故事敘述的莊嚴流暢,是擺脫了拜占庭藝術那種教士般僵硬的風格,是在生命的活動中所見、所感的結果。"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喬託溼壁畫——《聖方濟各,一個普通人的致敬》


達•芬奇評價這位文藝復興的先行者:"喬托出現並畫其所見之人物。"

馬薩喬

或許天才曾在時代的轉變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改變了藝術的技巧與傳統的目光。馬薩喬毫無疑問正是這樣的天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 "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單是來看看馬薩喬的學生,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吉蘭達約、利比等等,足可見這位師傅的影響力多麼顯赫。成就馬薩喬藝術地位的,是他最先應用透視法,開創了繪畫的新紀元。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馬薩喬名作


馬薩喬為布蘭卡其教堂所畫的有關聖彼得生平事蹟的溼壁畫,是他劃時代的傑作。中世紀那種憨傻、呆板的溼壁畫藝術風格被拋棄,更多人性的元素,通過透視法的表達手法,進入了教堂的牆面上。畫面中有了建築物和風景,人物的表情、服飾、姿態都不同,"寫實"的風格濃厚了起來,在光影的微妙變化中,一種新的藝術手法正在起程。畫中的故事儘管仍是宗教主題,人的神情開始瀰漫畫面。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都懂得,"舊瓶裝新酒",那瓶子是宗教的,虔誠的,那酒是人文的、古典的。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馬薩喬的溼壁畫


有人曾說:"繪畫的機密不全在畫法,畫史的每一次突破,其實起於觀看,莫奈看見了逆光,梵高看見了向日葵,塞尚看見了物體的邊緣。"而馬薩喬,看見了浸沒在宗教濃霧中走動的人。

安吉利科

世界史不成文的規律,總是有兩種思潮此起彼伏,互為消長:希臘思潮與希伯來思潮。一是明智的懷疑,一是專橫的信仰。一重現世、快樂、審美,一重未來、苦行、義務。從古到今勢不兩立。

希臘文化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處於最頂端的是哲學家。希臘思潮以雅典文化為代表,重現世,享樂、理性、肉體、自由。希伯來文化的理想是具有信仰的人,希伯來思潮以基督教為代表,注重未來,希望在天堂,忽略現實,講禁慾。西方的宗教史也正是希伯來精神的命運盛衰變遷史。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聖馬可教堂


從古希臘、希伯萊,到歐洲中世紀千年神權統治黑暗,及至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人們在掙扎中拷問:理性與信仰,誰的地位更高?人性與神性,誰更重要?

即便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也還是有人靜靜地、孤獨的走在他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安吉利科,正是那個在文藝復興的浪潮下,默默彳亍於中古路線的朝聖者。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安吉利科——《天使報喜》


對於看慣了野獸派、立體派、抽象派油畫的現代人來說,當我們的目光回看文藝復興初期的意大利溼壁畫,安吉利科虔誠的作品,或許我們會感覺到,藝術的偉大在於直觀,偉大的藝術都是直觀的。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耶穌受難》


和所有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一樣,安吉利科也只是圖解了《聖經》故事。在著名的聖馬可教堂,安吉利科留下了50多幅溼壁畫,他的繪畫就是他的信仰,而他也一定會先祈禱再作畫,風格是又天真、又虔誠,沒有概念的堆砌,單純透頂。據史料,安吉利科本人也遠離世俗生活的牽絆,就像那個時代所有修行的僧侶一樣,以一種苦行的意志,貫徹了他的信仰和藝術。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耶穌被解下十字架》


正如希臘思潮與希伯來思潮的此起彼伏,歐洲世界正是在這兩種影響點之間運動的,有時,更強烈的感受到其中一點的吸引,另一個時期則感受到另一個點的吸引。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們把基督教當做適合大眾想象的神話傳說,歷史的天平向理性、智慧一端傾斜,神的光芒漸漸式微。人們一方面在公開的宣告中承認基督教的正統,另一方面又奮力使宗教教條與希臘古典精神合而為一,神性與人性的交織,浸透著歐洲人的精神征途。

緩慢的日子在浪潮洶湧澎湃的推動下,加快了步伐。而當唐吉坷德牽著瘦馬出來時,近代緩緩拉開了帷幕。


文藝復興:意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安吉利科溼壁畫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