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達芬奇《天使報喜》,圖片來源:烏菲齊美術館

每一個時代,藝術家的傳記和傳說都是為了解答所謂“藝術家之謎”,即那些從藝術家身上散發出的魔力,以及圍繞藝術家的神秘感。恩斯特·克里斯(Ernst Kris)和奧托·庫爾茨(Otto Kurz)在他們的論著《藝術家的形象》中這樣寫道:人們會問,怎樣才能擁有創造令人驚奇的藝術品的能力;或者,人們習慣把藝術品和某種由他們的周邊環境決定的價值觀聯繫在一起。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達芬奇《蒙娜麗莎》於盧浮宮,圖片來源:法新社

文藝復興正是一個充滿了“藝術家之謎”的時代。為了解答人們的疑問,或者為了讓這一謎題愈發引人入勝,人們不斷地編造民間傳說、編寫傳記,或者為它付出不菲的代價,直至今日。這一漫長曆程上最新的貢獻者是美國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他的《列奧納多·達芬奇傳》2017年末在美國出版,正值被認為是達芬奇傳世作品《救世主》在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4.5億美元成交前後。《救世主》讓它的買家通過豪擲千金換來與“達芬奇”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的可能性,《達芬奇傳》則或許可以滿足更多人的好奇心,讓人追問這樣的冒險是否值得。2018年下半年,《列奧納多·達芬奇傳》一書的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為列奧納多貼上當代標籤

艾薩克森是一位專事傳記文學的作家,他撰寫的《史蒂夫·喬布斯傳》《富蘭克林傳》《愛因斯坦傳》等名人傳記都是這一類型的暢銷書,他以往的寫作對象也都是充滿才華和智慧的現當代“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而為了撰寫這位真正的文藝復興時期巨擘的生平,艾薩克森以列奧納多的筆記原稿為基礎,重訪了我們今天人們所掌握的有關列奧納多的檔案、文獻、研究和論文,試圖以當代人的視角來認識這一被神秘光環籠罩的歷史人物。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列奧納多·達芬奇傳》內頁,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如果他是一個21世紀初的在校學生,可能已經在接受藥物治療來緩解情緒波動和注意缺陷障礙了。”艾薩克森寫道。相比於早期的傳記,例如與列奧納多幾乎同時代的畫家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撰寫的《意大利藝苑名人傳》,後者編入了謠言、傳說和逸事,對佛羅倫薩的天才們極盡稱頌之能事。而艾薩克森則將列奧納多還原成為一個真正生活過的,有過人之處也有各種缺陷的“人”——這也是當代傳記寫作的通用之法。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達芬奇《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炭筆素描

文藝復興的當代解讀者中,值得注意的還有加拿大作家羅斯·金,他撰寫的《米開朗基羅與教堂的天花板》《布魯內萊斯基的穹頂》《達芬奇和他的〈最後的晚餐〉》等著作均已有中文版出版。這種當代藝術史寫作所塑造出的人物給人的閱讀感受與《達芬奇密碼》這類通過神秘主義促使人分泌腎上腺素的通俗虛構小說截然相反,作者用細密繁雜的日常瑣事和註腳還原了一個個面對賬本一籌莫展,與同輩和晚輩的賢能之士明爭暗鬥,為了獲得創作委託絞盡腦汁攀附權貴的人物形象。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於米蘭聖瑪麗亞感恩教堂

艾薩克森的當代視角則更進一步,他為列奧納多貼上了可以讓當今社交網絡時代的人們易於消化的標籤:“私生子、同性戀、素食者、左撇子,容易分心,而且又是還像個‘異教徒’”。他甚至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幻覺,那就是如果我們今天與彼時的列奧納多相遇,我們會如何打量這個人,我們會對他作何評價。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達芬奇《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圖片來源:盧浮宮

達芬奇的“天才密碼”

艾薩克森的《列奧納多·達芬奇傳》關注了列奧納多在藝術和科學兩個領域的成就。其中科學領域是艾薩克森更為擅長撰寫的部分,憑藉傳世的手稿和筆記,作者詳細分析了列奧納多1508年依據解剖繪製的人類血液循環系統圖示,逐一列舉了他對大腦與神經、肌肉與骨骼、嘴唇和微笑、主動脈瓣等的研究和發現,此外還有他在流體動力學、機械發明等領域的成就。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萊昂納多·達芬奇,《萊斯特手稿》(Codex Leicester),1504至1508年,由比爾·蓋茨在1994年以3080萬的價格購入。圖片來源:TAN

從手稿留下的線索中,艾薩克森塑造了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列奧納多長年累月地罔顧項目的截止日期,他為了啟動新項目四處遊說獲得資金卻從不急於完成,他任憑自己的喜惡挑選送上門的委約,他在紙上繪製了大量的從未起飛過的飛行器,從未啟動過的坦克。這些“缺陷”反而讓列奧納多的形象更容易與當今的讀者產生共鳴,也難怪好萊塢已經買下了這本書的電影改編權。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達芬奇《蒙娜麗莎》,圖片來源:盧浮宮

然而,論及列奧納多的藝術成就,艾薩克森的寫作並無任何突破或者新的發現。《紐約時報》這樣評價道:“艾薩克森的熱情難能可貴,但是他對於列奧納多的創造發出有氣無力的感嘆,就如同青少年見到蘋果公司新產品的反應一般。”艾薩克森在這一部分的寫作不似羅斯·金那樣抽絲剝繭地將藝術家的技術細節與創作背景、人際關係乃至社會地位相關聯,而是依然侷限在以大量的諸如“非凡的”“不可思議的”“聰明過人的”形容詞來堆砌他的仰慕情緒。甚至在談及《蒙娜麗莎》畫作背景與人物服飾之間的關係時,艾薩克森還不忘宣教般地指出,“這是列奧納多哲學的核心:從宇宙到人類,自然中模式的重複與模式之間的關係。”

文藝復興“天才”的傳記

達芬奇的手稿“阿諾河水流研究”,約1504年

此外,艾薩克森還以頗為成功學的方式撰寫了一章“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創造力密碼”,總結和列舉了20條如何成為“天才”的套路。例如“保持孩童般的驚奇”“讓完美成為美的敵人”和“挑戰不可能”。這更讓我們意識到這本專輯實則並非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而是以饗當代大眾的通俗讀物。這本傳記中的列奧納多的確不再散發近乎神蹟的光彩,反而成為了一個像硅谷創業者一樣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