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有素但未参加过实战的士兵与未参加过训练但参加过实战的士兵,哪个更厉害?

海东青海东青


当然是训练有素但未参加过实战的士兵啊。因为没参加过训练参加过实战的士兵,战场上的生存时间可以用秒来计算,活下来也算他侥幸。这个道理本来很好理解,但是国内的喷子们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天天喷解放军“没实战”“作秀,有本事出去打一仗”“几十年没打仗了,没有战斗力”。殊不知人类从19世纪或者更早开始,实战经验就已经无法替代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了。在朱日和打外星人的这些战士们,经过炼狱般的锤炼后,其作战素养和战术意识已经达到了接近实战的水平,而且有着更高的战争观。比那些天天开着皮卡步战车,AK举过头顶的乱扫的战乱地区的武装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在这种级别的战争里打上100年,指挥协同能力也赶不上朱日和里打外星人的红军,开局就被碾压


全面、系统并且科学的军事训练对提升士兵的战斗力来说,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是无法用实战来替代的。因为实战意味着随机,混乱,敌人不会配合你给你喂招,像70年代的香港武打片一样按套路给你打出来。更不会有人给你机会慢慢修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平时把所有科目好好地练好,把战术动作变成肌肉记忆,这跟没受过训练到战场上一脸懵逼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例子,没打过仗的国家反而就能把有实战经验的国家吊起来打的。比如德国,从1918年-1939年,德国足足有一代人都没经历过战争了。然而德国通过撕凡尔赛毁条约扩充军备,用当时最先进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指导训练,一跃使德国国防军成为了欧洲大陆最强的军事力量。结果就是二战初期,德国可以横扫欧洲大陆。这里就面包括苏联,从十月革命打到苏芬战争,这些经验都无助于苏德战场,战争初期被德国打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那叫一个惨。究其根本,苏联经过大清洗后,士兵训练水平和组织协同水平都降到了最低点,而且在芬兰的那点实战经验在和拥有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德国根本用不上。

纳粹德国的陆军从一支不到10万人的弱小规模到欧陆最强的军事存在只用了短短数年,这期间没有打仗,全是靠着高强度的军事训练把作战水平提上去的

糟糕的训练水平和指挥能力造成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一溃千里的惨象


再举个例子,1912年-1937年,这25年的时间里中华民国有一年消停过么?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三次直奉战争,东征陈炯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这么多年打了少仗?按实战党的逻辑,中华民国有25年的实战经验,而日本从日俄战争之后一直到9.18就连一场像样的战争都没打过。结果中日全面战争开打,中国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问题暴露无遗。即便我们缺少重武器,可是士兵也有实战经验啊,今天搞中原大战,明天国共内战,那也是身经百战了,拼刺刀总该拼得过吧?打枪总该比日本兵打的准吧?结果如何?结果就是拼刺刀我们甚至要三个拼一个日本兵才能打成平手;枪打的也没人家准;公事构筑也不如人,

日本士兵的素质是出了名的高,但实际上20世纪头30年除了日俄战争外日本就没怎么打过仗,其实都是靠严格的军事训练维持战斗力


就是国军里,能打的军队也往往是训练充足,体系健全的部队。比如抗日战争初期88师和其他6个调整师(德械师)。在淞沪会战以后,包括这6个调整师在内的70个参战师都打残了,反而导致接下来的几年里,只能靠训练时间不足的士兵,甚至是直接拉来的壮丁打仗。结果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军非但没有因为实战经验的积累战斗力变强,反而是越打越弱。训练良好的部队打光了,后面的部队来不及多做训练就要投送到战场,作战实力当然是差别巨大。一直到与美国结盟后,美械和美式训练进入中国情况才有所好转。比如入缅第一次作战归国后孙立人、廖耀湘的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新一军),开始接收美械装备和美式训练。经过一年的休整训练后,第二次入缅作战后爆发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重创了日本十八师团,这是国军部队此前绝无仅有的。短短一年为什么有如此脱胎换骨的表现?除去孙立人指挥能力出众以外,新一军从军官到士兵作战素养的全面提升才是关键。


所以解放军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非常正确的一句话。还有一句歌词,仗要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军事训练也要科学系统,要按照实战场景设计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可以让人在不用付出生命代价的前提下就得到作战素养的提升。拿着高精狙练远距离狙击不错,可是天天练胸口碎大石,单手拉卡车,这就练偏了。

军事训练固然重要,但是要天天练这个,上了战场跟新兵也没多大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