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學專題第四部分七子 第四講徐幹

徐幹(170年-217年),字偉長,山東壽光人,漢末文學家、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詩、辭賦、政論著稱。代表作:《中論》《答劉楨》《玄猿賦》。其著作《中論》,對歷代統治者和文學者影響深遠。

建安文學專題第四部分七子  第四講徐幹


徐幹少年時,正值漢靈帝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而徐幹卻專志於學。當時的州郡牧慕徐幹才名“禮命蹊躇,連武欲致之”。他“輕官忽祿,不耽世榮”。曹操曾任他為司空軍謀祭酒參軍、五官將文學等官職,他仍稱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國統一有望,即應召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轉五官將文學,歷五、六年,以疾辭歸。“身窮窮巷,頤志保真”,雖“並日而食”,亦“不以為戚”。後授上艾長,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春,瘟疫流行,幹亦染疾而卒。

徐幹散文,主要就是《中論》一書。此書寫作主旨是:“常欲損世之有餘、益俗之不足,見辭人美麗之文並時而作,曾無闡弘大義、敷散道教、上求聖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廢詩、賦、頌、銘、贊之文,著,中論、之書二十二篇。”(《中論》序)。今存輯本份上、下兩卷,上卷十篇,多論述處事原則和品德修養,下卷十篇,大部分論述君臣關係和政治機微,因此,它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論集。其思想傾向,大體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時,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響。《中論》對時弊有所針砭,不過作者持論比較中庸謹慎,一般不指斥時事,所以顯得辭旨邈遠,較少鋒芒。

建安文學專題第四部分七子  第四講徐幹


《中論》的語言平實,論證講求邏輯、條理貫通,還不失為一部較好的論說文專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專著。曹丕在《與吳質書》裡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

《中論》的主要思想有

一,重視學習

《治學》篇作為《中論》首篇 開宗明義的第一句就是“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學也!”學可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 即在調理人的精神、思維、情感和本性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是“聖人之上務”。徐幹認為“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為美觀,故可以供神明。”

在《治學》一文中他強調老師的重要性說“賢者不能學於遠,乃學於近,故以聖人為師。昔顔淵之學聖人也,聞一以知十,子貢聞一以知二,斯皆觸類而長之,篤思而聞之者也。”就是說賢者要以聖人為師,那聖人呢?也是需要學習的。“非唯賢者學於聖人,聖人亦相因而學也。孔子因於文、武,文、武因於成湯,成湯因於夏後,夏後因於堯、舜。故六籍者,群聖相因之書也。其人雖亡,其道猶存。今之學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到,昭明而成博逹矣!”這裡他說明了書籍的重要性,群聖相因就產生了書籍,聖人不在了,他的道流傳下來了。今天的學者辛勤學習,也可以昭明而成博達的。又指出“故使學者勞思慮而不知道,費日月而無成功,故君子必擇師焉。”這可以看成韓愈《師說》的發端。

二,提高自我修養

徐幹強調個人修養,專門寫了《修本》一篇。“君子之治也,先務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理也,先近其末,故功廢而讐多。”“夫見人而不自見者謂之蒙,聞人而不自聞者謂之聵,慮人而不自慮者謂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見,聰莫大乎自聞,睿莫大乎自慮。”

這裡提出了自見,自聞,自慮”的觀點,就是說“人貴有自知自明”在兩千年前提出這種主張真是難能可貴。

他還引用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人而不好善,禍雖未至,福其遠矣。"教育人們要行善積德。

他提出“君子口無戲謔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檢。”主張慎言慎行,“君子敬孤獨而慎幽微。”

三,人君要治國有道

他指出君主要善於識人,“文王之識也,灼然若披雲而見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又說“帝者昧旦而視朝廷。南面而聽天下?將與誰為之,豈非群公卿士歟。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大臣者君之股肱耳目也,所以視聽也,所以行事也。”徐幹把大臣比作肱骨耳目,要求人君聽諫言,任賢臣。

他說“

博求聰明賡哲君子措諸上位,執邦之政令焉。執政則其事舉,其事舉則百僚任,其職百僚任其職則庶事莫不致其治,庶事致其治則九牧之民莫不得其所。”君子居上位,百官任其職,政令暢通,百姓安居樂業。

他舉了管仲做例子說明識人的重要性。“昔管夷吾嘗三戰而皆北,人皆謂之無勇;與之分財取多。人皆謂之不廉;不死子糾之難,人皆謂之背義。若時無鮑叔之舉,霸君之聽,休功不立於世,盛名不垂於後,則長為賤丈夫矣。”

中論一共有22篇,篇目分別是“上卷:治學第一,法象第二,修本第三,虛道第四,貴驗第五,貴言第六,藝紀第七,核辯第八,智行第九,爵祿第十; 下卷,考偽第十一,譴交第十二,歷數第十三,論夭壽第十四,務本第十五,審大臣第十六,慎所從第十七,亡國第十八,賞罰第十九,民數第二十。”全書包羅萬象但主導思想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力圖矯正時弊,重建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裡面有關教育方面的論述,也是在闡明聖賢治學之道的同時,批判當時的不良學風和士風。清代龔自珍說“徐幹《中論》論儒者之蔽,既見要害,擊而中之。”這是該書的一個顯著特點。

建安文學專題第四部分七子  第四講徐幹


建安文學專題第四部分七子  第四講徐幹


徐幹的詩歌今存三篇,都是五言詩。《室思》為擬思婦詞,共六章,

【其一】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

念與君生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湌食,慊慊常飢空。

端坐而無為,髣髴君容光。

【其二】

峩峩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其三】

浮雲何洋洋,願因通我辭。

飄颻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其四】

慘慘時節盡,蘭華凋復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展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湧泉。

【其五】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掻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其六】

人摩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

建安文學專題第四部分七子  第四講徐幹


建安文學專題第四部分七子  第四講徐幹


寫丈夫遠行後妻子在家的懮愁鬱結的心情。

其一是寫丈夫離家後歸期未定,自己茶飯不思,端坐無為。

其二寫思念丈夫的愁惱鬱結,想著丈夫的恩情,苦恨人生無常。

其三寫思婦望著那天邊的浮雲,想託它給遠方的丈夫捎去幾句話,可是浮雲不可能叫人放心寄語。她徘徊彷徨,坐立不安,只有更增加了相思而已。

其四寫夜不能寐,半夜起來望著天上的星星,觸景生情,淚如泉湧。

其五寫望見丈夫留下的毛巾和梳子,更增思念之苦。復會無因緣,過去我們兩個像比目魚一樣生活,在我國古代,比目魚象徵著恩愛夫妻,像比目魚一樣形影不離。《爾雅 釋地》解釋說:“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現在卻像天上的星辰那麼遙遠。

其六便是全詩的結尾。君無返期,音信不通,思亦無用,盼也是空,最後只剩下一個心願:願君莫忘舊情。

徐幹還有《答劉楨》詩,以渾樸的詩句,表現了他與劉楨的誠篤友情。今存徐幹作品,沒有《公宴》、《鬥雞》之類酬應之作,這也是他有別於其他建安作家之處。

這一組詩借一個痴情女子的自白表達對愛情的堅貞,思念的痛苦。寫作上用實寫自己,虛寫對方的手法,不斷轉換角色,但始終不變的就是那份痴情。這大概就是鍾惺說的它“宛篤有十九首風骨”。

徐幹的賦也很有成就。他的《玄猿賦》、《漏卮賦》、《橘賦》(以上皆佚)、《圓扇賦》等,曾被曹丕評為“雖張(衡)、蔡(邕)不過也”(《典論·論文》);劉勰也曾把他與王粲一起作為魏之“賦首”而加標舉(《·詮賦》)。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殘缺。其中《齊都賦》,從殘文來看,原先的規模可能相當宏大。

曹丕曾經說過“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著中論二十餘篇,辭義典雅,足傳於後。德璉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