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今天,小編想和你們講講“苦肉計”的歷史故事。“苦肉計”——作為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其實並不是周瑜的獨創;前人早有使用此計獲得成功的經驗或招致失敗的教訓。難能可貴的,是參與這場“苦肉計”的三個人物的“心”:黃蓋的“忠心”,周瑜的“狠心”,闡澤的“決死之心”。先說黃蓋的“忠心”。《三國演義》的讀者,一般對孫權方面的人物,感情比較淡漠超脫——既不像對曹操集團的某些人物那樣憎得強烈,也不像對劉備集團的某些人物那樣愛得深切。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而唯獨孫權手下的那員雙鬢蒼蒼的老將黃蓋,則幾乎贏得了所有讀者的由衷尊敬。這種尊敬,難道僅僅是出於對他滿頭白髮的憐憫之情嗎?不然!人們尊敬黃蓋,首先是由於他是東吳主戰派將領的光輝代表;在投降派群起圍攻諸葛亮之際,是他第一個挺身而出怒斥張昭一夥:“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鬥口耶!”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其次是,黃蓋身為三代宿將,功勳卓著,卻從不以老臣自居,用論資排輩的世俗目光看待後起的青年將領。周瑜授命為大都督後,老資格的程普被封為副都督都不服氣,爭過名位,鬧過情緒。黃蓋並未升官晉級,卻甘居其位,並主動為周瑜出謀劃策(他曾建議對曹操採用火攻戰術)。更重要的是,垂暮之年的黃蓋,儘管完全有權告老休養,他卻每戰必身先士卒,勇冒矢石;甚至為了東吳的生存,接受了周瑜的“苦肉計”,不惜在眾人廣座之中,剝了衣服,蒙斥逐之辱,受皮肉之苦。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但正是這種耿耿報國之“忠心”,使黃蓋贏得了讀者的尊敬。其次說周瑜之“狠心”。人們常說:“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其實,說黃蓋“願挨”是實,這是出於他對東吳事業的忠心說周瑜“願打”卻未必。試想,周郎並非無情之人,卻偏不得不當著眾人之面,將一位忠心耿耿、毫無過錯的老將軍打得皮開肉綻,血肉橫飛、死去活來,這位大都督於心何忍!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當然,不打就不能行“苦肉計”,少打或輕打,也不能取信於曹操。周瑜軍營中不是故意收留了曹操派來詐降的蔡中、蔡和兩名密探嗎?如果周瑜出於仁慈寬厚,只是象徵性地打了幾下黃蓋,那麼,這個“苦肉計”就會立即被蔡中、蔡和識破,並密告到曹營中去,其結果,“苦肉計”不但要化作泡影,枉費了老將軍黃蓋的一番苦心,且使替黃蓋去曹營投呈降書的人喪失性命!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其實,“苦肉計”故事之所以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其奧秘正在於:蒙受最大痛苦的,倒不是受罰者,而是懲罰者本人。因為每一道落在黃蓋身上的鞭痕,都無不在周瑜心中留下血和淚的烙印!他是尊重和熱愛這位老將軍的,但他更尊重這位老將軍的一片報國忠心,更熱愛三代相繼的東吳大業。作為身負重任的主將,他不能不狠心毒打黃蓋,將這場“苦肉計”演到底。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而這種“狠心”,恰恰是具有遠見卓識和以大局為重的一種大將風度,恰恰證實了年紀輕輕的周郎對於自己的“大都督”身份是何等勝任!最後說闡澤的“決死之心”。行“營肉計”,主謀者周瑜並無生命危險;黃蓋固然要備嘗皮肉之苦,但他畢竟不是直接去曹操軍營中投降,即使計謀暴露,也不致危及生命安全。真正要冒生死危險的,是那位自動站出來去曹營為黃蓋投呈降書的謀士闡澤。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另外,諸葛亮北伐戰略上嚴重失誤,違背了隆中對待天下有變再出師的基本精神,導致第一次北伐容錯率太低,而戰爭本身就是一場比容錯率的博弈,白白浪費了曹魏疏於防範的好機會,一擊不中,再難彌補。如果葛公休養生息,保重身體,高平陵之變後,69歲的葛公舉十幾萬大軍北伐,或者交給下一代,以費文偉統張嶷,夏侯霸,廖化等人北伐,奪取隴西的可能性要比228年大得多。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而在戰術上,一伐大敗於曹睿,二伐數萬人圍攻千餘人防守之陳倉,無功而返,三伐收復曹魏遷過民的兩個邊郡,這兩個郡很可能是一伐時丟掉的,曹魏壓根不重視,陳式偏師就收復了,四伐欺負司馬懿才到西線,舉動失措,戰術上贏了一次,可也不算是大勝,可能退軍時還有一次小敗。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至於張頜戰死,恐怕責任更多在司馬懿判斷失誤,急於挽回顏面,如果換張頜指揮,估計還是討不了好處,五伐與司馬懿相持不下,最後拖成過勞死,死前安排不當,退軍時士兵譁變,損失大將。實質上從戰略層面而言,四伐五伐的贏家都是司馬懿,司馬懿的戰略目標就是拖住你,讓你無功而返,司馬懿成功了,葛公失敗了,四伐得到的只是表面上的勝利。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眾所周知,曹操為人奸詐多疑,決不會輕易相信黃蓋的一紙降書。要使曹操中計,投書者不僅要有能言善辯的口才,更要有臨危不懼的“決死之心”。闡澤是身當此任的。生死關鍵時刻,闡澤不僅全無懼色,反而“仰天大笑”,甚至辱罵堂堂“漢宰相”“大將軍”曹操為“無學之輩”,而最終卻又竟以“笑”與“罵”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著名的“三十六計”之一的“苦肉計”,是周瑜的獨創嗎?

總之,試想,如果沒有闌澤的這種“決死之心”,苦心經營和周密策劃的“苦肉計”,豈不要最後化為泡影?黃蓋、周瑜和闡澤,一個“忠心”,一個“狠心”,一個“快死之心”,心心相連。“苦肉計”的圓滿成功,歸根結蒂。正取決於東吳主戰派集團內部的上下一致的“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