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史趣闻
刘邦汉朝结束了秦朝的暴力统治,开创了我国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刘邦虽然开始起义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但是他的队伍在行军中逐渐的壮大起来,后来又得到了韩信的追随,从此一直到拥军50万以后,逐渐的在军力方面战胜了项羽,并且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刘邦最大的助力韩信却没有得到善终,有人曾经劝韩信,让他自立为王,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韩信能不能打得过刘邦。韩信自由失去让父母,少年时期在外流亡,到后来又从事了经商,但是经商并没有让他发达起来。
韩信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抱负,于是他弃商从军,最开始韩信投奔了项羽的长相,但是项羽身高气傲,怎能容得下韩信这个人物。韩信在心中自然是不服输,不愿只带了百人的小军队为项羽出生入死,但是无奈当时只有项羽的兵力最强,韩信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必须介入项羽他这个平台,直到后来遭遇了种种挫折之后,韩信才不得不从项羽的帐下离开。离开项羽的帐下之后,韩信辗转反侧来到了,结识了当时担任相国的萧何,萧何在当时非常看重韩信的谋略和军事素质,以及他的武功,就非常的重用韩信。直到韩信在军队中屡立战功之后,萧何力举韩信,让韩信拜将封侯,从此带领一方军队征战沙场。
在韩信跟随刘邦的初期,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帮助刘邦打下了一番天地,但是刘邦自己带兵的能力并不如韩信一次失误中十几万人的军队,最后只剩下几万人刘邦只给了韩信2000人的队伍,让韩信自己发展队伍韩信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将2000人发展到了30万。可见韩信当时的军事素质是有多强。韩信的手下曾经多次对韩信提出,不要跟随刘邦,自己自立为王,但是韩信在利益面前选择了忠诚,如果说韩信当时自立为王,那么他能不能和刘邦一较高下呢。
从上面所说的,我们就能知道韩信能将一个2000人的军队,在短短时间之内发展成30万的大军,从这一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韩信在带领将士方面有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如果说他自立为王的情况下,就会有很多知名人士来追随韩信,但是韩信并没有这么做,导致了韩信,最终遭到了刘邦的迫害惨死家中。韩信果断拥兵自立,灭刘邦是分分钟的事情,假如当时项羽还活着,韩信连动手都可以省了。 刘邦一辈子最怕的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就是韩信。
历史总结论
我们来看,韩信有多少次自立的机会:
1、井陉关击败陈余而灭赵后,韩信大可要求刘邦封自己为赵王,或者干脆自立。按照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後实者,此之谓也。”这就是李左车的合纵建议:
向燕国秀肌肉,要求燕国联盟;燕国同意结盟后,齐国必然不敢来攻打,也会和赵国联盟。在北有燕东有齐两个盟国稳定后方下,赵国何惧南方的西楚和汉,更有可能一统天下,即“天下事皆可图也”
联盟燕、齐,击败楚汉,一统天下,这就是李左车给韩信的建议。虽然李左车没有明白建议韩信自立,但“天下事皆可图也”已经点明了自立的建议。
但韩信只是听从了一部分,派使者去劝服燕国,其后更发兵攻打齐国,更将本来可以一统天下的赵国,拱手让给张耳!
其后刘邦因为兵少,东渡夺取了韩信兵权,只给了韩信赵国相国这个职位,还下令韩信攻打齐国。于是李左车联盟燕齐而一统的策略,就这样被韩信白白浪费了。
李左车真的是遇人不淑:劝陈余坚守,陈余不听;劝韩信联盟燕齐,韩信只听了一点!一个本来可以和张良、萧何等人齐名的机会就这样被别人浪费了。
2、在刘邦封韩信齐王后,项羽派遣武涉说服韩信反刘邦。武涉已经将天下大势分析得非常清楚:
“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而韩信的回答是:项羽不重用我,刘邦重用我!可见当时韩信依然是还是一个臣子的心态——投靠明主!没有自己做明主的自信!
3、蒯通劝韩信自立。蒯通对韩信所说的话,立脚点虽然和武涉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第二次分封的建议:
“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於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於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於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蒯通的话有下面几个层次:
1)、楚汉陷入僵局,双方均无力击败对方:“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
2)、和武涉一样都赞同韩信三分天下:“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即,如果韩信自立,齐、楚、汉三国势力均衡,哪一国都害怕对方联盟对付自己,因此谁都不敢坚持进行战争。
3)、齐国联盟赵国和燕国,进行秦末第二次封建。第一次封建是项羽在咸阳进行的,是一帝、一伯、十八诸侯。当了韩信做齐王时,所分封的诸侯基本上没有几个存在了。
对有功之人进行封建,是当时的需要和主流——否则刘邦也不用大封异姓王!
蒯通,比起李左车的联盟燕齐策略、武涉的三分天下提供了进一步的规模:第二次封建。
其行动计划是:
“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彊,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於齐”其目的是:
“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齐矣”蒯通第二次封建的建议是对如何三分天下的建议,根本目的是制约楚汉而让齐国称伯。
至于帝的名分,按照当时的可能,应该是下面这几个人:
1、东周姬姓后裔;
2、秦朝嬴姓后裔;
3、楚国后裔,或楚怀王后裔;
4、田齐后裔。
姬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恢复六国建立诸侯,劣势是没人记得了——要知道,亡秦的口号中从来没有包括恢复周天子的说法;
嬴姓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嬴姓是第一个皇帝,曾经的天下之主,作为天下共主是最合适的,劣势就是若立嬴姓——当初我们起兵是干吗来了?灭秦又立秦?
楚国后裔,最大的优势是从楚怀王到楚义帝,但劣势就是楚义帝是楚人所杀的,面子不好看,谎言不好说;
田齐后裔,最大的优势是对韩信最有利,但劣势就是项羽难以接受,但如果是齐王建的直系,项羽可能也能接受。
但不管是谁做皇帝,其封地只有两个选择:
1、洛阳,即东周之地;
2、彭城,即宋国之地;项羽还是迁都去扬州吧!
4、钟离昧劝韩信自立。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韩信自立的最佳时机,但有能自立,三分天下的基础还在。钟离昧劝韩信自立的话,就显得非常委婉了: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以眛在公所”,钟离昧的这句话,点出了韩信在当时自立的基础:
韩信若自立,当年项羽的部属,必然因为钟离昧受到韩信重用,加上刘邦杀项羽的恩怨,纷纷投奔韩信。
即,若当时韩信自立,韩信拥有齐国部将和项羽部将两大部分,占据了三分天下中的两份人才!这些人,可不是那么小看的。
另外的优势,还有,就是英布、陈豨——一心想反的人,韩王信、卢倌——这两个不想反但不得不反的人。这些异姓诸侯也注定了即便韩信自立,刘邦也不敢打动干戈的原因。
在韩信拥有齐国旧部、项羽旧部的优势下,加上英布等第三方势力,刘邦若发动战争,那他就成为了第二个暴秦了。
5、韩信和陈豨合谋反叛。虽然《史记》记载是韩信主动建议陈豨反叛,但韩信是否在关中无兵无权的情况下反叛,证据不足。就不多说。
总结:
在灭赵后,李左车劝韩信自立为赵王,联盟燕齐而一统天下,韩信拱手把机会浪费;
在灭齐被封齐王后,项羽劝韩信自立,三分天下,韩信以当年项羽不给他做将军为由拒绝——韩信的眼界太低了,无话可说;
蒯通,不但建议韩信自立以三分天下,还给出了二次分封而称伯的计划,但韩信面对这个比李左车、武涉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犹豫不决而浪费机会;
在被从齐王徙为楚王后,钟离昧劝韩信自立,以整合韩信和项羽两部人员,但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送给了刘邦。
上天给了韩信四次自立的机会,但韩信一次次的浪费,最后竟然在临死时,责怪老天: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和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有得一比。
韩信浪费四次自立机会,不责怪自己却去责怪老天;项羽不懂合纵,一心莽撞和刘邦作战,却不东和齐国议和、封彭越为王以安抚、北援助赵国陈余或离间韩信和刘邦关系,整整3年都在和刘邦进行攻守之战,最大的责任是他项羽而非老天。陈余的赵国和田荣的齐国不灭,刘邦也无力击败项羽。
明明是自己的错,却把责任推给老天!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韩信本该是开国皇帝齐太祖至少是楚太祖,却落得全家死光夷三族!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最差三分天下齐、汉、楚,其次平分天下南北朝——楚、汉,最好一统天下齐王朝或楚王朝!
韩信曾一阵见血地支出项王的最大毛病是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他韩信的妇人之仁简直就是西楚霸王的2.0版!西楚霸王自刎千古留名,他淮阴侯韩信株连家人再无后!韩信军事的强悍和韩信政治上的弱智,造就了韩信及其家人的悲剧!
军事上的强悍
韩信度陈仓、定三秦、虏魏、平代、破赵、收燕、灭齐、围楚!正是韩信,让困于蜀地的刘邦麻痹项羽和他的小伙伴们。做好准备后突袭三秦,占据关中之地,向东擒魏豹。然后配合刘邦突袭代国,效仿当年马服君阏与之战,一举清除了赵国的屏障代国。然后,一鼓作气对赵国发起了井陉之战。大败赵国后,韩信采纳李牧的孙子广武君李左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修书一封就将燕国纳入囊中。接着韩信就向齐国下手了,本来齐国这时由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将齐王说服投降了。韩信犹豫着打不打齐国,他的谋士蒯通(本名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讳而被改名)意思就是打。他郦食其靠着你威名对齐王威逼利诱让齐王投降,这功劳不救让一个书生给抢了吗?韩信在齐王麻痹,准备投降撤掉边防之际,攻打过来。项羽见势不妙,派龙且助攻。龙且一向看不起韩信,他以为他是神助攻,恨不得要吃掉韩信。韩信为了龙且的神助攻,还专门上游拦水。龙且一看河水更浅,渡河就更兴奋了。兴奋后来就变成了兴奋死,韩信放水了,水淹龙且!最后,韩信、彭越、刘邦、英布他们对项羽完成了合围!
政治上的弱智
项羽死了,韩信倒霉还远吗?不远了!刘邦先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好能实现调虎离山。有不少答友回答,即使如日中天的齐王韩信反抗刘邦那也是死路一条。理由就是井陉之战后,韩信就被刘邦微服私访夺权了。但您知道吗?被调虎离山后的韩信,刘邦都不敢跟韩信交战,因为刘邦在军事上根本不韩信的对手,所以才有天子巡游召见诸侯的套路把韩信给扣起来,软禁到长安,降为淮阴侯的,这下不是调虎离山而是把老虎关到笼子里了。之前多好的机会,他都因为把刘邦视为知己,感念他的栽培之恩的妇人之仁给毁了,谁劝都不听,对得起良心,对不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家人和部属。
其实韩信原本是皇帝命,他有上、中、下三策。
- 上策——一统天下
1、大齐王朝:
韩信灭掉齐国时,他所管辖至少势力范围是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当时韩信的实力非常强大,引发了刘邦的猜忌和项羽的青睐。其实这时的韩信,刘邦不仅是猜忌更是痛恨,早在灭赵时,刘邦就偷偷潜入他的军营收了的他兵符了。而后的收燕、灭齐中,他功高震主,最让刘邦忌恨的有两点。
第一、韩信的争功导致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在大功告成后落下了被人借刀杀人的下场。
第二、刘邦被项羽打的招架不住,韩信却派人来刘邦这里“跑官”——要做假齐王!
此时的韩信,内有谋士蒯彻,外有项羽暗中支持,必要时联合匈奴,他只要在积极准备地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利轻易而举。
2、大楚王朝:
就是韩信被刘邦调虎离山,调到楚地当国王。他同样可以在楚国励精图治,重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跟九江王他们保持暧昧。在刘邦平叛诸王时,趁刘邦京城空虚,必要时联合百越一下子就端了刘邦的老窝。刘邦前方交战还没得利,后方又被侵占,势必会导致刘邦的失败。韩信自然而然就能对刘邦取而代之,那些诸侯王因为韩信更厉害而只能臣服!
- 中策——平分天下
1、齐、汉对峙
中策就是韩信保持者齐国、燕国两地,对于楚汉之争,作壁上观就行。等刘邦战胜项羽后,韩信依据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加上刘邦是自己的老领导,韩信也会对刘邦高抬贵手,两人平分天下的南北朝,约为兄弟之邦!
2、楚、汉对峙
就是韩信调到楚地为王,刘邦不敢攻打韩信,但刘邦敢攻打九江王英布。那么,韩信就会和刘邦一起灭掉英布。同样的是韩信感觉刘邦有恩于自己,力求两国相安无事,各自罢兵。
- 下策——三分天下
1、齐、汉、楚鼎立
韩信为齐王时,蒯彻和项羽的使者武涉对韩信说,你现在帮刘邦,刘邦赢;助项王,项王胜。福垊就认为,只要韩信中立,刘邦、项羽他们俩只要有长远的眼光就不敢斗个你死我活,因为他们就怕有人捡漏,左手渔翁之利。而这自然而言就形成了三国时代!
2、楚、汉、九江鼎力
同样的道理,韩信是楚王时,刘邦也不敢对九江王玩命地打,一旦他们玩命了,必然一死一伤。而韩信这个兵仙,必然会趁火打劫,让伤者也亡。他们基于这个因素,同样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韩信却选的是下下策,给刘邦送上了好哥们钟离眛(mei,注意不是昧)。眛,就是眼神不好,而钟离眛自杀前还对韩信说自己眼瞎,竟然没看透你,你也会很快玩完的。刘邦见韩信离开了楚国,带着人头来拜谒自己,叫了两个武士,一代韩信就被称了刘邦的囊中物了。韩信悲惨的命运,从此也就决定了!
福垊
韩信当年若是拥兵自立的话,肯定是可以打过刘邦的。
那时候韩信刚拿下齐国来,他的谋士蒯通告诉他,最好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占领齐地当齐王,刘邦当关中王,项羽当楚王。
当时的情况是,项羽带领的十万大军,和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对峙在荥阳。战争进行到了相持阶段,谁都拿不下谁来。
蒯通之所以劝说韩信,让他和刘邦以及项羽三分天下,正是因为这时候的胜负的筹码,完全掌握在了韩信的手里。
那时候韩信手里的大军有三十万,可以说,他若是想帮助项羽,项羽就能打败刘邦。他想帮助刘邦,刘邦就能打败项羽。
项羽曾经派武涉也去劝过韩信,让他最好是保持中立,两不相帮。或者自立为王,他们三分天下也可以。
但是,面对这种形情况,韩信还是选择了放去。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有今天,全部都是拜刘邦所赐。这时候他厉害了,屌丝逆袭了,不能尾巴翘上天去,不管刘邦的死活了。
所以,他还是选择了帮助刘邦灭项羽。
最终,韩信的三十万大军,联合刘邦的二十万大军,再加上彭越、英布等人的军队,总共六十万大军,发动了垓下之战。
正是因为这一战,他们打败了项羽,项羽兵败之后,自刎在乌江的。
你看那时候的刘邦,连拥有十万大军的项羽,都打不过。他怎么可能打得过拥有三十万大军的韩信呢?
刘邦知道韩信的本事,可以说只要韩信手里有兵,几乎很少人能是他的对手。
刘邦称帝之后,把韩信迁为了楚王,正好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就在韩信那里。
钟离眜和韩信是发小,刘邦要通缉钟离眜。
所以钟离眜就跑到了韩信那里,他觉得韩信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结果这件事被刘邦知道了,刘邦问韩信,有没有这回事,钟离眜在不在他那里?
韩信告诉刘邦,没见过钟离眜,若是知道钟离眜在那里,他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刘邦的。
刘邦明知钟离眜在韩信那里,但是,听到韩信骗他。他还会十分的恼火的,刘邦扬言要去灭了韩信。
这时候陈平问刘邦,你要灭韩信可以,但是,允许我问你两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将领,有能打过韩信的吗?
刘邦说没有。
陈平又问刘邦,那你觉得的你的兵能打过韩信的兵吗?
刘邦还是说不能。
陈平说你看这个仗,明摆着是输,为何还要白白的去送死呢?
所以,刘邦才取消了要去灭韩信的计划的。
你看是不是只要韩信手里有兵,他想什么时候反抗刘邦,就能什么时候反抗。
可惜的是,在韩信被杀之前,他被贬为了淮阴侯,侯爵在汉朝是没有统兵权的,所以一旦没有兵权,韩信只能任由人家摆布了。
最后是吕后用了萧何的计策,把韩信给骗到了宫,杀害的。
汉史趣闻
关于韩信如果造反,能不能成功,我的答案是能。但是得天下的不一定是他,也不一定是项羽,但是肯定不会是刘邦。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韩信造反的两个最佳时间段。
一是斩杀龙且之后担任齐王时期。看评论区很多人都说这个时候韩信造反不可能成功,因为手下将领都是刘邦的亲信。关于这一点,我想告诉你们,是你们想多了。手下将领虽然大部分都是刘邦的人,然而能死心为刘邦尽忠的恐怕也就樊哙,曹参那几个历史上有些名气的人罢了,至于底层士兵,跟刘邦可以说没什么关系了。起初从刘邦那边带出来的士兵被他抽调几次还能有吗?再者,底层士兵才不会管你们上层的事,他们只认兵符,不认人的。而刘邦的命令,最多就是下传到曹参他们这层,再往下或者说直接命令韩信的士兵,那是不可能的。刘邦夜袭韩信大营窃取兵符调兵就已经证明了兵符的重要性。就算曹参他们能调动一些兵马,韩信如果真反,首先做的就是解决这些所谓的刘邦亲信。身为数十万大军的统帅,如果他连几个下属都解决不了,你觉得可能吗?再者,如果杀了曹参他们,你觉得下面那些士兵会为了替曹参他们报仇而背叛韩信吗?想想都不可能的事。至于刘邦那边,就更不可能,也没那个实力过来为曹参他们报仇了。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当时的一些人事方面的记载。首先是蒯彻,这家伙跟随韩信可不是一天两天了,韩信有多少实力,我想他绝对比在座的任何人都清楚。如果说韩信没有造反的能力,他又怎么会劝韩信自立?难道他就没想过韩信一旦失败自己会是什么结果?难道还有人会傻到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其次,就是张良和陈平。这两位可以说是对天下局势以及对刘邦内部人事最为熟悉的两个谋士了。如果说韩信没有背叛刘邦的实力,张良和陈平又为何会劝刘邦答应韩信的请求?如果曹参那几个部将真的能控制住或者说掣肘韩信的行动,以刘邦的脾气会立马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甚至连一句辩驳的话都没有吗?可见此刻的刘邦自己心里也清楚韩信如果自立,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只能成全他,甚至还把假齐王的请求改为真齐王来稳住他。而且还是让张良亲自去传达的这个任命,至于张良除了去传达昭令之外还做了些什么,我想也不用多说了吧。最后就是韩信本人的回答,韩信在临死前说了这么一句“悔不听蒯彻之言。”由此可见韩信本人对当时造反是有信心的。如果真如某些人所说韩信是因为自知手下都是刘邦的亲信而没有实力去造反,所以才没选择听从蒯彻的建议自立的话,那么韩信此刻又为什么会后悔?如果是你错过了一件连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你会后悔吗?我想没有人会为一件不可能的事去后悔。能让你后悔的事绝对是你心里觉得有把握的。
二是楚王时期,楚王时期的韩信如果造反,可以说比在齐王时期更有胜算。众所周知,项羽一死刘邦就立马收了韩信兵权和他的兵马,并将韩信由齐王改为楚王,还托辞说是让他衣锦还乡。韩信也认了,到达楚国之后不扰民也不搞事情,安安分分的做着自己的楚王,然而就这样刘邦还是不放心,在听到谣言说韩信要造反了,就气的口嗨了,说要派兵攻打他,然而当陈平问了他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老实了,才发觉如果真的派兵打,根本不是韩信的对手。所以之后才有了伪游云梦这一出。试想如果楚王韩信真的谋反,会是什么结果?恐怕天下将会再次分裂,好一点可能就是两分天下,差一点的话可能会是四分五裂。两分天下的话韩信和刘邦会五五开,两边都很难灭掉对方。如果是四分五裂的天下,那就难说了,刘邦可能第一个完犊子。毕竟他是韩信最大的敌手,而英布彭越等人,如果背叛了刘邦,是绝对不敢和韩信为敌的,就算他们不背叛刘邦,也不会尽力帮刘邦对付韩信,最多就是做个样子派一些小部队支援刘邦一下而已。而韩信这边的实力,别说韩信本人,就是一个钟离昧都够刘邦折腾的了,况且韩信还有一个好友李左车,再加上当初劝韩信造反的蒯彻。如果韩信此刻反了,这三个人绝对会成为韩信的左膀右臂,这三个随便一个都够刘邦头疼的,更不用说韩信本人了。
所以,韩信有没有造反的实力,刘邦,樊哙,英布这些人心里最清楚。可以说樊哙对韩信那般敬重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也许和他在重要关头没有选择背叛刘邦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对于韩信,我是欣赏他的能力,也相信他的为人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那么多的美名,也不可能在后世得到那么多的称赞!
买鱼送熊掌
这个得看韩信什么时候拥兵自立了?如果时机不对,韩信未必打的过刘邦,甚至可能会输的很惨。当然如果时机选的对,可能也就没有刘邦称帝,建立汉朝什么事情啦!可能韩信会建立大齐王朝,亦或者项羽会建立大楚王朝,或者韩信与项羽平分天下。不过真到那个时候,也许我们现在的中国就要分裂成两个国家了,不过好在韩信最终没有造反,大汉王朝最终还是出现,我们汉民族最终还是最伟大的民族。
以下就是我个人觉得拥兵自立的时机最对的地方,若是韩信在这些时机里造反,基本上刘邦必死无疑。
第一、如果韩信是在汉二年(前205年),也就是睢水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那个时候刘邦的手下可以说已经没有多少的将士,手下的精锐士兵已经死伤殆尽,如果这个时候韩信突然倒戈一击,刘邦必败。
第二、在刘邦让韩信单独领精兵开辟北方战场,东击赵王歇,北击代王陈馀的时候,这个时候刘邦在正面战争正在与项羽打的火热,如果这个时候韩信联合赵国、代国和楚国,并在背后给刘邦一个突然的袭击,那么刘邦将彻底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想想看,刘邦正面受到霸王项羽的攻击,背后又受到“军神”韩信的攻击,刘邦焉能不败。
第三、韩信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风头正盛之时拥兵自立,刘邦也必败,此时韩信军可谓是雄姿英发,精锐之士数不胜数,士气处于鼎盛之时,但反观,刘邦的军队在正面战争接连受挫,被项羽打的根本就抬不起头,可谓士气极其的低落,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韩信的出谋划策,刘邦早就被项羽打趴下了,可以说这个时候韩信拥兵自立,并联合项羽进攻刘邦,刘邦必亡。
第四、汉五年(前202年),刘邦追击项羽大败而归之时,当时,刘邦想趁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山东),彭越从梁地(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而这个时候显然我们知道刘邦的汉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而韩信的军队却是蓄势待发,如果这个时候韩信突然反败,并联合项羽,刘邦必亡。
第五、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此时的刘邦军队刚结束与10万楚军的战斗,此战刘邦军惨胜,但项羽也被迫自杀而死。如果韩信趁这时候突然拥兵自立,打刘邦个措手不及,虽然刘邦军和韩信军都已疲惫不堪,但若韩信真想拥兵自立,以他的军事才能,打败刘邦绝对是轻而易举的。
第六、汉七年(前200年)白登之围,这个时候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准备反叛,可惜的是他最终失败了,不过我们这里如果假设韩信不听从萧何的话,进宫面圣,也是直接带领将士攻入皇宫,那么汉朝可能就直接被灭了,刘邦最后即使回来了,也必败。
当然以上纯粹就是我个人的猜测,如有误之处请见谅。
当然韩信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功高盖世可是最终却落了个被杀身亡,夷灭三族的下场,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明明韩信有很多次可以击败刘邦,明明他就知道历来功高震主的功臣都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可惜的是韩信太过自信,他自认为他功劳很大,刘邦不敢动他,也自认为他手握大权,刘邦也不能动他,可是他却忽略了,在权利面前,不管谁的功劳大,谁的权利大,只要皇帝认为他有威胁,他就必须死,可惜的是韩信最终英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还是没有看透刘邦。
澳古说历史
我觉得,如果韩信用兵自立,不用刘邦去剿灭他,他就会自己灭亡,就别说跟刘邦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刘邦曾问过韩信,自己将多少兵,韩信说大王最多将十万兵,而后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韩信说当然是越多越好。这里刘邦自然很不高兴说我都能指挥你,怎么就只能统十万,韩信说了句,大王统的是将不是兵。这里我们注意到了,韩信的这些话,有人说这是韩信智慧的体现,巧妙的避过了刘邦的问题,还拍了一记马屁。可其实这恐怕是韩信的心里话,也是他最无奈之处。虽然明面上看,刘邦信任他,任他点兵多多益善,大权在握。但实际上呢,韩信是外来人,在军中没有自己的派系,每次出征,底下各层将领都是刘邦的心腹,后勤保障又牢牢掌握在萧何之手。只有他在一心给刘邦办事,或者没触到刘邦底线的时候,手下的人才会给他卖命,一旦触及底线,想要造反自立,那恐怕分分钟就被下面人给绑了送到刘邦面前。虽然说后来他也积累了些班底,但那时候大汉都已经平定,天下都已经厌倦战争,又有几人还愿意跟韩信造反呢。而且他的实力当中掺杂了多少刘邦的亲信恐怕连韩信自己都不清楚吧。所有,如果他一旦造反自立,留给他的那就只有一条死路的。
历史微探索
假如当年韩信拥兵自立,那么也就不会有后面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了。刘邦在平定天下后曾经问过韩信,我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你也就能带十万兵马。那么韩信你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我反正多多益善,意思就是多少兵我都能带。刘邦又问那你多多益善,为什么还是在我手下呢。韩信回了一句,您不善于带兵,但是善于带将。这成语多多益善的出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几点:一是刘邦带兵有一定的水平但没达到很厉害的程度,二是刘邦很会笼络人心,韩信说他善于带将,就说明很会收买人心,让别人为自己所用。三是韩信带兵能力很强,兵越多越体现将领的才能。可见他是个帅才。再结合当时,韩信作为当时刘邦手下带兵最厉害的人物,拥兵自立的话刘邦手下没有能打得过韩信的。再加上当时项羽还在,至少项羽就没那么快灭亡,很可能会进入到战略相持的阶段。
蒯通说韩信
韩信拥兵自立的想法最早来自他手下的谋士蒯通,这个人很有辩才,跟根据当时形势分析说天下局势的厉害关系。当初陈胜王派武臣和张耳、陈余率三千人北上占领旧赵地盘的时候,就说服当时的范阳令向武臣投降,这一举动使得旧赵之地一下子三十多个县城不费一兵一卒投降武臣,极大帮助起义军在赵地发展,可见其才能。在蒯通游说韩信自立齐王之前,当时韩信带兵把北方赵、代、燕国等各地都摆平了,此时只剩下东边的齐国还在,而当时刘邦已经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王。这时蒯通就向韩信献计,要是郦食其凭几句话就能说服齐王归降汉王,那还要你韩信干什么,你辛辛苦苦打了好久才拿下五十多个城池,郦食其几句话就拿下十几座城池,你还不如这个郦食其,到时候在刘邦眼里你还是那个大将军吗?经这么一说,韩信就主动出兵攻打齐国, 这就有了后面齐王活烹郦食其的事情。
等拿下了齐国,蒯通就向韩信游说自立为王,三分天下的战略建议。我想着才是蒯通要韩信出兵打下齐国的真正目的,要是没拿下齐国,估计蒯通也不会向韩信提出三分天下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有了齐、赵、燕等地就有了抗衡刘邦和项羽的资本。有土地有人再加上韩信能打,自立为王割据一方是不成问题的。其实蒯通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可惜韩信妇人之仁并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拥兵自立的底气
上面已经说到蒯通建议韩信拥兵自立,韩信要是真的拥兵自立还是有他的底气,原因如下:
一、韩信善于带兵,善于打仗。当时韩信向刘邦献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后,韩信就带三万人马,渡过黄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背水列阵,攻下井陉,杀死陈余灭了赵国,又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斩杀龙且。这一路都是当初这三万人马打过来的,可见韩信用兵厉害。即使他自立为王,刘邦派兵跟他打也不一定打得过。
二、当时战略形势。刘邦和项羽的战争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双方都还不能一口吃了对方,当时的刘邦已经是被项羽打败了好几次,几次大败休整后又与项羽继续打,国内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不管资源和兵源。项羽这边情况和刘邦也差不多,经过三年的楚汉之争,原来楚军的锐气也已经磨得差不多,资源和兵源也消耗很多。这时候韩信就像天平的砝码一样,倒向谁,另一方就要遭到灭亡。假如他保持中立,那么三方就存在鼎立的局面。
三、有赵、燕、齐等地实际控制权。有地盘就有资源,有人口。有资源有兵源就有抗衡的资本。当时韩信已经带兵拿下了赵、燕、齐等地,有资源可以和刘邦、项羽相抗衡。
综上来看,假如当年韩信听了蒯通的建议果断拥兵自立的话,那么天下就会出现三强的局面,而且谁都吃不了谁。刘邦也打不过韩信,灭不了项羽。不过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就权当YY一下吧。
长安一少年
韩信赢不了,战胜不了刘邦。
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不懂帝王之术,不会权谋权术,政治低能儿。韩信打仗百战百胜,少有败迹。在很短的时间内秋风扫落叶,横扫六国,战绩辉煌。占领齐国后,私欲膨胀,听信蒯越之计,向刘邦讨封齐王,当时刘邦正与项羽对峙,力不从心,几番劝韩信助战,围攻项羽,韩信推三阻四,迟迟不动,犹豫不决。刘邦为此咬咬牙切齿,骨子里恨透了韩信,听了张良陈平劝告,违心封韩信为齐王;也埋下了杀身之祸。
刘邦知人善任,身边人材济济,萧何名相,后勤总管,后勤保障有力,在三秦之地源源不断输送来部队,钱粮,管理井井有条。张良算无遗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军师之才,实至名归。陈平善使巧计,诡计,项羽身边的唯一谋士范增,也是被陈平用离间计气走的。还有灌婴,樊哙,曹参,周勃等等,身边能征惯战将领众多。
韩信身边没有,也没有这样的凝聚力!!
手机用户画龙点睛
看了几个答案,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之徒。说项羽打不过刘邦,问项羽为什么打不过刘邦?因为韩信!
韩信不发威,刘邦被项羽压着打,任你千般计谋,我只强推一波。结果呢?就是萧何尽发关中老弱,刘邦已经块被项羽打残了!
然后韩信虏魏、破赵、胁燕、东击齐、潍水河畔斩龙且,生生将战略局势扭转,逼迫项羽求和、开始战略退却。
在这期间韩信还给刘邦送了大量精兵,要不然刘邦早垮了!
所以在韩信请封齐王的时候,刘邦根本无可奈何,张良、陈平、刘邦都意识到这一点。垓下大战之前,韩信不到,刘邦一点办法也没有!
所以别再吹什么,刘邦英明神武,刘邦就是一个最后的胜利者而已!也别说韩信手下是刘邦的人,韩信手下大部分是降兵!
历史事件有必然,但是也有偶然!偶然就是如果不是丁公吃里扒外,刘邦早死了,如果项羽那一箭偏一点,刘邦早死了。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也是政治的奶妈!军事不行,你政治玩的再好,也没有用!让你称臣就得称臣、赔钱就得赔钱,这么快就忘了晚清的事了?
刘邦的大汉,根本没有与项羽、韩信相当的军事能力的人,怎么与他们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