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不同國家的槍或者火炮的口徑都是不一樣的?

演盡了世間所有的繁華


這個其實不一定所有不同的國家都會不一樣,有些不同的國家很可能也會用同一種口徑的子彈、炮彈,甚至是同一種型號(子彈的口徑相同不意味著一定是同一種子彈)。至於為什麼不一樣,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產生了各國獨特的口徑,一戰、二戰的時候各國制式步槍的口徑互相間幾乎都不一樣。二戰後由於“站隊”的問題,同一陣營的國家大多都會用同一種制式的子彈,以便通用。比如北約制式的7.62*51毫米子彈和5.56*45毫米子彈,無論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槍都可以用。

圖為使用G36突擊步槍的士兵們,這種槍配用子彈的規格與美軍使用的突擊步槍相同

而不一樣的自然也是有的,比如當年作為北約的對立方而存在的蘇聯,還有現在的中國。其中中國常用的是5.8毫米口徑,而俄羅斯雖然也用7.62毫米口徑,卻是7.62*39毫米的規格,與北約標準不通用。其實現在這就不錯了,要換到二戰時,英國用7.7毫米子彈、德國7.92毫米子彈、日本6.5毫米子彈、蘇聯和沙俄時期用的都是7.62毫米子彈,這些國家之間要是聯合作戰的話後勤官員估計會瘋的,除非他來自印度軍隊。

圖為現時常見的幾種不同規格的步槍彈

而現在各國不同的口徑主要來自於敵對國家,或者該說“潛在敵對國家”,主要目的基本上都是讓戰爭期間的敵國無法使用繳獲的己方彈藥,此外還有專門在口徑上要壓人家一頭的(這個說法比較常見但真實性其實存疑)。這算是各國制式武器口徑總有差別的根本原因,其次才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可以說這叫歷史原因。這其中最具備代表性的便是最早見於T64坦克上的那門125毫米坦克炮。

圖為前蘇聯T64坦克,自此蘇聯人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在用125毫米坦克炮

不過對於現在的世界各國而言,這種不同會越來越小。因為大國間的較量,必然會導致小國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紛紛站隊。這種站隊的結果便是小國們在軍事上逐漸更加依賴佔據主導地位的國家,進而在槍炮口徑上為了通用性而與大國指定的標準保持一致。隨著大國在較量中逐漸的減少,彈藥種類應該也會減少。


兵器次元


這個問題貌似我講過一次,火炮口徑體系肯定是因國而異,也能從中梳理出該國的炮兵體系技術來源。

先說英系,現在來看就是英寸等英制度量衡愛好者。3英寸、5英寸、8英寸分別對應76.2毫米、127毫米和203毫米,注意這些口徑用毫米來計算都是有零有整的。當然更早人家是用磅數作為火炮口徑的計算方式,當然這套磅數體系在進入後裝線膛炮時代後定義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二戰時皇家海軍和英國陸軍都裝備有57毫米的6磅炮,但事實上57毫米炮彈全重6磅(約2.7千克)是1885年哈乞開斯6磅速射炮確定的。在前裝球形炮彈時代6磅野戰炮口徑約95毫米,6磅榴彈炮口徑可能達到166毫米。到二戰時期,雖然6磅反坦克炮仍然採用57毫米炮彈,但炮彈重量已經突破7.2磅(約3.2千克)。

而法國體系下,因為採用公制度量衡,因此炮兵口徑用毫米表述顯得相當準確,比如英制6英寸152毫米炮,在法國相應的口徑是150毫米,此外松島當年的320毫米炮也是法國口徑的經典。德國的海軍炮兵技術受到英國影響較大,因此海軍基本採用英式英寸記述,而地面炮兵受到格倫維爾和拿破崙十一年式體系巨大影響,採用公制。

日本的情況也是類似,海軍是標準的英式體系,而陸上的火炮口徑受到法德影響,當然後期日本火炮國產化之後海軍炮的口徑也部分脫離了英國人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