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一根发钗引发的命案,丈夫横尸于途,妻子自杀于家

顺治十五年,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中部)发生了一件怪案。西崖村一个小商人(没有留下名字)在路上被人杀了,第二天,商人之妻王氏也在家自缢而死。

很显然,这是一起人命官司,而且很有可能是因情杀人。那位商人有个弟弟,不甘心兄长死得不明不白,跑去县衙击鼓鸣冤,请求官府审理此案,也好为兄长报仇。

当时担任淄川县令的是素有善于断案之名的费祎祉。读过《聊斋志异》的话,对这个名字应该会有印象,没错,我今天写的这个案子同样是出自聊斋。

费祎祉接到这个案子后,没有怠慢,亲自带人到现场查看商人尸体,在尸体上找到一个小包袱,包袱里还有五钱银子。五钱银子虽然不多,但对普通百姓来讲,也算一笔小钱了。人杀了,钱没拿,可见不是因图财而害命。再加上王氏之死,费县令更加断定这是一起情杀案件。

聊斋故事:一根发钗引发的命案,丈夫横尸于途,妻子自杀于家

费祎祉找来附近几个村子的里长保长,以及住在附近的邻居,问了一些有关于死者夫妇的问题,然而最终还是全无头绪。费祎祉断案,不喜欢无故对人动刑,他也没难为这些普通百姓,案子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当然,作为断案能手,他肯定不会不管此案,只是命令附近的地保,平时多注意一下有什么异常情况,十天去官府汇报一下。

就这样,半年过去了,案情毫无进展。

商人弟弟伤兄之死,多次击鼓鸣冤,鼓噪于公堂之上。

泥人也有三分火气,费祎祉堂堂一个县令,屡次被升斗小民指责,脾气也上来了。他把商人之弟狠狠斥责了一顿:“你自己都不知道谁是可疑凶手,你兄嫂又双双亡命,毫无线索,难道你叫我无故苛责良民,屈打成招吗?”

商人之弟见此也觉无奈,只好老老实实的回家,把兄嫂给葬了。这事儿也就这么淡下去了。

聊斋故事:一根发钗引发的命案,丈夫横尸于途,妻子自杀于家

很快,到了县里征收赋税的时候了。乡下百姓,交不起赋税是常有的事儿,有些是因为确实穷,有些是不想交,就想拖欠着。官府当然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抓了十几个人,逮到县衙里,准备好好拷问惩罚一番,以儆效尤。

县衙之上,费祎祉正准备给这十几个人一顿板子给点教训的时候。有个叫周成的人害怕挨打,就说自己最近东借西凑,终于凑够了银子,希望免于责打。接着他就从腰间掏出一个小包袱,包袱里面装着他还要补交的赋税。

县令费祎祉没看他的银子,而是盯着他掏出来的小包袱,越看越觉得眼熟。终于,他想起来了,这人掏出来的包袱和半年之前在路上被杀的那个小商人尸体上的包袱是一对,两个包袱上面刺有同样的万字纹。

费县令心里已经有了决断,这个叫周成的人,应该就是谋害那位小商人的凶手。接着,他试探性的问周成家住何方,距离西崖村有多远,认不认识半年之前被杀的那个小商人。

周成当然不会承认自己杀过人。然而善于判案的,大多都是察言观色的好手,能从面部表情看出心理变化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寥寥几句问话,费县令已经可以确定周成就是杀人凶手。

既然周成不同意,那就只能大刑伺候了。(古代对证人都是可以上刑的,这种嫌疑人就更没问题了,在法律程序上没有问题)。周成开始还想嘴硬,然而费祎祉又岂是心软之人?

聊斋故事:一根发钗引发的命案,丈夫横尸于途,妻子自杀于家

很快,周成就全招了。

那么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来也很悲哀,和一件发钗有关。

某天,王氏(死者之妻)要去亲戚家串门,但是家里没有上档次的发钗,王氏就让丈夫(也就那个被杀的小商人)去隔壁邻居家给自己借一根来,丈夫懒得去,王氏就自己去借了。串门完了,回来路上,王氏提前把发钗给卸下来了,装在一个小包袱里(就周成腰里掏出来的那个),揣到袖子里。然而等王氏到家,却发现连发钗带小包袱全都丢了。

发钗是借的,价值不菲,借发钗的时候,又没告诉丈夫,王氏既不敢和丈夫说,又无力偿还,心里之焦急可想而知。

王氏在路上不小心遗失的小包裹就是被周成捡到了,而且遗失的全过程,周成都看在眼里。捡到发钗之后,周成就开始动坏心思了。

当天晚上,周成躲在王氏家里附近,等到王氏丈夫有事儿出门,就翻墙进了王氏家里。当时正是夏天,王氏在庭院纳凉,周成抱住王氏就想求欢,王氏自然不允,大声叫喊。周成怕王氏把其余人喊来,急忙制止他,并且拿出王氏遗失的发钗(小包袱周成自己留着了)。王氏一看就全明白了,知道对方要求自己以身相许作为谢礼。

说起来,周成也确实是帮了王氏一个大忙。王氏想了想,就答应了周成的无理要求,任由周成胡为。

等周成完事儿后,王氏请求周成以后别来了,并且表示自己丈夫很凶,再来恐怕会出事儿。

聊斋故事:一根发钗引发的命案,丈夫横尸于途,妻子自杀于家

这时,周成说了一句个人觉得很搞笑的话,直接引用原文了。

周怒曰:“我挟勾栏数宿之资,宁一度可偿耶?”

见周成不允,王氏只得好意抚慰,表示自己不是不愿意,实在是怕出事儿。之后,王氏说错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葬送了她丈夫的性命。

渠常善病,不如从容以待其死。(他经常生病,等他死了,你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见王氏这么说,周成没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径自走了。

第二天,周成就把王氏的丈夫给杀了。然后去找王氏,意思是,现在你丈夫死了,我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王氏虽然和周成有私,但并代表她和丈夫没有感情。见丈夫已死,她又是伤心又是恐惧,嚎啕大哭。周成见王氏大哭,害怕引来旁人,就赶紧逃了。

当天晚上,王氏一个人想了很多,最终还是选择了悬梁自缢。我想,她应该是想过去告发周成的,但这事儿说起来毕竟太不光彩,她没这个勇气。但丈夫又确实是因她而死,既然做不到为丈夫报仇,就只能选择随丈夫去死了。

聊斋故事:一根发钗引发的命案,丈夫横尸于途,妻子自杀于家

案子说完了,周成两罪并罚,自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欢迎点赞评论收藏转发等任何形式的互动。想知道更多古代案子,也可以点击关注哦。

参考文献:《聊斋志异》《清稗类钞·狱讼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