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朱元璋的童年都經歷過什麼,你怎麼看?

歷史一書生


元朝末年,黃河決口,“鐵鍋”皇帝和“脫脫”丞相商量出一個妙計,那就是“以改兼賑”。實際上當時的朝政太腐敗了,根本就不適合大規模的調動民工,果然後來就出事了,聚集在黃河岸邊的十幾萬民工,每天被逼著幹活還填不飽肚子。最後被一句“石人一隻眼,攪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綁架”,從此大規模的紅巾軍起義正式拉開帷幕。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又在做什麼呢?

這就得從二十幾年前談起了……

這個朱元璋啊,小時候實在是太苦了,中國曆朝歷代就沒見過身世這麼慘的人能當上皇帝!

哦,那時候的朱元璋還不叫朱元璋,他是後來參加起義軍之後,才改名叫朱元璋,那時候他叫朱八十八,也就是朱重八。

這個元朝統治下的漢人啊,命運實在是悽慘,作為三、四等公民,除非是考取了功名或者是讀書人,其他的老百姓很多連個名字都沒有。當然,並不是元朝有規定,漢人必須用數字起名,實際上很多人文化水平有限,甚至連溫飽問題都很難解決,也就不在乎名字好壞了。

那時候的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往往有這麼幾種方式:

第一種是把夫妻倆的年齡相加,再冠上一個姓,就是名字,比如朱元璋的曾祖叫朱四九,朱四九的哥哥叫朱四五。據楊角風考證,這哥倆歲數應該相差兩歲,起名規則就是父母年齡相加後加一個姓氏。

第二種就是根據出生年月來命名的,比如朱元璋的祖父,叫朱初一,極有可能就是某年某月初一出生。定了老大的名字後,後面的就按照初二、初三往下排了。有人說朱重八是因為八月初八出生,才叫朱重八的。實際不然,查了一下朱元璋的生平,他其實是九月十八出生的,他起這個名字實際上是排名老八所致,因為他的哥哥們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

第三種原因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姓名不是老百姓自己起的,是上戶籍的人給起的。比如很多村子涉及一個宗族,一個姓氏的,你家生了一個孩子,排到了新生兒第57位,於是起名某五七,你哥哥家隨後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某五八,依次排下去。

不僅僅是朱重八如此,從小跟著他玩到大的湯和啊、徐達啊,他們家也是這種情況。比如湯和,他曾祖父叫湯五一,祖父叫湯六一,爹叫湯七一,按理說他應該叫湯八一,整個家庭把勞動節、兒童節、建黨節都起完了。甚至後來跟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陳友諒、張士誠,其實也是後來起的名字,原名一個叫陳九四,一個叫張九四,看來“尾號”是四的人,跟朱元璋天生死對頭啊。

我們看明史,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朱元璋後來變成那個樣子?其實這跟他小時候的經歷關係很大,可以說是那時候留下的病根,按照明史記載,朱重八一家是外來戶:

“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最早的時候,他的祖父是淘金者,其實跟軍戶啊,工戶啊,農戶啊,意思差不多,就是他家是負責淘金的,按月上繳黃金,後來交不上了,變賣家產買黃金,最後逃荒到了盱眙縣,朱元璋就是在這裡出生的。

畢竟是逃荒來的,家庭貧窮,沒有土地,靠給地主種地和放牛為生,主業是要飯。可以說這個家庭雖然貧窮,但是也不至於活不下去,朱重八就是在給地主放牛中長大,跟他一起長大的還有一群同樣貧窮的小夥伴。

在放牛過程中,朱重八實際上是小夥伴們的頭,他們也玩“過家家”,不同於傳統“過家家”,他們玩的是扮演皇帝的遊戲。朱重八往往扮演的就是皇帝,曾經幻想著某一天讓自己的這些小夥伴都能吃上大餅,吃上饃。

某一天,小夥伴們又餓的不行,朱重八一拍胸膛,保證大家都吃上肉,於是把地主劉德家的牛犢給宰了一個。完事後,還把牛尾巴插進了石頭縫裡,囑咐大家要說牛犢進了石頭縫不出來了,可想而知,劉德又不是傻子,趕走了朱重八。

到了朱重八十六歲的時候,他們家團聚了,父親雖說是地主家的佃戶,實際上主業還是要飯,這一年,他們經歷了短暫的團聚,可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災難。

這一年,安徽、河南一帶鬧旱災、蝗災,同時伴有瘟疫出現。蒙古人,四方征戰,曾經把整個地中海都囊括了進去,但是伴隨而來的還有一個惡魔,那就是黑死病。有很多學者認為,元朝實際上是亡於瘟疫,也就是黑死病,至於朱重八的老家當時爆發的是不是黑死病,無從得知。

元朝治理瘟疫還是比較“科學”的,他們選擇了隔離的方式防止瘟疫蔓延,正是由於這項措施,導致了最悲慘的一幕。那就是朱重八家,叫花子都失業在家出不去了,天底下有這樣的事嗎?

朝廷應該也有賑災糧,可惜他們知道瘟疫的厲害,不可能像現在一樣發放到每個人手裡,這樣自然就存在吃拿卡扣,分到朱重八家,啥也沒有了。半個月內,朱重八的父親餓死,大哥餓死,母親餓死,就剩下朱重八和二哥了,怎麼辦?

實際上這個時候,朱重八的小夥伴像湯和啊,徐達啊,周德興啊,都跑了,自謀生路去了,朱重八自然也不能坐以待斃。

他家這時候窮到什麼程度了?

別說棺材了,連埋父母的地都沒有,有一個鄰居見他們實在可憐,給了一塊墳地,後來朱元璋登基後,還把這個鄰居封了侯。據說當時朱重八哥倆把父母屍體抬過去後,累得喘氣,結果晴天霹靂,大雨傾盆,再看父母屍體,已經陷入了泥中。

走投無路之下,朱重八跑到了皇覺寺當了和尚,不要以為人人都能當和尚,那個年代和尚也不是隨便能當的。

正所謂:

“亂世道士下山平禍,和尚禁閉廟門。盛世道士封山閉門,和尚出廟斂財。”

此時正是亂世,皇覺寺也不是隨便開門的,所謂的朱重八出家當和尚,不如說是皇覺寺的和尚們僱傭了一個小工。

對於朱重八來講,寺廟簡直太好了,至少能管飯啊,雖然對待他也不公平,但總比在家裡等餓死要強。實際上打雜也沒有打幾天,皇覺寺就斷糧了,畢竟亂世之下,又有瘟疫,本來給寺廟種地的佃農也死的死,逃的逃,香火錢更是沒有指望。

在這種情況下,方丈以“歲歉不足給眾食”為由,打發了一部分人去化緣,說的好聽點是化緣,說的難聽點,就是要飯。

也正是這三四年的要飯生涯,釀就了朱重八艱苦卓越的本質,與此同時見識到了世面,學到了知識,為後來爭奪天下,奠定了基礎。

當時的元朝已經岌岌可危,明教、白蓮教、彌勒教遍地,朱重八也就是在要飯的過程中加入了明教,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加入個組織,對乞討有利啊。

再後來的朱重八又加入了起義軍,並重新起名為朱元璋,不過那已經是青年後的朱元璋了……

我是說書人楊角風,換種視角看明史,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朱元璋小時候是給地主家放牛的,有一次他給地主放牛的時候打個盹,拿個棍子放到身上擺了兩個字天子一個道士看了說這孩子以後了不得能有大作為,後邊不知道什麼時候出家當了和尚直到後邊還俗參加了紅巾軍,直到最後當了皇帝。


瀟灑的小雨


在《朱元璋傳》裡,記載了朱元璋童年,少年時候的幾段故事,一一分享給網友。

史書上說朱元璋陰狠、冷峻,我們從他的童年、少年經歷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緣由。

元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朱元璋生,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

用幾個詞來形容他的童年經歷,就是貧困潦倒,人小鬼大,敢做敢當,嚐盡苦難。他放過牛羊,在寺裡做過小沙彌,當遊方僧四處漂泊。



朱元璋從小貪玩撒野,愛出主意,支使人,又是小兒子,父母哥嫂都寵著些,兼之有點小聰明,看事情比別人準,也來得快,打定主意要弄成什麼,一定要做到,也常常做到,夥伴們都服從調度,在夥伴中很有威信。

(1)小時候替地主看牛放羊,最會出主意鬧著玩,同年齡的,甚至大幾歲的孩子都習慣聽他指揮。

最常玩的一個遊戲是做皇帝,雖然光著腳,一身藍布短衣褲全是窟窿補丁,他卻會把棕樹葉子撕成絲絲,紮在嘴上做鬍鬚,找一塊車輻板頂在頭上當平天冠,弄一條黃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來了。撿一些破木板,讓孩子們畢恭畢敬地雙手拿著,當作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齊齊地三跪九叩頭,同聲喊“萬歲”。

(2)小時候,朱元璋給田主家放牛,有一天,他忽然餓了,時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罵。一同看牛的周德興、湯和、徐達許多孩子也都嘴饞起來了。大家越說餓,真的肚子咕嚕得越兇。其他孩子都在想象吃什麼,個個嘴都說得流涎。只有元璋敢去做。

他牽過一頭花白小牛娃,放牛繩捆住前後腿。周德興看了,趕緊抄著斫柴斧子,當頭就是一斧。湯和、徐達也來幫忙剝皮割肉。別的孩子們撿爛柴樹葉子,就地生起火來。一面烤,一面吃,個個眉飛色舞,興高采烈,不一會兒,一頭小牛娃只剩一張皮、一堆骨頭和一根尾巴了。這時太陽已經落山,山腳下村子裡,炊煙裊裊在半天空,是該回家的時候了。

可是吃過的牛,怎麼交代?

大家都面面相覷,想不出主意,擔不起罪過。都互相埋怨、亂成一團,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責任也該擔起來,一拍胸脯算我的事。也真虧他想,把皮骨都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頭空縫裡,說是小牛鑽進山洞裡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不出來。孩子們齊聲說好。當天晚上,元璋捱了一頓毒打,被趕回家。雖然吃了苦,丟了飯碗,但深深得到孩子們的信任,大家都甘心當他作頭腦。

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人小鬼大,有膽有識。



家徒四壁,父母雙亡,無奈進寺,做了小沙彌。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難——旱災,蝗災,加上瘟疫。

鍾離太平鄉的人,接二連三地病倒。一個村子裡一天死去了幾十個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太平鄉數得出的十幾個村子,人煙寥落,雞犬聲稀,顯出一片淒涼黯淡的景象。


朱元璋的家在就太平鄉孤莊村。父親朱五四,官名世珍,父親是老實本分人,搬了一輩子家,從泗州盱眙縣遷到靈璧縣,又遷到虹縣,到五十歲時又遷到鍾離東鄉,住了十年,活不下去,再遷到西鄉,四年前才搬到這孤莊村來。朱元璋跟著父親,不停地搬家,但是日子一點沒改變,從來都是那樣貧困。

一大家人,不過半個月,死了三口。五四64歲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後,大兒子重四(學名興隆)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陳二孃又死了。三哥重七(興祖)給人家招了上門女婿,給家裡省一張嘴。

偏又時運不濟,二嫂三嫂先後病死,大侄兒和二房的孩子都夭折了,大姊嫁的王家滿門死絕,嫁給李家的二姊也死了,姊夫帶著外甥保兒逃荒,不知去向。偏偏今年又鬧瘟,一家三口都被瘟神帶走了,偌大一個人家,只剩大嫂王大娘和二侄文正、二哥重六和元璋自己了。

二兒子重六和小兒子元璋(原名興宗,小名重八),眼看著大人一個個倒下,請不得郎中,抓不得藥,急得只能相對痛哭。

尤其為難的是:家裡沒有一貫鈔、一錢銀子,買不了棺木,更談不上墳地。田主呢,連施捨佃戶一塊埋骨之地都不肯。同村人劉繼祖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塊地。兩兄弟磕頭謝了,墳地解決了。衣裳呢?棺槨呢?還是沒辦法。只好將就把幾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墳地草葬。兩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還未動手挖坑,突然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整個天像塌下來似的。兩兄弟躲在樹下發抖,約夠一頓飯時,天霽雨晴,到墳地一看,大吃一驚,屍首不見了。原來山腳下土松,一陣大水把坡上的土沖塌了,恰好埋了屍首,薄薄的一個土饅頭,俗話叫作“天葬”。



三十五年後,朱元璋寫《皇陵碑》時,還覺得傷心:“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漿!”

父母的大事雖了,過日子呢?沒留下一寸土、一顆米,元璋餓了些日子,到處找零活做。誰知大戶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貧民小戶自己都在捱餓,怎麼僱得起人?他到處碰壁。

剩下四口人,糧食一顆也沒有,只好吃草根樹皮,吃了一些日子草根、樹皮、糠屑、觀音土,半飢半飽,一籌莫展。大嫂帶著侄兒回孃家去了。二哥一樣地餓,也沒主意。從四月一直待到九月,半個年頭了,還計較不出一條活路。

蝗蟲越來越多,日子久了,連草根樹皮都吃完了,再也撐不下去,和二哥商量如何是好。

回過頭再看看有沒有可以投靠的親戚。

伯父一家,近年已衰落得不像樣,幾個哥哥侄兒先後去世,只剩一個四嫂在守寡,看光景也投奔不上。

外祖父陳公很長壽活到99歲,外祖父只生了兩個女兒,大的嫁給季家,小的就是母親;過繼了季家大表兄做孫子,外祖父死後,這些年也沒有和季家來往,料想這年頭,景況也不見得會過得去。


元璋想來想去,竟是六親都斷,天地雖寬,無處投奔,前後左右,四面八方,無路可走。

二哥想想只有遠走他鄉,各奔前程找活路去。兄弟倆相依為命,捨不得分開,抱頭痛哭。

隔壁汪老孃看著重六不放心小兄弟,提醒當年五四公不是在皇覺寺許了願,舍朱重八給高彬法師當徒弟嗎?如今何不一徑當和尚去,一來還了願,二來總有碗淡飯,不比餓死強?二哥想想也是辦法,這事就此定了。

原來元璋少時多病,才生下三四天,不會吃奶,肚子脹得圓圓鼓鼓,險些不救。五四公做了一個夢,夢裡覺得孩子不濟事了,怕是命硬,也許只有佛菩薩救得下,索性舍給廟裡吧。一徑抱著孩子進一個寺,寺裡和尚一個也不在,接不著頭,又抱回來。忽然聽見孩子的哭聲,夢醒了,孩子真在哭,媽媽在餵奶,居然會吃奶了,過幾天,肚脹也好了。長大後還是三天風、四天雨,啾啾唧唧,病總不離身,父母著了慌,想起當年的夢,才真的到寺裡許了願,給元璋舍了身。



汪大娘和他的兒子汪文替元璋預備了香燭,一點禮物,央告了高彬法師。九月裡的一天,皇覺寺多了一個小沙彌,長老添了小徒弟。朱元璋剃光成葫蘆頭,披上一件師父穿爛的破衲衣,從此是佛門弟子了。


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煮飯、洗衣、唸經,是日常功課。見人叫師父、師兄、施主,連稱呼也改了。

朱元璋年青力壯,正是使氣力的時候,高彬長老便收留了他。朱元璋沒有受過戒不能算和尚,照寺院規矩叫小沙彌。至於真正要講佛學、弄經典、說道理,朱元璋那是不行。

一到皇覺寺,朱元璋除了做和尚的徒弟之外,還兼了兩個差使,一個是長老家的小廝,一個是長工的打雜。事情多,閒氣也就多,日子久了,堆滿一肚子火氣,時刻要發作,卻又使勁按住,為的是吃飯要緊,鬧決裂了沒去處。就是在皇覺寺,朱元璋養成了堅忍的性格。



●鳳陽城。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他登基後在鳳陽修建了“大明中都皇城”,並在城門上題字“萬世根本”。



●龍興寺鐵塔。該寺前身為皇覺寺,是朱元璋出家的地方。



遊方僧四處化緣

皇覺寺是靠租米過日子的,這一年災情太大了,收不到租,幾百年的古寺第一回鬧饑荒。朱元璋當沙彌才滿五十天,無奈又得被打發出去化緣。一頂箬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背上拳頭大的包袱,硬著頭皮,離開了家鄉。




說遊方是和尚的話,俗語呢,就是叫花——見大戶伸手要米要錢要飯,也叫化緣。大戶人家多半養狗看門,狗有種德行,專咬衣衫破爛的窮人。為著不讓狗咬,離大門幾步使勁敲木魚,高唱佛號。

化緣的還要學會說謊話,明明是鍾離皇覺寺的,偏說是峨眉山金頂寺,天台山國清寺,普陀什麼寺,反正和尚沒有籍貫,無從查對;再說一套大殿翻修、菩薩開光或者裝金,遞上化緣簿,多少是一筆財喜。

朱元璋雖然只住了兩個月廟,成天聽的是這一套,見的也是這一套,不會也會了。

朱元璋聽人說,往西汝州一帶,年歲比較好,反正只要有飯吃,不管什麼地方都可去。就往南先到合肥,轉向西,到固始、光州、息州、羅山、信陽,北轉到汝州、陳州,東返由鹿邑、亳州到潁州。

游來游去,只揀繁華富裕的地方,穿城越村,對著大戶人家敲木魚。軟化硬討,受盡了人生的辛苦,走遍了淮西一帶名都大邑,熟識了每一條河流,每一個山脈的地理,尤其是人情、物產、風俗,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鍛鍊了堅強的體力。

這時期的景況,用他後來寫的《皇陵碑》的話:

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窮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

文字雖然極拙劣,感情卻是很真摯的。一直到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在外要了三年多的飯,朱元璋重回到皇覺寺。

在朱元璋遊方的幾年中,西系紅軍的開山祖師彭瑩玉正在淮西這一帶秘密活動,傳佈彌勒佛下生的教義。彭瑩玉也是遊方和尚。

幾年後,這地方又成為東系紅軍的根據地。在這大元帝國的火藥庫周遊了幾年,二十一歲的窮和尚,接受了新的宗教、新的看法,嗅飽了火藥氣味,當然,也加入了秘密組織。

回到皇覺寺以後,開始結交朋友,物色有志氣有膽量敢作敢為的好漢,時時進濠州城探訪消息,同時也立志多識字、多讀書。

應該說,三年多的遊歷,讓朱元璋開了眼界,漲了知識,對時局也有了深刻的認識,他的心裡開始有了清晰的規劃。

後來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由一個小親兵被招贅做了女婿,從此青雲直上。他對形勢判斷很準,總能及時完成軍事任務,功勞推給大家,賞賜分給眾人,很受擁戴,終於由一個親兵成了大元帥、大丞相。以後的故事我們沒必要說了。



從朱元璋的童年,少年經歷,我們不難看出,他為什麼會潑辣,陰狠,冷峻,堅韌,“自古英雄多磨難”,沒有年少時的困頓流離,嚐盡人世冷暖,哪有後來勤勉,勇毅,殺伐決斷的大明開國皇帝。

我是歷史逸事,每天都會來頭條簽到,歡迎關注點贊!

歷史逸事


朱元璋做了皇帝這樣的傳說也就多了,在中國傳說故事道詞典中有一個故事叫黃牛成仙,主要流傳在朱元璋的家鄉安徽江蘇一帶,故事是這樣。朱元璋是放牛娃,結果殺牛給他的夥伴們吃,剝了牛皮,然後又把牛尾巴放到石頭縫裡,露出來,東家就問起來呢他說牛鑽石縫裡了。東家就跟著他到山裡看,還真是如此,於是拉著牛尾巴狠狠的一拽,居然還聽了牛的叫聲。後來東家氣急了還把朱元璋打了一頓。 為什麼有這個傳說呢,就是說朱元璋在少年的時候也是在困境中奮發有為聰明機智,這樣讓許多農村長大的人們就感到親切,從而津津樂道。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說在他少年的時候這在《朱元璋轉高粱葉斬掉少年頭》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是說他在放牛的時候和夥伴們玩扮皇帝的遊戲,他先用石頭土塊,堆成一個皇帝的寶座,朱元璋就要大家輪著坐,坐上去的便是皇帝,大家一起給皇帝磕頭,結果是幾個孩子沒有一個受得起別人磕頭的。不是上去就跌起來,就是坐在上面東倒西歪。到朱元璋的時候他找來了一些鬍鬚草編織的一起掛在嘴上算作鬍鬚,找來一塊破水車板頂在頭上算皇帝的平天冠,然後他坐在上面穩穩當當瘦了所有孩子的磕頭這樣朱元璋就成了孩子王。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朱元璋在皇覺寺的時候,和尚們做道場,朱元璋就扯了紙幡用竹竿挑著作為旗子,與孩子們按照東西南北中五方站立,又把他們分成五隊,排下陣圖,朱元璋吆喝一聲,那些笨頭笨腦的牛們竟然井然有序的跟著孩子們手中旗子,竄來竄去,一點也不錯亂,這是說什麼呢朱元璋有指揮的才能,更宣揚他能指揮動物的神異表現,類似金口玉言。

這就是朱元璋,在民間,他既是少年英傑,勇敢機智,又在以後,給人們帶來了苦難,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看來歷史也不全是英雄創造的。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朱元璋祖上幾代都是農民,專門給地主家打工,文化知識也是基本不存在的。朱元璋是家裡第四個兒子,他的出生帶給家庭的並不是開心而是煩惱。因為這時候,朱元璋的家庭裡面已有多個孩子,對於是農民的朱家父母而言,解決溫飽就成了最大的問題。他們沒有別的賺錢門路,不會做生意,也沒有田地,只能在地主家賺點工錢,平時竭盡全力也僅僅能維持溫飽。而小小的朱元璋本應該受到愛護,但是為了生存,很早就開始替地主劉德放牛了。歷史中的大人物,大多從小就志向遠大,但朱元璋不同。他從小唯一的願望可能就是能夠吃一口飽飯而已。

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那一年朱元璋十六歲,正是“吃長飯”的年紀。可就是這一年,讓他無比深刻的感受到了饑荒和災難。從春天開始,旱災、蝗災和瘟疫,就瘋狂的在朱元璋的家鄉濠州肆虐。當時社會吏治腐敗,朝廷賑災的物資根本沒辦法完整的送達地方。不到半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大侄以及母親就先後去世,家中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都沒有。走投無路的朱元璋不得不去乞求地主劉德,希望劉德能夠大發善心為他的親人施捨一塊小小的墳地,但劉德非但沒有大發善心,還將他怒罵後趕出了家門。幸而,善良的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就這樣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親人草草地安葬在了劉家的土地上。災難的慘痛,富人的無情,窮人的慈悲,都在年少的朱元璋心裡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導致他幼小的心靈開始變得冷酷,價值觀裡也深深埋下了痛恨貪官和仇視富人的種子。

後來,為了活命,朱元璋被迫和大嫂、二哥、侄子分離,開啟了各自逃命的生活。朱元璋為了有口飯吃,選擇去皇覺寺當了和尚。起初,朱元璋以為寺廟裡的和尚都是那種普渡眾生、慈悲為懷的人,然而進去以後他才發現,這些和尚和地主劉德並沒又什麼區別,他們都是徒有虛名,不僅不燒香不念佛,還讓朱元璋幹寺廟裡又髒又累的雜活。為了混口飯吃的朱元璋,不得不承受著這一切。然而,饑荒實在太過嚴重,沒過多久,寺廟裡的糧食也撐不下去了。朱元璋只好出去乞討,雖然這對朱元璋來說這是一件及其沒有尊嚴的事情,但出於他求生的本能,他不得不拉下尊嚴去敲開一扇又一扇門,渴望每一扇門背後遞來的都是糧食,而不是無情的冷眼與嘲諷。

朱元璋的年少生活就是在飢餓、痛苦、斥責、打罵、流離失所和煎熬中度過的。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希望。好在苦難往往孕育著奇蹟,無盡的災難,刻骨的傷痛,殘酷的現實,以及掙扎在死亡邊緣求生的蹉跎歲月,都變成了磨礪寶劍的沙礫,越痛越鋒利。少年時與眾不同的經歷,註定了朱元璋將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君主。他一手建立的朝代也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個性朝代——大明王朝。


鄧海春


朱元璋的童年是非常悽苦的,很小的時候就要出來放牛補貼家用,雖然一家人辛勤勞動但也只能解決吃飯的問題,當災難來臨時只能被動接受。但是朱元璋的家庭和睦、父慈母祥,災難來臨之前還是給予了朱元璋一個溫馨的童年。

帝王之氣

1328年的10月21日的夜晚,一個元朝統治下的四等嬰兒出生了,據說這一天晚上屋中紅光滿地,異光橫生,鄰居們拎著水桶就要衝出來救火。(這應該是後來統治者編出來的,歷代帝王出生時似乎都會天降異象)佃戶朱五四給這個嬰兒取名朱重八。

父慈母祥

朱五四有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只靠給地主種地是養不活這些孩子的。不過還好,朱五四是一個手藝人,他除了種地之外還經營著一家豆腐店。所以,朱重八童年的生活不算好,但還是可以填報肚子的。作為朱五四豆腐店的直系繼承人之一,朱重八從小就十分懂事、努力上進。為了鍛鍊自己同時可以賺錢補貼家用,朱五四給朱重八託了關係去地主劉德家裡放牛。這一放,就是十二年。朱重八的童年相對來說應該還算是比較溫馨的,主要是家庭和睦並且雖然貧苦但也不至於餓肚子。或許對於小朱重八來說,幸福就是母親從劉德家裡做工回來帶回來地主家的兒子損壞的竹蜻蜓,或者吃剩下丟棄的豬頭肉吧。

義氣擔當

放牛期間有一個流傳下來的小故事,朱重八和徐達、周德興還有湯和等人一起放牛的時候,都特別想吃肉,朱重八膽大妄為帶著幾個人把一隻小牛犢殺掉吃了。雖然吃的時候大家狼吞虎嚥,但是吃完之後孩子們都特別害怕,這個時候朱元璋非常義氣的說我來解決。於是朱元璋把牛尾巴插在石頭縫裡面,並且給劉德說牛一頭鑽進土裡去拔不出來了。然而朱重八想出來的完美理由還是被劉德戳破了,將朱重八一頓毒打。或許這也是後來徐達等人一直跟隨朱元璋的原因之一吧。

災難降臨

1343年,濠州大旱,伴隨著次年春天的著蝗災和瘟疫。朱重八的家鄉是重災區,可以說是民不聊生。上天並沒有因為朱重八的帝王之氣而眷顧他的家人。 四月初六,父親朱五四餓死了;初九,大哥朱重五餓死了;十二日朱重五的長子餓死了;二十二日母親餓死了。兩個姐姐已經嫁出去了,三哥朱重七也出去倒插門了,只剩下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抱頭痛哭。為了給父母等人找一塊安身之地,兩人去求地主劉德,希望可以將父母安葬。結果劉德卻說:“關我什麼事。”年僅16的朱重八終於體會到了世態炎涼。還好,這個黑暗的社會終究還是有好人的,隔壁的地主劉繼祖願意讓兩個人將親人安葬在自己的土地裡。朱重八和哥哥用兩件爛衣裳把父母裹起來埋在了山腳下。(據說後來朱元璋起義之後元朝將領想要把朱元璋父母的墳挖了鞭屍,結果找了幾個月也沒有找到墓地在哪裡)至此,一個原本溫馨、團結的家庭支離破碎。

朱元璋童年的遭遇是元朝時期社會的縮影,平民只能備受壓迫、沒有保障。當風調雨順的時候,他們辛勤勞動只為能吃上飽飯;當災難來臨時,他們又是第一批徘徊在死亡邊緣的人。


開心侃史


首先,不知道怎麼會邀請我?朱元璋的童年,應該算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吧!沒背景,沒文化,甚至沒名字。元朝廷將人分為三六九等,四等人是沒資格有名字的,也可以說是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沒文化,也不知道幾個字,所以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從小給別人家放牛,所以朱元璋也有放牛娃這個標籤。至於有沒有把別人家的牛殺了吃肉,這點就不清楚了。後來混不下去了,就出去流浪、乞討。聽說出家當和尚有飯吃,就去當和尚,可是想要當和尚的人也不是一個兩個,那個年代,一般人家都混不到肚圓,廟裡也沒辦法養得起不事生產的出家人,終究還是出去乞討,說的好聽點就是混跡江湖。

中華民族有奴性,只要能勉強活著,誰都不會去造反,我個人知識面有限,知道歷史上純屬為了造反而造反的人只有一個,就是後來的道衍和尚,那個為了證實自己能力的和尚。然而朱重八不是,他就是個普普通通的賤民。別說給他兩畝薄田,就是他能刨到點吃的,不會餓死,不會感覺到活命都做不到,他不會造反,甚至說看到蒙古鐵騎的時候,還會顫顫巍巍、畢恭畢敬的跪在塵土裡。

所以側面來說,朱元璋的童年是怎樣?就是備受壓迫,沒有知識,沒有見識,沒有未來的一個平民,無法保障自己的生命,永遠不知道是否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陽,永遠不知道是被餓死,還是被蒙古人虐殺。他造反的那天如果有人告訴他,他將來會打敗陳友諒當上皇帝,這點就算他做夢,都不敢想。我感覺他當時的想法就是,反正活不下去了,造反吧,哪天要是被蒙古人殺了,早死早超生,要是造反成功,起碼要過上每天都可以吃飽的日子。


HYLiu250823072


天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戶貧苦農家,家裡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按照那時窮苦人家的習慣,家裡人給他取了朱重八這個名字。

朱重八剛生下來的時候,三四天不會吃奶,肚子脹得圓鼓鼓的,險些沒活下來了。

他爹朱五四做了一個夢,夢中覺得孩子不濟事了,怕是命硬,也許只有佛菩薩救得下,索性舍給廟裡吧。可是抱著孩子進了一個小寺廟,寺廟裡一個和尚也沒有,接不上頭,只好又抱回來。

夢做到這裡,朱五四忽然讓孩子的哭聲叫醒,睜眼一看,朱重八居然開始吃奶了,幾天後,肚脹的毛病也好了。

但活下來的朱重八身體依舊不好,總是病不離身,心焦之下,朱五四想起了當年做得那個夢,才真的到寺廟裡許了願,給朱重八舍了身。

小時候的朱重八,過得是貧苦農家的日子,早早就開始幹農活,大一點就開始給地主劉德放牛,一年四季最大的感受就是餓,無窮無盡的餓。

過去的帝王降生,多伴隨有異象、祥瑞,但朱重八的境遇貧寒艱難到了極點,連一點編造異象、祥瑞的餘地也沒有。

關於朱重八與眾不同的說法,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個,十來歲和周德興、湯和、徐達等一些窮苦孩子一起放牛時,因為太想吃肉,朱重八膽大妄為,領著這幾個孩子將地主家的一頭小牛給宰殺吃掉了。

吃完牛,朱重八把剩下的一條牛尾巴插在山上石頭縫裡,向地主謊稱小牛鑽進山洞,尋不見了。

結果自然是遭到了一陣毒打。

朱重八真正的人生災難發生在元至正四年(1344年)。

那一年,淮河流域爆發了罕見的旱災、蝗災、還有瘟疫。

當時,朱重八還不到十六歲。

四月初六日,他的父親,六十四歲的朱五四死在了這場災禍中;初九日,他的大哥朱重四也死了;之後大哥的長子又死了;最後,二十二日,他那五十九歲的老母親陳氏也死了。

轉眼間,人丁興旺的朱家九口人死了四口。在這次大災禍之前,他的二嫂、三嫂都已先後病死,二哥的獨子也夭折了。到他老母親死後,朱家只剩下了他和二哥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雙小兒女。

埋葬死去的父母是壓在朱重八和他二哥重六心頭的首要大事。大難之際,赤貧之家想找到一塊墳地,實在是太難了。

走投無路下,兄弟倆狠起心厚著臉皮去求地主劉德。誰知道,地主劉德不但沒有一絲憐憫,反而“呼叱昂昂”,把兄弟倆痛罵了一頓趕了出來。

朱元璋後來回憶說:“田主(劉)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

劉德的一位遠方本家劉繼祖是村中另一大戶,看到此情此景,起了憐憫心,叫兒子劉英把朱重八兄弟倆叫到家裡,給他們吃了一頓熱飯,然後送了村東一塊地給他們做墳。

因為赤貧,朱重八亡父母,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是穿著千瘡百孔的破爛衣裳,卷在破蘆蓆中入土的,更悲慘的是,朱重八兩兄弟餓得已經脫了相,沒有力氣給亡父母挖深墓穴,只能草草地埋了。

朱元璋後來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為了活命,朱重六、朱重八兩兄弟之後只好各奔東西。分別時,兩兄弟抱頭痛哭,多年後,朱元璋在《皇陵碑》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慘景——

“兄為我哭,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

隔壁汪大娘聽到兩兄弟哭聲悲慟,過來安慰兩兄弟。汪大娘說,二哥重六一個人出去還行,重八年齡太小,一個人出去難活!不如到村頭皇覺寺裡當個和尚吧!

然而,那時候想當和尚也不那麼容易,得送禮。

汪大娘可憐重八,掏出了壓箱底的活命錢,替重八買了香燭禮品,讓兒子陪重八到了皇覺寺。

朱重八成為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劉繼祖、汪大娘的後人被視為大明朝的救命恩人,享盡了榮華富貴。

地主劉德也是“命好”,朱元璋沒有冤冤相報,而是選擇了以德報怨。

朱重八在皇覺寺只當了五十天的和尚,寺廟就斷糧了,之後朱重八便開始了三年的流浪乞討,足跡遍佈許多地方。

朱元璋在《皇陵碑》中曾這樣描述自己三年的流浪乞討生活——

“居未兩月,寺主封倉,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百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淒涼。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風鶴唳,俄淅瀝以飛霜。身如蓬逐風而不止,心滾滾乎沸湯。一浮雲乎三載,年方二十而強。”

正是這三年的流浪生涯,讓朱重八有了來日朱元璋的雛形,史書上說他:“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一代雄主從磨難中走出來了。


黑句本


朱元璋,其父朱世珍,其母淳皇后。朱家共有八個孩子,朱元璋在家排行老八,所以小的時候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後來他的義父郭子興為他取的



朱元璋小時候經常和徐達、湯和等人在一起玩扮演皇帝的遊戲。朱元璋每次假扮皇帝的時候都是想著左手一個白麵饃饃,右手一根大蔥。能夠吃上白麵饃饃,是他一輩子的夢想。



有一次輪到朱元璋做皇帝,他的小夥伴問朱元璋:”朱皇帝,我們都要餓死了,你這個皇帝能給我們弄點吃的東西不能?”朱元璋把這句話當了真,他坐在一塊石頭上面,說:”朕今天讓你們吃肉。”朱元璋看著眼前地主家的小羊羔,把它給烤著吃了。


無量天尊101


朱元璋童年時代過的是啥日子,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開國皇帝中最極貧潦倒的了。那時的中國正處在極端腐敗的元王朝統制之下,來自蒙古的官僚沒把漢人或所謂南人當人看待,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想得出來就會有收錢的項目。



朱元璋的祖輩都是耕田為生,到他那會兒他們家也是地主劉德的佃農,朱元璋主要是替地主家放牛。從朱元璋出生到他十七歲之前,他沒有離開過生他養他的農村一步,接觸的人也就是村裡的老少,滿眼都是鄉親相似的飢寒交迫,當官的搜刮地皮,富戶為富不仁。

朱元璋也想讀書,可現實是殘酷的,他家自然是付不起學費,也沒閒功夫學李密那樣來個牛角掛書,他要割草,忙農活,為求一口飯吃他幫地主放了十二年的牛。



在父母去世之後,朱元璋除了痛哭一無所有,他至少需要一塊土地來安葬雙親,但蒼茫大地沒有他立錐之地,地主富戶們唯恐避之不及,在他們手裡想要討得土地斷不可能。還是有好心人看他可憐,給了他一塊地方下葬了其父母。

朱元璋的童年苦大仇深,罄竹難書,一個人在少年時代的際遇直接會影響他的世界觀。經受太多的官僚腐敗盤剝,看慣了有錢人勢利白眼,朱元璋幼小的心變得冷酷,長久的痛苦能讓人從脆弱走向堅強,並且在他的價值觀裡預埋著痛恨貪官和仇視富人。



朱元璋知道這個世界沒有人能夠救他,只有靠他自己,復仇的火焰在他胸腔裡蠢蠢欲動。他要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從小賴以生存的小村子,外面的世界雖然險惡,但總比抱守著爛屋破罐等死強。


為了有飯吃,朱元璋決定邁開了第一步,去皇覺寺當和尚,從此中國少了一個乞丐,多了一個心比天高的和尚。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