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用七代统一天下,为何秦始皇死后三年就亡了?

西北大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事实也的确如此——秦国历代君主一方面对内锐意变法、引进人才;一方面对外远交近攻,以连横破合纵。在此期间秦国涌现出了孝公、惠文王、宣太后、昭襄王等杰出统治者,也出现了商鞅、张仪、白起、王翦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以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天险地利,加之君臣上下勠力同心,尚且用了七八代人百余年时间才一统天下;然而自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而一统天下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不过短短14年时间。如果说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匡天下见证了秦得天下之不易,为何秦失天下如此迅速呢?在贾谊的《过秦论》中将秦朝速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问题来了:秦朝是否真如贾谊所说的是仁义不施呢?

其实贾谊这么说也没错:秦在统一天下后修长城、修骊山墓、修阿旁宫......可以说是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加之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以致于当时天下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都必须服徭役或兵役。秦代农民需要将收成的绝大部分作为赋税上交,谓之“泰半之税”。同时秦法极其严苛,一时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问题在于:秦以严刑峻法立国并非一日两日,为什么天下未归于一统之时秦因行法治而崛起并进而一统天下?为什么天下归一之后百姓就对朝廷法度那么大意见呢?其实秦之速亡实在是当时天下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概念叫做物质不灭——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态。事实上整个宇宙以及地球、人类的进化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同样遵循这一定律: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点一滴汇聚才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在历史的发展传承过程之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彼此互相影响着,从而造就了滚滚向前递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中国古人一般将其称之为天命或天道,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念来说这是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秦之速亡实乃天道使然。

天道说起来有些虚无缥缈,那么我们不妨看看秦朝所面临的天下形势是怎样的:秦始皇嬴政干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天辟地之举——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正因为有了秦始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华夏文明。然而从形式上统一天下容易,可要真正令天下万民归心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这一工程要求秦王朝必须同时在思想教化和武力压制两方面下功夫。秦在一统天下之前曾以严刑峻法立国,那是因为当时天下未定,故而乱世用重典——这就好比是弹簧,你必须对其施以压力,否则你弱它就强;可如果这压力超过临界点,那么弹簧就会反弹,从而对你造成伤害。事实上这点商鞅在一开始规划秦法时就以敏锐意识到并明确指出:秦法乃植根于战国乱世之法,其优势在于最大效率使秦民悍不畏死,然而天下大定之后若不有所损益更张,则秦之寿命将成问题。事实上秦法犹如武侠小说之中的刚猛武功,尽管威力逼人,然而对自身损耗也极大,长久下去易于走火入魔。然而秦王朝实在太痴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了,以致于已走火入魔尚不自知。其实即使是知道了,此时的秦王朝也早已是无法自拔——因为这时秦王朝的上层统治阶级已容忍不下任何批评意见,也就失去了自我改良的最佳时机。

秦法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法不诛心,所以当商鞅变法刚开始推行时秦民对其并不信任,然而被认为为人严苛的商鞅却没哟强硬的高压手段逼迫秦民,而是采用南门徙木这样的方式取信于民;当变法初成之时当初攻击变法的人转而向商鞅道贺,然而商鞅却不以为喜——因为他的法治改革只是基于使秦国富强的理念,至于别人如何评价那不是他所在意的,也就是说秦法只治理人们的具体行为,至于人家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不是法律该管的。然而秦统一之后的法治却出现了异化——”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异化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被打造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对秦国老世族的打压的,随着世家贵族的权势被日益削弱,在秦国出现了职业官僚阶层。职业官僚阶层和世家贵族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们出身于没有任何根基背景的草根阶层,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依附于王权扳倒世家贵族势力才得以成功上位。不能否认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职业官僚阶层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的,相比早已腐朽没落的世家贵族而言:没有显赫家世和世袭爵位的他们只能凭借政绩获得君王的青睐和百姓的认可;然而当职业官僚阶层成功上位之后就成为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尽管职业官僚阶层是通过推行法治打击世家贵族上位的,可当他们的地位稳固后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逐渐走到了变法改革的对立面,因为他们害怕进一步的改革会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为什么对大秦一统立下大功的李斯能轻易被赵高拉拢成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损。事实上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职业官僚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已然失去了最初积极变法改革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勾心斗角。

秦王朝的悲剧其实并不只是秦王朝的悲剧,事实上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我们其实仔细分析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其实大同小异:统治阶级内部丧失了打天下时朝气蓬勃的锐意进取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党同伐异勾心斗角,对百姓则肆无忌惮地横征暴敛,土地兼并和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直到有一天人们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生活之时就会揭竿而起。所以我们不妨看看历朝历代的末世景象:官吏贪腐、财政紊乱、军备废弛、党同伐异、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秦人不暇自哀,然而不暇自哀的何止是秦人?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历朝历代哪个不是喊着要吸取前朝覆灭的经验教训,然而却又一个接一个踏上了前朝覆灭的老路?于是后人不得不一再复哀前人,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秦始皇死后三年而亡是由一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10年的兼并战争,使整个秦国,或者说整个战国七国的人民,早已达到所能承载负荷了极限,整个社会结构都非常的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土崩瓦解,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兼并战争的残酷,征用了大量的精壮的男性劳动力,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此为原因之一也。


第二,秦始皇大兴土木,无度的征发民力,更加加重了本就脆弱的社会结构的快速瓦解。我们也可以看出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起义,与不与秦王朝的征发无度有关。修长城耗百万之工,修筑骊山陵墓又是征70万之众,导致民生哀怨。不就该跟汉朝一样,与民生息,秦王朝却反而变本加厉,不亡才怪,此为原因之二也。

三是政治上的混乱黑暗。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自孝公之后百余年来,每代都有雄才英主,可偏偏在这时秦始皇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身后事,导致赵高专权,拟造圣旨,扶持胡亥登上皇位,陷害公子扶苏和一干忠臣的老臣,指鹿为马的赵高一手遮天,把胡亥玩弄于股掌之上,弄的朝廷乌烟瘴气,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对朝廷也失去了信心,这就是章邯率二十万之众,最后投降项羽的重要原因,这一投降把秦国最后的一点生力军拱手给了项羽。因为即使他不投降,赵高一样会杀了他,此为原因之三也。



第四,是受限制于当时的交通通信,无法使当时秦军兵力迅速集结。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30万之众,北伐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后,这30万秦军便留在边境修筑长城,这是第一部分分散的兵力,为长城兵团。第二就是派屠雎和赵佗率50万秦军南征百越,全都在百越之地,此为赵佗兵团。中原风云突起之后,秦朝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集军队去抵抗起义军,只好临时征用骊山陵墓囚徒去对抗,这也是章邯20部队的主力。而赵佗更是画南岭以南自立为王,史称南越王,这也更能看出但是秦王朝当时已经离心离德,此为原因之四也。



此上四个原因是我认为秦国在秦始皇死后三年便灭亡的原因。

(如有不正之处,欢迎吐槽。)


考古流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王朝灭亡是很让人感到可惜的,一个就是大秦帝国,一个就是大隋王朝。两个都很相似,结束了混乱的时代,二世而亡。第一代都是有着雄才伟略,第二代就开始败家了,最后灭亡。比如说大隋,都说大唐强盛,但是大唐王朝历经近三百年都没有追上隋朝,据说到了贞观年间大唐还在吃隋朝留下来的粮食。

但是更为可惜的还是大秦帝国,秦始皇一手创建的大秦帝国在他死后短短的三年就忘了,杨广还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呢。

当然大秦帝国的灭亡不能就说完全是某一个人的错,秦二世是直接导致秦朝灭亡人,但是秦始皇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虽然说秦始皇时期的苛政和秦二世时期是差不多的,胡亥也是学自己的父亲巡狩天下,劳民伤财,但是他没有秦始皇的能力啊。最终灭亡。

不过秦朝没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制度的问题,秦始皇一直相信法家,一直奉行的也是法家思想,这个只是在打天下的时候管用,一到守天下的时候还是这样,那么肯定就不行了。

而且过快的推行郡县制,其实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只有秦国是郡县制,也只有秦国走的是封建主义,比如说楚国还是贵族制,而且很松散,所以楚国人有着浪漫情怀,所以楚国也是对于秦朝制度最反感的,因为秦朝的封建制和楚国的贵族制那是完全对立的。

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就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首先就是放弃秦朝的法政,修生养息。再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其实刘邦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如果汉朝继续实行分封制的话,那么用不了几年汉朝就要亡了。但是如果当时的郡县制还是没有完全的深入人心,所以只能让两者并存,适当的机会下再取消分封制。其实大汉王朝就是大秦帝国的延续,汉朝的制度基本上也都是秦朝的。可惜是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的江山,而不是他所希望的自己的千世万世子孙啊。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一:秦始皇虽然在军事上把六国打趴下,那些王、贵族要不就死了,要不就迁到咸阳。但是每一个六国的原住民心里其实想的是我是楚国人,我是齐国人。因为时间太短了,他们是同一代人,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要消除掉他对原来国家的那个情感认同,那是不可能的。当然秦始皇在有军事实力的时候,能镇得住的时候,大家也不敢说什么。但是等到秦始皇去世,整个国家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这种情感联络的力量就会呈现出来。秦始皇没有办法把这股力量干掉。

二: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要派遣秦国官员去管理地方。但是,秦国只能派遣几个或者一个地方最高领导,那些中低层官员,还是要任用原来的人,或者提拔当地的世家大族中的人员。因为他们有威望,有号召力,有文化和行政经验,秦朝只能靠他们。但是这些人上升空间是有限的,因为他们不是秦国人,而且他们的情感认同在当地,而不是秦国。所以当地有好强崛起的时候,他们就纷纷响应。中低层官员配合造反的豪强,杀秦国派来的官员。

三:秦始皇没有搞明白原来当地的贵族和王族的真正作用,表面上他们很无能,因为就是他们才导致了自己国家腐败,最后被秦国打趴下。但是很多当地的特色问题,都是他们在处理。他们可以用长久以来积累的低成本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赵国的边境的匈奴问题,和楚国的百越。这些问题都是赵国和楚国在解决,而且他们当地人有自己的一套低成本解决办法。但是等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这些问题都要秦国来处理。而秦国面对这些陌生的问题,在短时间里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来处理。所以就有了蒙氏兄弟40万北上抗匈奴,赵佗50万南下平百越。这两股力量把整个秦国的主力军都给派出去了。那内部的守备军就少的可怜。根本就压不下蠢蠢欲动的六国造反人士。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那些造反之人,动不动就攻下县城,势如破竹,一个多月就打到了咸阳城下。可想而知内部空虚到什么程度。

四:秦国原来的那一套制度很好,但是却不能一下子推广到整个天下。物理学上有一个常识,就是一个系统之内,就是系统中的一个参数如果大到一定程度的话,这个系统就会崩溃。秦始皇熟悉的那一套制度原来仅仅在秦国那一个小地方,它运行有效。比如你征发一个民夫到边关戍守,在秦国那个小地方,从老家到边关也就是三天可能就够了。可是当你把整个系统推广到全国的时候,会出问题的。陈胜吴广为什么会造反,因为他们是安徽的农民,你把他征发到北京,那要走多元的距离啊,那要走多少天,中间不确定性被放大,但是原来的制度没有改,谁失期,就当斩,这能不让他们造反吗?这就是制度没有根据它的管制的市场规模随时变化而产生的一个结果。

所以,在秦始皇在的时候,他可以用他强大的武力和人格魅力使得整个国家勉强 整合在一起,但是等这个外力失去的时候,就会支离破碎。


历史咸谈



老秦家确实是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到了嬴政这一代才最终形成了对关外六国的鲸吞之势,嬴政继位的时候,秦国的最大的对手齐楚赵均已遭到了极大削弱,所以嬴政仅仅花了十年就“六王毕,四海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大帝国。

秦始皇称帝后,对这些将六国的王公贵族,遗子遗孙不放心,于是收缴天下兵器到咸阳,并且“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但是他并没有对其进行赶尽杀绝,另外地方豪强也不可能全部赶到咸阳,总有漏网之鱼,比如项梁叔侄。

秦始皇和李斯设计了一个严密的中央控制地方的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全部由中央任命委派,并且施行这套制度的同时,开始修建从咸阳到地方的驰道和直道,相当于高速公路,使得一旦发生叛乱,秦朝的军队也能够快速从咸阳赶到地方,扑灭叛乱。

那么这么一台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武力强大的政治军事机器怎么就在秦始皇去世三年内就彻底崩坏了呢?

问题还是出在中央集权身上,或者说是出在大秦帝国的权利核心身上。我们知道一个人想要自杀,那就算华佗24小时守在身边也是没用的,这个人是死定了。

以秦二世和赵高为首的大秦帝国第二代权力核心,就是那个时刻想要在自己脖子上来一刀的病人。

昏庸的秦二世由于受赵高的怂恿一上台就开始挥起屠刀,瞄准了老爹留下来的那些人-大肆屠杀自己兄弟姐妹和有功有能力的文臣武将,排除异己,使得人人自危,等于提前废了大秦帝国的一只胳膊。

此后,赵高又垄断了大秦朝堂,欺上瞒下,搞起一言堂,大秦数代形成的“人尽其言”的朝堂氛围被破坏,再后面更是“指鹿为马”,彻底架空了秦二世。

后果就是政令闭塞,上不通下不达。当全国烽火狼烟,农民揭竿而起,各地郡守急成一锅粥,作为皇帝的秦二世却一无所知,朝廷既不派大军镇压,反而派出使者责备上报之人。

由此,全国形势彻底崩坏,对朝廷失去信心的地方长官也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扔效忠朝廷的地方长官却没有得到任何指示和增援,大秦帝国呈墙倒众人推之势。

直到周文的大军打进函谷关,纸包不住火了,秦二世才得到消息,后面才有了我们熟悉的故事:名将章邯和他的骊山囚徒军团,项羽和他现象级的巨鹿之战等等。

可以说大秦帝国就是毁于人祸。

如果大秦机器正常运转,真没有项羽和刘邦什么事。


泽安君


这是因为,虽然秦国用七代时间统一了天下。

但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部分领土,是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完成的。

也就是说,秦国公元前230年之前占有的领土,还不到整个天下的1/3。公元前230年之前,绝大部分的土地都是在其他国家的管理下。

而在当时,由于战国时期竞争太激烈,各国之间的文化制度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分化!举一个例子,当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字体系。这就如同拉丁文体系下的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在战国的这200多年里,文字的不同在加上列国竞争极其惨烈,也就让各国之间的民众拥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也是秦末旧贵族复国能得到广泛支持的民意基础!

(秦始皇统一文字)

所以,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只是形式上的统一,还需要通过教育让天下百姓认可大一统的思想!

这就需要秦始皇花费比统一天下更长的时间去教化民众!这个工作靠秦始皇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

举个栗子,二战后联合国对德国的改造和德国上下对纳粹主义的反省进行了几十年。到今天为止,很多成长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人,仍然具有一定的粹主义思想。但是,在战后出生的德国人,这方面的思想就不多了,而今天的德国年轻人,几乎很少表现出这一思想。

可见,想要改变一个群体的价值观,需要至少3代人的时间。

而教化万民,不仅要在文化方面进行努力,而且也需要适当的武力压制。否则,将会出现极大的反对声音甚至是武力反抗。

在秦始皇时期,当然这一切会非常顺利的进行下去,作为统一天下的人,人们对秦始皇拥有天然的敬畏之心。

但是到了秦二世胡亥的手中,这一切改变了。

秦二世不仅没有去进行秦始皇未完成的事业,反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害了很多朝中大臣和自己的兄弟姐妹。

而蒙毅蒙恬两个人的被杀是最为可惜的,这俩人一文一武,是秦始皇政策的最重要执行者。他们的死如同釜底抽薪,最终让一切戛然而止!

文化的教育不做了,武力的压制没有了。最终的结果就是秦朝被蜂拥而起的起义军灭掉了!


历史风暴


由于文化差异,秦国的法律制度完全不适用于六国。

其实,在秦朝末年的反秦斗争中,反抗最激烈的莫过于楚国旧地,其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根本没有任何反秦斗争,这就是文化差异的因素所在。换言之,秦国的法律对于秦国百姓来说,已经形成习惯,而六国旧地却认为这是法律严苛。

秦国占领六国后,在当地实行郡县制,并且派秦国的官吏去当地实行秦国的法律,希望可以以此改造六国,实现文化上的统一,但事与愿违,秦国的法律在六国旧地激起百姓的反抗,特别是楚国。

这就是军事征服容易,但移风易俗很难,若有不慎,很容易激起民变。


五味社


秦王朝二世而亡,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

首先,秦灭六国的过程,并不是如秦始皇在一系列刻石中所说的吊民伐罪,救民于倒悬。秦灭六国的过程是赤裸裸的暴力征服。关东各国民众对秦人、秦政权,视为仇敌。他们始终对秦王朝缺乏认同,普遍有亡国奴的心态。

其次,秦灭六国的时候,虽然对东方各国的贵族进行了重点打击。但是,依然还有很多东方各国的旧贵族活跃于民间,他们始终不忘恢复故国。比如张良、项梁、项羽等人,他们还有很大的势力,他们随时都在准备推翻秦朝。

再次,就秦朝而言,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现战略的转变,秦始皇始终是秦人的皇帝而不是全天下人的皇帝。秦朝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天下人民的面前,关东六国的人民和秦人在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对等的,原来的秦人被称为故秦人,东方六国的人民被称为新秦人。至于秦朝派往各地的官员,几乎都是秦人,而且往往都是军功出身的秦人。这更加剧了东方各国人民与秦王朝的对立。

第四,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把整个秦国改造而为一部战争的机器。实行军国主义,可以使得秦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富强。但是,军国主义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消灭六国之后,秦国转变而为秦朝之后,国家的基本方针,依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第五,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秦人和东方各国相比是落后的。列国纷争的时代里,即便是东方各国打不过秦国,他们从骨子里都是看不起秦人和秦国的。鲁仲连就说秦是虎狼之国。而天下统一后,秦人并没有试图拉近自己与东方各国之间的文化差距。不仅如此,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是表明他们在抗拒东方先进的文化。所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第六,秦朝所执行的一套严刑峻法的制度,为了 维护专制皇权,无所不用极其,把自己推到了广大民众的对立面上。人们形容秦朝是:“囹圄城市、褚衣半道。”民众承担了大量的负担,饥寒交迫。所以,陈胜在大泽乡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天下苦秦久矣!”

第七,秦王朝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出了问题,假如秦始皇能听从扶苏的劝告,并且明确扶苏的太子之位,最终由扶苏接班,并且在扶苏的时代里能实现国家的平稳过渡和转型,秦王朝没准也不会那么快就亡了。但是,历史没有假如。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的昏聩,更加速了秦王朝崩溃的步伐。


野叟杂谈


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执掌秦国时,当时的赵国正如日中天,兵强马壮,是个惹不起的主儿。为了维持两国关系,秦昭襄王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嬴政的父亲送到赵国当人质。后来,嬴政便出生在了赵国。虽然贵为秦国公子,但因为寄人篱下,他受尽凌辱。

九岁时,嬴政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十三岁时,祖父秦昭襄王突然暴崩,嬴政从此登上秦王之位,嬴政从此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征程。

公元前230年,秦军多年积蓄的力量得以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韩国。两年后,秦将王翦一骑铁骑如尖刀直插赵国腹地,迫使赵国国君签下了城下之盟。又过了两年,秦军攻陷燕国首都。接下来的楚、嬴政重用青年将才李信和王贲,拿下了实力最强的魏国。接下来,秦国毫无悬念地消灭了燕国和齐国。

公元前221年,嬴政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建立了大秦王朝。

然而,一统天下后,嬴政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征南越和伐匈奴。

在征伐难剃头南越时,秦始皇举国征兵,不惜一切代价,于是,全国最底层的强壮民众都被征送到了前线,包括犯人、商人、女人等,南征大军竟超过了五十万人。要知道,当时全国总人口只有三千万左右,相当于每六十个人中,就有一人踏上了征途。再加上粮草和其他物资的需求,可想而知,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给国家带来的负担有多重。

在征伐硬骨头匈奴时,秦始皇不顾上次征兵弄出来的怨声载道,硬生生地从全国各地征调了三十万士兵。总的来说,为了搞这两次军事行动,全国每四十个老百姓中,就有一个上了前线。这已经不是“负担”两字可以形容的了,简直是场灾难!

匈奴避其锋芒地退军后,为了巩固战斗成果,秦始皇下令修直道,也就是从秦国首都咸阳向北修一条“高速公路”,直抵北方边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配合军队打匈奴。一旦匈奴大规模入侵,陕西的秦军可以通过这条“绿色通道”,以最短的时间增援边境。同时,秦始皇下令筑长城:从陇西的临洮到辽东,将原秦、赵、燕的北边长城连起来,筑成一条人工屏障,彻底把匈奴关在国界之外!

有了这样一条高不可越的万里长城,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的边境之虞,后世子孙也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匈奴人则只能望“城”兴叹。

设想确实高,但秦始皇却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条件,那就是在当年,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要完成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结果万里长城是用尸骨堆积而成的。

对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劳民伤财,显然伤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动摇,即使万丈高楼也会顷刻倒塌。

二是大搞工程建设。

一方面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座极度奢华的阿房宫。除了修建生前的寝宫,秦始皇还着手为自己修建死后的陵墓——骊陵。骊陵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地下皇宫。据说,这项工程穿过了三道地下水流,里面存放了大量的金银宝石。为了防贼防盗,四周都以水银为河,布成天罗地网,让人插翅难进。据说,这项工程因为规模太过庞大,到秦始皇死时都还没有竣工。

另一方面秦始皇还焚书坑儒,坑杀了近千名儒生,彻底失去了民心。

对一个刚刚成立的王朝,秦始皇如此劳民伤财,显然伤到了大秦王朝的根基。根基一旦动摇,即使万丈高楼也会顷刻倒塌。而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后,胡亥接过的只是一个空壳的大秦王朝。而朝中大权又被指鹿为马的赵高把持,使得原本民不聊生的秦朝更是雪上加霜,也正是因为这样,大秦王朝在秦始皇死后三年就灭亡了也就足为奇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有三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成就一番事业,特别是成就一番伟业,很难很难,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未必能获得成功。然而,任何一个人,出现一点点小失误,就会功亏于溃,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化为乌有。成则难,败则易。

第二、靠武力得到的天下,武力征服世界,失败是必然的。武力征服不得人心,别人打不过你,但不见得佩服你,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武力得到的天下,其命不久矣。

第三、文化与社会文明的进程,其阻力十分强大。人都是自私的,大私心与小私心的竞争,从来都是十分激烈甚至是十分残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天下”,都想建设自己的“家国天下”、独立王国,这种利益之争,因为不是“天下为公”,无法获得民心,靠权利运行,同样没有生命力。

夫子曰:春秋无义战。不把人民利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业”,最终之路,最后的归宿:都将归于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