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萧萧》是沈从文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名名叫萧萧的农村童养媳的遭遇与悲剧性的命运,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的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用细腻传神的笔调书写了湘西淳朴的民风,用高超的文学创造力塑造了一批敢爱敢恨,至情至性的湘西儿女。沈从文笔下塑造的女性众多,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两位就是《边城》里的翠翠和《萧萧》里的萧萧。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翠翠也被誉为沈从文笔下最成功的女性。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翠翠的生活是阴差阳错的悲剧。相较于这种阴差阳错,萧萧的悲剧则是更深层次的,处在时代之下的童养媳制度带来的挣不脱,逃不开又不自知的苦难。

《萧萧》有三个主要阶段:一、萧萧嫁作童养媳;二、萧萧被花狗诱奸;三、萧萧的结局。下面结合小说从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社会背景,它的危害及带来的后果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萧萧》的理解。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存在于乡下与世隔绝的世界(社会背景)

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大家饭后坐到院中心歇凉,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莹,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子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远近声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风悠悠吹到脸上,正是让人在各种方便中说笑话的时候。

萧萧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偏僻,闭塞的乡下下,也是一个透露出淳朴与愚昧的乡下。这里的生活也和中国旧社会的其他农村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有明亮的星星,有满是粉灰的大南瓜,也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

远离工业文明的浸染,使得这里民风朴实,也自成一个世界。童养媳制度在乡下是非常常见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萧萧十二岁时便嫁给了不到三岁的小丈夫。童养媳的日子是艰苦的,对于萧萧来说婆婆虽然生来像一把剪子,把自己暴长的机会都减去了,但是折磨却不能阻碍自己的成长。

萧萧作为家里的一员,也常和大家一起讲笑话,一起劳作。在那样单纯的环境中,她嫁进来的时候什么也不懂,长大后仍然如此。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乡下女人,淳朴,勤劳,懵懂,一心侍奉自己的丈夫和长辈。和萧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城里的女学生。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女学生这东西,在本乡的确永远是奇闻。每年一到六月天,据说放”水假“日子一到,照例便有三三五五女学生,由一个荒谬不经的热闹地方来,到另一个远地方去,取道从本地过身。从乡下人眼中看来,这些人都近于另一世界中活下的人,装扮奇奇怪怪,行为更不可思议。这种女学生过身时,使一村人都可以说一整天的笑话。

村里人看待女学生就像看待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一样,这也反映出了两个不同”世界“,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之间的反差。庄稼人看女学生,觉得他们古怪稀奇,这是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们对处在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们的不理解。

作为家里见识最多,是当地一个人物的祖父也经常在茶余饭后和村里人一起讥笑女学生,并且常常拿女学生来打趣萧萧。在听完女学生的事迹之后,萧萧在心里面有了一个女学生的梦,那是她骨子里对于自由的向往。

从开始不愿意当女学生,到后来欣然接受别人叫自己女学生,这个过程是向往自由的种子在萧萧心里生根发芽的过程。但是它最终在城乡难以逾越的鸿沟面前,在童养媳制度的压迫下停止了生长。而这一切的催化剂就是家里的长工——花狗。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你想逃去城里去自由,不成的。人生面不熟,讨饭也有规矩,不能随便!

懵懂无知的萧萧在花狗的引诱下,从女孩变成了妇人。当萧萧得知自己怀孕时,她想到了城里,想到了自由,想去城里找自由。但花狗的一席话让萧萧明白了现实的残酷。农村和城市一样也是熟人社会。在农村,你想找活干需要有熟人,你想结婚也需要有熟人······农村有自己独特的运转规则,人人都需在这个规则里讨生活。

城市更是如此。萧萧想去城里找自由,必须冲出农村的束缚,冲破城市的隔膜。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很容易。随后,花狗抛下自己私自跑路,让萧萧独自一人面临困境。萧萧怎么弄也没有弄掉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渐渐大起来的肚子让自己的事情暴露出来,彻底击垮了她。

她想要去城里找自由的计划彻底破灭,等待她的是未知的命运。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违背自然人性(危害)

那丈夫本来晚上在自己母亲身边睡。吃奶方便,但是吃多了奶,或因另外情况,半夜大哭,起来放水拉稀是常有的事。丈夫哭到婆婆无可奈何,于是萧萧轻手轻脚爬起床来,走到床边,把人抱起,给他看灯光,看星光。

萧萧嫁进门的时候,丈夫才三岁,她在十二岁的时候既承担了妻子的角色,也承担了母亲和保姆的角色,甚至承担家里劳动力这样的一个角色。这种角色的异化是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带给萧萧的悲哀,也是一座压迫所有童养媳的沉重大山。

角色的多元化,让萧萧担负起成倍的辛劳。她在童年就开始尽最大的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带动孩子的时候就带孩子,等到年纪稍长能做事情,就给家里做农活,庄稼人格外珍惜时间,这也意味着,萧萧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童年的苦难并没有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消除,反而与日俱增,蔓延至生命的整个途程。

童养媳制度将女人苦难的日子大大提前,又以婚姻的形式将其捆绑,促使苦难终其一生。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的丈夫的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只看她一年来身体发育就可明白。风里雨里过日子,就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箆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那么设想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了。

年龄的差异又是童养媳制度对于人性的违背。客家童养媳自叹山歌:十八娇娇三岁郎,夜夜睡目抱上床,等得郎大妹已老,等得花开叶已黄。道出了巨大的年龄差异对于女性青春的浪费与辜负。萧萧在自己如花似玉的年华里被绑在小丈夫身边,空付了年华。

另一首客家童养媳自叹山歌:十八娇娇三岁郎,夜夜睡目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子还是郎?。又道出了年龄差异的另外一个弊端,那就是亲情与爱情界限不明。童养媳从小离开父母, 在夫家抚养长大, 与自己的丈夫之间很难培养爱情, 有的只是类似兄妹的亲情。这种由兄妹关系演化而来的婚姻没有感情基础, 只是为了繁衍后代。

萧萧就是把小丈夫当作弟弟,而小丈夫也把萧萧当作亦姐亦母来尊敬。这种畸形的感情,将爱情和亲情搅得难以辨析,也让萧萧失去对爱情的感知。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像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开反倒好一点。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

正是因为萧萧一直陪着小丈夫长大,所以她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孩童般的幼稚与纯真。这使得萧萧非常的单纯,但这对她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太过单纯,使得她对于花狗的诱惑没有抵抗力,在依稀了解花狗对于自己的想法后,并没有什么作为,而是选择逃避。

而巨大的年龄差导致的亲情和爱情的混乱,则让萧萧对于爱情的感觉相当模糊。她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也抵御不了花狗给自己唱的那些让人脸红的情歌,更不想把花狗赶走。她稀里糊涂地就将自己交了出去,最终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当花狗抛下自己走后,萧萧过了一段时间便不再思念他,可见,萧萧对于花狗的感情并不是爱情。她只是懵懂,只是出于一种原始的欲望。

在童养媳制度的重压下,她寻找宣泄是必然的。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使人精神麻木,堕入黑暗的轮回(后果)


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忽然有了一种迷迷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初次体念到了。

萧萧的内心最初是朦胧地意识到了自己所受的压迫,并且潜意识里向往着自由。她会做着自己变成了女学生的梦,也会回应祖父对自己女学生的称呼。从像其他人一样对女学生抵触到潜意识里完全把自己当作女学生,萧萧的内心也越来越渴望冲破束缚,奔向自由。

这是年轻的萧萧对自己命运的模糊认识,也促使她想要改变和把控自己的命运。可惜,天不能随人愿。人不能随己愿。当自己怀孕试图逃离夫家,逃向城市的计划失败后,她即将面临着童养媳制度带给自己的惩罚。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丈夫知道了萧萧肚子中有儿子的事情,又知道因为这样萧萧才应当嫁到远处去。但是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大家全莫名奇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得清楚。

童养媳制度好像是约定俗成的事情,没有人知道它为什么存在,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自己要遵守它,更没有人想要去打破它。它仿佛是提线木偶的线,将所有人当作木偶一样控制在自己的掌心,让人麻木的遵从。

萧萧的伯父不读“子曰”,不忍心将她沉潭,只好打算将她嫁人作二路亲。在这场亲情和制度的博弈中,显然是亲情占了上风。由于没有主顾来看,萧萧就在夫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夫家的人都欢喜那个儿子,也正因为那是个儿子,所以重新接纳了萧萧,让她和丈夫正式成亲圆房。

夫家的这一举措,无疑暴露出童养媳制度的本质,那就是在农耕经济下,繁衍人口,增加劳动力。不过,同时也反应出人性的光辉。在制度与人性的较量中,人性获得了胜利。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这儿子名叫牛儿。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六岁。媳妇年纪大,方能诸事做帮手,对家中有帮助。唢呐到门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忙坏了那个祖父,曾祖父。

萧萧和花狗的孩子也是娶了一个童养媳。成亲的那天,萧萧刚做月子不久,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才三个月。她抱着孩子在一旁看热闹,很是欢喜。

相较于鲁迅对于身处在黑暗腐朽旧社会的不觉悟的,精神麻木的人们的愤怒的同情,沈从文没有发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而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相对客观的角度,采用细腻的笔调,展开话家常般的叙述。

所谓悲剧就是要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沈从文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身为一个已经被童养媳制度摧毁的女性,萧萧没有醒悟,而是麻木地步入自己婆婆的后尘,给自己的儿子也找了童养媳,至此整个生命再次循环,萧萧也永堕黑暗。这怎能不叫人痛惜和叹惋呢?

沈从文《萧萧》:谴责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和野蛮


结语

沈从文先生曾经有言:“我只想造希腊的小庙。选山地做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 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萧萧》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表现出了封建伦理制度下人性中闪现的光芒。

作者介绍:我是前进青年,一个向前进的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