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方舱医院采集“咽拭子”

在健康人眼里,方舱医院是个神秘的地方,可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们眼中,这里就是战场。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方舱医院里的战斗情况,经驻守汉阳国博中心方舱医院的山东援鄂医疗队同意,我们陆续推出反映方舱医院医疗人员战斗生活的“方舱战士口述日记”,今天的主题是——“咽拭子”

我在方舱医院采集“咽拭子”

大家好!我是山东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刘俊,也是感控保障组组长。

今天是2020年3月的第四天,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可属于我们的战役亲历,却在记忆深处,难以磨灭。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讲我们咽拭子组与新冠病毒抗战经历的那些难忘的事。

我在方舱医院采集“咽拭子”

“咽试子”是一种常见的明确呼吸道疾病感染类型的检查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高传染性使得它成了极危工种。

可在我们山东援鄂医疗队却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不顾危险,主动来与病毒一次又一次地“亲密接触”。不是不怕危险,而是肩负使命;不是没有担心,只因医者仁心;身穿白衣,救死扶伤,疫情当下,这就是我们的主场。

我在方舱医院采集“咽拭子”

犹记得那天,接到为方舱患者采集咽拭子的任务,我主动请缨,第一个入舱承担采集咽拭子的任务。

采集过程中,有的患者过于紧张,口咽部暴露得不好,我便耐心地做好引导,不顾危险地贴近再贴近,只为采集试样的准确。

由于咽试子进入时,产生的异物感,有的患者会突然地恶心、呕吐,甚至喷嚏连连。可我们没有人担心自己是否暴露,没有人想是否应该放弃退缩,总是耐心等待患者反应过去,再去和他们“亲密接触”。

我在方舱医院采集“咽拭子”

还记得那天是我们接到采集咽拭子任务的第二天,我们的队员颜广芹、田静、姚伟三位老师按照先期总结的流程规范顺利完成了采集任务,正准备出舱返回驻地的时候,工作群里突然跳出一条信息:“紧急任务,方舱里还有五十多名患者需要今天完成咽拭子标本采集,听班人员请立刻准备。”

想到了患者等待的难耐情绪,她们三个主动再次请缨,联系我要求二次进舱,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能避免人力浪费。我虽不忍她们劳累,可落败于她们的执着,“请战”得到批准,重穿“战袍”的那一刻,她们说“心是豪迈的,步是坚定的”。


我在方舱医院采集“咽拭子”

2月18日那天是我们接到采集咽拭子任务数量最多的一天,名单上显示的是96个病人,看来是个大工程啊!

那天在寒冷的室外一次性采集这么多,我和两个同事必须分工合作,我负责核对病人信息、书写标本标签,徐德晓老师和冯珊珊老师为病人采集标本。

我所负责的登记核对信息需要不停地与病人沟通交流,由于穿着双层防护服又戴着口罩、护目镜和防护面屏,使我的听力明显下降。加上语言沟通的不通畅,我与病人交流也要大声反复地说。

而那天的信息表上又增加了病人身份证一栏,核对起来比较费时费力,特别是有些上了年纪的病人记不住自己的号码,只能返回拿过来再次核对

历经三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还有最后五个就结束了!这时一个小女孩朝我走了过来,她看上去也就八九岁的样子,我看着她心里莫名的难过和心疼,真想抱抱她啊!这个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孩子会来到这里,辗转过程中她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啊!

“宝贝,你是一个人在这吗?爸爸妈妈呢?”我强忍着眼泪问她。“阿姨,我跟爸爸在一起!”她指了指跟在她身后的人,“妈妈和姐姐在另外一个方舱里!”

我想问她想妈妈吗?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下了!我怕我问了我会流眼泪,我怕我问了她会更想妈妈!

“你现在还有哪里不舒服吗,宝贝?”“我觉得挺好了,医生叔叔让我来采咽拭子的!谢谢你阿姨!”

多乖多听话的孩子啊!为什么要让小小年纪的她面对和承受这些?

我在方舱医院采集“咽拭子”

我们希望

采集的标本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愿所有的患者

都能如愿早日回家

愿我们醒来

可以和武汉父老乡亲

不用隔着口罩问候

愿武汉的夜不再这么孤独

…...


武汉广播电视台出品

融媒体记者:张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