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文|鶴鳴甘棠

自古亂世出英雄,滄海橫流顯本色。

然而,處於世道紛亂的英雄往往是孤獨的,甚至可以說是落寞的。

因為給予他才能施展的舞臺是有限的,有時候好比空中樓閣,一條無形的鏈條時刻束縛著他,令其進退維谷,空有餘志,無能為力,只能隨著四季輪迴,落花流水中慢慢老去。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就是這麼一位。

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01 一個“嘲”字如何解?

公元1185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二年,痴志抗金北伐的辛棄疾第一次被罷官,一番凌雲壯志如同被澆了一盆冷水,心情十分得糟,也對當時官場的亂象,憤恨不已。

這一天,居住在信州(江西上饒)的他聽說了一件事,覺得十分搞笑。

他的好友鄭汝諧也是一位滿腹熱忱的愛國官員,當時正任信州知州,他竟然給自己府第的小閣樓命名曰“卮言”。

什麼是“卮言”呢?卮(zhī)言就是指沒有原則立場,人云亦云的話。

一位當朝的一方大員、且擁有愛國之志,怎麼會用“卮言”這樣的詞語呢?

他現在仕途一帆風順,或許……,我們也是枉測。

就連辛棄疾得知之後,也是一臉的茫然。

於是,提筆寫下了一首詞《千年調》,並題注云:

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之。

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其中“蔗庵”是鄭汝楷在信州的府第雅號。

然而,一個“”字如何理解?

我們現在用“”字,一般是嘲笑、譏諷的意思。

難道辛棄疾會嘲笑他的好友嗎?何況鄭汝楷還是在職的知州,辛棄疾已經罷官了。

那麼,我們先了解一下“”字的用法吧。

它的第一個讀音是cháo,本義是嘲笑。比如曹丕《典論·論文》中:“以至於雜以戲”。

另外,山東方言中(魯中北地區)的“”,通常是"傻"的意思,方言土語“嘲吧”就是智商有問題的意思,通常指低能兒,是個貶義詞。

它的第二個讀音是zhāo,象聲詞,形容聲音雜亂。有個詞語叫嘲哳(zhāozhā)。唐朝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此外,還有勾引的意思。《金瓶梅》中:

婦人在家,別無事幹,一日三餐吃了飯,打扮光鮮,只在門前簾兒下站著,常把眉目嘲人,雙睛傳意。

一個詞叫“

漢子”,就是勾引男人的意思。

講完了“”字的用法,再來看辛棄疾何以用“”對好友呢?

其實,辛棄疾是借“”來明志,如同魯迅先生的《自嘲》一樣,看似是一種“嘲笑”,實則在抒發憤懣。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先生在聊以自嘲的詩作中,顯示出了愛憎鮮明的立場和偉大獨立的人格。

那麼,辛棄疾又是怎樣的一種表達呢?

02 辛棄疾的“他嘲”

辛棄疾的這首詞名曰《千年調·卮酒向人時》:

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會巧。看他們,得人憐,秦吉了。

開篇兩句,“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


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卮”是古代的一種酒器,酒滿時就傾斜,無酒時就空仰著。在這裡,辛棄疾用酒器來借指人。

全詞一開始,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那些見風使舵、阿諛奉承之人的醜陋姿態。

大家看,有些人就象那裝滿酒就傾斜的酒卮,處處是一副笑臉,見人就點頭哈腰。

一個“先”字將官場中那些小人低眉順目、爭先恐後吹捧的動作表現的十分逼真,令人不齒。

緊接著,進一步描繪官場小人的醜相,也就是“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然”和“可可”這是古代人的用語,換作現在來說,就是對對和好好的意思,那些人不光是點頭哈腰,而且凡事都是盲目地順從,純粹是一副“好好先生”的嘴臉。

因此,辛棄疾才寫到“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

其中“滑稽”和“鴟(chī)夷”都是古時的酒器名稱。楊雄《酒賦》中雲:“滑稽鴟夷,腹如大壺。”

那些“好好先生”實際上就是官場上的腐敗分子,在酒池肉林中虛情假意,一群只顧逍遙、頹廢國事的懶散官老。

他們頹廢到什麼程度呢?“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

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甘國老”是指中藥甘草。《本草綱目》中稱其性平味甘,能調和眾藥,治療百病,故享有“國老”之名。

辛棄疾借“甘草調和眾藥”的特性,由上文對官場小人的明言直寫轉入隱喻譏諷。

不管是寒是熱,總有一味藥調和其中,這就是那號稱“國老”的甘草。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原則”,如同“牆頭草”隨風倒,不管國家大廈牢不牢,一味地“和稀泥”,忘記了“基礎不穩,地動山搖”。

這首詞的上闋簡直把南宋的腐敗官場表現得淋漓盡致,試問,有此朝廷之畸形怪狀,抗金北伐焉能不敗!

其實就是辛棄疾“嘲諷”用意,也就是“他嘲”。

這時,辛棄疾已經罷官在野,他的心情不言自明,他的壯志與小人的頹靡更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03 辛棄疾的“自嘲”

空嘆之餘,辛棄疾也在自嘲,我們來看詞的下闕。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

“少年”是指辛棄疾自己;“使酒”是指辛棄疾喝酒任性;拗(ào)呢,本義是彆扭,這裡是指辛棄疾不合世俗、為人正直、潔身自好的秉性。

  • 這是一種本性的“自嘲”!

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會巧。

辛棄疾除了本性使然之外,還有他的處世策略也是與官場小人截然不同。

他面對偏安的南宋王朝,憎惡著那些肥頭大佬,反思著自己的從官經歷,這種“和稀泥”的處世哲學直到現在我才慢慢“知曉”。

  • 這是一種可貴的“自嘲”!
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還有,我天資愚鈍,對那一套應酬規則,遲遲沒有學會,還沒有找到它的竅門。

  • 這是一種謙虛的“自嘲”!

看他們,得人憐,秦吉了。

“秦吉了”是一種鳥名。《唐會要》記載:林邑國有結遼鳥(秦吉了),能言尤勝鸚鵡,黑色黃眉。

辛棄疾在“自嘲”之後,轉回了主題,瞧瞧那些人吧,他們真會討人喜歡,活象那跟人學舌的秦吉了!

整首詞到此戛然而止,面對一隻只可愛的學舌的“秦吉了”,辛棄疾非常“慚愧”!

他用一群“秦吉了”的肆意狂歡,折射了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和小安即足。

實際上,在“狂歡”背後,不僅是辛棄疾一個人的”寂寞!還有他的好友鄭汝楷,還有眾多的抗金英雄!

反想一下,叔本華的那句話還是值得推崇的,“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那孤獨背後,更是辛棄疾痛斥“甘國老”之後的悲憤與不甘!

結語

與辛棄疾的“自嘲”不同,鄭汝楷卻有別樣的“卮言”。

下面,我們從他的詩歌《題盱眙第一山》談起吧。

忍恥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

燕山有石無人勒,卻向都梁記姓名。

盱眙呢,在現在的江蘇省;奚奴是指奴僕,這裡指北方金國的僕役;燕山是指燕然山,東漢竇憲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紀功,命班固作《燕然山銘》,簡稱《燕山銘》;勒是雕刻的意思;都梁是山名,在現在江蘇盱眙縣東南五十里,山有都梁香草(即蘭草),因以為名,也是鄭汝楷詩題中的“第一山”。

一個“嘲”字如何解?淺談辛棄疾的家國情懷

詩歌的大體意思是這樣的:南宋的一些愛國官員忍著恥辱,含著羞愧,從這裡出使侍奉金庭,外族的那些奴婢們得意洋洋地管待逢迎。遙望北方的燕然山,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在上面刻石記功,眼下只有跑到這裡來,在都梁山上記下自己的姓名,寫詩留影。

這又是一種什麼心態呢?昭示了詩人強烈的民族尊嚴感,卻又不能投身戰場、殺敵立功,北伐復國之志落空的羞愧、恥辱之感湧上心頭,與辛棄疾是同樣的“心有不甘”!

這是鄭汝楷的一種無奈,也是辛棄疾“自嘲”情懷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殊不知,他們更有魯迅先生的那份吶喊,只不過生錯了時代。

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是歷史的教訓,我們更要引以為戒,讓“辛棄疾”、“鄭汝楷”們縱橫馳騁新時代!

平民之宴用文字點亮生活,用文化解讀時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