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國粹京劇,這個劇種很受歡迎,你知道嗎

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2006年,國家文化部門統計的國有專業豫劇團體數量為167個,是全國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成為中國戲曲三鼎甲之榜眼。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錶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在豫劇繁盛時期,從事豫劇專業的演員,不僅有漢族,還有回族、滿族、朝鮮族、

都知道國粹京劇,這個劇種很受歡迎,你知道嗎


馬金鳳-飾演-穆桂英(劇照)

蒙古族、高山族、猶太人等少數族裔。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樸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祥符調

祥符調發源於開封,是豫劇的母調。為標準的中州音韻,是最正宗的豫劇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流傳小生多用假嗓,老生用真嗓、假嗓等,旦角多用假嗓,丑角多用真嗓和假嗓,淨多用疙瘩腔,風格清新典雅、悠揚婉轉。代表人物中,旦行有陳素真、馬雙枝、李景萼、閻立品、桑振君、張岫雲、宋桂玲、王秀蘭、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張水英等;老生有唐喜成;醜行有牛得草、高興旺等。

豫西調

豫西調(西府調),發源於洛陽。 聲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淨醜多用真嗓,真嗓後挫下壓;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代表人物中,旦行有常香玉、崔蘭田、毛蘭花、蘇蘭芳、湯蘭香等;老生有三張一週、賈寶須、王遂朝等;武生有王二順等。

豫東調

豫東調發源於商丘。慷慨激昂,粗獷豪邁。咬字較重,弦高。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等

都知道國粹京劇,這個劇種很受歡迎,你知道嗎


常香玉-飾演-花木蘭(劇照)

特點,真假嗓結合使用,男聲粗獷豪邁,多以假嗓、真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老生有唐玉成、楊啟超、劉新民、劉忠河、索文化、洪先禮、謝慶軍等;小生有趙義庭、黃儒秀等;武生有李國範等;旦行有馬金鳳、花桂榮、王潤枝、司鳳英、陳玉英、張秀蘭、黃愛菊、張衛華、董芙蓉等;淨行(花臉)有李斯忠、吳心平等。

沙河調

沙河調(本地梆)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稱梆子劇、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老生(紅臉)有顧錫軒等;小生有劉法印、張三旺等;武生有曹彥章等;旦行有劉玉梅、安金鳳、徐梅蘭等。

行當劃分

都知道國粹京劇,這個劇種很受歡迎,你知道嗎


豫劇臉譜

豫劇角色行當由“生旦淨醜”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的結構組成。

四生即老生(鬚生,習稱紅臉,一般分為大紅臉和二紅臉)、小生(早期包括武生、小生、娃娃生;現已分開)、邊生(二補生,即掃邊老生,一般為次要角色,後逐漸併入老生行)

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包括花旦和閨門旦)、老旦、武旦(包括帥旦、刀馬旦)、彩旦(醜婆)

四淨是正淨(也作銅錘、黑頭;俗稱大花臉)、副淨(也作架子;俗稱架子花臉)、武淨(俗稱武花臉;包括摔打花臉)、毛淨(俗稱毛花臉)

一醜是三花臉(醜)

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佔重要地位。武戲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旦行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臺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

服飾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臺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蓆、箔子一擋,臺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臺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佈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妝容

豫劇“濃墨重彩”的妝容,不論生旦淨末醜何種角色,他們一律都用油彩上妝,而且畫得很濃很濃。旦角一般都是杏核眼,眼線快挑到了耳根;櫻桃嘴,都是那麼一點點。生角畫的各有不同,各種各樣的臉譜更是五花八門,惟妙惟肖。

表演

都知道國粹京劇,這個劇種很受歡迎,你知道嗎


陳素真-飾演-楊貴妃(劇照)

豫劇的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杆”、“單倒”等路數。青衣和閨門旦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繡鞋,再整衣裳角”。小生表演要訣是“清、淨、衝”。“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淨”是動作乾淨利落,恰到好處;“衝”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