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的“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用“本”字而不是别的字?

等待23731650


“本科”一词,最早见于宋代。

在古书《宋史·选举志一》中有记载:“开宝三年(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

在如今,现代意义上大学的称呼,是源于西方。但中国的文化浓厚,同化性强,重视传承。西方的大学被引入中国后,融入本土文化,也就有着明显的“中国化”色彩。



废除科举制度前

中国古代的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依等级层层进行。古代科举,考生从秀才考到举人,再晋升至进士。

进士将会参加统一性的“会试”,考上再进行“殿试”。“会试”由朝廷礼部主持,而“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

中国古代纪年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如1619年为丙辰年,这一年的科举即称“丙辰科”。这就是科举中的“科”。

在正常情况下,考生参加了统一的丙辰科会试,就会参加丙辰科殿试,即本科殿试。通俗地讲,就是参加同一科的会试与殿试。

所以,古代科举中的“本科”指“同一科”或“这一科”。



废除科举制度后

清末废科举制度后,中国大学在本科前设制了一个预科。

此时的“本科”实际类似“预科”。后来,全国各地的大学将“预科”取消,但是“本科”的叫法一直被延续至今,所以预科制度现在仍在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在发挥着作用。

我国现在的预科,是指对参加高考的学生,知识水平尚未达到进入大学的要求,给予一定时间补习后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一种补习方式 。预科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形式,预科一般一年,一年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达到一定成绩即可转为本科学习 。



现代的大学本科

现如今,“本科”为“大学本科”,是学历的一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成分。本科学历主要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成人本科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三种。

“本科”中的“本”是基本、基础的意思。在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识,相当于某个领域的地基,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基础专业课程。只有到了研究生,才是建造高楼大厦的阶段,才是更加系统、深入、创新性的学习。



如今本科学历遍地走,我们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在社会具有竞争力。本科阶段绝对不要荒废,这是提升自我的最好机会,你不学习,一两年后你就能看到极其明显的差距,到时候后悔就是一辈子啊。

欢迎知我的您留下精彩评论、热心转发,关注“梦想视野”您能获得更多有益的干货喔!


梦想视野


谈谈自己的理解,毕竟官方怎么解释的我不知道。

本字为指示字,是一个木底加一横。那一横指示我们树的躯干偏下的地方是“本”。

所以我认为本科的“本”是本质、根本。

答主的本科专业是软件工程,大一大二学的大部分是数学相关。

当时很不理解,就问老师,我们为什么不学五笔?我们很多读中专的同学学会五笔,一分钟能敲两百字呢。

老师很疑惑看着我:你要那么快打字速度干什么呢?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不学编程语言,我有很多同学学了Java,c#,我们怎么就不学呢?

老师说,编程就像练武,数学,数据结构,算法是你的内功,而编程语言是外功,内功不扎实,外功再好看也没有劲力,学好了内功再学外功就非常容易。

当时不甚了然,时至今日终于有所感悟,大学不仅仅是要我知道怎么用,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用,大学是在训练我的逻辑思维,是把我的脑袋训练成一部计算机,是在寻求“本质”的东西,或许这就是“本”的真正含义。



朱猷榛


大学本科的“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用“本”字而不是别的字?

刚才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中对本科的解释是“大学或学院基本组成部分,区别于预科、函授部等”。当然,不同的文献资料,对于“本科”一词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本科”之所以称之为“本科”,而不叫其他杂七杂八的“x科”,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本科”是约定俗成的词汇。

有人说,“本科”二字是“舶来品”,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新名词。这个新名词叫着叫着,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新词汇。不管是舶来的新词汇,还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老词汇,本科这个词的流传都算是相当久的存在了。这就好比我们之所以称桌子为“桌子”,归根到底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我们的先辈一直叫桌子为“桌子”,所以现在的人这么称呼,以后的人也自然如此称呼。同样的道理,人们先前称呼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大学为“本科”,那么在约定俗成之下,无论是现在之人还是后来者,都会称其为“本科”。

其次,本科的“本”含“基本”、“追本溯源”之意。

本科讲究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本科生四年的学习,大多以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主,含有“追本溯源”的韵味。在大学三种层次的学历中,专科居下、本科居中、研究生居上。同时,很多用人单位看第一学历,很多时候就是看受聘者的本科母校是属于哪个层次的高校。

第三,本科是相对于预科而言。

在科举制度的应试中,“本届”也称之为“本科”,意思就是这一届、这一科的意思。举个例子,比如古代的某一个学子在参加了某一年的会试之后,又在同一年参加相应的殿试,那么我们可以称这个学子为“本科出身”;但是,如果这个学子当年度参加了会试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殿试,而是选择在三年后才参加殿试,那么他就不能称之为“本科出身”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本科”的“本”应该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韵味,这就好比应届毕业生和复读多年的考生之间的区别。

而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很多高校推出了“预科班”,招收“预科生”——高考分数不够的考生,可以在“预科班”就读一年,一年之后如果顺利通过相关考试,那么就可以“预升本”,由原本的预科生变为某一所高校的本科生,档次提高了一大截。所以,本科生在这个节骨眼上是要与“预科”区分开来。当“预科”取消之后,本科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流。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本科”的“本”不能换成其他的字了吗?


微雨润苗


大学本科的全称叫做“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从字面上来理解,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大学本科学习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知识,主要是基础通识课程,基础专业课程。到了研究生则是更加系统钻研的学习。


大学本科这个称谓是一个舶来品。现代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关于高等教育的制度很大程度上都是沿袭西方制度的。在英语中,本科”英文为“Undergraduate”,而该词意为“还未拿到学士学位或类似学位的大学生”,所以《教育学名词》把它译为“大学本科生”。

相对于本科来说,还有一个预科。在1928年《中华教育词典》解释说:“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读完预科毕业以后才能够读本科,而这个制度至今仍然在很多高校沿用。很多高校都开设有预科,分数比本科要低,报考预科的考生需要多读一年,通过考试以后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大学生。

虽然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沿袭西方国家的,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与我国古代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本科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宋朝,宋史·选举志一》:“开宝三年(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我国在公元前124年创立了官立大学,但据古籍记载,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为意大利建立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她也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所以关于本科这个称谓是延续了宋朝的说法。古代的科举制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在科举制中想要考上“大学”也需要分为六步,从童生,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秀才每三年考一次,考上进士以后还要参加一次会试和殿试才能成为“本科”。所以就有了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

而会试和殿试不同于秀才、举人和进士的考试,前面的考试分别对应三次不同的考试。但会试和殿试算是一科考试,所以会试和殿试就是参加了同一科考试。所以本科就是同一科考试的意思。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学历的意思,秀才、举人和进士才是古时候的学历,而最高的学历则是状元。通过了同一科考试以后,由皇帝钦点状元。



现在的专科起源于就不那么早了,一直到了民初的时候才出现。1929年,民国政府颁布《专科学校组织法》《专科学校规程》,规定专门学校改称专科学校,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即工业、农业、商业和医学四种,修业时间为两至三年。无论是从办学性质还是学制上,这与现在的专科学校大抵相同。


大三老学长


一群傻孩子瞎抄书。

大学“本科”源于清末废除科举后建立新式学堂制度,张之洞等人制定的“癸卯学制”。这个“本”指的是主干(“本固枝荣”的本),即学生的主修专业。当时大学分预科(不分专业)和专科(分专业),专科分为工、农、医、师等专业,学生所选之主专业称为其“本科”,即主学历;本科毕业之后可以以选修其他专业,相当于现在的二学位。建国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沿用“本科”的说法,将四年制五年制的大学教育称为本科,二年制、三年制的大学教育称为专科,本科仅代表学制长短,已经和最初的本科有不同的含义。


GY1958


本是基本的意思,大学里就算你学的某项专业,也是笼统把这个专业的系统基础知识学完。

研究生就是再进一步研究专业里的某个领域。

专科,就是专门去学一门学科。

简单举例一下:本科学历史,要把所有朝代的情况都学一遍,比初高中的笼统会更细致,也更全面。

研究生的话,会去专门精细的研究某个朝代。

其他专业亦同。

本科和专科的大致区别就是,本科以上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是客观性的学法。

专科是不用你搞懂那些理论,学会怎么用就行了,是主观性的学法。



夕阳武士的救赎


大学本科的“本”它的意思、意义和含义就是指:读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到了一定程度,应该加强巩固、坚固、夯实基础知识,牢记不要忘却所学的知识,叫做“本”。

“本”:在大学里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是指在校大学生本来应该应尽的职责所在,应尽的本份、本领、本事、本来、本质,本性、本有、应该、具有、具备的担当和义务,名叫“本”。

“本”:是指夯实、加强、加固、巩固、增加、增长、增强、牢记、牢靠的意思、含意和含义,称之为“本”。

大学的“大”是指:随着人的读书时间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不是过去的儿童、小孩和少年时期,而是长成成年大人,叫做“大”。引申含义和意义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多,所见所闻见识多广、“知识渊博”………


袁聪


本科的“本”是“正式”的意思,本科就是“正式专业”的意思,是相对于“预科”来说的,只是因为国内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一般不设预科而已。大家看很早以前的文章,经常可以看到某人读某大学的预科班,这是因为过去教育事业不发达,能达到高中毕业程度的人很少,要上大学需要先上预科班,预科班也设在大学里,所以叫大学预科班,跟现在的专科不是一回事,专科学校是正式的。四年制机械专业本科毕业,就是机械专业的正式毕业生。


工程师聊技能


为什么要用“本”字?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解释:

1、1928年的《中华教育词典》解释

“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如师范本科,大学本科之类是。”如1903年的《奏定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实业学堂之学科,分为豫科、本科。

2、英语舶来品。“本科”英文为“undergraduate”,“还未拿到学士学位或类似学位的大学生”,所以《教育学名词》把它译为“大学本科生”。

3、大学本科里面本有“根本”,“根基”之意。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中级层次,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内部的三个层次,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里面规模最大的,符合字意。

为什么不用别的字来代替?

这是很早前就约定成俗的叫法,个人感觉最有可能就是英语翻译时候确定的,估计翻译者认为大学本科很重要,结合中国汉字字意,选取为本科。就像化学元素表里面在翻译时候创造了一些新的汉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山里面的鱼


君子务本,大学道得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第一》说。讲的是高人就会毕生追求做个君子,做君子就得做到遵循大自然本来规律,即天道本源,践行自己与生俱来的神圣的客观使命。抱残守缺,不如坐忘玄中。

所以曾参在整编先师遗著时,写到大学之道……安而后能得,猛然悟道,先师的先师老子,不就是这样道出世界本源的吗。看凡举《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王本正为贞。意思是: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安宁;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盈满;万物得道而长生;侯王得道而天下公正太平。

所以他流畅写下《大学》开篇

大学之道……安而后能得。

这段话说白了仕子大道。严肃地说,春秋末日的他,比廿岁天才刘勰都要横空曌照,明教天地。刘勰一部《文心雕龙》,古今中外无人破得了记录,丰碑如此,危乎高哉。可是到了《大学》这里一比,就像乞力马扎罗峰遇到了珠穆朗玛峰。

这就是大小,小就是大,大就是小。因为所有的老大,都来跟他一比之后,他们都变成了古今中外的老二。老大变老二,大就是小。而令人折服之后的他,曾经却不怎么能令人信服,说明小就是大。他历史地必然地,登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不枉负世代尊主。这就是大学道得,君尊本源,大德圆成。

所以今人才得以继承发展,创立概念:大学本科。也是正中此传承精髓下怀。本乃本源,君子务本,大学道得,得一生灵,天下正大。

所以不难理解,这个大学本科的称谓,实际上是世界大学的精脉,在一脉绵延顺承着。故而大学,必然本科。否则就叫不务正业,歪门邪道了吧!这是用本科的本,而不用其他称谓的原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