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么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

历史之趣味


刘伯温这个名字可谓是人皆知之,他是浙江青田人,明朝开国功臣,还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从小就是非常聪明,后来高中进士,精通经史,经常自比诸葛亮。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刘伯温传奇》,就知道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神人:刘伯温、诸葛亮和姜子牙,他们三人不仅辅佐君王开创了新的江山,还是有名的贤相名臣,他们三个还有其他开国名臣都没有的特征,那就是懂玄学,而且还是神机妙算。

他的神机妙算不仅用在生前,而且死后的事情都预见到了。公元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去世。临死之前,老泪纵横的刘伯温在病床前对着两个儿子说道:“吾家封爵当中绝,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

两个儿子听了以后大惊,趁着父亲还有点气息,便着急额问起来:“孩儿该如何自处?”他早就估计着孩子会这么问,于是便一字一字的说出了十一个字:“刘氏后人切忌再学象纬了”。等到这些话刚说完,刘伯温就闭上了眼,溘然长逝。

两个儿子把父亲的话谨记在心,因为无论是父亲的智谋和威望,还是父子感情,都让他们深信不疑,特别是“切忌再学象纬”。虽然他们不懂父亲的意思,但是还是一直谨记在心。

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是篡位,登基不正,同时也急需要别人辅佐。他知道刘伯温还有一个儿子在世,就是二儿子刘璟,也知道虎父无犬子,也知道他懂一些玄学象纬之术,于是想召他来朝中辅佐他。但是刘璟都像刘伯温的性格一样,非常耿直,他们知道朱棣是篡位成功的,故意托病不来。

朱棣自然也不是善茬,就派人绑架刘璟过来,当朱棣问他为什么不来的时候,刘璟回答了一句话,让朱棣大怒:他说:“你当了皇帝,未来也逃不过一个“篡”字”。这正好捅在了朱棣的痛处,朱棣大怒,马上就派人处死了刘璟,同时把他的“诚意伯”爵位废掉。

转眼间刘伯温的子孙们繁衍到五世的时候,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在位的时候,皇帝突然间怀念起刘伯温的功勋来,于是下旨查找刘伯温的后代,把他袭封为“诚意伯”。这恰恰验证了刘伯温生前那句“吾家封爵当中绝,然至五世后,应得武职,从兹可传继矣。”的谶语。

玄学太玄,还是不要误入其中为好!


每天爆点料


11个字保佑后代千秋,一代神算子刘伯温,机关算尽即使算得到天子,算得到死期,但却终究败给了未来,知晓天机,只能幸运一时,却仍旧摆脱不了生死轮回,不得不说是人间莫大的悲哀!

1375年的5月16号,,一代大军师刘伯温与世长辞,他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

神机妙算仿佛天神下凡,准确预测他今后的运势,拥有神的意志,却最终败给了人的肉体,古代帝王历来没有解决的长生不老问题,刘伯温也同样无法规避,关于刘伯温之死,我们为此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当时他的十一字遗言,究竟代表着什么?

这是一个字和慈禧太后当时许下的三个遗愿有异曲同工之妙,慈禧太后这辈子干过的有悖常理之事,一件也没让后人干,无论是女人干政、还是重用宦官,关于刘伯温临死前的十一字遗言,具体原话版本众多,无从考证,但是,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刘家的后代不允许再学天机神学。

或许天机学的弊端,刘伯温终其一生终于领悟。

人算终究躲不过天算,绝大部分未来的预测,也需要付出代价,一个人一生能够利用的运气和福祉就那么多,天机神学也算是人生开挂秘籍,开挂必定要遭天谴,

即使侥幸你能够算出自己所有的好运气,提前将其享用,那么终究有用完的一天,该偿还的债迟早要偿还,但如果你意外死亡或者侥幸能够逃脱,一切因果就真的结束了吗?其实不然。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天敌

往往我们许多人做事不考虑后果,对于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无节制的索取,最终也必将承担大自然无休止的报复,因为刘伯温精通天机神学,所以他这一生过的并不算坎坷离奇,基本实现人生报负,但是他的这一切是以子孙后代的好运为代价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刘伯温死后子孙后代的命运,就可以发现!

刘伯温的两个孩子,最终死于非命,验证了父债子偿的道理

刘伯温长子刘链,早年接受父亲熏陶,虽然没有刻意练习,不得不承认祖传基因的强大,可能父亲刘伯温认识到这一切,赶紧告诉他的两个儿子,切记再修行神学之时,已经算为时已晚了,长子刘链和他的父亲刘伯温也有一拼,精通天文谋略,得到朱元璋赏识,还任命他当江西参政。

毕竟他父亲的厉害,有目共睹,假以时日,相信刘链即使不能超过他的父亲,也可以与他的父亲比肩,但是这一切却遭到胡惟庸的羡慕嫉妒,认为将来他必定会威胁到自己的朝中地位,为人正直的刘链哪里想到,人心的歹毒远比,泄露天机可怕,最终他也被胡惟庸逼的跳井而死。

人算不如天算,算到命运却不能改变最为致命

刘伯温的二子刘璟,当时朱元璋想让他继承他哥哥的位置,但是他谦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后来朱元璋死后,刘璟被撵走侄子自己上位的朱棣任命辅佐自己,也可能是明知自己的命运,他死活不进宫,但却更加招致朱棣反感,反而将他抓了回去,性格耿直的刘璟,面对朱棣也丝毫不肯下跪低头,面对朱棣篡夺而来的皇帝更是不屑,这样作死的行为,无疑让朱棣大发雷霆,也最终难逃一死。

可以说,刘伯温终其一生,成就自己,用尽了子孙后代所有的福祉资源

泄露天机,遭天谴,他一次次有违天道,还能数次转危为安,也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拿子孙后代续命而已!但我们不可否认,刘伯温确实厉害,!


历史红尘


答: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提问问题的网友应该是看演义小说、野史传闻、民间戏说看多了吧?

刘伯温病死于洪武八年(1375年),该年正月,他在京师感染了风寒,一直不见好转,拖延到了三月下旬,自知去日无多,便由长子刘琏陪伴,并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大明帝都南京动身返乡。

回到故乡家中,刘伯温停止了一切药石调理,对两个儿子交代了一些家中田产之类的后事。然后,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叮嘱他们,要他们把这本书呈给皇上。同时又告诫他们,说刘家的子孙都不要学习这门学问。

最后,刘伯温对两个儿子大谈了一番治国之道。

原本,这些治国之道他是想写成一份奏章上交给朱元璋的,但是,考虑到政敌胡惟庸正吃香,自己这封奏章不一定入朱元璋的眼,于是放弃了。

他对两个儿子说,今天我说的这些治国之道,你们可以谨记在心,等哪年胡惟庸倒了,皇上就会想起我了,可能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

刘伯温病逝于该年(洪武八年,1375年)农历四月十六,善终,享年六十五岁。

刘琏因为父亲刘伯温的原因,曾担任过御史和江西参政的职务,政绩还不错,却在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的儿子刘畾的情况相比要好一些。

原因是朱元璋在刘伯温死后好几年,这才开始觉察到刘伯温的好处,作为补偿,就让刘伯温的后代继承刘伯温的爵位,亦即是让刘琏的儿子刘畾继承了原本刘伯温的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

不久,刘畾触怒了朱元璋,被赶回了老家。

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都曾想启用刘畾,刘畾本人已心灰意冷,以守墓为由,坚决不肯入朝为官。

刘伯温的后代才得以保存,开枝散叶,子孙旺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刘伯温的次子刘璟的下场也非常不好。

刘璟为人有谋略,曾给朱元璋部下将领唐胜宗出谋划策,取得了胜利,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赏,被安排做了阁门吏,后来又安排他做了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在靖难之役中,刘璟是站在建文帝这一边的。

建文帝失败,刘璟就难逃噩运了。

刘璟被朱棣下狱之前,他还说了一句很硬气的话,他对朱棣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下狱后自缢于狱中。

所以说,刘伯温临死前没留下过什么“11字遗言”,他的两个儿子都死得很惨,没有躲过杀身之祸。


覃仕勇说史


无奈的刘伯温。

刘基刘伯温,在历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可以说,没有他,朱元璋能不能顺利夺取江山都是个未知数,在神机妙算方面,人们把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实力非凡。


1、刘伯温的11字遗言是啥?

“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这就是一代大师刘伯温留给自己的后代子孙最后的遗言,目的非常清楚,那就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体会到了神算预知这一行业对家庭的危害太大了,弄不好就会株连九族。他一声辅佐朱元璋推到了残暴的元朝,建立了大统一的汉民族政权,正是因为他具有测知未来的超能力,朱元璋还是对他防备又加,从对他的人事安排上也可以看出来。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古代的爵位按照等级的先后顺序分为公侯伯子男。刘伯温以邀天之功却只得到一个伯爵的地位,其实是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一种暗示,刘伯温是何等聪明的人,他也看清了朱元璋的意图,因此他很知趣地在得到这个伯爵后的第2年就辞官隐居了。

2、刘伯温的后代。

在刘伯温留下11字遗言撒手人寰后,他的两个儿子还是没能按照刘伯温的美好愿望幸福的生活,刘伯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刘链,二儿子叫刘璟。在刘伯温死后,大儿子很快就卷入了胡惟庸一案,活活被淹死在井里,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起兵北京,成功夺得帝位,因为刘伯温的名气太大了,所以朱棣也想让刘伯温的儿子刘璟来辅佐自己成就霸业,无奈这个刘璟根本看不上他,他不但不辅佐朱棣,还当众揭露了朱棣谋反的真相,惹得朱棣龙颜大怒,可怜的刘璟因此也丢了性命。虽然后来刘伯温的后代又逐渐被朝廷重用,那都是后事了。


智者说历史


我是老泰迪,我来回答!

导语:

刘伯温临死前确实留下了遗言,是不是11字我们无从考证,大意大概是“子孙切记不可再去学神算”,可惜的是刘伯温虽留下对后代的警戒,但

到底也是没能帮后代逃过杀身之祸。

命不久矣,留下遗言

大家都知道刘伯温神机妙算一辈子,连朱元璋都将其比喻成”刘邦身旁的张良“,但在朱元璋登基后,其对刘伯温的态度似不如以往,这一点让刘伯温心里明白:”自己这探知天意的本领用在乱世可成就一番大业,但是和平年代,我的这些神机妙算只会威胁到当权者的地位!皇帝是在暗示我些什么。“随即辞官归隐,没想到归隐没多久,朝中就有人在朱元璋面前诽谤刘伯温。而在刘伯温重病之时,朱元璋也只是派胡惟庸带着太医抓药给刘伯温服,然而服下后刘伯温更加不舒服,这情况反映到朱元璋那里后,朱元璋也只是说了几句安慰的话,这点让刘伯温非常的心寒

没过多久,刘伯温自知命不久矣,赶紧召集自己的两位孩子说:”你们一定不要学我那神机妙算的本领!切记!切记!“刘伯温的意思就是,现在是和平盛世了,无论你们有没有预知天命的本领,都请不要学!都请不要精通!皇帝知道你们的能力一定会重用你们,但皇帝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福!

人算不如天算

但人算不如天算,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竟也相继死去。

刘伯温的长子刘链因擅长天文谋略,而被朱元璋赏识,大家都认为刘链以后一定会超越他的父亲刘伯温,大家对他无不客气,他也成了朱元璋手下的红人。但自古以来毛头小子的毕露锋芒永远会带来周边人的羡慕,甚至是嫉妒之心。此时的胡惟庸担心刘链影响到自己的朝中地位,起了杀心,刘链是个正直的人自然是斗不过老狐狸胡惟庸,而刘伯温大儿子刘链的结局也以投井身亡告终!

紧接着是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刘链死后,刘璟被朱元璋召入宫,刘璟深知”伴君如伴虎“,于是将位置让给了哥哥的儿子,可能是看在刘伯温的面子,或者看在刘链之死,朱元璋并没有计较。

但谁知没过多久,朱棣篡位登基,朱棣心里知道刘伯温的厉害,于是召其二儿子刘璟入宫,刘璟自然是死活不肯入宫,朱棣怒了,派人将其抓进宫,谁知刘璟认为其为篡位逆子死活不肯下跪,这一场景也激怒了朱棣内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大手一挥,杀!

至此,刘伯温两个儿子全死于朝廷之手!

结语:

刘伯温是否能够预知天命我们无从而知,而留下遗言也可能是正史,也可能是野史,但老泰迪想说的是自古伴君如伴虎,”能力大“在乱世吃香,但不代表在和平年代皇帝不会忌惮,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只能”同患难“,不能”同享福“!

【我是 ,请您关注我!】


老泰迪讲历史


朱元璋曾经颇为感慨地对刘伯温说:“老先生呀,你可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这句话虽然是在告诉刘伯温,朱元璋很看重他,很信任他,可实际上却也挖了一个坑,张良被刘邦夸得天花乱坠,但是最终却只能辞官归隐,刘伯温岂能不知?

所以,朱元璋也是在试探刘伯温,我的话说到这份上了,你刘伯温到底知不知趣?

刘伯温当然知趣,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得了一个诚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他便辞官归老了。

后来,李善长也辞官了,朱元璋想让杨宪接李善长的班当丞相,刘伯温一听,赶紧去劝朱元璋说:“不行,不行,杨宪虽然有丞相的能力,可是却没有丞相的心胸肚量。”

朱元璋听了似乎也觉得有道理,所以又问汪广洋能否胜任,刘伯温又是一顿摇头,说汪广洋的肚量更小。

然后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是否胜任,刘伯温还是摇头说不行。

朱元璋一看,心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是你刘伯温想当丞相?于是,朱元璋开口试探道:“唉,看来也只有老先生最合适当朕的丞相了。”

刘伯温急忙摇头:“不可,不可,我这人太嫉恶如仇了,又不喜欢处理繁琐的政事,让我当丞相恐怕会辜负了皇上的厚望和恩情。更何况,这天下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只要皇上真想找的话自然能够找到。但是,皇上您说的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丞相一职。”

这便是刘伯温的知趣之处,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在听到朱元璋说“吾子房也”四个字后,他便知道朱元璋迟早会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而向功臣动手,所以,他也很知趣地学起了张良——明哲保身。

朱元璋要升他的爵位,他不要。

朱元璋要让他当丞相,他还是不要。

朱元璋一批准他归老,他便迫不及待地回老家去了。

不过,纵然刘伯温再怎么知趣,他最后的结局实际上也谈不上好。

刘伯温辞官归老之后隐居深山之中,每天喝喝小酒,或者手谈几局,过着悠哉悠哉的小生活,即便是青田县县令来拜访他,他也不见。

后来,他知道自己的行踪被青田县令获知后便又连忙换了一个地方,让人找不到他。

只是是祸终究躲不过,胡惟庸为了报复刘伯温,让人陷害他,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伯温却想占据谈洋作为自己的墓地,这摆明了是在造反!朱元璋当皇帝之后最忌讳的便是功臣,害怕功臣造反,所以听了胡惟庸的这个谗言之后便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一看便知道朱元璋终究还是怀疑自己了,于是,他急忙入京觐见朱元璋,一边解释一边谢罪,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他只能待在南京,不敢回青田了。

也许是因为太过于担惊受怕,刘伯温到南京后没过多久便病倒了,他突然一病不起,虽然让朱元璋消除了不少的疑心,可是又怀疑他是在装病,所以便让刘伯温的老冤家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他,最后才确定刘伯温是真的病了,并且病得很重。

于是,朱元璋便让人将刘伯温送回青田去了。

1375年5月16日,刘伯温回到家仅仅过了一个月,便一命呜呼了。

刘伯温在临死之前,究竟留下了一句怎样的遗言,又是否让他的后代躲过了杀身之祸?

明史记载,刘伯温在被朱元璋送回青田之后,病情愈加严重,他自知已经时日不多,于是叫来了儿子刘琏和刘璟,然后将手中的一本书递给了刘琏,气喘吁吁地对刘琏说了一句话:“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只见刘伯温交给刘琏的书的封皮上赫然写着三个字——天文书!

天下人皆知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象纬之学更是高深莫测,是一个能掐会算的“神人”,刘琏在看到《天文书》的时候心中便恍然了,也许这便是老爹为何如此厉害的原因所在了。

只是,刘伯温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刘琏的头上,这本书你赶紧呈上去交给皇帝,另外,千万别让我刘家后人学习书中之术!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对自己一直心存忌惮,所以在临死之前拿出了这本书,又让儿子们和后代不要偷学《天文书》,为的便是让朱元璋放心,为的便是让朱元璋在自己死后能够放过刘氏一门。

刘琏也听从了刘伯温的安排,可是,刘伯温这句遗言终究也没能保住刘琏和刘璟。

1379年,在刘伯温死后仅仅过了四年,刘琏便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后坠井而亡。

刘璟的下场虽然足够悲壮,但是也没好到哪去。

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在南京称帝,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他知道刘璟此人颇有才能,为人也颇正值,所以想要拉拢刘璟,让刘璟为己所用。

于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征召刘璟入朝为官,不过,刘璟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只对朱棣派去的人说,我生病了,不去!

朱棣一听便知道刘璟是在故意推脱,给自己难堪,一边想着怎样让刘璟入京,一边又想着教训教训刘璟,思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直接派人逮捕刘璟,然后强行带他入京。

刘璟入京后见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称他为“燕王殿下”,然后对朱棣说:“殿下,即便你将来死了,你在后人的评价也绝对逃不过一个‘篡’字!”

朱棣一气之下将刘璟扔到了监狱中,刘璟在狱中自尽身亡。

这时候,突然有人跳了出来,为了讨朱棣的欢心,竟然建议朱棣对刘璟采取连坐的方式将刘氏一家全部治罪,但是朱棣考虑到刘伯温对明朝有功,最终没有这么做。

所以,刘伯温的遗言终究没有能够让刘琏和刘璟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

刘琏、刘璟一死,刘家便也彻底没落了。


流浪的侯爵


刘基刘伯温,关于他的说法有很多,有传说甚至说他是武侯转世,至于十一字遗言,多半是杜撰的。这里就以《明史》为准,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临死前的确留下了几句遗言,先来看看是什么。

首先一句是“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句话是刘伯温在知道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后,说的一句话,说完这句话以后,刘伯温就忧病交加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胡惟庸这个人是个才智平庸但是很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当时朱元璋想找人取代李善长的丞相位子,就问刘伯温要选谁,说道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直接说了一句“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说胡惟庸就好像一匹劣马,如果找他当丞相,那就好比劣马驾车,早晚会翻车的。胡惟庸知道以后,十分记恨刘伯温。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伯温知道胡惟庸当上丞相以后,说了那么一句话。他没想到朱元璋还是听信了李善长推荐,重用胡惟庸,这下天下苍生有罪受了。在这之前,胡惟庸就有发作了,当时刘伯温感觉到朱元璋表面对他很信任,实际上猜忌很深,再加上不少奸臣在位,他就提出隐居。结果胡惟庸居然找人中伤刘伯温,说他给自己找有“王气“的墓地,图谋不轨。这个刘伯温本来就有术士的本领,朱元璋是知道的,这一听还了得,吓得朱元璋直接把刘伯温俸禄剥夺了。刘伯温多聪明,赶忙进京找朱元璋解释,而且说自己再也不离开京城了。就算这样,朱元璋对他还是有所怀疑。可以说,刘伯温这样的境遇表面是胡惟庸陷害他,本质还是朱元璋猜忌心太重,不想让他好过。所以后来他说出了“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话,说完没多久,就死了。

在他快要病死的时候,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又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大儿子刘琏说的,“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原来刘伯温将平生所学著成《天文书》,这可是刘伯温思想谋略的大成之作。但是他要儿子赶紧把这个奉献给皇帝,自己不要学习。实际上刘琏作为刘伯温嫡长子,很容易被皇帝和胡惟庸盯上,刘伯温此举无疑是为了保护自己大儿子,也有让儿子不要再做官的意思。不过刘琏还是做了官,并且刘伯温死后四年就被胡惟庸继续迫害,最后坠井而亡,相当可怜。

还有一句是对二儿子刘璟说的,“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刘伯温对小儿子说的话很多,显然也比较看重小儿子。有道是刘伯温神机妙算,他应该知道作为大儿子,将来必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而小儿子会好很多,也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不过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性格太直,所以让他以后要委婉一点,而且胡惟庸在的时候一定要韬光养晦,等着胡惟庸败了,再去谋求好的职位。

凭借刘伯温的本事,他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个胡惟庸长久不了。很多忠心耿耿,老实本分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害死了,等他回味过来,又如何对待见飞扬跋扈的胡惟庸呢,所以胡惟庸必败。而刘伯温和他大儿子可以说都是被朱元璋、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个忠臣,他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刘伯温小儿子一直都没什么事,估计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种补偿吧。

不过刘璟躲过了朱元璋,却没躲过朱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两个人下棋,由于刘璟太实在,丝毫不让朱棣,就给朱棣留下坏印象。朱元璋死后,刘璟辅佐建文帝,等到朱棣起兵造反,当了皇帝,刘璟坚决反对朱棣,后来被朱棣抓起来,在牢中自缢。

对于大儿子的死,刘伯温可能会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儿子的死,刘伯温未必就能算到。因为刘伯温死得很早,他死的时候,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还活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朱标早死,那朱元璋也不会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棣万万不敢篡位,刘璟说不定也不会被逼自尽。

只能说,刘伯温没有遇到一个好皇帝,他虽然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但是却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可悲。


一览众河小


我是一更历史!

题主所说的11字遗言,应该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但是并没有帮助后代逃过杀身之祸,相对而言,他唯一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善终。

提到刘伯温,很多人都拿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

刘伯温明朝的开国元勋,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朱元璋性格虽如此多疑,但也将刘伯温视为最信任的人。

自幼便聪明过人,他曾是家乡远近闻名的神童。刘伯温带着家人的期盼,12岁便考中秀才,23岁时一举考中进士,成为了元朝的一个小官员,当了江西某县的一名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但是当时朝廷腐败,制度不堪,刘伯温怀着十分心痛的想法,最终辞退了官职。他想要寻得一个良人,帮助他建立新朝。

当时朱元璋发动了农民起义,而刘伯温眼光高远,他知道这是民心所向,刘伯温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帮助他规划日后的去向。有了刘伯温的帮助,朱元璋如虎添翼,很快他便成功地推翻了元朝暴政,建立了明朝。

(刘伯温剧照)

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但服用之后,身体有异样,十分痛苦。

后来他也曾向朱元璋告知这事,说服用了胡惟庸带的御医开的药,身体更加不适,但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

最终在5月离世,享年六十五岁。临终前曾留下遗言: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

然而,他的两个儿子真的善终了吗?

长子刘琏,曾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文学修养很高,后来被胡惟庸党威胁,坠井而亡。

次子刘璟,十分有才华。洪武十四年的时候,温处叶丁香、吴达三造乱,当时朝廷派兵镇压,刘璟也参与出谋划策,初露锋芒,最终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并称赞道:不愧是刘伯温的儿子。后来更是每年都召刘璟进宫觐见,可见朱元璋对他喜爱程度。

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首都告急。刘璟献出计策,可惜无人采用,最终建文帝大败,他也归隐田园。

朱棣即位后,得知刘璟才华,想收之己用,便召他入宫。但刘璟认为朱棣的皇位是谋反而来,是乱臣贼子,不愿与他豺狼为伍。

(朱棣剧照)

朱棣得知后,便下旨捉拿进京。刘璟见到朱棣后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官职。并坦言道:哪怕百年后,你的皇位依然还是篡位而来,这是抹不了的事实。朱棣眼见他铁了心的不为所用,便将他打入牢狱,最终刘璟在狱中自缢。

那么刘伯温的这11个字遗言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正史也没有完全记载,但他的两个儿子确实下场都不怎么好。

这个《明史》中都有完整记载:

琏,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

璟,字仲璟,弱冠通诸经。靖难兵起,璟随谷王归京师,献十六策,不听。令参李景隆军事。景隆败,璟夜渡卢沟河,冰裂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难,遇之良乡,与俱归。上《闻见录》,不省,遂归里。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所以题主说的,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得遗言,帮后代逃过了杀身之祸,这个其实是不存在的。


一更历史


刘伯温有勇有谋,能掐会算,朱元璋说他是自己的子房。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难道刘伯温什么都可预知?并且出版了书籍为证。但真真假假,谁又知道呢?我也表示怀疑的态度。
但我不怀疑的是,在大明开国时期,真真实实的刘伯温确实功劳很大。
历朝历代都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执政后,朱元璋开始猜忌大臣,就如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样,功臣总是难以管理和制约的。
此时,“去做一个挖藕的老农,保全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过日子?”遵从内心的声音,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刘伯温告退回乡,无官一身轻了。
谁知一下子轻松下来,机体开始出毛病,刘伯温也如此。
知道刘伯温病了,朱元璋派御医给刘伯温是一通的望闻问切,最后沉思一阵,说是风寒,无妨大碍,吃几服药就好了。
御医去外间,与胡惟庸低语几句,然后胡惟庸临走,嘱咐一定要一天两次,按时服用,一共三天的药量,且不可停。
儿子想把药方子给撕了。刘伯温大怒,连连咳嗽了几声,说咱们全家老小不想活了吗?这是皇上给的药,不喝就是忤逆犯上,不喝也得喝。
此时,刘伯温明白了,即使退休也不能躲过灾难,自己这次是死定了。
这次,刘伯温想了很多,想到了执政时,朱元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徒富民,抑豪强。多么的豪迈啊!
而现在伴君如伴虎,自古与帝王只能共甘苦不能共享富贵。一着不慎,还有可能被灭九族,殃及到子孙后代。
刘伯温病重期间,叫来儿子,开始安排后事,告诉儿子莫悲伤,人总有一死。而且与儿子谈了好久,要他如何低调为人,保世代平安。
最后,刘伯温说,过几年,功臣估计都难以逃过被杀的命运。儿子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伯温说莫急,我们家族注定会平平安安的,现在就安于在家为民。但是百年后,我们家还会出名人。
刘伯温儿子心想,父亲太厉害了,正要开口让父亲抓紧教授自己这方面的知识。
刘伯温告诉了儿子如何躲避杀身之祸的万全之计,并留下11字遗言,那就是“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
刘伯温儿子谨记父亲的嘱咐,老老实实的做人,果真平安一生。
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还乡四年后,刘伯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朱元璋执政后期,宰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蓝玉等人均被其收拾。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识时务者为俊杰,刘伯温起码死在了自家的炕上,而刘伯温告诫子孙要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千万记住那11字箴言,得以让子孙世世代代平平安安。
到底刘伯温死前是不是给儿子留下了上面这这11字遗言,谁也不知道。这可能是后世杜撰的,真实性无法知晓。
但这些大多是存在于野史,所以大家不必认真,信则有不信则无,只不过是茶余饭后博大家一乐,权当听一个传说故事吧。

夜曲vlog小陆


子孙切不可再学神算预知。在野史和民间久久流传,增加了人们对刘基的神秘感,民间总流传诸葛三分有天下,刘基计献一统江山之说法。并把刘基得天书一事描写的活灵活现,有诸多故事传民间。不管真假,但刘伯温协助朱元章打天下立下了大功是无可争辩的,正因为如此,朱元章称帝后就对有功之臣产生了怀疑,害怕对他形成威胁,就有了火烧庆功楼之说(当然有演义成分),在奸臣胡唯庸的谗言下诸多大臣被杀,刘伯温在病中也难逃下毒之患。

刘基在病中知来日无多,恐遭奸臣谗言,有灭门之灾,特写"子孙切不可学神算预知"十一字遗言命子面见天子朱元章,朱元章看后也就放下心来,对其子孙放过一马,不过刘基死后二子还是没逃厄运,好的是其孙到活了下来,繁衍至今也几万之众了。

下面是我根据民间故事写的一篇八仙洞与刘伯温的故事,请友友们一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