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春風又綠江南岸,荊公永遠不能還。

934年前(公元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的仲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在其嘔心瀝血推行的新法被舊黨盡數廢除的日子裡,落寞辭世,享年66歲。身後留下的 ,是無盡的非議、莫名的辱罵,而物質財產分文未有。

王安石,生於公元1021年12月,卒於公元1086年5月,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現為撫州東鄉區上池裡洋村)人 。王安石曾被封為“荊國公”,又被稱為王荊公,今撫州市區有一條街道被命名為“荊公路”,即為紀念這位家鄉先賢。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文學成就甚高,因其散文不拘成法,獨樹一幟,奇崛峭拔,振聾發聵,位列“唐宋八大家”;詩歌更是風格獨特,自成一家,創“王荊公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傳誦千年,至今仍讓人齒頰生香。

近讀王安石相關文集,深為其中一篇千古雄文歎服,即《答司馬諫議書》,也就是給時任諫議大夫的司馬光的回信,短短418字,“立中有駁,駁中有立”,字字珠璣,句句錦繡,堪稱駁論文章的標杆之作。少年時學《答司馬諫議書》,心智未熟,不能深窺其境,只覺得王安石善於雄辯,很會“吵架”,及至如今再行拜讀,不由感慨系之,借用一句話,可窺見其人“德量汪然如千頃之陂,氣節凜然若萬仞之嶽”。

作為王安石的家鄉後輩,如此評價其人,或許有張目或抬轎之嫌,本人學淺才疏,自無力勝任。還是讓我們跨越時空,去閱覽北宋那表面繁華富有但內裡危機四伏的歷史圖景吧,

《答司馬諫議書》誕生的歷史背景

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正當英年的宋神宗趙曙駕崩,享年僅36歲,其弱冠之年長子趙頊繼位,是為宋神宗(公元1048年5月—公元1085年4月)。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宋神宗趙頊畫像

這個北宋第六任皇帝的20歲的年輕人,正式走上中國歷史前臺。元末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時任丞相蔑裡乞・脫脫和重臣阿爾拉·阿魯圖在其主持編撰的《宋史·神宗紀贊》中這樣評價趙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覽,勵圖治,將大有為"。

確實,趙頊是個具有遠大抱負和雄心壯志的帝王,在任儲君時就認識到宋王朝體虛多病,官僚冗員且結黨爭鬥,繁文縟節致國庫空虛,軍隊龐大但戰力極差,等等。尤其是軍隊,擁有120多萬兵員,是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軍隊,但卻靠“輸幣”求“和平”,每年向遼國貢獻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向西夏貢獻白銀、絹、茶等摺合白銀計255000兩。這是恥辱啊,年輕的皇帝意識到,只有變法才是緩解危機的唯一辦法。要變法,要改革,首要的是有可用之臣,誰能擔此重任?

將朝中數名能臣檢視一遍後,王安石進入了宋神宗趙頊的視野。很有主見的趙頊行事也雷厲風行,先任命王安石為江寧府知府,幾個月後又擢其為翰林學士兼伺講。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的一天,趙頊召王安石進宮“越次入對”,因為理念相同,君臣二人相談甚歡,並且當晚王安石還寫就一篇名文,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該札文中,條條陳述,均擊中要害,趙頊看了一遍又一遍,

“看似百年無事,實則危機四伏”,變法勢在必行。次年(公元1069年)春天,趙頊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相),一場影響歷史大勢、震撼中國的變革由幕後正式走向前臺。(當代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語)

為便於推進變法,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趙頊特許王安石設置一個特別綜合改革領導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其職責是“掌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宋史·職官一》),以協調鹽鐵司(掌管工商賦稅與軍務裝備)、度支司(掌管財政收入與漕運管理)、戶部司(掌管戶籍管理和專賣市場)3個職能部門,並綜合財政與軍事兩個方面。可見,王安石的改革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深度之遙,他就是一個逆行者,明知前方高難,依然涉深水而行。

變法的主要內容如下圖——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熙寧變法”措施

王安石變法遭到守舊派(代表人物有:司馬光、韓維、文彥博、歐陽修、富弼、韓琦、範縝、蘇軾等)的強力反彈,時任諫議大夫的司馬光(公元1019年11月—公元1086年10月,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更是衝鋒在前,強力非議和抵制。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司馬光3次寫信給王安石,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第一次(公元1070年2月26日),司馬光寫了洋洋灑灑3000多字,王安石只是略作回覆;第二次(公元1070年3月3日),司馬光又寫信攻擊青苗法,這次王安石才正式寫了回信,就是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司馬光畫像

《答司馬諫議書》折射的氣度品格

《答司馬諫議書》

某啟:

  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這封信寫得漂亮,試分析如下:

1、 行文特點:王安石為文奉行“經世致用”原則,不堆砌詞藻,不拖沓囉嗦,簡潔明快,乾淨利落,這封回函就是明證。

2、 行文方式:高屋建瓴,提綱挈領,先闡明核心立場、揭示事情本質,然後再“大破大立”對枝節問題一一回擊,從源頭上駁倒對方的責難,否則易陷入“口水纏架”的被動局面,這樣就能有力地為變法正名。

3、 行文步驟:先就“名與實”這個儒家重要理論原則進行立論,抓住辯論的“牛鼻子”,以“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行”的核心要義順應司馬光的先決立場,緊扣本質,拋開枝節,從立意上先先聲奪人。然後再就司馬光提出的5點責難逐一駁斥,力道老到,針針見血。

(1) 關於侵官,司馬光來信指出王安石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變法改革機構)架空了鹽鐵司(掌管工商賦稅與軍務裝備)、度支司(掌管財政收入與漕運管理)、戶部司(掌管戶籍管理和專賣市場),限縮了相關官員的權力。王安石回擊:“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即是說我接受皇上命令,(正大光明)制定法令制度並在朝廷上商議修訂(沒有暗箱操作),然後交給主管官員照章執行,怎麼能說是侵官呢?

(2) 關於生事,司馬光指責王安石派遣官員到全國各地執行變法是惹是生非。王安石回擊:“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即是說這是推行先王的主張,做的是興利除弊的好事,怎麼能說是生事呢?

(3) 關於徵利,針對“青苗法”,司馬光汙衊新法是聚斂民財的手段。王安石回擊:“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

,即是說這是為國家理財,怎麼能說是徵利呢?

(4) 關於拒諫,司馬光指責王安石一意孤行,專橫獨斷,不接受反對派的意見。王安石回擊:“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即是說駁斥錯誤的言論,責難諂媚的壞人,怎麼能說是拒諫呢?

(5) 關於天下怨謗,司馬光指出新法施行後,無論朝野官員豪富,還是小吏販夫走卒,都對新法頗有怨言。王安石回應:“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即是說(改革就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就會有阻力)至於怨恨腹誹如潮洶湧,那是改革前就預料到的事情,(雖千萬人吾往矣!)

4、 最後,王安石就以上責難闡明主旨,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怨謗之人因循守舊,慣於苟且,不憂國事,附和俗流,不願意得罪人。隨後以盤庚遷都為例,儘管遭到非議反對,但他認為對的,就力排眾議,堅定執行而不後悔。(如今我這麼做,又有什麼不對呢?)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改革派殫精竭慮,守舊派非議怨謗

總結:區區418字,短短一片箋文,回應乾淨利落,說理鞭闢透徹,並表明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毅決心(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讓人擊節讚賞!清代著名文學家劉熙載在《藝概》中如此評論:“只下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大段,是何簡貴!”

《答司馬諫議書》浸透的歷史無奈

王安石變法歷經磨難,兩次拜相又兩次被罷。第一次拜相自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春始,到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終;第二次拜相自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始,到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終。王安石兩次拜相,堅持改革變法,徹底得罪了老朋友司馬光。本來他們私交甚好,相互間也有詩詞酬唱往來,王安石寫過兩首《明妃曲》,司馬光就寫了《和王介甫明妃曲》,當代著名文化學者王立群的評價是:情詞悽婉,標新立異,旗鼓相當。

或許是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把司馬光駁得“灰頭土臉”,以致此後司馬光上位後,對王安石展開瘋狂的打擊報復。元豐八年(公1085年),慷慨激昂、勵精圖治的宋神宗英年早逝,年僅38歲。次年,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67歲的司馬光當上了宰相,當了宰相的司馬光反攻倒算,不但盡廢新法,而且時隔17年後,將當年(公元1078年)王安石力主給予活命機會的民女阿雲處死,這事司馬光乾得很不地道。

較之於司馬光,同樣是王安石政敵的蘇軾,人品就高潔得很多。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從黃州移官汝州,途經江寧,即前往拜訪被罷相賦閒在家的王安石。王安石彼時過得很清苦,披上蓑衣戴上斗笠,騎著瘦驢就去渡口迎接蘇軾,蘇軾也特意不著官服與其相見,二人談笑甚歡。在江寧滯留期間,王安石與蘇軾結伴遊山,談禪說佛,品議詩文,為“無情冷漠”的仕宦江湖留下一段佳話。須知,此前王安石每項新法出爐,蘇軾必寫文章反對。可見,王安石心胸開闊,光明磊落,不計前嫌,實為一個大寫的儒者。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大寫的儒者王安石

王安石去世後,各種非議、辱罵排山倒海般湧來,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軾在奉宋哲宗命撰寫敕令《王安石贈太傅》中卻展現闊大胸襟,秉持公心,客觀地評價王安石:“將以非常之大事,必生稀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王安石變法,毀之者有之,譽之者亦有之,我輩人微言輕,不敢輕易下定論。但單就其品格文章來說,還是值得萬世景仰的。尤其是《答司馬諫議書》這樣的千古雄文,更是讓人高山仰止。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君還?

致敬逆行者王安石,千古雄文《答司馬諫議書》千年後的輝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