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1989年是航天42所出山進城搬遷襄陽最緊張最艱苦的一年,也是42所人心情最為激動、工作幹勁最大的一年。


三線行 | 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隸屬七機部的42所(代號412工程),於1965年3月在四川瀘州成立,同年底遷至內蒙古呼市南郊,1970年遷入湖北谷城縣廟灘公社郭峪大隊的深山溝。郭峪山溝群山環抱,交通不暢、十分封閉。生產、生活區沿狹長山溝傍山搭橋,首尾相距7公里。職工常常需要克服洪水斷路、大雪封山、缺糧斷菜帶來的種種困難。一代三線人努力拼搏,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有許多同志因公致殘、負傷,有的積勞成疾、抱病終生,有的英年早逝、撒手人寰。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束縛著42所技術、設備優勢的充分發揮,隊伍也開始出現不穩定現象。生活環境惡劣,看病就醫難,子女升學就業甚至婚嫁難,新人留不住,不少老同志也遞交了請調報告,部分技術骨幹、工作骨幹已陸續離開42所。

面對繁重的科研生產任務,面對惡劣的生活工作環境,面對這支科研隊伍,所黨委意識到要想辦法把這支隊伍帶出去,由此開始釀釀搬遷。1978年,42所開始向上級黨委寫報告,組織人員調研、選址。1980年2月9日,七機部鄭天翔部長、段毅副部長冒著風雪進溝視察,黨委做專題彙報,鄭部長看到職工艱苦的生活狀態後,感慨地說:“42所是七機部三線建設最苦的點,如果國家允許,首先安排42所搬遷。”同年4月至1981年6月,七機部有三位副部長陸續來42所調研,黨委都做了彙報。得到部領導的認同和理解後,黨委開始選址方案的調研,經過充分研究,所黨委果斷排除北京、南京、武漢、西安、石家莊、南陽等地的搬遷方案,決定就近搬遷襄陽。1982年8月23日國家計委、國防科工委聯合發文批覆同意將42所遷往襄樊市建設,並劃為部“七五”調遷項目。

1988年襄陽新址第一期工程建成,實現了軍品搬遷和全所住戶全部順利搬遷到襄陽市。但是,由於第二期工程建設資金尚有缺口,全所還有5條軍民品生產線和車間以及大批的設備和物資還留在山裡搬不出來。為了響應黨委提出的“科研生產和搬遷兩不誤,一步擠,年底會師襄陽”的工作口號,全所上下齊心協力,人人幹勁倍增。


三線行 | 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大年初五,留守辦和部分科研生產人員就乘上大班車向距襄陽市69公里遠的42所舊址谷城縣郭峪山溝去上班了。正值元宵節期間,遇上一場罕見的大雪,連續四日大雪不止,積雪深達2尺之深,造成了路斷、電斷、通訊斷,郭峪山溝處於大雪封山的嚴峻境地。同志們被圍困在山裡的情景,至今使人難以忘懷……

1989年2月20日是農曆元宵節,留在山裡共有50餘人和往常一樣正常開展工作。一區楊坡嶺機加車間裡機器隆隆作響,三區橋頭磁帶膠生產線上的科研人員在緊張地進行產品試製,留守辦人員在各自的崗位擔負著行政後勤和保衛工作。下午,天昏地暗,細雨中飄著幾朵雪花。傍晚,郭峪村民的院門上掛著稀稀疏疏的小紅燈籠,黑暗裡特別醒目,不時傳來斷斷續續的鞭炮聲,在寂靜的山溝裡聲音是那樣的清脆。


三線行 | 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2月21日早晨,天空突然下起鵝毛大雪,很快郭峪山溝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銀裝。經歷了冬旱的人們喜盼瑞雪,人們的心情變得更加爽朗,上班幹活的勁頭更足了。然而,大雪越下越大,到了晚上雪勢一點也沒有減弱的跡象,房上的積雪已有半尺多厚。留守的職工們哪裡知道一場雪災正在來臨,他們像往常一樣各自回宿舍休息去了。寒山宿夜,長夜難眠,大部隊搬走後,雪夜的山溝死一般寂靜,只有小河潺潺流水聲和偶爾從山頂傳來的麂子嗷嗷的呼叫同伴的悽慘叫聲。

22日凌晨,沉睡的人們被陣陣雷聲驚醒,起來一看都被眼前的景像驚呆了,漫天大雪依然下個不停,而且伴隨著令人煩燥的沉悶的雷聲和道道電閃;窗臺上是厚厚的積雪,房門一開,積雪竟順勢倒進屋裡;地上的積雪竟有尺把厚。往兩面山上看,青山綠樹都不見了,近處的丘陵,遠處的大山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起來。由於大雪積壓,照明、通訊線路受阻,電燈不亮了,電話不通了,自來水管也被冰凍住了。早飯因沒電、沒水、沒柴,伙房煙肉沒冒煙,只得吃冷饃夾菜。上午10點多,伙房陳師傅擰著大塑料桶,沒著膝蓋深雪到半山腰上泉水洞裡去提水,這時留守辦的同志忙著到處尋找乾柴,有的尋找幹樹枝,有的靈機一動去扒雞窩上的幹木棒。不一會伙房的煙囪冒煙了,中午食堂按時開飯,為了節約用水,飯後大家用雪把碗筷蹭得錚亮。


三線行 | 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23日清晨,鵝毛大雪仍在飛舞,雪深接近三尺。吃完早飯,通訊站林、柳兩位師傅決心冒雪去查線,他們說留守辦不能和山外失去聯繫。他們請來當地村民小石頭作嚮導,沿著電話線杆的方向去山外查線。積雪填平了丘陵,每前進一步都非常艱難。下午4點半,他們從山外黃畈鄉張莊村打來電話報告故障找到,是一棵樹被雪壓倒砸斷了電話線。他們立即搶修,5點20分電線接通了,留守辦立即請廟灘鎮總機接轉襄陽所區,向侯副所長轉告了大雪封山的情況,侯副所長叮寧“天氣不好,注意安全”。

雪還在下著,大家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人們的情緒有些煩躁,開始著急了,因為沒有電,不但工作幹不成,吃飯也成問題。春節剛過,食堂裡蔬菜、糧食都沒有太多的儲備,三天沒有出車採購了,人們最低的生活保障出現危機。更糟的是大雪仍下個不停,汽車不能動,這50多號人這樣拖下去會出事的。


三線行 | 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24日上午,留守辦召開諸葛亮會,在冷靜地分析了困難之後,多數人認為只有一個辦法:一部分人徒步走出山溝,走到廟灘就有辦法了。不一會電話鈴響了,陳鳳林副所長從襄陽所打來電話說:“有人說山外可以通車,他準備帶車前往廟灘迎接大家”。聽到這個消息,增強了大家走出大山的信心。聽說要組織突擊隊向廟灘突圍,大班車司機表示願意開車同行,他說大家帶上工具,能開的路段大家坐車,不能開的路段大家剷雪開路。保衛處翁副處長是兼職司機,主動開消防車為大班車開路。

留守辦的領導接受了大家建議,立即組織突擊隊,開始向山外突圍!


三線行 | 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下午2點半,突擊隊40餘人開始出發,司機和翁副處長各開一輛汽車在前面開道,其餘的人每人手中分別拿著鐵鍬、木棍,在車後邊隨行。

情況比預想的要糟得多。雖然消防車上套了防滑鏈,但大部分路段積雪太厚仍無法行駛,幾乎都是靠那40多名“乘客”在前面開路,消防車在前,大班車隨後,像蝸牛一樣在茫茫的山路上爬行。

18公里的路,以往半個多小時就可走完,可那天走到晚上8點多才趕到廟灘,整整走了5個小時。每個人的頭上都冒著大汗,內衣不知溼透過幾次,不少人用工具剷雪手上磨起了血泡。然而,走到廟灘時大家的心情一下子開朗起來,不由得想起毛主席詩詞《七律·長征》中的那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紅軍勝利過雪山後的情景。


三線行 | 大雪封山 突出重圍


在廟灘鎮大街上,從襄陽趕來的領導和車隊的戰友們熱烈歡迎這批“過雪山”的突擊隊員,稱讚他們是困難壓不倒的英雄漢。

晚上10點多,突擊隊從廟灘回到襄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一邊吃著已幾天沒吃到過的可口飯菜,一邊向親人講述這段不平凡的經歷。

在42所人的心裡,都珍藏著許多有關郭峪山溝的故事,而冒雪走出大山的這段故事至今讓人難於忘懷。


2、凡本號註明“來源:XXX”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收集整理三線文化,“記錄三線往事、弘揚三線精神”。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7日內聯繫“三線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