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作為一個勤勞的作者

即使帶病

也不允許自己放鴿成性


所以今天我給大家寫了幾個小故事!


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標準的傳統式家庭。男主外女主內,家中有嚴格的等級觀念。


這天他家小孫子突然高燒,病情非常嚴重。


媽媽萬分焦急,抱著孩子就想衝去醫館,可身邊人拉住了她:“夫人你忘了規矩了嗎?當家主事的人不在,按照規矩,你有什麼事都要先報告老夫人啊!”


她想了想,這都什麼時候了!還規矩不規矩!


可是,她本就地位低下,在這家也無話語權,在這樣一個對規矩要求嚴格的家庭中,原本一舉一動都得小心翼翼。要是因為逾矩被趕出家門,她就活不下去了!


於是她咬咬牙,抱著孩子衝向了老夫人的院子。


老夫人得知消息後滿是怒火:


“你怎麼連個小孩子都看不好!”

“看不好孩子就算了,你居然還這麼衝動!”

“你風風火火大呼小叫,是想讓那群長舌婦,說我治家無能嗎?”


媽媽看著孩子很焦急:“那這孩子怎麼辦啊?”


老夫人想了想:“不就是發燒嗎?小小孩子又能吃什麼藥?你將孩子抱回自己院子,給他用涼水降溫退燒不就行了!”


可是一夜過去了,孩子不僅燒沒退,身上還開始起紅疹。


又報告給了老夫人,老夫人回答:“之前又不是沒孩子起疹子,你將大夫給的藥膏給他塗抹!”


媽媽又照做,可孩子還是沒好轉,甚至已開始呼吸困難,身上的疹子,越來越多。


焦急萬分之時,正巧,這家的父子回來了。


她像是看到了救星,瞬間崩潰。孩子父親看到燒暈過去的兒子,立刻派人去請了大夫。老爺也得知了消息,趕了過來。


聞訊而來的老夫人面對著老爺,還哪有昨天那副高高在上的模樣,跪倒在地就開始認錯道歉,卻又在老爺轉頭之時,偷偷的轉臉瞪了跪在地上的兒媳一眼。


你要問後來?


在大夫的治療下,孩子的病情慢慢轉好。家中男人們依舊常年在外,兒媳的生活並不好過。


老夫人本就對她不親,又因那次的事件產生了隔閡。表面上笑嘻嘻,看起來事事周全,可其實背地裡剋扣例錢,故意找事,忽略漠視。


後來他又找人給兒子娶了另一房,對她寵愛備至,差別對待明顯。


就這樣,她年紀輕輕就病體纏身。臨終之前她只給兒子留下了一句話:


“我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等級。”


“望你懂得傾聽,平等待人。不畏等級,敢說敢做。”


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第二個故事主人公,名叫何塞。


是一名律師,出身法律世家。


在一場聽證會上,何賽的父親受邀出席,所有人都對他尊敬不已。可在聽證會前,何賽看到爸爸後衝到廁所吐了出來。


那不是吃壞了肚子,而是應激反應。看到他爸爸後發自內心的恐懼。


後來何賽曾在喜歡的女生面前崩潰的吐露過自己的心聲:


我在很小的時候,人生就已經被規劃好了。


我的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讓我明白:我的人生只有一條路可走。


我只能子承父業,別的事情,我什麼都不可以


聽完這話,女生無法感同身受,甚至覺得他有點矯情。


“這不是挺好的嗎?至少你還有一個關心你的父親,不像我,25歲之前都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聽完這句話,何賽委屈的哭了。


孩子和父母,就像是個體和權威。


個體在權威面前的力量,好像總是不值一提。


“權威”總是想維持著自己的“傲氣”。


他們打著“為了你好”“按照規矩”的名義,綁架著個體,必須要按照我說的來做,可可能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是對是錯。


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性”“決斷力“,錯也是對,一步也不能讓。


渺小的個體總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他們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可總是這樣,力量渺小,迫於無奈之下,明明憤懣,卻無法反抗。


而最可怕的是,最後他成功了。


何塞成功了,所以爸媽更加堅定自己是對的,周圍的人更加覺得何塞是矯情。


只有何塞自己知道,看到父親恐懼到嘔吐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有的時候真的很奇怪。


好像只要最後有了個好結果,當初的錯誤,就可以被選擇性忽略了。


之後的他們,就開始吹捧自己的判斷力、行動力,開始像個“教母“一樣,到處傳播自己的”正確理念“。


可錯誤難道不是已經發生,傷害也無法逆轉嗎?為什麼就不能反思一下呢?


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再說第三個故事吧。


一個讀高三的女孩,離家出走了,情緒幾近崩潰。


問了詳細情況才知道,離家出走前她剛和媽媽大吵了一架。


她的母親是典型的“虎媽”,信奉著“打擊教育”。最近又徹徹底底的把她從頭到尾由裡到外貶低了一頓。


本就壓力巨大又被惹惱的她對著媽媽怒吼了一句:“比比比,那麼喜歡比,怎麼不拿自己和別的父母比!你看看人家父母!再看看你!”


她的媽媽瞬間被點燃:“我怎麼了??我哪點對不起你了?”


“我為了你放棄工作專門在家伺候你吃穿,你看那xx家,回家都沒口飯吃!”

“只要對你學習好的,我們什麼要求沒滿足?你看看人家,上網課連個手機都買不起!”

“你沒投胎到飯都吃不上的人家,你就謝天謝地吧!”


女孩也徹底被點燃:


“你可真奇怪,我也比很多孩子做的好多了吧,也沒見你誇我一句。你總拿我和更好的比,然後指責我不懂事,不懂感恩。然後拿自己跟差的比,奇怪了,別的父母做的更爛,就顯得我的父母不爛了??”


這場爭吵最後當然是兩敗俱傷,也爭不出個什麼輸贏。


可這樣的爭端,顯得如此現實。


我們好像總喜歡自我安慰。尤其喜歡在同樣的事情上,我們都不想跟更好的比,而是喜歡用他人的更爛,來佐證自己“沒那麼爛”。


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對著不如自己的人說:“你學學我啊!”“你應該這樣做啊!”


可其實本身,這種比較就是無意義的啊。


每個人每一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遇到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


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或許我們更該學會的是反思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嘲笑他人的“更差”,來自我安慰。


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最後一個故事很簡單。


一對情侶吵架,女方無理取鬧。明明是自己的錯誤,耍脾氣甩臉色,惡語相向,不聽不聽。


她覺得男生該哄著她,讓著她。


可男生的臉冷了下來。他嚴肅的坐到了她面前,要跟她認真講道理,溝通。


女孩怕了,主動認錯:“我知道錯了,我會反思。”


男生鬆了口氣:“好,那我們今天就把事情攤開,好好說,我們一起把這個問題解決掉,這樣對我們的關係更好。”


結果女生聽了幾句再次炸毛:“你閉嘴!”,然後就摔門走人了。


兩人不歡而散,這場戀愛也走到了終結。


後來朋友在中間相勸,男生態度卻很堅決。他不是氣她的錯誤,而是氣她的態度。


關上門來,只有他們兩個最親密的人,還有什麼不能說?可她在這個時候,也不願好好地正視問題,改正錯誤。


閉上自己的耳朵,捂住別人的嘴又有什麼用呢?問題永遠存在。


這不會讓你變好,也只會讓關係越來越疏遠,信任越來越崩塌。


有的時候,捂住別人的嘴,是一種心虛。


肯聽別人的批評,也是一種“自信”。


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好了,寫完了

這是一鍋假雞湯

祝大家身體健康


四個看不懂的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