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西厢记》作为戏曲名篇,一直传唱不衰,更是被翻译为多国语言,传播海外,除了文字版本,还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可见其艺术魅力。

想要了解关于崔莺莺这个艺术角色,在现实中的原本,就不得不追本溯源,进行一番探究。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所作的《莺莺传》。

西厢中,塑造了绝代佳人崔莺莺,与赶考书生张生,两人暗生情愫,矢志不渝,在红娘的帮助下,几经波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男女主不畏世俗,勇于反抗而又坚贞不渝的爱情,尤为打动人心。

可在元稹的《莺莺传》里,同样绝代佳人的崔莺莺,却被张生以“德不足以胜妖孽”的借口,始乱终弃。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西厢记图画

1 创作时间给予的信息

元稹所做此篇的时间是公元804年,此时的唐朝是怎么样,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基本信息?

元稹所处的时代是唐贞元年间,此时期,虽然唐帝国最鼎盛的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得益于历代的积累,当时唐王朝对外的基本政策并未改变,又由于相当长时间的开放,唐王朝的臣民并不是汉人为主,胡人(西域各国人统称)在当时也占了相当大的数量,不论处于社会的何种阶层。

除了胡人在唐帝国的普遍存在,还可以知道的是,唐代小说的创作,并不崇尚虚构,反而注重实录,也就是,他们的小说作品是根据事实再加工而成,通过小说的取名也可看出,当时“记”、“纪”、“传”、“录”多被用于小说取名,《莺莺传》原名《会真记》,“传”、“记”也能稍作说明。

唐人创作追求真实性,这种“补史之阙”的特性,使得唐代小说的纪实特性尤为突出,也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元稹画像

那么可以大胆的推论出,《莺莺传》的故事是在真实故事上再加工而成的,最大的可能是故事发生在作者身上。

根据有哪些?其一,《莺莺传》中张生所救护的姨母为郑氏,“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这里要说明的是元稹其母也姓郑,可做为故事主角张生为元稹的一点论证证明。

其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可以知道唐贞元为当时时间,“蒲”“普救寺”,查找翻录一些资料,《续高僧传》之《兴福篇》第九《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可证明地点也为真实存在的。

最后,结合唐小说一贯以录实为特性,时间地点为真实存在,张生与元稹又有巧合,可以大胆的推论,此为元稹所录自己旧年情事

既是如此,面对出身名门高姓又如此风华绝代的崔莺莺,最后张生(元稹)为何要将之抛弃?而现实中的元稹,最后为何迎娶的是韦从。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崔莺莺影视剧

2 关于崔莺莺身份的质疑

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征稿》中,有读《莺莺传》所讲的对崔莺莺名门高女身份的质疑,及真实身份的推测。

他首先由原名《会真记》之中,“真”字在当时与“仙”字同义,而“仙”则多用于妖艳妇人,或风流放荡女道士,更有倡伎者。

再者,唐时书生进士与伶人伎者相交甚多,并以被视为风流文雅,更有很多唐时文学作品中,“唐世倡伎往往谬托高门”,将风尘女子在文学创作中冠以高贵出身,而“崔”姓作为当时的贵族姓氏,常常被拿来用。

笔者虽并不赞同由《会真记》中“真”字,推论出崔莺莺的身份为“妖艳风流女道士”或是倡伎者,但是笔者认同崔莺莺的身份必然并不像元稹所描述的,是高门贵族之女。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影视剧人物

再加上《莺莺传》一出,被当时的书生士子认为是改邪归正、浪子回头,并被广为赞扬。

试想,出身高贵名门的女子,相貌出众,有才有艺,还对对方一腔爱慕,如此绝代佳人,不是婚配中的上上之选吗?

小说最后,张生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由小说原文可知,一开始姨母郑氏让莺莺前来拜谢,莺莺推说有病不出来,郑氏生气说“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这能证明莺莺是性情贤良遵循礼教的。

而初次见面后,恰是张生先爱慕其容貌美丽,引莺莺说话,莺莺也并未搭理他,反倒让张生念念不忘。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崔莺莺影视剧形象

在张生的主动下,后来两人私相往来,暗许终生,你侬我侬,鱼水欢好,如此英雄救美的初遇,才子佳人的般配,水到渠成必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可最后,张生以崔莺莺过于美貌,必然红颜祸水,而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住个人奔腾的情感而抛弃了崔莺莺。

如此牵强附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始乱终弃做辩解。

如此令人作呕的行为,竟也能得到当时普遍书生士子的认同与赞扬。

这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崔莺莺原型必然不是什么高门贵女,唐人极为尊崇“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最后看,元稹娶了韦从(韦家属于名家)便顺理成章。

“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归,遂坠恶趣。”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胡姬影视剧形象

3 莺莺何来为胡姬

有上所知,崔莺莺原型的身份,其实是身份低微的女子,而张生实为元稹本人,除了男女主人公名字改了化名,其他时间地点等均为真实。

崔莺莺的原型是位怎样的女子呢,从小说中能否窥得一二?

小说中崔莺莺善奏乐,尤其操琴,临别为张生弹奏《霓裳羽衣序》。善乐器,是胡姬的特色,而霓裳羽衣序这首曲子也是由西域胡音所改而来。

还有小说中的《会真诗》,其描写的女子形象与元稹其他诗作中的胡姬形象,总能重合几分。

那也有人要说,生的美貌艳丽而又善音律的汉人贫家女子没有吗?

或许也有,但概率太小了,汉人贫家女子从小善音律的很少,再者,由《会真诗》所匹配,也不太吻合。

由此可以大胆的推测莺莺很大的可能性是一名美丽的胡姬。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胡人血统杨贵妃影视剧

如果说莺莺是胡姬的话,又有哪些现实基础可以支撑呢?

一、蒲州这个地方,地处长安、洛阳的之间,是人口流动的必经之地,经过唐初始的开放外交政策,唐贞元朝时,此地有大量胡人居住往来,尤其此地胡人善产名酒,酒家众多,胡姬当垆卖酒尤为普遍。

二、元稹的生活中是否和胡姬有交集。这个问题容易,他写了很多描写胡姬的诗作《西凉伎》、《胡旋女》、《琵琶歌》均可证明他接触到了这个群体,而且还不是泛泛的接触。

到此,胡姬的身份呼之欲出,然而再多的推测论证,都不能真实的还原千年前的真实人物。

为何说《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胡姬,惨遭抛弃是因为出身卑微

胡人血统杨贵妃影视剧

小说中名门贵女崔莺莺最后也嫁入相应的人家,总归是衣食无忧吧,最后还能决绝有尊严的拒绝张生的求见。


可千年前身份低微的美艳胡姬,被爱人抛弃后只怕没有太好的结局。而那自诩风流的才子,还能把这段风月旧事,当做谈资写成文章,与其说是负心人,不如说是本就是无心人。

参考文献:

陈寅恪《元白诗笺征稿》,三联书店,200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