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身處大海之中,我覺得自己隨時會掉下去淹死。

一部以色列導演拍攝的《剩女》直面中國當下社會的大齡女性的生活和愛情,這部拍攝了四年之久的紀錄片通過三名女性的生活點滴能夠充分感受到成為剩女並不是她們願意的,幸福的生活千篇一律,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這一切在於是否願意選擇和妥協。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從一滴水中看世界,通過北漂的女律師、播音員、大學老師三名女性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能夠明白剩女是如何產生的,不是她們不願意,而是在整體社會大環境之下,有時這種選擇充滿了無奈。


誰是剩女?

據網絡資料,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剩女成為171個漢語新詞語之一,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是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


根據官方統計大齡剩女在2017年度已經達到3800萬,隨著現代生活的壓力及工作節奏的進一步加快,這個數字只高不低。

另有研究表明:中國婦女最佳生育年齡為23~30歲,父親在30~35歲,母親在23~28歲時生下的孩子易成才。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成家立業,並且養育下一代在許多人,特別是老一輩的人看來是必須走的路,那一定要在最佳年齡完成生育大計,即使子女不焦慮,當父母的也會焦慮了,什麼時候能夠結婚生子呢?

有意思的是,剩女這個詞也是近年來開始在中國紅火起來,是漢語的新詞,如何翻譯成英文則是個麻煩事,如同英文世界中對於中國的“關係”一詞一直找不到適合的詞彙,最後整出一個拼音叫“guanxi”了事。這一次以色列的導演沿用的詞叫Leftover(英文翻譯:剩餘的; 吃剩的、遺留物等),這個詞看上去很扎心,好像她們都是被別人挑剩下的,屬於多餘的。

為什麼這麼多女人會被剩餘?那就看一下在一個外國導演的眼中,中國剩女到底是怎麼回事。


高知邱律師的糾結

費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寫到,“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地方把婚姻完全視為當事人之間個人的事情,而別人不加過問。”

在這部紀錄片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什麼叫婚姻和愛情不是一個人的事。

來自山東農村,34歲的律師邱華梅在北京漂泊著,對於她來說工作順利,事業有成,唯獨一個心病就是她已經越來越大了,除了一段曾經短暫的同居生活之後,再也沒有接受到丘比特的愛情之箭。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她很焦慮,而她焦慮的根源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的壓力,每次一回家就會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自己的四個姐妹們全部結婚了,唯獨剩下她一個,所以一回家就成為焦點話題:

什麼時候結婚。

她也很矛盾,一方面她對於家人的逼迫並不認同,針鋒相對的辯論,另一方面,卻在朋友面前維護自己的家人,如她對朋友說的,哪怕有一點點難聽的話(針對她的家人)都不要說。


在她家人的眼中,不結婚的女人是不完整和不幸福的,她姐姐和她爭辯道: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但是對於邱律師這種高知女性來說,婚姻不僅僅是婚姻,更重要的是互相契合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她願意等著也不會妥協。

她對婚姻另一半的訴求並不過分:良好的教育、尊重女性以及對於家務上面的擔當。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當她走入婚介的時候,介紹人認為她不是通常的美女類型,另外年齡已經很大了,認為她在婚姻市場上已經是處於劣勢了,不自以為的還年輕、狀態好,這些都是屬於自欺欺人的,言外之意,哪怕如此簡單的訴求都有點過分了。


這場對話也反應了來自家庭之外的壓力,邱律師的自我認知和世俗判斷的其實並不一樣,沒有哪個人是絕對正確的,只不過這是真實的世俗的回饋情況。

正如有媒體指出的,優秀的大齡女青年會被剩下的原因是:條件太好,年紀又不小。通常而言,男性對女性審美基本就三點:一是年輕漂亮的;二是最好溫柔一點;三是純潔的處女。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若按男性的完美觀點來看,邱律師確實處於劣勢當中,她不斷的並且是主動多次去相親角尋找心儀的另一半,然而四處碰壁,不是遇到強勢的男孩子,就是人家認為她是律師都不敢和她繼續談下去。


她本身並不是一個驕氣的女孩,在紀錄片中有一個片段是回家後和母親一起去棉花田裡摘棉花,在農村幹過活的都知道,摘棉花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大都市辦公室裡的律師精英和鄉下摘棉花的姑娘形成強烈的錯位對比,證明她是一位直面現實,接受生活賦予的一切,是一個有擔當的女孩,然而愛情就是來不了。

她本人在求愛的路上非常積極,除了工作就是想辦法尋找另一半,結婚不經意間變成了她心中抹不掉的陰影,一方面她對工作和生活有追求,另一方面也受制於傳統觀念,如同她自己在片中說的:好端端的人生過成這樣,就是因為不結婚的問題。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這部紀錄片重點也是講述她的故事,最後去法國求學則被看作一種暫時的逃離,畢竟在國外再也沒有來自世俗的壓力,可以輕鬆做自我,但是無論怎麼逃避,婚姻在她的心中依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管她身在何方。


原生家庭陰影下的求愛之旅

北京長大的廣播主持人徐敏,只有28歲就已經被家裡逼著不停的相親了,她的家庭不錯,自己條件也很好,有房有車,唯獨有一個十分強勢的母親。

她的故事很有代表性,那就是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


所以在母親的要求下,她和邱律師一樣主動的去尋找另一半的可能性,不斷的參加婚介活動,去婚戀角等等,期望能夠找到另一半。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但是,她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則是,她求偶的標準是以母親的標準為準繩的,母親若是不同意,那基本上就沒戲。

在影片中,有一段是去心理諮詢,在心理諮詢師的引導下,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從小到大,母親強勢的影子一直佔據著重要位置,如小時候不聽話,媽媽就直接把她扔下回家了,雖然她自己能找到家並自己回去,但是這個陰影一直存在,那就是在生活中要聽媽媽的話。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她原來是找到男朋友的,結果母親不願意就此結束了,而母親的要求可是高的,順應著母親的要求,徐敏在婚戀網站上查找適合人的標準如身高175cm,一定要是北京人(但不能是農村的)等等,這些全部是基礎的條件,多數還是屬於硬性的標準則會淘汰許多人。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當她試圖和母親溝通關於找男朋友的標準問題時,也是鬧得不歡而散,母親的標準一直沒有變,而在這部紀錄片中,也沒有交待她到底找到男朋友了沒有,不過按她母親強勢的態度來看,估計還得要繼續剩下去了。


大學老師的妥協

找到你的位置並守在你的位置,這是大學講師蔡琪的人生觀點。但是她真的找到位置並守住了嗎?可能不一定。

在片中,她是三位女性中唯一結婚生子的,雖然出自書香門第並且很有氣質,由於她父親生前患有帕金森症,治病耗費了家中大量積蓄,所以,家庭條件一般。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你總要放棄一些東西,結了婚也要放棄一些東西。

在片中,她說雖然不是門當戶對(和丈夫),但是婚姻是需要妥協的,所以她妥協和放棄了一些東西,丈夫來自農村並且比她小很多,不過如她自己所說,大家都會妥協,然後就結婚生子了。

她比前兩位的優勢有兩條,一是她明白自己的條件有限制,會放下身段,找準一個定位,所以哪怕按標準丈夫和自己無論是家庭還是年齡上的差距都不符合,她依舊選擇了。二是從她與母親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她的感情生活是完全自己作主的,能夠左右家人的選擇。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最終她結婚了,結婚是在鄉下的,其中一個鏡頭是她一個人坐在婚床上,看上去並沒有多麼的高興,卻能顯露出某種空蕩蕩的意味,這就是她為了婚姻作出的妥協,也許有點不樂意,但是生活就是如此。


在課堂上,面對學生的提問,她講了自己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不同的年齡段的心理歷程,這種表達難能可貴,可以從某個方面知道剩女們面對年齡壓力錶現出來的選擇問題。

蔡琪說二十多歲的時候想著找男生一定要有房子,父親病重時也想著找一個人和自己一同承擔生活的重擔等等,但是到了三十多歲,就要想清楚一個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很合適的人出現,是要保持單身還是我要向生活妥協。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其中一個女孩問了一個很犀利的問題:為什麼你的言語中透露出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

蔡琪說了一段話很有意思:我沒有說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局,階段性的來看,我現在很快樂。這樣對比我的生活,在我沒有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很豐富,結婚之後的生活,沒那麼有趣,有時很無聊,但很幸福。你肯定要捨棄一些東西。

蔡琪用婚前有趣和婚後幸福來形成妥協之後的心態,不過沒有進一步延展的則是,有趣的生活難道就不幸福嗎?其實最終還是如同蔡琪的故事中展現的,有時候,做人需要找準自我定位,有所妥協。

所以,前面兩位變成了了剩女,她從剩女轉變成了媽媽。


婚姻一定就是快樂和幸福嗎

剩女這個話題已經在中國被討論過多次了,卻沒有一部好的紀錄片能夠反映剩女的社會圖景,這部外國人拍攝的中國特色的紀錄片卻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瞭解到剩女的一些選擇和妥協。

改革開放以來,國門大開,技術和先進的思想一同湧進來,追求個性化和獨立自主慢慢成為了主流思潮,但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開始顯露出其中的矛盾之處。

如邱律師,是一個完全現代化的女性,獨立自主有想法,工作生活都很積極的面對,但是面對家庭和世俗的壓力,結婚卻變成頭等大事,不過最後她是選擇用另一種選擇方式暫時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拍攝電影的官網上的介紹,邱律師已經在國外工作並結婚了,算是為她選擇畫上一個完美的名號,可以不必剩下了。

《剩女》:直面剩女面對的世俗壓力,婚姻即是選擇也是不斷的妥協

徐敏的剩下也充分說明了原生家庭帶來的深刻影響,被剩下有時還真不是一個人的事,長輩的過多幹涉也會帶來無數問題,而蔡琪則是活在當下,很清醒的意識到如何面對現實,有了一個不錯的婚姻。

但在紀錄片中,可以感受到的一點就是,婚姻是這三位女性一直想追求的,看上去婚姻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徑,不結婚她們的人生就不完整,所以孜孜以求,不斷的嘗試去走進婚姻,這是剩女們的追求嗎?

當這種追求遇到個性的稜角和世俗的要求時,誰願意去妥協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