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豫剧?

Jack゛


关于豫剧的起源

由于之前没有话筒等设备,主要采用“喊”的方式,所以又称为“河南讴”。建国之前,豫剧不叫豫剧,而是叫河南梆子,与山东梆子非常相似,建国以后经过不断的发展,由于河南省简称“豫”,所以又叫豫剧,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就是豫剧这个名字的来源。关于豫剧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认为多地起源,有的认为是单一一个地方起源的,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豫剧起源于河南省开封市。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存在方言的问题,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主要有:以封丘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关于豫剧的流派及其经典作品

⑴豫剧六大名旦。当年响当当的人物常香玉大师,在抗美援朝中曾以个人的名义捐了一架飞机,常老师不但有着家国情怀,还有着精湛的表演艺术。除了常香玉老师以外,还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这六位老师各自成派,各有特色。他们的代表作品有

常香玉老师的《花木兰》、《大祭桩》、《人欢马叫》等;

陈素真老师的《白蛇传》、《天地配》、《香囊记》等;

崔兰田老师的《桃花庵》、《秦香莲》等;马金凤老师的《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

阎立品老师的《蝴蝶杯》、《秦雪梅》等;桑振君老师的《打金枝》、《下陈州》、《八件衣》等作品。

⑵“豫东八大红脸王”是指刘新民、张枝茂、索文化、刘忠河、陈传明、朱坤芳、谢庆军、洪先礼八位老师,他们代表了豫东调。最初八大红脸王的来历是因为黄河音像公司出品了这八个人的专辑,称为八大红脸王,因此得出此名。

刘忠河老师的代表作品是《打金枝》、《辕门斩子》、《十五贯》等;

张枝茂老师的代表作品是全本《刘公案》、全本《呼家将》、《二下南京》、《卧龙奔丧》等;

索文化老师的代表作品是《刘墉下南京》、《地塘板》、《斩红袍》、《下南唐》、《少国公》、《三下南京》等;

刘新民老师的代表作品有《刘公案》、《悬空案》、《反阳河》、《反徐州》等;

陈传明老师的代表作品是《小红袍》、《铡太师》、《界牌关》、《御裘引》、《双开铡》等;

朱坤芳老师的代表作品有《斩红袍》、《高平关》、《取荥阳》、《两狼山》、《斩黄袍》等;

谢庆军老师的代表作品有《刘墉下南京》、《回北京》、《煤山恨》、《扒墓》、《单刀会》等;

洪先礼老师的代表作品有、全本《刘墉下山东》、《回北京》、《状元媒》、《大保国》、《二进宫》、《刘公案》等。

⑶豫剧净角代表人物是李斯忠老师。其次就再说兰力,以及青年演员张钰东。代表作品有《下陈州》 、《跪韩铺》、《包龙图坐监》、《司马茅告状》等。

⑷豫剧丑角代表人物牛得草。代表作品有《七品芝麻官》《卷席筒》《做文章》《三不愿意》等。还有现在的李天方老师,他的代表作品有《李豁子离婚》《刘全哭妻》等。


精选曲艺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

豫剧流行于河南及北方诸省,是明代秦腔、蒲州梆子先后传入河南地区同当地民歌小调结合形成的。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因一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引进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拷红》、《七品芝麻官》、《花木兰》及《朝阳沟》等。


曲苑荟萃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与印度梵剧,古希腊的喜剧与悲剧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文化。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以及越剧五大剧种为的核心的艺术百花苑。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呢,中国各民族戏曲剧种约有360多个。传统戏曲剧目更是数不胜数。好了言归正传,咱们开始今天的回答。说到豫剧呢,大家一定不陌生。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有为王金殿上观看仔细……我相信每个河南人都能哼上一两句。今天小豫就为大家科普豫剧来源。

豫剧发源于河南开封,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豫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这是1956年的数据统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配》、《梵王宫》、《三上轿》、《黄鹤楼》、《三拂袖》、《涤耻血》、《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案》、《龙凤令》、《玉虎坠》、《十面埋伏》、《南阳关》、《金囍记》、《贺后骂殿》、《对绣鞋》、《天国盛会》、《秦雪梅》、《三上关》、《女贞花》、《劈山救母》、(《香囊记》又名《抬花轿》)等。

1949年以来,以改编传统、移植改编的古装剧有《红娘》、《花木兰》、《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破洪州》、《五世请缨》、《七品芝麻官》、《打金枝》、《三哭殿》、《大祭桩》、《刘墉下南京》(即《刘公案》)、《五女拜寿》、《冥梦泪》、《大登殿》、《白蛇传》、《程婴救孤》、《清风亭》、(《玉簪记》又名《必正与妙常》)等。

豫剧代表人物主要有常香玉,马金凤,唐玉成,唐喜成,贾廷聚,刘忠河,李树建等。


豫韵新声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豫剧的流派主要有四个: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最为流行。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成后,产生了不少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