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中華文化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謂是博大精深,淵源流長,而對聯文化不論在古代還是如今,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娛樂方式。古人很喜歡對對聯,由於對聯有一定的語法和規則,很多文人墨客都是樂在其中,怡然自得。

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對聯講究平仄押韻,而且短小精悍,更像是詩詞的濃縮版。在唐代,詩仙李白不但詩詞一流,而且對聯的造詣也爐火純青,有關他的對聯趣事我們也是如數家珍。到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和佛印之間互相調侃,也流傳出很多對聯故事。還有蘇軾的妹妹蘇小妹,也是掌握到了對聯的精髓,經常以對聯的方式和蘇軾、秦觀、佛印互相的逗趣,細細品讀讓人忍俊不禁。

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到了明代,號稱對聯大師的解縉、文采飛揚的唐伯虎,更是把對聯文化發揮到極致,他們用對聯表明自己的心聲,或者插科打諢,針砭時弊,諷刺地主豪強,替老百姓伸張正義。可以說到了明朝一代,對聯文化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每年春節,明朝就有家家戶戶貼春聯的習俗,而春聯就是對聯的一個分支。

古人用對聯可以做很多事,有的是為了選拔人才,往往出一個上聯,而應試者需要在短時間對出下聯,這樣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敏捷度;還有的人以對聯來交友,大家圍坐在一起,對聯作為高級的文字遊戲,可以互相拉近文人之間的感情;也有的女子以對聯來招親,這在宋代是極為盛行的。

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在北宋時期,有一戶楊氏的人家,家境還算比較殷實的。老爺子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因此對女兒更是疼愛有加。從小就教自己的女兒琴棋書畫,還請來了縣裡最好的老師。光陰荏苒,楊氏已經長到了十五六歲,不僅僅才藝絕倫,而且還長得清麗脫俗,沉魚落雁。

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六歲正是結婚的年齡,老爺子就給女兒指定了一門親事,兩人生活得也算是幸福美滿。但是好景不長,楊氏的丈夫是一名將軍,有一次去作戰的時候不幸犧牲陣亡,因此楊氏成了一名寡婦。

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女人失去了丈夫,這在生活上來說必然是艱辛的。很多鄰里街坊的,就勸楊氏改嫁,畢竟女人要依靠男人才能繼續的生活下去。但是楊氏對自己死去的丈夫甚是想念,竟然一口回絕,打算孤獨終老。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楊氏的父親看到女兒孤孤伶仃,再次勸導女兒另做打算。楊氏是個大孝子,看到父親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不忍心違背老爺子的心願,於是就想到了以對聯徵婚的方式。於是她找來媒婆,寫了一副對聯,並告知媒婆,誰要是能對出下聯,就與那個人成親。

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媒婆拿到上聯,到處去說和這門親事,這副上聯是:“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難倒了很多前來相親之人。尋找了半個多月,下聯一直無人應對出來。

這一日媒婆來到茶館的二樓喝茶,有個秀才剛好路過媒婆的身邊,看到媒婆茶桌上放的對聯,便問明瞭緣由。秀才也是孤身一人,正好有娶妻的打算,他看著上聯陷入了沉思,這時他眼望浩渺的大江,一時間來了靈感,脫口而出下聯:“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大江”

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此聯一出,正好與上聯環環相扣,數字對數字,平仄押韻,而且意境高遠,堪稱經典,實在是妙不可言。媒婆於是把下聯拿給楊氏一看,楊氏也芳心暗許,兩人定了好了日子,喜結連理,這段故事也被民間傳為一段佳話。

  • 今日話題:如果上聯是“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你能對出下聯來嗎?歡迎在留言區寫出自己的奇思妙對,我們一起交流學習。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寡婦徵婚:“有三更半,二個人,添一脈香火”,下聯你能對出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