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国内电影的烂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艺庐书道


冯小刚委员:中国电影烂片多 根本原因是创作人才匮乏

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人才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程。1996年我拍《甲方乙方》的时候,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只有8亿元,到了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已经高达559亿元。如此飞快的增长速度,放眼全球都十分罕见。但另一方面,如今国产电影的创作质量却有些良莠不齐,市场上存在不少品质不高的影片。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电影烂片多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创作人才的匮乏。现在每年的电影产量,是全面产业化之前电影产量的10倍以上,但据我所知,中国电影的核心创作力量,尤其是优秀导演的数量和质量,却难以匹配电影创作生产的需求。

有业内人士预测, 2020年中国将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随着市场和产能的进一步扩大,优质导演的稀缺问题将更加凸显。好莱坞为何能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从全世界招揽人才,无论加拿大、墨西哥还是欧洲、亚洲的优秀创作者,都能为好莱坞所用。但中国目前的情况不太一样,要在电影中讲好中国故事,主要还是得依靠中国自己的导演。

有人说,可以让北京电影学院等高等院校培养新导演,但电影创作不是照本宣科,仅靠书本远远不够,只有经历过在创作实践中的摸爬滚打,才能历练出优秀的导演。又有人说,那就把培育新导演的任务交给市场吧,但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如果任由资本摆布,也有可能会被“揠苗助长” ,最终会因为赶制大量烂片而走向早衰。

要科学合理地培养人才,还是得靠全行业传帮带。为此,3年前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启动了旨在扶持青年导演的“青葱计划”,至今已有近千名青年导演参与了这项计划。我们每年从报名的青年导演中遴选出30位佼佼者,然后组织全行业的一线创作者以前辈和师傅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指导与帮助,通过公正评选和悉心指导,最终精选出5个最优秀的电影项目,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给予每部100万元的扶持资金,助力影片最终投拍。除此之外,我们还为青年导演牵线搭桥,帮助他们组建演员团队、联系投资公司和发行公司,力争让他们的作品能被更多观众看到。

青年导演是中国电影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青葱计划”正是以青年电影人才培养为核心,对优秀青年导演进行挖掘、孵化、选拔和培养,真正为未来的中国电影产业输送新鲜血液,为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输送优质作品,从而推动整个电影行业的良性发展。


至尊宝娱乐


屡出烂片的根本原因是:日益成熟的国内电影市场与不信邪、总感觉自己比观众聪明的资方市场之间的矛盾。

一句话: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充分体现了“聪明人太多,傻子都不够用”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仔细道来。

正常的电影市场应该是怎么样的?应该是三教九流、满足各类人群,各种艺术水准的电影都有的。而我们现在的国产电影市场是:年轻新导演上手就拍烂片,骨干中青年导演自我感觉良好地拍烂片,功勋导演为了钱为了别的什么一不留神晚节不保就拍烂片。


最典型的是陆川的《九层妖塔》。豆瓣评分4.4,前期宣传声势浩大,正式上映后令观众失望得一塌糊涂。要知道,导演陆川可是拍出过《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口碑作品的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本片打着考古的幌子说鬼怪,荒诞而无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寻龙诀》则口碑票房双丰收。这说明:并不是同类型拍不出佳作,只是陆川初心不在。


郭敬明的《爵迹》是什么都没有就是敢忽悠的典型。没有故事,没有诚意,连一开始就标榜的特效也水分十足,这部片子连带小四的眼泪,终将载入国产电影烂片史。

举了这些例子是想说明: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持续火热,电影产量颇丰,但电影拍了一部又一部,没有值得载入史册,形成口碑的,反而出了海量的烂片。

而且是:绝大多数烂片,偶有一两部有闪光点地片子。这与国产电影市场发展的阶段是不相符的,国产电影市场已经是一个超过700亿的大市场,有着良好的硬件(屏幕数)软件(发行渠道,制作工艺等)设备,但基本变成了一个烂片篓子。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归咎原因:太多的市场参与者不懂电影,进去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赚一把就走,而太多的从业者失去了艺术坚守,丧失了初心,被金钱诱惑铤而走险。

电影作为一项“百年艺术”,有些成套的创作、生产流程,也有着对应的人才成长方式,投资准入程序。而我们的许多国产电影则是:看别人挣了大钱我们也不能掉队的心态下拍的,这能好的了吗?


六个月拍一部大片,灯光师开着灯热饭,煤老板大把砸钱……这样的市场不出烂片才怪。


电影老胡说


一部电影是不是烂片,首当其冲是导演的问题。优秀的导演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同样,平庸的导演也会浪费很多好的资源。

此外,除了导演的因素再说说几个其他原因:


1、剧本质量太差

比如前几年的一些“大片”,特效不可谓不精良,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但结果骂声一片。为什么,就是因为整个故事太差,情节禁不起推敲,看完电影只觉得无力吐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电影其他的条件做的再好也没用,所谓的‘好剧’也只会变成‘雷剧’。

参考电影《长城》、《封神传奇》



2、主要演员的演技不行

一般来讲,一部电影个别演员的演技不行,是不会影响太大的。但如果这个演员是主演,或者是剧情大部分的戏份和他相关,那同样会造成惨痛的后果。

这里提下个人不喜欢的一部电影《港囧》,里面的包贝尔的演出屡屡让我不想再看下去。要说这个演员没问题,别的一些电影还是不错的,在综艺节目里的表演也很出色。

但这部戏里的演技全程看的都很不舒服,此处仅代表个人观点。


3、投资力度不够

这里举一个刚刚出炉的例子吧,刚刚上映的《沙赞》好不好看?

反正我是觉得有些失望的,不说剧情,特效就显得很小气。尤其是相对几年前《钢铁之躯》超人大战佐德将军那一幕,《沙赞》中的打斗就似乎很粗糙了,几个有限场景转来转去,攻击手段还就那么几种。

后来听说这部电影的投资才一亿美元,对比之前投资三亿美元的《复联3》,高下立判。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受限于某些审核机制,电影为了能够上映强行对原片进行了删减,导致内容大受影响。这条虽然是非战之罪,但也是烂片产生的一个原因


精彩放映馆


说到底,其实就几个原因。


第一,明星们过高的片酬。

这是个很现实的事情,试想想假设一部电影预算2亿,明星就拿走其中1.5亿甚至更多,剩下的钱用来制作电影,还能拍得多好?


当然,不是说成本高,电影就能拍好,但资金是一部电影拍好的基础前提。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很多导演都拍喜剧片,因为喜剧片成本比较低,不用花太多钱。


但这样只能说是恶性循环。


第二,制作方的急功近利。

时代一直在变化,观众的审美也在提高,电影市场也一直在成熟,但很多制作方还是用以前那套去看现在的观众,比如当年的《小时代》要是放到今天上映,可以很肯定地说绝对讨不了好去。


然而不少制作方只想着怎么去赚观众钱,市场调研什么的工作根本就做不到位。


第三,演员问题。

不用说了吧?比如演个军人头发也不剃。


中国其实不缺好演员,但问题是不一定每部电影都能找到好演员,而现在连及格演员都成了稀有物,这?


维赛迪


屡出烂片的根本原因是:日益成熟的国内电影市场与不信邪、总感觉自己比观众聪明的资方市场之间的矛盾。

一句话:近几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充分体现了“聪明人太多,傻子都不够用”的社会现实。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仔细道来。

正常的电影市场应该是怎么样的?应该是三教九流、满足各类人群,各种艺术水准的电影都有的。而我们现在的国产电影市场是:年轻新导演上手就拍烂片,骨干中青年导演自我感觉良好地拍烂片,功勋导演为了钱为了别的什么一不留神晚节不保就拍烂片。

最典型的是陆川的《九层妖塔》。豆瓣评分4.4,前期宣传声势浩大,正式上映后令观众失望得一塌糊涂。要知道,导演陆川可是拍出过《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口碑作品的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本片打着考古的幌子说鬼怪,荒诞而无稽。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寻龙诀》则口碑票房双丰收。这说明:并不是同类型拍不出佳作,只是陆川初心不在。

郭敬明的《爵迹》是什么都没有就是敢忽悠的典型。没有故事,没有诚意,连一开始就标榜的特效也水分十足,这部片子连带小四的眼泪,终将载入国产电影烂片史。

举了这些例子是想说明: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持续火热,电影产量颇丰,但电影拍了一部又一部,没有值得载入史册,形成口碑的,反而出了海量的烂片。

而且是:绝大多数烂片,偶有一两部有闪光点地片子。这与国产电影市场发展的阶段是不相符的,国产电影市场已经是一个超过700亿的大市场,有着良好的硬件(屏幕数)软件(发行渠道,制作工艺等)设备,但基本变成了一个烂片篓子。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归咎原因:太多的市场参与者不懂电影,进去这个行业只是为了赚一把就走,而太多的从业者失去了艺术坚守,丧失了初心,被金钱诱惑铤而走险。

电影作为一项“百年艺术”,有些成套的创作、生产流程,也有着对应的人才成长方式,投资准入程序。而我们的许多国产电影则是:看别人挣了大钱我们也不能掉队的心态下拍的,这能好的了吗?

六个月拍一部大片,灯光师开着灯热饭,煤老板大把砸钱……这样的市场不出烂片才怪。


初夏柠檬6


国产电影现在多为商业电影,商业资本注入得多自然也是想要有更多的商业回报,票房越高赚得越多,加上现在电影普遍的演员中心制,导致的结果就是电影选角谁红就选谁而不会多去考虑演员的表演实力,反正粉丝愿意为电影买票。而且商业投资了肯定是想要在一个可见的短时间内迅速得到其所理想的商业回报,所以现在国产电影很多都不愿意在剧本创作和拍摄艺术等方方面面多花心思,制作周期越来越短,而质量也跟不上去。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市场需要很多香港影片,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导演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导演吴镇宇就曾创下过10天拍摄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记录,但是影片却很有质量保证。现在的好莱坞大片有成熟的制作体系,但好莱坞聚集了无数电影方面的人才,无一不是在进行电影创作是兢兢业业的,大家为了一部电影各司其职、各施所长、尽心尽力,一部优秀电影从拍摄到上映均耗费约一年左右的时间甚至更长。现在中国市场很大,是国产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像那时候的香港电影一样保证速度和质量,那么国产电影的巅峰也不远了,更何恐与外国大片媲美。


莫東東


有个邯郸学步的笑话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话说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优美,于是就到邯郸去学走路。到了邯郸,他发现每个人的走路姿势虽然不相同,但都很优美。于是他见一个学一个,到最后,他啥也没学会,而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却又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燕国。

我们现在有很多电影导演,就像邯郸学步里的主人公那样,为了拿到电影界的最高奖项奥斯卡奖,就试图迎合西方人的胃口,以西方人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结果呢,西方人的叙事方式他没学到,而自己原来的叙事方式又忘记了,结果呢,花费巨资拍出来的电影,谁也看不懂。

说实在的,我们不是没有好题材,而是没有好导演。例如有部《血滴子》,它本想反映一个反清复明的话题,通过展现满汉对立到追求各民族和谐来解决问题。但是这部电影历史及文化底蕴肤浅,最后完全变成娱乐式的臆造历史的武侠片。

中国电影照这么走下去起码有两个问题:一是歪曲历史,让下一代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历史真相是怎么回事;二是没有正统典雅文化的引导和熏陶,只有戏说、胡编、娱乐和调侃。现在我们的许多影片里,大量表现出来的是“次殖民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典雅文化、阳光文化的侵蚀。什么叫“次殖民地文化”?就像许多票房很卖座的那些电影,以西方标准审美中国,以西方中心论揶揄中国,颠覆历史,自我贬损,就属于次殖民地文化。插科打诨,搞笑解构,正如在被殖民统治之下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尊严,只会揶揄自己,贬损自己,浮浪人生;就是靠自贱、靠糟贱自己来博取掌声。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培养什么样的受众及看客,然后什么样的受众和看客就追捧什么样的文化,整个恶性循环。对于文化建设,国家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由着一部分文霸、影霸、娱乐圈达人和肤浅的商业经纪人、剧本枪手、文痞的性子来,一切以市场收礼率、票房、娱乐、媚俗、庸俗、低俗、艳俗为导向,非常危险。

电影只看票房,相当于拼所谓的收视率。现在的一些影片,相当于是拼票房,收视率及赚钱的变相,充斥着犬儒主义历史,暴力美学,杀人游戏,猎奇刺激,色情展示,内容实际上只是往感官刺激那个方向引导。如果国家放弃充当文化的导向,只把文化当成赚钱的工具,或文化界自养的产业没有引人向上,精神升华的君子榜样,那么全社会就会随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和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而走向堕落。


血染战旗红


谈谈我的看法。其实中国地大物博,古往今来有很多好故事,中国缺的不是技术,而是颗能沉淀下来的心。

第一,现在很多导演,编剧都想赚快钱,不会去揣摩剧本,哪样武器出于哪个年代,那句诗词是什么时候著的等等最基本的问题。以致于再好的故事线也是漏洞百出。在这里我想提一下《甄嬛传》,虽然是电视剧,但是里面每一集,每一句台词都经得起推敲,每一句话都不是废话。这样的剧本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

第二,现在很多演员根本不注重专业修养,以圈钱为主,剧本再烂,没关系,只要有钱,我演!哭不出来?没关系,我滴点眼药水就行了!难度大?没关系,我有替身!记不住词?没关系,我读123就行了,反正有后期配音。久而久之,想出好演员真是难上加难。

第三,现在有个怪象。演技不好没关系,只要你能带来流量,带来话题,带来粉丝,我就找你演。而那些好演员,有演技的演员却往往得不到好的资源,白白浪费好剧本。

第四,商业横行。一部电影,一半时间在打广告,我还能说什么呢?缺钱缺到这个程度了吗?

最后陈萍萍老师附体,百毒不侵。


小灰灰电影


主要因素太多了,高片酬、烂演员、烂制作、烂编剧都是直接原因。可是只有这些因素就没有别的原因吗?错,还有两大原因。

01观众粉丝

之前冯小刚说就因为有垃圾观众才有垃圾电影,我一直认为这是正确的,话粗理不粗。

烂片电影有市场,其实它可能就是为了某一部分观众。并不是无的放矢,这几年流量的爆火越来越证明粉丝基础的强大。

这里拿肖战的《诛仙》来举例说明一下问题,当年肖战出演诛仙时是并没有大火,这部电影当时是并没有打算登陆电影院。而随着肖战的《陈情令》爆火肖战水涨船高,电影方一鼓作气把电影上映,诛仙一举拿下4亿的票房…

老实讲,这换谁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原著党姑且不说(本人也是),那些就冲电影版去看的大多都是失望的,原因无它,就是烂。一部本是网剧的电影上映到电影院还能拿下上亿的票房,粉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我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因为肖战的原因,这部电影能有一亿票房都是烧高香的,几千万甚至几十万才是它的结局。

02资本

前面说到流量粉丝也是一个很大原因,这第二个就是资本贪婪的手。

随着国家的放开政策,资本进军了影视行业。资本逐利,影视行业的暴利使得他们在面对利益前无所不用其极。

流量怎么来的,就是因为资本的操作。为什么流量演员的资源那么好,多是出演主角?背后有人啊,谈演技能比得了谁?他们只谈利益。流量演员有很大的粉丝基础,往往都是小投资大回报(俗称割匪菜)。那些号称多少多少亿投资的影片,这都是噱头,因为只有高喊大制作的影片才有关注度,才能逐利。事实上真的是大制作吗?不一定,要不然也不会有洗钱这一种说法。

以前都是编剧写好剧本找导演、找投资,现在是资本写好剧本塞演员,早已偷换概念了,什么都管、什么都参与。他们不会因为电影是第七大艺术而肃然尊敬,只会因为能不能赚钱,长久以往烂片横行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网上一片说以前电影如何如何好,现在如何如何烂,就是因为之前的资本赚大了,后面的资本一拥而上学习套路,再割一次匪菜,这还不谈那些跨界而来的新手。网上清一色的改编,哪有什么创新?这就是明证!

不说了,原因网上都说了一大堆了,只是希望国家能出手遥控影视圈,严格把关粗制滥造的电影,提前一步扼杀在摇篮里。


二次元独爱


任何事物在朝前发展的过程中都难免经历一些糟糕的阶段,国产电影从口碑上来看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

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主要的原因简单归结为导演烂或者观众烂。

李安导演前不久在国内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言论指出了国内电影创作者和市场存在的问题——过于急功近利。迅速膨胀的市场规模,让国内的电影市场在很多人的眼中变成了一个赚快钱的资本运作市场。电影的艺术价值成为了寻求经济价值的炮灰,很多创作者失去了打磨的耐心,于是烂片层出不穷,所以创作者确实要为烂片承担一部分责任。

再从观众来看,国内观众目前确实在影片质量辨识能力上有差距,多数时候明星效应、IP效应等盖过了影片核心的质量效应。但同样的问题个人认为在任何一个电影市场都存在,即便地球上电影工业最为成熟的好莱坞票房与影片口碑也通常不是成正比的,只是国内某些能够促进票房却在抑制影片艺术性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而已。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观众作为电影市场最终的闭环,对烂片的大量涌现也要负上一点责任。

2016年暑期档相较于2015年冷清了许多似乎正在传递着电影观众逐渐变得理性这样一个信号。但是电影作为一门多数时候以即时消费为首要目标的艺术形式,其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之间孰轻孰重的争论很难会有一个定论,这种争论其实就是创作者在创作理念与观众之间的抉择,而真正成功的电影是在其中寻找到了一个极为精准的平衡点,个人认为李安和诺兰是其中翘楚。国产电影在这条路上或许还有一段极为漫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