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里的“邻韵通押”是什么意思?

暮色森林985


为回答该问题,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一、邻韵

一般指在平水韵里二个字读音相近,韵目相邻(多数情况),称其两字互为邻韵。

互为邻韵的字,在词林正韵里合为同一韵部(韵目)。如“一东”、“二冬”互为邻韵,均在词林正韵的第一部(平)。

二、邻韵通押

邻韵通押是指古体诗里把邻韵当成一个韵部,任何韵脚都可以用邻韵,叫邻韵通押。

例一,唐.李白《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星、冥,九青(平);清、行、卿、兵、缨,八庚(平)。邻韵“九青”、“八庚”通押。

另外,填词用的是词林正韵,词林正韵里由于把平水韵里的邻韵合并为一个韵目了,不存在邻韵了,所以用词林正韵填词,无邻韵通押之说。但是,若用平水韵去判别词的韵脚,可以看到词里是存在邻韵通押的。

例二,宋.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暮、路,七遇(仄)去声;处,六御(仄)去声;鹭,七遇(仄)去声。

这一首词里,用了两个临近的韵目七遇和六御。

三、格律诗里的“邻韵通押”

严格来说,格律诗里不存在邻韵通押。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命题,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格律诗的首句允许用邻韵,误认为首句用邻韵就是邻韵通押,实际此种情况只是首句借用邻韵,不叫邻韵通押,习惯上叫孤雁出群格,不视为出韵。

例三,宋.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二冬韵)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东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东韵)

“二冬”、“一东”互为邻韵,均在词林正韵的第一部(平)。

2、孤雁入群格

指在格律诗的首句入韵式中,在末句借用邻韵,是否视为出韵,有争论。孤雁入群格的应用不多。

例四,宋.范成大的七绝《滹沱河》

闻道河神解造冰,(十蒸韵)

曾扶阳九见中兴。(十蒸韵)

如今烂被胡羶浣,

不似沧浪可濯缨。(八庚韵)

“十蒸”、“八庚”为邻韵,均在词林正韵第十一部(平)。

四、注意事项

我们现在所说的邻韵是以平水韵为标准。就平水韵与词林正韵而言,邻韵只存在于平水韵中,词林正韵里挨近的韵目不叫邻韵。

1、并非两韵目紧挨着即是“邻韵”,比如“二冬”和“三江”从排序上紧挨着,但并非“邻韵”,因读音不相近。在词林正韵里不在同一部,“二冬”在第一部(平),“三江”在第二部(平)。

2、韵目不相邻也可能为邻韵,例,“三江”(上平)与“七阳”(下平)为邻韵,因读音相近。二者都在词林正韵第二部(平)。

3、韵母相同不一定是邻韵

如,寒、删、先与覃、盐、咸,韵母同是an,但不是邻韵。从位置上看,前者是上平十四寒,后者是下平十四盐。

在词林正韵里的位置:前者在第七部(平),后者在第十四部(平)。

总之,邻韵通押只运用于古诗及词里,格律诗里虽然借用了邻韵,但不叫邻韵通押,比如叫“孤雁出群格”及“孤雁入群格”等。小编在这里只是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至于当前争论的创作格律诗到底允许不允许邻韵通押那是另一话题。我的态度是“先学懂,再表态”。欢迎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雪劲松369


“邻韵通押”本身只是近代部分诗学者的一种提议,至多只能看成是一个有待讨论的学术问题,并非权威的原则规范。个人看法,近体格律诗中的声韵之律不要再大动干戈改头换面了,这些都是基础性元素,适应它、继承它,比改变它更稳妥。因此,还是不要相信所谓的邻韵通押,本本分分学诗写诗为好。

其实现在诗坛上很多的人,在用中华新韵写格律诗。碰到这样的诗,我是从来不会去看的。近体格律诗严谨的体式规制,本身就是古典美的组成部分。窄韵觉得麻烦就改宽韵,平仄要求也严,干脆把平仄要求也去掉得了。本身学风不实,水平不够,整天嚷嚷着废平水韵用新韵,也不自感害臊!



格律诗要不要创新,当然要。文以载道嘛,主题内容、手法技巧、诗味诗境,都可以融入时代元素,大胆创新。前段时间,我和小筑主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当前不少人对诗家语认识很片面,食古的问题很严重。比如写诗词依然常用策马、仗剑、更漏、螺髻,这些都是古代人说的,如今哪有这回事。相反,电脑,微信,互联网,甚至手机谢、电视机,都是应该融进去的,大家反而不敢用,用了怕人家说俗气。谬之大矣。



附诗两首,博友一笑。

《七律》 诗/嘲颅

一疏大志困平凡,时势逼人如猛男。

指马枉寻频陷鹿,有丝每吐只包蚕。

吟诗易感春秋笔,秉史忽谙司马谈。

或可浪言心是寄,闲愁宽不到江南。

《七言》两学一做 诗/抱庸

江山易打赓承难,大业千秋系党团。

奋进当看执节手,征程以赖定星盘。

肃规张纪流毒扫,袪腐除奢正气端。

常惕四危应有策,两学一做事途宽。

(图片均自网络)我是抱庸。问候朋友。


抱庸詩書


所谓的邻韵通押指的是格律诗首句起韵式而言,有的首句(即起句)可用邻韵,如我写的《腊梅》诗;“独傲风霜不畏寒,高山峭壁又何妨?百花沉醉无颜色,唯我亢歌吐异香!”起句用的就是上平声十三寒韵,而对句和尾句用的是下平声七阳韵。如欧阳修的《田家》诗;“绿山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首句起韵用的是下平声一先韵,对句和尾句是上平声十三元韵。又如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其首句起韵亦为下平声一先韵,对句直至尾句用的是上平声十三元韵。须要指出的是;不管绝句或是律诗、排律诗,只要是格律诗,除了首句可用邻韵外,其它必须一韵到底,不得换韵!通押指的是首句起韵直至整首诗结尾,即用一韵到底,如我写的《秋恋》诗;“人因情怨犯秋愁,我畏炎寒倍恋秋。秋去秋来知往返,时光一转忘回头”。就是用的通押韵式。另有一种上去通押式,那属古体诗的范畴,在这里没必要赘述了!


手机用户62277769735


格律诗里没有邻韵通押这一说法。邻韵通押指的是古体诗。不过即使是古体诗的邻韵通押,也不是没有规则随便乱用的,关于邻韵需要了解一下以下几点。

一、格律诗首句用邻韵不是邻韵通押

1、格律诗如果首句押韵用邻韵,是允许的,但是2468句必须是同一个韵部,并且和首句是邻韵。

2、最后一句用邻韵叫做孤雁入群,另有进退格、葫芦格等使用邻韵的诗体,严格来说都不是标准的格律诗。偶一为之可以,经常用会影响自己的创作水平,这样和用新韵没有什么区别了。

二、不是韵母相同就一定是邻韵

东、冬是邻韵,寒、删、先是邻韵,但是寒、删、先与覃、盐、咸同是an的韵母,但不是邻韵。

三、邻韵不一定是相邻的韵部

邻韵不一定是平水韵中相邻的韵部,例如上平三江和下平七阳离得十万八千里也是邻韵。

四、邻韵平上去入分明

因为格律诗必须是平声韵,所以大家对平声韵更清楚一些,但是要注意的是仄声韵。

邻韵中平声韵、上声、去声、入声是不能混用的。其中很多人不注意的是上声与去声,在词林正韵里,上声和去声是混用的,但是诗韵不同,在隋唐以后,基本就见不到上声和去声混用的诗了,王力在创作《汉语诗律学》专门统计过,好像只在《长恨歌》中找到一处“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旧,去声。柳,上声。”

五、不要把多音字和古今异音字当作邻韵通押

1、多音字

例如上、下这一类字在唐朝同是“上、去”韵部,因此大家会在押去声韵的诗中看到这些字,也能在押上声韵的诗里看到这些字,因此会有人误解为是上去邻韵通押。

例如押上声韵的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发音晌)。上声二十二养
敕勒川、阴山下(发三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发音哑)。上声二十一马

2、古今异音字

綦毋潜有一首诗《春泛若耶溪》,这首诗没有换韵,是押的上声韵。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押了五个韵:偶、口、斗、后、叟。其中第八句有一个:后,这个字今天是四声,但是这个字在上声韵部,属于上声二十五有。

六、换韵不是邻韵通押

混用叫做换韵,古体诗允许换韵,但是换韵不是邻韵通押。例如敕勒歌用了两个韵部,前四句用上声二十一马,后三句换韵,用下平七阳。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平水韵是宋人合并了以前的官韵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唐朝以此为基础修改作为官韵。北宋《大宋重修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

原来韵书里面可以通押的韵,在平水韵中合并为同一个韵部,因此平水韵只有106个韵部。

八、邻韵的变化

在《广韵》中“脂”与“支”是邻韵,是可以通押的,但这两个字在平水韵中被合并为一个韵部,不再是邻韵。

我们所说的邻韵是以平水韵为基础标准。

……

道听途说,未必如是,请自行辨别。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一、当下的邻韵通押源自旧韵格律中的“借韵”格,其本质是对“借韵”的谬解及误用。

何为借韵?无论是在新韵还是在旧韵的语境下进行描述,“借韵”都是在相邻或近似的韵部中借字作为韵脚的意思。(新韵指《中华新韵》;旧韵指《平水韵》;下同)

首先,诗用旧韵时才会出现借韵的情况,新韵极为少见。因为新韵的韵部比较宽泛,一个韵部动辄几百上千字,如果这都不够一首诗押的(一首格律诗才几句话,是要上天还是要写火星史诗?),新韵的韵脚,即便想借也是借无可借了吧?

借韵在唐宋之格律中还算是一种常格,并不少见。其中的主要格式分为“孤雁出、入群格”与“飞雁出、入群格”。前者所借的韵放在首句尾,其余韵脚一韵到底;后者借来的韵放在末句尾,之前的韵脚要严守另一韵部;孤雁格为主流,飞雁格次之;可借邻韵,亦可借别韵。举例: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中:上平一东;浓、钟、峰、松:上平二冬。

元稹《故行宫》: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冬韵)



此外还有“进退格”(隔句押一韵,用两邻韵)、“葫芦格”(前二、后四各一韵,用两邻韵)、“轱辘格”(每两句一韵,用两邻韵),这三格在当时属于试验体,所作不多。流传到当下就变成了文字游戏爱好者和旧韵炫技者用来搏取机巧吆喝的手段了。不是吗?旧韵的韵部本就不宽,选字已是不易,还弄些小玩意儿跳来跳去又出又进的,还嫌韵部不够窄怎地?从试验体,到边缘体,再到游戏体,就是这后三格没有形成主流的直接原因。

除上述三格试验体还存有十数首古例,再加上常见两格“孤雁入群格和飞雁出群格”之外,当下所谓的“邻韵通押”都不能叫借韵,而是出韵(也称落韵),是失律。这不是我说的,古有宋、明、清诗解,近有王力。

二、邻韵通押属于不同韵典间的混用。

咱们可以看看旧韵的邻韵是如何划分的(所谓的邻韵通押者宝典):①东、冬。②江、阳。③支、微、齐、灰(半)。④鱼、虞。⑤佳、灰(半)。⑥真、文、元(半)。⑦寒、删、先、元(半)。⑧萧、肴、豪。⑨庚、青、蒸。⑩覃、盐、咸。只有歌、麻、尤、侵这四个韵部是单独使用的,没有邻韵。

除了仄声部和入声部,这般通押下去,其实正好押出了一部《词林正韵》的十四个平声韵部,而且是《词林正韵》的所有平声部。



通押成这般模样,谁能自证得清写的格律诗押了《平水韵》还是《词林正韵》?拿几首“借韵古例”出来大肆宣扬通押的,都是浮于表面者,诗词韵书大概都是白读了,人云亦云,并未去真正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经不起细工推敲。

还有那些“毕生通押粉”,想必是根本不懂《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之间的区别。古今格律诗,哪一个是用《词林正韵》来入韵的?嗯,苏东坡或许能算上一位,但咱有苏轼的高度吗?或者咱有大小李、杜那般敢于无视格律的才气吗?没有,还是老实回到基点默默耕耘吧,莫要强词夺理。更不要把自己放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把谬解说成是为格律诗的韵部拓展事业作大胆尝试和无私贡献。视古人之规为“陋规”?视《新韵》如无韵物吗?



连《量子力学理论》和《广义相对论》至今还无法统一,就算《弦论》到现在也还是处于摸索和论证阶段,不及百年的标准宇宙模型还有待发现新粒子去加以完善,这倒好,一个通押就全踩了。(嗯?貌似扯远了,牵回来接着说~)

在此格外要奉劝新近入门的朋友,千万别拿“老干部体”当回事,误人误己。一撮平时词汇积累不够,一到写诗时就词穷的人,邻韵通押就是这类拥趸的托辞罢了,不必当做金科玉律,也别受熏陶误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夯实基础才是王道。

三、邻韵通押既是疑古也是否今。

Why?

看官,还没看明白吗。如此这般通押下去还讲什么《平水韵》、《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一步横跨三部韵典。居然还在那里指点别人:“古今不能混用”!咱还是干脆都用新韵得了,如此咬着旧韵不放是故作清高,还是表示比别人多会了一部平水韵?(哦,还有半部词林正韵)

另外“古为今用”这句怎么解释也解释不成“古为己用”吧?自个儿怎么得劲就怎么用,还分新韵旧韵干嘛?什么《平水韵》又《词林正韵》的,大家也都别在那露怯了,一个《中华新韵》全部梭哈了。结果还说什么“我这是旧韵,邻韵通押懂吗?”对不起才疏学浅,真没看懂,这是在否定旧韵的文化意义,还是在怀疑普通话的文学地位?

“古今通转”也不是这么玩儿的吧?新旧韵部能合在一起的字多了去了,古今都无疑义的字,通用便是通用,跨典跨部跨古今“通押”算是怎么个一回事?“古今通转”说的是,古今能保持一致的,可以通用无须多言,而不是说不同韵部之间可以通押,邻近韵部也不行;更别说多部韵典古今混用了!

最后,真正的实锤来了——

大谈邻韵通押的朋友,知道《平水韵》和《词林正韵》是怎么来的吗?我可以准你现在就去查《切韵》、《集韵》以及《广韵》这些中古韵书。看看那么多的韵部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先分清“古音构拟”和现实发声之间的区别,然后大胆的切,切完之后再告诉我,究竟哪些解音构字告诉了你它们是可以押成现在这“十四通押部”的?通押的根据,是与古韵一脉相承过来的,还是更靠近新语言的韵部划分?

用旧韵进行格律诗创作,既然都词穷到了不忌邻韵通押的地步了,为什么不去直接使用新韵?为什么还要一再模糊旧韵的真实定义?“邻韵通押”是古今格律诗的最大笑话之一,没有之二!不服来辩,我自冷眼围观,呲牙微笑以待,呵呵。

『最后忘了说了,本人主页的“文章”栏里正在连载《七天速成格律诗》,欢迎各位行家里手前来围观、拍砖和摧残!生气一律免费,气出幽怨者,长期享受威挨披待遇,尊享黑钻等着你拿!』PS:最后这段也是原创,手机码字不易,可以转发、送花和点赞!但谢绝“你搬运的欢,晾我在一边”。看好喽,我最后这句就是通押,押的是上平十四寒、下平一先!)


萨小刀


律诗和绝句的韵字,一般指每一句最后一个平声字的韵母相同的字。韵母相同的但不在格律诗和绝句同一个韵部的字,不可以用在同一首律诗或绝句里,即律诗和绝句不可以邻韵通用。比如,一东二冬两个韵部混用在绝句或律诗里,是不行的。但在宋体词里,可以邻韵通用。

也有少数仄韵律诗或绝句,比如;

七绝--秋风浩荡

万里清秋风浩荡,

香梨树下添萧爽。

晴空一鹤逐游云,

远近高低迷俯仰。


东张西望客


[邻韵通押],是近代提出的押韵方法,毛主席也提倡写诗可押邻韵。

如今要是说写格律诗,用平水韵还不能押邻韵,那是根本不了解什么叫[押韵]。

所谓[邻韵],就是发音相近,但是韵部不同的字。格律诗一开始讲究的是[一韵到底],就是说写诗押韵的字必须来自同一个韵部。

[韵部]怎么来的呢?就是前人根据文字不同的发音,把发音相近的字归为一类。比如说[臣]跟[神]发音类似,那就可以归类到同一个韵部。这就是[韵书]的原理。



目前可考的第一本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因为每个朝代语言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基本上历朝历代都会重修韵书,目的就是让韵书顺应语言的变化。

现在写诗用的[平水韵],最早缘于南宋刘渊编著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个韵部。而在此之前通用的是《大宋重修广韵》,但有206个韵部。可以说前面这本《平水韵》,就是《广韵》的邻韵通押版本。

问题来了,写格律诗如果必须保证[一韵到底],那么当语言发生变化,韵书就得重修,这个逻辑没错吧?历代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但是呢,在如今写诗所用的《平水韵》中,有很多韵部发音都是相似的,比如[东]跟[冬]押韵吗?押韵,但是却是不同的韵部,这种情况显然很不合理。



从近代开始,由于没有新的韵书可以代替,所以退求其次,采取了[邻韵通押]的方法,暂时解决了难题,只等待新的韵书出世就可以解决了。

建国之后,把普通话定为国语,《中华新韵》也随之问世。但是由于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这跟历朝历代的韵书有区别,这就让写诗之人一时接受不了。于是有的人就继续沿用《平水韵》,直到今天,写诗还是以平水韵为主。

如今有些人学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味要求格律诗要[一韵到底],却根本不考虑韵书是否不合时宜。既要把格律诗跟《平水韵》绑定在一起,又不肯接受[邻韵通押]的建议,因此造成不上不下的局面。

在我看来,写诗用平水韵或新韵都可以,如果用平水韵,就不必拘泥于[一韵到底],押邻韵最好的方法是参考《词林正韵》。

词韵原本就是按照诗韵的邻韵而编的,词原本是用来唱的,但是如今唱法都失传了,只能用来读。你说读诗和读词,除了句式不同之外,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没有区别,为什么填词可以用邻韵,写诗就不可以?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于如今学诗之人来说,我的建议是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看法,要多去思考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当然这也包括我的观点。

了解更多诗词有关知识,敬请关注诗词补习班。

诗词补习班


“邻韵通押”是押韵诗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一般都是争对于唐格律诗来说的。而这个“邻韵”只是在古韵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水韵”中才有的现象,而在中华新韵十四韵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新韵把邻韵部合在一处了。

那么“平水韵”是什么?

它的全称叫《平水新刊韵略》,是金朝江北平水人刘渊著的。它的前身是北宋时期的《广韵》,《广韵》的前身是由唐朝的《唐韵》来的,《唐韵》的前身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

为什么不同朝代的诗韵书不同呢?

因为各个朝代的语言是由所变化的,就像我们今天讲的普通话不可能和古时候一样。所以根据语言的不同就要对原先前朝的韵书也要修改,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华新韵十四韵部》也是有依据的。

最初的《平水韵》是成107韵部,后来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是106韵的版本的“平水韵”。明代以后,文人都沿用106韵部,

在清代康熙年间,皇家也编修韵书,因为当时士子进考场作试帖诗,要诗韵。必须统一的诗韵。于是把“平水韵”根据当时情况稍微又修改编著成册,叫《佩文诗韵》作为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

实际上我们现在用的古韵“平水韵”就是这部康熙年间的修订本。

这本“平水韵”共共106韵10235字,分平上去入四声。

押韵有了,那么邻韵又是什么呢?

像著名学者王力也说: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比如“因”“恩”的韵母是不是很像,这就形成邻韵,像邻居一样。

下面将“平水韵”允许邻韵通押的归纳一下,如下: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齐芰,去声寘未霁。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祃。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第十二类,平声蒸。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第一类,屋沃。第二类,觉药。第三类,质物及月半。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第五类,陌锡。第七类,缉。第八类,合叶洽。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

要是再要深究下去,这里恐怕是一时半会儿说不完的。


怪谭先生


在格律诗词创作中,习惯上写格律诗依《平水韵》,填词依《词林正韵》。《中华新韵》或《中华通韵》则诗词通用,由于在新韵的编制中,韵部已很宽,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邻韵通押的意思是,将邻近的韵部当作同一个韵部使用,其主要适要用于填词,《词林正韵》的编制,本身就是以《平水韵》作为基础,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合作同一韵部作使用的。例如:

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押。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押。

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押。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押。

填词之所以容许邻韵通押,是因为词原来是配乐演唱的,歌妓可在演唱时,将字的尾音作适当变调,使其变得押韵。

而格律诗是以吟诵作表现的,其相对于词而言,用韵要严得多。因此,写格律诗不能依《词林正韵》,也不容许邻韵通押。若以邻韵通押的作品参加诗赛,基本上都过不了较律员这一关。



但有两种情况,借用邻韵,可视为合律:

一、孤雁出群格

前两日,我答题时讨论过近体诗的格律,其中首句有押韵(平收)和不押韵(仄收)两种情况,那么,在首句入韵式中,起句可借用邻韵,这种体例,称作孤雁出群格。其不会被视为出韵。我举两个诗例:

例一《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二冬韵)

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东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东韵)

例二《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一先韵)

占尽风情向小园。(十三元韵)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十三元韵)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十三元韵)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樽。(十三元韵)

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 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摘自《今韵说略》)

二、孤雁入群格

孤雁入群格的应用并不多。其与孤雁出群格的不同是,在首句入韵式中,其是在结句借用邻韵,一般情况下,也不视为出韵。也举两个诗例:

例一、呼陀河(宋.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十蒸韵)

曾扶阳九见中兴。(十蒸韵)

如今烂被胡羶浣,

不似沧浪可濯缨。(八庚韵)

例二:故行宫(唐.元稹)

寥落故行宫。(一东)

宫花寂寞红。(一东)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二冬)。



除以上两种情况外,也有一些诗作,采用了其他的借韵形式,但多是作为一种创作实践,并未获得广泛认同,故不被列为定例,仍会被视为出韵。


诗词书院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走又开封。

这几句不知道记错没有,这就是借邻韵。

这个方面有不少的列子。我也用过邻韵,

花到荼靡春已残,斑斑往事漫荒原。

一人名字心尖上,滑到唇边不敢言。

这是很常用的模式。当然这是指平水韵而言,新韵就没有这么一说了。因为新韵用韵很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