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什麼叫一個人火了一座城?看看網紅不倒翁皮卡晨小姐姐就知道了。

這位靠盛唐裝扮“美翻”全網,坐擁百萬粉絲的姑娘,讓人們從全國各地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只想一睹皮卡晨的“盛唐之美”,頗有彼時楊貴妃“美動天下”的氣勢。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皮卡晨小姐姐

而在之前靠一檔綜藝節目重新翻紅的《貓妖傳》,美得讓人炫目的,依舊是盛唐的美態極妍。“美之不同”的楊貴妃,“美之外放”的胡旋舞,“美之魅惑”的盛唐美人,彷彿將人帶回千年前的盛唐,一睹萬國來朝的繁華之美。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電影《妖貓傳》劇照

盛唐文化,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朵奇葩,盛唐之美人,更是唐之美的“煉化凝聚”。什麼是美?這是一個貫穿古今的哲學問題。盛唐經濟的空前繁榮,催化了極具文化思想包容性和開放性的人文環境,人們對於美的認知和審美意蘊已經有了成熟的體系。縱觀中國畫發展史,唐仕女畫彷彿一顆璀璨明珠,透過這顆明珠,便可窺見唐代美學思想。

唐仕女畫發展3階段

1.初唐:仕女畫大興之基礎

隋王朝在政治上的統一,為中國南北繪畫藝術的融合創造了條件,促進了不同流派、畫風、技藝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為唐代的繪畫藝術發展積累了豐富條件。

在唐代壁畫《觀鳥捕蟬圖》中,描繪了三名女子或行或立,中間女子身著男裝英姿颯爽,最左的女子,正右手持釵仰頭整理烏鬢,一隻叼夏蟬的青鳥迎面飛過,整幅作品充滿悠遊閒適的格調。初唐仕女畫完成了對線色關係和畫面結構的初步探索,為盛唐仕女畫的大興奠定了基礎。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佚名《觀鳥捕蟬圖》壁畫

2.盛唐:突破仕女圖的“教化”功能

李隆基即位,年號開元,唐朝社會跨步走向發展的頂峰。這一時期唐王朝不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版圖,也為盛唐社會的繁榮、昌盛奠定了足夠的物質基礎,積累了眾多精神財富。

盛唐之前,以婦女形象及其生活為題材的繪畫屈指可數,且多承載著宣揚封建道德的內涵。在大畫家張萱的努力之下,

仕女畫突破了道德教化的題材,力圖表現女子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還開創了盛唐“曲眉豐頰” 之畫風。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張萱《搗練圖》

3.中、晚唐:“閨閣閒愁”喻“政治衰落”

楊貴妃香消馬嵬驛的同時,盛唐也開始從拋物線的頂端慢慢滑落,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的審美也悄然發生著轉變,“愁與怨”成為仕女畫背後的“批判思想”。

中唐的周昉繼張萱而起,將綺羅人物畫推向新的層面。在其所繪的《揮扇仕女圖》中,“哀怨之氣”一覽無餘:長卷描繪了宮廷貴婦的哀怨之態,全圖13人,無一開心顏:皆是低垂眉梢枯淡烏唇。政治上的衰落,借“閨閣閒愁”宣洩。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

從“政治/宗教”宣化意味的仕女畫,到現實生活的中宮廷貴婦的生活情趣,突破“道德教化意義”,再到晚唐的“閨閣閒愁”,唐代真正完成了中國“傳統仕女畫”這一新興門類的確立,成為中國繪畫體系中不可忽視的華貴牡丹。

唐代仕女畫“以胖為美”?

從傳世的唐仕女畫中,我們發現唐王朝審美十分多元,更懂得欣賞“豐腴之美”,這依舊離不開社會、統治階級、道德思想三個核心因素的影響。

1.生活水平的提高,“胖”是“豐”

政治的強盛,社會的富足,讓統治階級沉迷於世俗享樂,身材逐漸發福,出現以胖為美的傾向。詩人杜牧在《感懷詩一首》中,便寫到“至於貞元末,風流恣綺靡”;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九》中,也曾記載了唐玄宗的名言:“吾貌雖瘦,天下必肥”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2.北方民族的融合,解放女性禁錮

唐統治者李氏家族的多位皇后出自鮮卑族,通婚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上的融合,北方民族的審美喜好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女性社會地位提高,封建束縛減弱,唐代女性迎來了中國封建社會中最為開放自信的時代。隨著社會開放度的提升,馬球、射箭等運動也逐漸在女性群體中流行,讓唐代女性身材更為健美。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屏風絹畫胡服美人圖》

3.儒釋道信仰之“美”的引導

唐時期,佛教、儒教、道教對“女性之美”也有著深刻影響。唐統治者出於統治需求,稱自己是老子後人,道教思想顯赫一時。道教中的“養身觀”對女性身體美的要求也影響了世俗的審美。孫思邈所著《千金方》中記載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審美傾向:“多肌肉”、“四肢骨節皆欲足肉”。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周昉《調琴啜茗圖》

唐仕女之美,觀其3特徵

1.“豐厚為體”的形象特徵

從上面我們所例舉的唐代仕女畫中,可以窺見唐時期所崇尚的“豐肥濃麗、熱烈芳姿”。這種審美並不是指女性體態上的肥瘦、衣著的遮露,而是一種更為“多元”的審美觀念,是一種更崇尚力量、開放兼容的審美視野。簡單來說,

這種審美表現在繪畫上,便是女性身姿的“豐厚為體”。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初唐·閻立本《步攆圖》

初唐閻立本所繪《步攆圖》中“嬌小的仕女”,到盛唐張萱所繪的《簪花仕女圖》中“豐腴”的女性形象,可見唐仕女畫“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肥為美、以貴為美”的畫風。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盛唐·張萱《簪花仕女圖》

2.“迴歸女性”的題材特徵

上文有提到,唐代的仕女畫逐漸脫離了“政治/宗教”教化目的,真正“迴歸女性”群體,開始關注其現實生活與內心世界。而在階層上,雖然仍以“貴族婦女”為主,但村姑、閨秀、漁婦、丫鬟、歌姬等也逐漸成為繪畫對象。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閻立本《北齊校書圖》

閻立本所繪的《北齊校書圖》中,便描繪了7位侍女形象,雖非主角,卻也充滿美態。而在唐代屏風畫《弈棋仕女圖》中,便以弈棋貴婦為中心,描繪有侍婢、兒童嬉戲等系列內容,弈棋貴婦舉棋欲置的手指和全神貫注的神情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屏風畫《弈棋仕女圖》

3.“雍容華麗”的技法特徵

唐代仕女畫,或者說唐代繪畫在技法上,是繼魏晉之後的又一輝煌燦爛的高峰。仕女畫無論是在構圖、還是在人物線條運用以及用色方面,都給人以“雍容華貴”之美。在畫家·張萱所繪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整體構圖便呈現出“之”字形排布,人物疏密有度,衣物線條刻畫細膩。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

在山西唐代李仙蕙(永泰公主)墓中發現的《宮女圖》,便用勻整細膩、極富彈性的線條,將女性的豐腴體態、織物的細滑質地表現得淋漓盡致。圖中的宮女如真人比例大小,身材修長、窈窕多姿,配以硃紅、緋、橘黃等顏色,與宮廷仕女的身份相為表裡。

皮卡晨還原盛唐之美穿越千年,傳世唐代仕女名畫中的盡態極妍

唐·李仙蕙墓《宮女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