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剛剛過去的2019年,是人類科技史上又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完成了人類探測史上最遙遠的一次星際“邂逅”;“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發佈人類獲得的首張黑洞照片,震驚世界;谷歌公司領銜的團隊宣稱成功實現“量子霸權”;艾滋病治療重現曙光……有的發現已然推動了實用進步,有的研究卻爭議尚存。

2020年伊始,我們展望新年即將發生的一系列科學大事。這些更復雜、更前沿的科技,雖然看起來距離遙遠,說不定卻蘊藏著改變人類命運的潛力。

寂寞火星 熱鬧非凡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2020年,向火星進發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科學探索之一。隨著最新一個“火星衝日”的到來,多個國家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點有5500多萬公里,最遠點超過4億公里。每隔約26個月發生一次的“火星衝日”期間,地球與火星距離較近,人類可用較小花費和較短時間將探測器送往火星,而最近的“火星衝日”將會在2020年7月到來。

鑑於此,中美歐宣佈,將於2020年發射航天器登陸火星,40多億年來一直“寂寞沙洲冷”的火星將變得熱鬧非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於今年夏天發射“火星2020”火星車,在火星上採集並存儲岩石樣本,留待未來的任務帶回地球,與它一起到達的是一款小型可拆卸無人直升機;

中國首臺火星探測器也將於2020年擇機發射,計劃2021年降落火星;

歐洲航天局(ESA)

的“羅薩琳德·富蘭克林”火星車將搭載俄羅斯火箭升空,它將利用一個能鑽探到地表以下兩米深處的鑽頭來提取未受強烈輻射的物質,這種物質中或許含有火星上曾存在生命的證據;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計劃朝火星發射一臺軌道器,這將是阿拉伯國家的首個火星飛行任務。

仰望星空 嫦娥探月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自人類開始仰望星空,其對未知宇宙的探索就從未止步。日前,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在線發表文章,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位列其中。

根據日前央視的報道,2020年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將完成收官任務——發射嫦娥五號,執行月面採樣返回任務。在嫦娥五號探測器到達月球表面之後,飛控團隊將指揮探測器完成取樣工作,並按計劃返回。

此外,更多國家對宇宙的探索也將持續推進:日本“隼鳥2號”將把從小行星“龍宮”上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NASA的“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則會繼續勘測小行星“貝努”,並從它身上“咬下”一塊樣本。

生物健康 爭議中前行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在新一年裡,科學家除了關注星辰大海,也將持續關注人類的健康命運。

2019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了首個申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的項目——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鼠體內培育人類胰臟,這一項目旨在確認利用相關技術能否在動物體內正常生長出人類器官,以便將來用於移植。儘管這一研究已獲批,但仍引起廣泛爭議。有研究人員認為,異種移植仍需克服來自道德倫理和技術上的巨大障礙,在實驗室中培育的“類器官”可能更安全、更有效。

今年,在對抗傳染病方面也有望獲得突破。在印度尼西亞日惹市,針對藉助沃爾巴克氏菌對抗登革熱傳播技術的重大測試將得出結論。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希望到2020年消除昏睡病。

另外,合成生物學家重建麵包酵母(釀酒酵母)的工作也將於2020年完成。研究人員已經能人工合成簡單生物,例如蕈狀支原體的遺傳密碼,但在酵母細胞中進行這項工作更具挑戰性,因為它們十分複雜。研究人員希望,工程酵母細胞將為製造從生物燃料到藥物的大量產品提供更有效和更靈活的方法。

能源行業 新秀輩出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2020年,能源領域將會取得不少新成果。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目前大多數電池板使用的硅相比,鈣鈦礦吸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且製造工藝更簡單。因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成為行業“新寵”,不少公司計劃於2020年開始銷售這種電池。

此外,在2020年7月的東京奧運會上,豐田汽車公司有望發佈首款固態電池動力汽車原型,這種電池用固態電解質替代了傳統電池內的液態電解質。在過度充電等異常情況下,液態電解質電池容易發熱,可能會造成自燃甚至爆炸。相比於液態電解質電池,固態電解質電池在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的同時,還能解決安全問題。

超導專家也將在2020年迎來重大突破。他們一直希望研製出能在室溫下工作的超導體,這種超導體一旦問世,將徹底改變電力的傳輸方式,並節省大量能源。

超級對撞 夢想升級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據新華社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表示,希望在2020年獲得更多資金,以推動新一代大型對撞機項目。這個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實驗室將於2020年5月在布達佩斯召開理事會特別會議,討論決定歐洲粒子物理戰略規劃的更新事宜,巨型對撞機便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屆時,粒子物理學家將利用碰撞後的產物探索物理現象,以推進人類科技進步。

在大西洋彼岸,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也將在2020年公佈“繆子g-2”實驗的結果,無數科學家對此翹首以盼。該實驗旨在對繆子在磁場中的行為進行高精度測量。物理學家希望能發現小小的異常現象,揭示出以前未知的基本粒子,從而拉開新物理學的序幕。

普及科教 創新啟程

2020年,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距離目標“到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僅剩一年。從中央到地方,加快推動開展科學實驗課的政策相繼出臺,全國中小學科學實驗課陸續落地。

2019年,各地幼兒園、小學和培訓機構,相繼引入手博士幼兒園精品STEAM科學課小學科學實驗課培訓機構主題科學課程。通過建設科學特色幼兒園、幼兒園科學區角;開展小學科學課、校本課、社團課、科技節;成立手博士科學啟蒙館等形式向全國輸出領先的精品科學課程,已經成為中國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科學普及和校外科學實驗課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年,手博士將繼續專注幼少兒科學啟蒙教育,持續加大幼少兒科學課程研發投入,加快課程迭代升級進度,創新科學課程教學模式,為中國幼少兒帶來適用的科學實驗課,為科學普及做出社會貢獻,為“科技強國”打下堅實人才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