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杜月笙办完之后,为何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

黎佩敏


杜月笙很会做人,他早年是个小混混,没读过什么书,对于章太炎这种国学大师,内心深处还是很仰慕的。

当杜月笙成为上海滩最大的黑帮老大之后,他就开始在转型,努力和政治界、文化界各路人物打交道,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杜月笙一度要求自己的手下不再穿传统流氓的短打装扮,而要求他们衣服整洁,讲话不能骂人,一定要给人斯文的印象,可见杜月笙对文化界的向往。


杜月笙与章太炎是很偶然才认识的

章太炎是浙江余杭人,因为他反清的意识强烈,积极参加清末明初的民主革命,是民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著名学者。

章太炎晚年居住在苏州讲学,并不认识杜月笙。因为侄儿在上海租界与人发生房屋纠纷,无法解决才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亲自出马,对方根本就不理他是文化界名人,还是咄咄逼人,这时有旁人建议章太炎向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求助。

章太炎思虑再三,还是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请求他帮忙。杜月笙见信后不仅竭尽全力的为章太炎的侄儿摆平了这桩房产纠纷,还专程去苏州拜访了章太炎,向他讲述调解纠纷的经过和结果。

整个过程,杜月笙的姿态放的很低,这点令章太炎很意外,这是他求人帮忙,应该是自己亲自上门感谢对方。结果杜月笙反倒来苏州向他反馈事情处理的结果,足以证明杜月笙十分看重章太炎。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临别的时候,杜月笙要悄悄的将早就准备好的一张2000银元的支票压在了茶杯底下,算是对章太炎的馈赠。



杜月笙和章太炎的交往,互惠互利

杜月笙的行为其实也能理解,他一直在找各种机会接近文化圈,他在与文人交往过程中,总是彬彬有礼,恭恭敬敬,姿态放的极其低。

章太炎是文人中的佼佼者,完全值得的杜月笙拉笼交往,章太炎的主动求助,给杜月笙一个认识他的机会。杜月笙很会做人,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给章太炎留下很好的印象。

杜月笙的苦心没有白费,章太炎认为杜月笙讲义气,重礼节,礼贤贤士,有古代豪侠之风,两人比较认同彼此,渐渐开始了交往。杜月笙每个月都派人给章太炎送钱,接济章太炎的生活。

章太炎对杜月笙也另眼相看,杜月笙原叫“杜月生”,名字不够文雅,章太炎便引经据典,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亲自为他修家谱,为杜月笙的出身造势。

章太炎折节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成为他行为的污点

章太炎在民国的文人中是最难结交的,他早年为《苏报》主笔,他在报纸上畅所欲言,骂当时的皇帝是跳梁小丑,差一点就掉了脑袋。

到了民国时期,他又骂了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他这样的个性得罪了不少人,但赢得读书人的支持,声望是非常高的。

作为读书人的章太炎却对流氓出生的杜月笙另眼相看,两人成为好友,还是挺令世人意外的。

章太炎虽然颇有名声,但是生活并不好,也可能是生活所困,才会对杜月笙另眼相看。杜月笙每个月给他送钱,解他生活的燃眉之急,他对杜月笙投桃报李,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他的后人说章太炎和杜月笙的交往很正常,并不存在章太炎巴结杜月笙,但是章太炎炎为杜月笙修家谱,“杜祠”的建立对于章太炎的名声来说,多少还是一个污点,与文人的高洁个性有所不符。

综上所述,杜月笙给章太炎帮忙反倒去感谢他,最重要的原因是杜月笙想结识章太炎,想交他这个朋友。章太炎也投桃报李,对杜月笙另眼相看,两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昊阳闲看历史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章太炎求杜月笙帮忙,究竟是为了何事?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章太炎有个侄子在上海打拼,辛辛苦苦攒了点钱财,好不容易买下一小块地皮造了房子。刚住进去才两年,有个混混过来说那块地皮是他家祖上的,要收回,并且拿出不知真假的地契。侄子要出点钱,人家还不同意,一定要他将楼房拆掉,赶紧走人。原来混混另有它用。混混三天两头上门闹事,侄子心乱如麻。你也知道,打官司是要钱的,找律师去法院也没有任何结果。眼看着房子就要被人强拆,侄子只好来苏州求叔叔章太炎帮忙。章太炎当时年事已高,虽然名头很响,在上海滩是讲究权势和金钱的,名声一文不值。他也没有熟人,正在犯难的时候,有人点拨他去找找杜月笙,说杜对文化人一向敬重有加,或许肯为他帮这个忙。章太炎从心里不愿给杜月笙这样的黑道大佬打交道,但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信寄出后才五天,侄子就打电话告诉他,由于杜月笙先生出面,混混不敢再闹了,杜先生给了他一笔钱,在别处重新找了地方。这事办得很好。章太炎听了很开心。

第二、既然杜月笙帮完忙,为何还要亲自上门感谢?

大家知道章太炎是个很清高的人,他是不愿意和杜月笙这类人打交道的,在他的眼里,杜月笙就是个地痞流氓,终究是不务正业,不过杜月笙的一次帮忙,让他彻底改观。而杜月笙却不同,因为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他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很愿意交一些学术界的朋友。他利用各种机会结交文化名人,无非就是借助人家的名气,为自己脸上贴文化标签。基于以上原因,杜月笙还真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尤其章太炎这种在当时文学界的“大家”,杜月笙更是早就想结实了,肯定不会浪费这次难得机会。另外,当时的文人有钱的不多,章太炎也经常没有钱,于是杜月笙知道了以后,就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他,杜月笙每年花费很多钱,在这种人际交往的中,事实证明是很有用的,章太炎也为了表示感谢,亲自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改名字。杜月笙的大名叫做杜镛,月笙是他的字,而且章太炎还查阅资料,给他找了个名人当祖先,这样杜月笙的出身,就没有那么差了,他一直苦恼出身的事情,也就解决了,他很感谢章太炎。


浮生茶说历史


真正的高情商的体现是:他帮了你,你却感觉是他需要你,而不是他帮了你。

杜月笙在帮了国学泰斗章太炎后,反而亲自去信并登门拜访的种种,便是这种高情商的终极体现。“大恩即大仇”这些字眼,在杜月笙这儿之所以永远不会上演,就是因为他的高情商。

当年上海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世人是这么评价的: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由此可见,杜月笙之会做人,是公认的。

从杜月笙与章太炎的这段过往里,大致可以窥见这位被伟人称作“有本事没脾气”的人,在为人处世上的顶级智慧。

章太炎是民国顶级大师,他也是鲁迅等大师级人物的恩师。他是敢骂袁世凯、孙中山的角色,这样的人,自是傲骨嶙峋了。可偏偏他对上海皇帝杜月笙却相当客气,他甚至还屈尊在他杜家祠堂落成之日,挥毫泼墨为他亲写了杜氏祠堂记。

让素有“章疯子”之称的章太炎做这样“溜须拍马”的事,非一般的关系,绝无可能。

要知道,同样是庆生,这章太炎可是曾在康有为70岁寿宴上写对联喝过倒彩的,他写的是:“国之将亡必有(妖);老而不死是为(贼),他甚至还曾在慈禧太后生日时写过“万寿祝疆无”这般大不敬之贺词。

由此可见,章太炎绝非趋炎附势之人,所以,他对杜月笙的推崇绝是出自真心实意。能让骂天骂的章太炎甘心情愿地为之歌功颂德,实是杜月笙会做人的必然。

当年,章太炎侄子被抓各种想法无果后,他在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能通神的杜月笙。章太炎求杜月笙办事,用的是信件。

这封信被递到杜月笙手里时,他整个人都颤了:这不就是他一直崇敬的国学界泰斗么!杜月笙虽是青帮头子,可他一心想做名流,这也是他一直穿长衫、要求下面人不着短衫的原因所在。

而真的要做名流,非得结交真名士,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革新自己的朋友圈。

杜月笙看到这求助信后,立马意识到,这是他结交这个真名士的最佳机会。须知,这样的人物,你若真没皮没脸地凑上去,人肯定不会理。

可若是在章太炎雪中送上炭,并且送的方式妥当,那一切就都好说了。真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理清楚这层后,杜月笙第一时间叫来了手下吩咐他们赶紧捞人,不惜一切代价。很快,在杜月笙的帮助下,章太炎的侄子便脱离了危险。

通常,低情商的人多会在帮忙完后各种吹嘘自己为这事费了多大劲,可高情商的杜月笙的做法却完全不同,他第一时间在事情办妥后给章太炎去了一封信,信上只说:事情已办妥,改日将登门拜访先生,只为一睹先生的风采。

显然,收到这样信件时的章太炎,心里自是非常舒畅的。事情办完了不说,这帮忙办事的还要来登门拜访,目的是想一睹他的风采。

这就等于什么,等于杜月笙在告诉章太炎:为您办事真的太荣幸了,办完我还想借这机会来跟你亲近一下。

这样一来:被帮助的人,丝毫不觉得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倒觉得对方很需要自己。

讲到这,不仅想起很多让人看起来非常不舒服的慈善活动了。某机构曾在给贫困山区孩子一人捐助几百块后,逼着孩子说:“我是某某贫困生,感谢捐助多少多少”。慈善机构的这行为,无疑生生践踏了孩子的尊严。

同样的事,杜月笙也干过,他也捐助过贫困孩子读书,但他的做法和他帮助落难章太炎时如出一辙,他在捐助了这孩子以后说:中国需要你们去拯救,你们一定要替国家把书读好。

只这一句,孩子立马没了被救助的感觉,只觉得杜月笙此举纯粹是因为:他和国家需要他。

能把“救人危难”处理成这般高智慧,唯有杜月笙。也只有这样的杜月笙,能得章太炎尊崇。

后来,杜月笙登门拜访时,心情极其舒畅的章太炎还为他改了名字,由“杜月生”改成了“杜月笙”。关于为何如此改名,当时的章太炎是这样说的:

“今后您就以‘月笙’为号,大名杜镛,号月笙,《周礼》云:‘冻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

杜月笙听完立马起身郑重答谢,自这以后,他便开始用杜月笙的名号。

这样一来,杜月笙与章太炎的联系便自然地紧密起来了,毕竟,就连杜月笙这名号,也是章太炎改的。只这一改名字,杜月笙名字高大上了不说,他在名流界的地位也瞬间提升了许多。

杜月笙对待章太炎如此,对待章太炎以外的其他人亦是如此。

昔日创办锦江饭店的女老板董竹君有难时,杜月笙帮忙时的做法也依旧显出了“帮你是我需要你”的高情商了。

董竹君的饭店生意日渐红火后,一直想扩大饭店,可因为无权无势,没人肯将附近的店面租给她扩充规模。就在她一筹莫展时,杜月笙出现了。

杜月笙是以食客的身份出现的,他在队伍里排了很久的队吃上饭后便对董竹君说:“你这店啊,太小了,我们都没地方坐,你得扩大规模才能给我们方便啊!”

之后,杜月笙便给属下打了招呼,不久,周围的店铺纷纷自动找到董竹君要将店面租给她。董竹君知道,这一切都是杜月笙帮的忙。

可待董竹君来谢杜月笙时,他却挥着手说:别谢我,我是为了自己和大家吃饭方便。一席话,说得董竹君心里十分舒服,她心里觉得,这倒不像他在帮她,倒像是他和大家太需要锦江饭店提供更好服务了。

帮人的最高境界,大抵如杜月笙之于章太炎、董竹君等这般了。


记者李满


杜月笙上门并不是为了感谢章太炎,感谢这两个字欠妥,应是“拜访”二字较妥。

章太炎是何许人也?

章太炎是国学大师,近代文言文之第一人,看看章太炎的徒弟们:黄侃、刘文典、鲁迅、陶焕卿、钱家治、朱宗莱、余云岫等等,你就知道老师有多牛了。

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法租界,因为一套房产与别人发生纠纷,侄子求助助于章太炎,然章太炎是文人,不善于处理纠纷,章太炎便求助各路朋友,都无法解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章太炎写信给了杜月笙,杜月笙看后,立刻帮章太炎的侄子解决了问题。

随后回信给章太炎:改日登门拜访先生,只为一睹先生风采。

杜月笙为何对章太炎青睐有加?

杜月笙成为上海滩三大亨后,可以说有钱又有势,杜月笙并不满足现状,杜月笙本是小混混出身,并且也没什么文化,骨子里都是瘪子气,杜月笙想要改变自身的瘪子气,要有读书人的气质和风度。

在当今社会也是有所雷同,有的人可能很有钱,但在他的身上,只能看到暴发户的形象,一个人的气质很难改变,杜月笙很向往读书人的风度和气质。

善于交人的杜月笙,想结交一些名士,革新自己的朋友圈,俗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章太炎便是杜月笙一直想结交的大师,在当时,最出名的国学大师非章太炎莫属。

但章太炎这个人特别高傲,曾写诗大骂慈禧败家,更看不上这些混混起家的黑帮大佬,经过此事,让杜月笙寻得一丝机会,赶紧写信登门拜访,拜访时,章太炎也投桃报李,替杜月生的名字换了个字。

大名杜镛,号月笙,

《周礼》云: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

杜月笙连忙起身感谢,杜月笙为人低调谦逊的性格深得章太炎喜欢,杜月笙临走前,得知章太炎生活拮据,便将一张2000大洋银票,折成正方形,压于茶杯下。

总而言之,杜月笙交章太炎,一是在江湖上,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二是成为了章太炎的座上客,通过章太炎,结交一大批文人雅士,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花费区区一点钱财,不值一提。


历史课课代表


章太炎是我国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家,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而杜月笙则是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黑道大亨,杜月笙和章太炎之间本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但事实上章太炎和杜月笙的关系很好,杜月笙这个名字就是在章太炎建议后改的,章太炎还在杜月笙衣锦还乡是,为杜氏家祠写下《高桥杜氏祠堂记》,那么这两人之间是怎么产生交集的呢?

杜月笙早年就是一个混迹在上海滩的小瘪三,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个无依无靠的小混混,有朝一日能成为整个上海滩最有影响力的黑帮大佬。杜月笙早年在上海滩混迹时,得到青帮大佬黄金荣赏识,又经过自己十几年的打拼,才慢慢混出名堂来,杜月笙虽然是黑道大亨,但是他却一直都非常的尊重文化人。

因此在杜月笙发迹后,就开始想法“转型”,毕竟不可能一辈子喊打喊杀的,杜月笙把原来当小混混时的短打装扮换了,开始穿着长衫长袍,让自己看起来斯文一些,也让自己的手下,尽量少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平时外出办事,一定要注意着装打扮,也不许随意骂人,尽可能改变大家对自己的印象。

不止如此,杜月笙还找各种机会结识社会各界名流,去结识一些文人,杜月笙非常善于交际,在和这些文人交流的过程中,态度十分恭敬有礼,也让很多人改变了对他的印象。

章太炎先生在清末的时候参加维新,维新失败后参加革命,革命失败后又参加反袁,袁世凯死后,晚年的章太炎来到了苏州定居,他有一个侄儿在上海滩租界生活,后来和别人发生了房产纠纷,因为章太炎在民国很有名,所以他的侄儿就写信来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找了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件事。

有人就建议他写封信给杜月笙,章太炎和杜月笙没有任何交集,章太炎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杜月笙一看是章太炎找自己帮忙,正好他早就听闻了章太炎的事迹,就愁没有机会结识,所以杜月笙立刻动用身边的各种关系,竭尽全力的帮章太炎的侄子处理房产纠纷,最后事情顺利的解决了。

随后杜月笙还专程前往苏州拜访了章太炎,详细的跟他汇报了事情的处理经过和结果,章太炎也没有想到杜月笙会如此重视这件事,加上和杜月笙的交谈过程中,他见杜月笙态度恭敬,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也让章太炎心生好感,章太炎送走杜月笙后,回来看到杜月笙压在茶杯下的一张两千银元的支票,原来章太炎虽然非常有名气,但却不善理财,生活拮据,杜月笙此举让章太炎很感动,觉得他颇有古代侠士之风。

从这以后两人之间的交往就开始密切起来,常有书信来往,杜月笙每个月还会派人寄一笔钱给章太炎,接济章太炎的生活。杜月笙虽然有借这些社会名流提高自己声望的目的,但是杜月笙在和这些名流交际时,也会给足他们尊重,这也是杜月笙能长期屹立上海滩不倒的一个主要原因。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杜月笙肯定算是一号传奇人物。当时的他身为中国上海青帮中最大的头目之一,在我们大家看来就是一个混黑道的恶狠帮主形象。

可在当时名头响亮的上海三大亨中,黄金荣是属于贪财的主儿,张啸林是个能打的茬儿,而同样身为人物的杜月笙,为何却被公认为会做人的集大成者呢?甚至可以让泰斗级别的章太炎为他题字改名。由此见得,杜月笙的一生可不只是喊打喊杀。

章太炎老先生绝对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一,连鲁迅等国学大师都是师从于他。他甚至敢张口去骂孙中山,还在慈禧的寿宴上书写不敬之词,可见得章老先生绝对是个值得人们尊重,有自己的文学地位,更不会趋炎附势的人。可他为何却对杜月笙那么客气?这其中肯定是有不一般的缘故而致。

从杜月笙的人生追求可以看出,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给上海人,乃至国人留下的青帮头目身份。加上他的高情商加持,最终他成为了一个“有本事却没脾气”的大人物。

要知道杜月笙一直以来对文人都很尊重,平时没事就想要广交有学问的朋友,用现代化说,就是他想要更新下自己的朋友圈,改掉大众对他自身没文化的定位。因此他也生出过去拜访章太炎的想法,但人家毕竟是文化大家,不好唐突登门。

刚好有一次,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遇到了麻烦,解决不了便向章太炎求助。章太炎虽说是文学大家,可上海人当时只认钱财、权势。章太炎四处经人打听,在上海杜月笙可是能通天的人物,并且还对读书人特别尊重,便托人将一封求助信件递到了杜月笙手里。

当这封信到了杜月笙那儿时,他整个人都震惊了,堂堂的文学界泰斗居然会亲自求助于他。顿时他便明白了,这绝对是一次结交章太炎这位真名士的好机会。

对杜月笙来讲,这次求助可谓是雪中送炭,刚好合了他结交文人的心。于是他赶紧差人去解决章太炎的侄子所遇到的麻烦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侄子安顿好。

很快一切便被杜月笙处理顺畅了,章太炎的侄子在脱离了危险后也给老爷子报了平安。而这时的杜月笙,才真正展现出了他的高情商做人之道。

他没有逢人就吹嘘他帮了章太炎的大忙,而是低调的在第一时间给章太炎去了一封回信:事情已办妥,改日必登门拜访,只为一睹老先生风采。

当章太炎收到回信,看了言辞后心情也是很舒畅,他此时倒是觉得这个杜月笙真的挺不错。从这封回信,不难理解杜月笙的意思,就是自己为章太炎办事是他的荣幸。

这让受到帮助的章太炎反而觉得是杜月笙更需要自己,而不是杜月笙帮他忙。由此以来,当杜月笙有了机会登门拜访,他去时也展现出对前辈的足够尊重。

因此在之后,章太炎不仅为他改了字号,还亲自为杜氏祠堂题了字。所以是杜月笙自身高情商的为人处世风格打动了章太炎,也是他这种脾气,才让人们公认为他最会做人!


夏目历史君


都别抢,我来答。

章太炎是晚清到民国时代的一个名士,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总之大家要知道,越是头衔越多的人都是大佬级的人物。而杜月笙则是民国时代很有名黑白通吃的江湖大佬,按理来说,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

本不该是有所交集的,但你可知,偏偏这个杜月笙的名字还是章太炎给他取的,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后来章太炎觉得这个名字不妥。

便从《周礼》中选了一段“东方之乐谓之笙……西方之乐谓之镛”的典故,将杜月笙的名字改为杜镛,因为杜月笙没有别号,所以章太炎又给他取字月笙,所以杜月笙的名字其实是叫杜镛,号月笙。

而章太炎给杜月笙改名字这个渊源据说是因为当年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遇到房产纠纷,对方有背景势力,他的侄子没办法解决,只好求助章太炎。

但当时章太炎远在苏州,也没有办法赶过去,所以只好写了一封信给杜月笙,希望他出面帮助自己的侄子解决这个难题。章太炎是谁啊,袁世凯都敢骂,骂完袁世凯还得客客气气对他的人。

杜月笙一看这么一个大文化人和名士向自己寻求帮助,那肯定是乐于效劳,而且杜月笙虽然是一个黑帮大佬,但是对风月之事也是十分仰慕的。

你看他老喜欢穿长褂,老派作风很浓厚,章太炎又是响彻民国时代的文化大佬,杜月笙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于是一个电话就解决了这件事。

按照正常的交际逻辑,本应该是章太炎去向杜月笙道谢,但是章太炎何许人?一个民国名士,让他去向杜月笙这种阶层的人道谢,无疑是屈尊了,虽然杜月笙很有势力,但是要知道如果章太炎如果有心从政,他的地位不是杜月笙可以企及的。

所以杜月笙真的很会做人啊,当时他帮了章太炎以后,反而自己带着礼物跑到苏州去见章太炎。当时据说两人交谈甚欢,章太炎原本杜月笙是个粗鲁的江湖人物,但是发觉其人谦虚懂礼。

而且话语中是不是透露出对自己的仰慕,这自然让章太炎的面子得到极大的满足。也就是借着这个契机,章太炎把杜月笙的名字给改了过来。

杜月笙一看新名字这么文雅,也很高兴,回去以后还刻了一个印章。谈到章太炎和杜月笙的交集还不至于此,章太炎后来还为杜月笙修过家谱。

所以这件事也被很多人看做是章太炎一生的黑点,我国古代对家世门第是很看重的,譬如当年曹操因为他的父亲是宦官的养子,出身不怎么好,所以遭到很多名士的讥笑。

后来曹操就提出唯才是举,借此打压那些名士贵族,只要有才能,不论出身就能选用。而杜月笙虽然地位很高了,也有势力,但是奈何只是一个卖水果出身的寒门,所以这在当时聚集了各种名门贵族出身的民国时代。

杜月笙的这种出身无疑是上流社会鄙视的,这让杜月笙相当苦恼,总觉得先天就矮了别人一截。其实,早年杜月笙和章太炎还没有认识的时候,杜月笙就希望章太炎能够给自己写一篇文章。

什么文章呢?

原来当时杜月笙已经功成名就,便打算回到家乡高桥镇修建杜家祠堂,但是修建祠堂需要把自己老祖宗都是些什么啊,做过些什么啊,自己是谁的后代这些事情都给罗列清楚。

毕竟那么大一个祠堂,不可能说就供奉着几代人,那未免显得寒酸了些,牌位越多,才能越彰显杜家的家世渊源。但是因为杜月笙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修建祠堂这件事一拖再拖。

早年杜月笙曾经托过前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当时曾经和章太炎一起坐过牢,有一定交情的黑道人物徐福生,还有就是章太炎的学生陈存仁前去游说章太炎。

章士钊知道章太炎的脾气,所以没有答应,后面两位资格不够,说动不了章太炎。所以这让杜月笙挺丧气的,后来因为杜月笙和章太炎终于有了一定的交集。

章太炎才答应为他修家谱,说来搞笑,章太炎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把杜月笙的祖上追溯到帝尧之后,说:杜之先出帝尧。夏时有刘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其八皆祖御史大夫……宋世有祁国公衍实家山阴,江南之杜自是始着也。

这一下子不得了,杜月笙家族的家世直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这血统恐怕爱新觉罗家族看了都要自惭形秽。但杜月笙高兴啊,这样的家世管他是真是假,毕竟是国学泰斗章太炎考究出来的,说出去那肯定有面子。

于是,正因为章太炎这篇《高桥杜氏祠堂记》,杜月笙终于在1931年把杜家祠堂修建完毕,了却自己衣锦还乡的愿望,当时杜家祠堂修建完毕时,成为上海滩的超级新闻。

各类报纸争相报道,国外报纸也有报道,除了成为上海的头条新闻,当时军政界各种大佬都送来牌匾,大概是章太炎的那篇文章。

于是这些大佬们送的牌匾是这样写的:

俎豆千秋——前北京国民政府大总统曹锟贺。

望出晋昌——前北京国民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贺。

源远流长——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贺。

东方望族——法国驻沪领事馆领事甘格林贺。

章太炎也送了一块牌匾叫做“武库世家”,挺有意思的,这个武库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是指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杜预,这个人非常厉害,文庙和武庙都祭祀得有他。

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有个外号叫“杜武库”,这个武库原来是指盛放武器军事装备的仓库,后来被引申为人博学多才,章太炎送牌匾“武库遗灵”。

不用多想,自然是在为了烘托杜月笙的家世背景了,反正因为章太炎为杜月笙做的这些事,当时还让章太炎饱受讥笑,说他晚节不保。

虽然章太炎为杜月笙修的家谱基本上是假的,当不得真,但是也侧面反映杜月笙会做人,连章太炎这种桀骜不驯的人都愿意为他背书。

可见杜月笙的人格魅力还是不错的,其实杜月笙做人的诀窍无非是就是六个字,“人面,情面,场面”,正因为有这六字诀窍,杜月笙会做人,懂得维护对方的面子和利益。

所以才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混出头来,可以说深谙交际之道。


围炉谈史


杜月笙跟别的青帮大佬不一样,起码在为人处事和外表这一块,就与众不同。杜月笙的识人之道不是一般人能比拟的,他洞悉人心的本领可以说无人能及。上至达官贵人、商政大员,下至黎民百姓、江湖之人,只要杜月笙觉得你这个人行,无论贫穷富贵、出身卑微,杜月笙都一视同仁。

特别是对杜月笙有人恩的人,杜月笙是绝对不会忘记的,发迹之后第一时间就要报答的。杜月笙有钱了,首先想到的是曾经的那帮穷哥们。杜月笙做人有三碗面必须吃好,那就是“人面”、“情面”、“场面”。他经常告诫别人说“做人不怕被别人利用,别人利用你证明你还有用。”,“人可以不识字,但不可以不识人。”杜月笙只做“雪中送炭”的事,“锦上添花”的事从来不做。他非常清楚,别人在最苦最困难,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出现了,这才能体现出来你对他的价值,才能够让人家记住你。

杜月笙乐于助人,但很多时候都是不求回报的。杜月笙借出去的钱从来不去讨债,他知道借钱的人手头宽裕了一定会还的,不还证明人家还不富裕。所以杜月笙从来不要账,以至于到死,临终之前还将自己所有的借条令人全部烧毁,并且告诫其子女不许任何人去讨债。杜月笙的大度,真的是别的黑帮大佬所不及的。因此,杜月笙也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一些江湖志士。

民国文坛第一大佬章太炎请杜月笙办事,杜月笙在不认识的情况下,二话没说就给摆平了。而且办完事还亲自登门拜访大师章太炎,杜月笙给人家办事,还有登门去答谢人家,他这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呢?

其实杜月笙早就想结识像章太炎这样的文人墨客,别看杜月笙是玩黑道的,可是他与其它黑道老大不一样,杜月笙经常是长衫装扮,手拿一把折扇,显然杜月笙不是读书人,硬要摆出一副文人的架势。杜月笙想的是我虽然是青帮大佬,可是我要让人瞧得起我杜月笙,我要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一改往日黑帮老大别人见了都害怕,望而生畏的那种感觉。

别的黑帮老大在公共场合一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杜月笙是长袍加身。所以杜月笙当初为了这身行头,费劲了心事也要巴结那些文人墨客。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杜月笙是在给自己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文人形象。

所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成了杜月笙想结识的人,可是苦于拜见无门,杜月笙总不能冒冒失失的前去拜访人家吧!毕竟自己在社会上也是有名气和地位的人。怎么说也得找个合适的机会和理由,就在杜月笙为这事犯愁的时候,人家章太炎派人来求他办事来了,真是天上掉馅饼,就这样杜月笙派人帮章太炎摆平了事端之后,立马就递了帖子,章太炎求人办事在先,人家要登门拜访在后。不见杜月笙不妥,人家刚给自己办完事,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所以没办法,章太炎只好接见了杜月笙。


后来二人不仅成了朋友,而且章太炎还给杜月笙改了名字,杜月笙还没少救济这个章太炎,你想啊,一个文人墨客能有多少钱,所以章太炎生活的很节俭。人情这东西都是彼此相互的,人无完人,取长补短很重要。你杜月笙在有钱,也是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货色,所以他结识章太炎也是明智之举。

杜月笙能亲自上门感谢章太炎,一句话,他就是为了包装自己。


任驰赢天下


章太炎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国学大师,同时也是狂热的革命党人,是反清组织光复会的主要骨干。章太炎是个狂傲且自视清高的人,普天之下没有他不敢骂的。对于杜月笙这样的大流氓头目章太炎本来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因为一件事,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关系,也改变了章太炎对杜月笙的看法。

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法租界惹上了一桩房产官司,对方有权有势不好惹,于是就求助于叔叔章太炎,但是当时章太炎人在苏州,鞭长莫及。在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提醒他可以找上海的杜先生帮忙。

对于杜月笙,章太炎是有所耳闻的,但是俩人从来没有交集,更何况章太炎也看不起杜月笙,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大混混,粗野之人。不过最后章太炎还是给杜月笙修书一封,提出了帮忙的请求。对于杜月笙来说,这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原来杜月笙正有意结交这位当时闻名全国的大师,大文化人。

杜月笙出身于高桥镇的小瘪三,这种出身是他一辈子也无法改变的,也正是他这种出身,让很多人表面上对她恭恭敬敬,私下里避而远之。杜月笙为了彻底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就开始改变,首先是穿着打扮,常年一身长衫,无论多热也不会解扣子,平生最喜欢的就是别人叫他一生“杜先生”。其次就是有意结交文化界人士,努力进入上层社会,改变自己的交际圈。

接到章太炎的书信后,杜月笙打了几个电话就把事情摆平了,然后有亲自到苏州拜见章太炎。一番交谈后章太炎发现真实的杜月笙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眼前的杜月笙是一个冰冰有礼,非常儒雅的人。章太炎就亲自给杜月笙改了名字,叫杜镛,名月笙。

临走的时候,杜月笙悄悄的在茶杯下压了一张2000元的银票,此后每月按时给章太炎一笔生活费,算是彻底征服了章太炎。

其实,章太炎所求的事对杜月笙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杜月笙很快就摆平了。那么杜月笙为什么要亲自上门拜见章太炎呢?这里面就体现出了杜月笙的人生智慧。

善于借势,抓住机会主动出击

大家都知道杜月笙是青帮大佬,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杜月笙的一生几乎没有亲自动手参与过打架斗狠,杜月笙能从底层小混混爬到帮会大佬是位置,靠的是脑子!靠的是冷静分析,靠的是分析人心,靠的是借势出击。

当年杜月笙还是在黄金荣的府里当小跟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黄金荣私下里贩卖的烟土被人给截了,整整一麻袋的烟土,价值不菲。当时正值深夜,黄金荣不在家,家里的保镖都被黄金荣给带出去了,没有几个武把式在家。黄金荣的夫人林桂生正发愁,杜月笙主动提出来:“让我去试试吧”。

林桂生瞅了瞅瘦弱的杜月笙,说:“月生,你行吗?”。杜月笙坚定的说“桂生姐,给我一把枪,我自己去”。为了不耽误时间,林桂生决定让杜月笙试一试。

其实,杜月笙是经过冷静分析的,当时正值深夜,上海城门已关,截土的人也肯定不敢在法租界待,法租界是黄金荣的地盘,一定是往英租界跑。于是,杜月笙叫上黄包车就朝英法租界的边界跑去。最后成功的把人和烟土带了回来。立下了大功,从此进入了林桂生的法眼。

这次也是,杜月笙知道这又是一次机遇,章太炎所求的事情虽小,但是杜月笙却不敢慢待,因为这是一次绝佳的交友机会,所以杜月笙才会非常热情的从上海跑到苏州,来给章太炎详细述说办事的经过。

1931年,杜月笙在高桥老家的杜氏祠堂落成,民国政要、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纷纷给杜月笙祝贺,中间不乏宋子文、孔祥熙等民国权贵,也有黎元洪、徐世昌等前大总统,章太炎也特意为杜月笙写了一篇《高桥杜氏祠堂记》,大书美言,让杜月笙倍儿有面子。

善于做人,揣摩人心化解尴尬

前面我们说过,杜月笙善于分析人心,江湖中流传着杜月笙靠着一包凉菜,一张嘴,说服了一个叛变的帮派兄弟自断一指。这次同样,杜月笙是动了心思的。他知道章太炎这个人非常的“刚”,即便是自己帮了他的忙,他也不会对自己说个谢字。如果自己只是在幕后帮忙,而不主动走到前台,那么章太炎就会说自己摆谱,架子大,自己出力不讨好。

根据杜月笙“三碗面”的人生哲理,这种场面上的事是一定要亲自去做的,这样才能赢得章太炎的情面,才会真正的成为自己的朋友。

所以说杜月笙能够成为上海滩的大佬,无论多大的事对杜月笙来说都是闲话一句,这种人缘不是一天两天修炼出来的。


历史百小生


章太炎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满腹经纶、博学多才,许多名人都不入他的法眼。比如袁世凯想结交他,却被他连损带讽刺拒绝了,气得袁大总统骂他是“章疯子”。

像章太炎这样的文人都有一种孤傲的性格,常人很难和他相处。然而杜月笙却是个例外,杜月笙和章太炎是莫逆之交,这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杜月笙没有文化,靠打打杀杀起家,属于黑社会上的大佬,章太炎和杜月笙的身份根本不搭,他俩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呢?

说起来还是杜月笙会做人,老杜虽然是旧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大亨,有钱有势后却一直想洗白自己黑社会的身份,平时总是穿着长衫,手拿折扇装出一副斯斯文文的样子。

杜月笙此时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和文人结交,这样能显得自己不同凡响,不同于过去的痞子流氓。就在这当儿,章太炎有求于他找上了门。

原来章太炎的侄子出事了。事情是这样的,章的侄子在上海有一处房产,由于地理位置好,被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看中,商人想买下这块地,但章太炎的侄子说什么也不卖,开发商为了尽快完工,找了一些地痞流氓威胁章的侄子,“不卖打断你的双腿!”

万般无奈之下,侄子找到了叔叔把事情讲了一遍。章太炎一听说“这事好办,咱们告他去”。

然而章太炎太天真了,不良开发商早已行贿了法官。官司一直拖着,侄子也不能住回自己的房子。这可怎么办呢?章太炎在旁人的指点下,这才找到了杜月笙。

杜月笙早就想结交章太炎,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这正是瞌睡时有人送上来了枕头。杜月笙向章太炎打包票说“这事儿你就别管了,过两天我给先生回信”。

末了杜月笙忙不迭地摆开宴席,热情款待章太炎,这让章太炎受宠若惊,心想自己求人办事,没带礼物,反而要人家要请自己一顿,心中着实过意不去。

过了五天后,侄子告诉章太炎“事儿摆平了”。开发商向他赔礼道歉并赔偿了损失,那些地痞流氓提着礼物看了他并赔了一千块大洋。

原来杜月笙命他的手下教训了地痞流氓一顿,然后利用自己的人脉为开发商重新选了一块好地,最后落得皆大欢喜。

章太炎听了侄子叙述,顿时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在侄子面前腰杆也挺直了。

就在章太炎打算提上礼物去感谢杜月笙时,杜月笙却登门拜访,这让章太炎感叹不已,心想“杜月笙是一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章太炎这次说什么也要宴请杜月笙一次,盛情难却,杜月笙只好说道“恭敬不如从命”,说罢二人哈哈大笑落座。

席间,章太炎得知杜月笙当时叫“杜月生”,章太炎说这个名字有点土,“杜先生我给你改一下名如何?”

杜月笙拱手道:“但请先生赐名”。

章太炎思索了一会道:“杜先生不如改名“杜镛”,字“月笙”。章太炎接着向他解释道:《周礼》谓“东方之乐谓笙,笙者生也;西方之乐为镛,镛者功也,故取名为镛,字月笙。

杜月笙一听杜镛这名字挺文雅,从那以后,他把“杜月生”改为了“杜月笙”。

二人酒足饭饱,杜月笙临走时,他把两千元的银票偷偷压在了章太炎的书桌上。亲们看到了吧,杜月笙就是这么会做人。

在旧上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如果亲们想深入了解杜月笙的江湖人生,我给大家推荐《杜月笙全传》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值得拥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