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导读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来源对理想的坚持。此时辛弃疾已是66岁的花甲老人,

显然没有当年“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少年热血,但他的内心依然满藏着“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火种,风一吹,就可以再次燃烧。诚如“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大风起,云飞扬。南宋朝廷在沉寂多年,又有了恢复北伐的意图。然而,主持和推动这件事的却是另一个意外的人物,并且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一文中,笔者已经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曾经的梦想似乎又在向他招手,“功名祗向马上取”的机会来了,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却是唯一的机会。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一场梦

开禧二年,沉寂了四十多年,南宋王朝终于再次北伐,向金国宣战。自开战以来,宋一直是输多赢少,这次的“宣战”称为:天意昭昭、人心顺应,没有不伸张的真理;没有不能报的仇恨。这不是迫不得已,而是实属当然。

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朕丕承万世之基,追述三朝之志。蠢(chǔn)兹逆虏,犹托要盟,朘(juān)生灵之资,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谓之当然。——《续编资治通鉴》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宋宁宗(赵扩)

然而,当烽火在淮河沿线燃起的时候,唯独少了辛弃疾的身影。他不在战场,却在千里之外的大后方——江西铅山县,这当然不是辛弃疾的主动放弃,而是遭到了弹劾。之后辛弃疾担任镇江知府,哀叹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北固亭

“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词人辛弃疾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写词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词人借孙仲谋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称霸江东的事迹,表达对孙权的无限佩服。同样在《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影视孙仲谋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辛弃疾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表达三层意思:

  1. 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仅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
  2. 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溢于言表。
  3. 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刘裕

三层意思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而如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在异地的辛弃疾建议此次出兵应慎重。但还没有调任隆兴知府,又被弹劾撤职。为什么突然之间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起用我出师北伐,为何既弹劾又撤职?诚如在词中表达一样:此次出兵应慎重,辛弃疾和韩侂胄(tuō zhòu)北伐问题上的分歧衍生了辛弃疾一系列弹劾。

欲加之罪·摆弄的棋子

韩侂胄(tuō zhòu)一味禁道学,自然和士大夫的辛弃疾水火互不相容,但当韩侂胄向写辛弃疾伸过北伐的橄榄枝时,辛弃疾不仅欣然接受,而且赞美韩侂胄的祖先韩琦及韩侂胄为宋朝立下的汗马功劳。

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直使长江如带,依前是、赵须韩。伴皇家快乐,长在玉津边。只在南园。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这首词不免有阿谀奉承之意,但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讨伐金国,恢复中原的抱负。为了实现这个抱负,甘愿抛弃个人恩怨,甘愿受世俗的鄙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立场的分歧,辛弃疾还是遭到弹劾,这个弹劾非常的“巧合”,看似非常巧合,其实有意而为之。

  • 时间巧

北伐伊始,辛弃疾根据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认为北伐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尽管他也急于收复中原,在“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的对比中: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所以收复失土,刻不容缓。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汉书·五行志中之下》:“遂要崤阸,以败秦师,匹马觭轮无反者,操之急也。”但是对于急于建盖世功业的韩侂胄来说,此战势在必行。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辛弃疾和韩侂胄在北伐问题的立场是不一致,你辛弃疾既然不听我韩侂胄,我可以起用你,也可以再次打到你,所以在北伐付诸实践的关键时刻,辛弃疾调离镇江这样的军事要塞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 明摆着。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 罪名巧

弹劾的罪名是:“好色、贪财、淫刑、聚敛”,我们逐一分析。

  1. 好色: 对于辛弃疾好不好色,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加以佐证。古代妻妾成群,还有侍女,对于他这个级别的官员,也实属一件平常事。但是如今60多岁,满身是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对于这个罪名有点奇怪。
  2. 贪财、聚敛:辛弃疾居所“稼轩”有房屋百间,另外还有楼台、庭院、湖泊,说是私人庄园毫不为过。

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

大儒朱熹见多识广,当他看到辛弃疾的宅子后,震惊不已,感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豪宅,可见辛弃疾的居所非同一般的豪奢。注意一点:辛弃疾南归后,历任江阴军签判、广德军通判、司农寺主簿、仓部郎中,后来更是做到湖北安抚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尤其安抚使一职主管一路军政,在当时算得上“封疆大吏”。可见辛弃疾位尊权重一时,应该有能力修建豪宅。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3.淫刑

宋代随着种茶、制茶经济的发展,饮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官府通过茶叶专卖制度对茶农与茶商的剥削日益加强,淳熙二年(1175)四月,湖北茶农、茶贩在赖文政领导下,正式举起义旗,公开与官府进行殊死的战斗。七月,朝廷任用辛弃疾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进行镇压。辛弃疾派出敢死劲旅,深入山区搜捕,起义军在军事上陷于被动,伤亡较大,军心动摇。辛弃疾乘机派人到义军中进行劝降,很快把赖文政诱骗到江州,加以杀害,平定了这次起义。注意这是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当时35岁,摆明了就是翻旧账,而且对于这件事情一直是个疑案,到底死的是不是赖文政,有待考证。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总之这些罪名,辛弃疾太熟悉了,无数次的弹劾不就是这些罪名吗?而这一回的弹劾笔者认为是出于韩侂胄的授意,对辛弃疾进行的一番诬陷。我们从辛弃疾的一首词中能得到些许答案。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江头日日打头风”说辛弃疾这次回家是坐船,而江上天天刮逆风。实则暗示他自己的处境不顺利。“憔悴归来邴曼容”还是借用汉代邴曼容表达自己清正廉洁,不愿为官;从这首词也可以看到弹劾辛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这些罪名实属无稽之谈,“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还不至于沦落到自己夸自己的地步。

“琅邪邴汉亦以清行徵用,至京兆尹,后为太中大夫。……汉兄子曼容,亦养志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六百石是汉代官吏俸禄的一个等级,职务约为中下级小官),辄自免去。——《汉书.两龚传》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郑国把没有琢磨的玉称为“璞”,周国人把没有风干的老鼠称为“朴”,有一个周国人拿着“朴”到郑国的商人那儿问,要买“朴”吗?郑国的商人说,要啊,这个周国人拿出了他的“朴”,郑国人一看,这个“朴”是老鼠,不是自己要的“璞”。叶公好龙太熟了,笔者不再做解释。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璞过郑贾曰:‘欲买朴乎?” 郑贾曰: ‘欲之’ 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战国策·秦策三》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郑贾求鼠

辛弃疾借典把韩侂胄比作郑国的商人和叶公,讽刺南宋朝廷所需未必是真正的人才,而是以他们的标准框定的“人才” 。

征战无数、杀人无数,最后的起用充当别人的棋子

可怜白发生

不管弹劾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于这个马上征战一生的将军来说,完全不用在意。辛弃疾一生得到很多,失去很多,但理想始终未丢弃。但令人叹息的事实是:在北伐开始的时候,他却不得不置身事外,在远离前线的地方无奈的扮演一个观众的角色,成立别人政治摆弄的棋子。他这次复出,只是为自己的理想做了最后一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当初朝廷的檄文气势磅礴,声言复仇大义。但战争的胜利还是要靠实力,正如辛弃疾预料一样,北伐也相继失利,再次屈辱求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