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我当时最大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定会把美苏两国的战争机器咂得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流露出了自己的英雄梦,到了《让子弹飞》,他总算能在电影里当一回真英雄了。

《让子弹飞》是由姜文执导,马珂为制片人,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等主演的动作影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上映。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影片讲述了由姜文所饰演的张牧之与周润发所饰演的黄四郎,在鹅城斗智斗勇的故事。

由于电影引发了现象级热议,本来是一个清晰明了的故事,却被观众的各种脑洞分析搞得扑朔迷离。

其中,最大的一个争议莫过于结局,那就是张麻子真的赢了黄四郎吗?

如果要全面分析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张麻子进鹅城的那天开始说起。

张麻子,原名张牧之,曾是一名军人,也曾经为“革命”战斗过,但是最终却败给了现实,所以,他选择了落草;当然,并不是那种活不下去不得已才选择的落草,恰恰相反,他能在这个时代很好的活下去,他读过书,当过兵,又有文化又有武艺,可以说文武双全,这样的人,他到那里都会吃香。但是,张牧之他不喜欢“跪着”挣钱,他喜欢站着把钱挣了!所以,他才选择了落草为寇。

那为什么一个强盗又即兴地想要当官?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姜文将张牧之设定得非常清楚。

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赚钱!

一是为了给老六挣钱留学,二是要养活跟着自己的一众兄弟。

不过根据黄四郎的描述,张牧之在南方抢劫了刘都统的鸦片,理应是赚了不少钱,不要说送老六去留学,就是一帮兄弟都去,那也没问题的。

他完全没必要这么费劲的当官赚钱,这是沦为师爷的马邦德和观众一时之间没法想明白的问题。

而当张牧之自揭身份之后,他缺钱是情有可原的。

张牧之曾跟随松坡将军,松坡将军原型就是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蔡锷。

他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蔡锷

不幸的是蔡锷将军身患喉癌,而且非常严重,在前往日本求医后不幸病逝。

而失去了明主的张牧之最终选择了落草为寇,从一名义士变成了一名麻匪。

但张牧之身上还是存有正义的,他与那些剥削百姓的军阀、土匪不同,想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好汉,但他的一个人力量是无法正面对抗的,只能躲在山里“打游击”。

如此一来,他就算真的劫走了鸦片,也只会像林则徐一样,将鸦片烧毁,而不是卖掉挣钱,任由鸦片祸害人民。

在进到鹅城当县长后,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他渴望社会平等,他在就任鹅城的时候,就重复了3遍“公平”这个词!

“老子从来就没想刮穷鬼的钱。”一句台词就暴露出他劫富济贫的“本性”。

所以张牧之,是个“穷人”,是个义士,是个理想主义者。

《让子弹飞》故事背景是一个军阀混战,世道不公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生存,想要往上爬,就必须遵循各种潜规则。

马邦德深谙世道,他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他的妻子,那位妓女出身的县长夫人一样,“只要当县长夫人,县长是谁无所谓。”

身处乱世,他这种人反倒能活得逍遥。

张牧之就不同了,他不屑于和黄四郎那种的人勾结,很多事都只能逆流而上。

“我就是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张牧之他不喜欢“跪着”挣钱,他喜欢站着,然后把钱挣了,所以,他才会跟黄四郎过不去!为什么?因为黄四郎侮辱了他,要让他“跪着”挣钱!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他不仅要挣钱,他还要有尊严地挣。他渴望社会平等,他来鹅城的目的,并不是黄四郎想的那样,单纯地来捞钱。恰恰相反,他是来实现他的理想!

但在后来,张牧之的心态发生了转变。

第一个转折点,凉粉事件。

他的义子小六,死在了黄四郎一个简单的阴谋下!

这个阴谋很简单,可以说一眼就能看穿。

但是,却给张牧之抛出了一个问题,他一直追求的公平,或者说理想,究竟能不能实现?

就任前大喊的三声公平,成了笑话。

于是在“赚钱”这个原有的目标上,又多了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报仇”!

马邦德却是单纯地为了赚钱,在“鸿门宴”上,黄四郎说他是一个很会“装糊涂”的人。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意思就是说他识时务,懂得委屈求全,相反,张牧之就说自己天生不会装糊涂,有些事在他眼里,不对就是不对,他不会装作不知道对错,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

三位主角其实是乱世之中三种人的各自代表。

黄四郎是枭雄,张牧之是英雄,而马邦德则是奸雄。

在临走之前,马邦德说他骗了张牧之两件事,但没说出来。

第一件,没什么争议,马邦德出卖了老二。张牧之派老二出城的时候马邦德刚好在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伏笔。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第二件事可能性就比较多了,有人说他私生子是假的,那只是想要设套,骗张牧之的钻石。不过在得知私生子被杀后,他却情绪失控了,如果是假的应该不会如此;也有人说他知道老三已经倒戈,但后来老三在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帮张牧之,而且只是没说出来的事,又怎么能说是骗呢?

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可能,和刘嘉玲饰演的县长夫人有关。

“暗杀事件”发生后的一句台词其实暗藏玄机。

“我说我当不了县长,你非花钱买这个官。”

马邦德之前一直声称自己是花钱买官的老手,现在怎么又说自己当不了县长了呢?

因为他根本没当过买过官!鹅城其实是他的第一任县长!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张牧之深知马邦德的话90%以上都是谎言,这位师爷就是个标准的墙头草,但他们却仍然建立起了一段特殊的友谊。

马邦德的墙头草行为,在强调道德的今天,当然为人所不齿,但是如果换到了乱世,那么他这种行为就可以被人理解,当然,理解是理解,去模仿他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是马邦德的悲剧,更是旧社会的悲剧。

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不断激发着张牧之心中的信念,而随着和黄四郎斗争的升级,他当县长的最初目的也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是为了“赚钱”,然后是在鹅城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他发现钱不是那么好赚的,而且理想也不是那么好实现的,那他干脆就先扳倒黄四郎,然后解放鹅城。

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张牧之赢了,故事的曲线得到完整。

如果输了,电影就是一出黑色悲剧。

关键在于,姜文是想拍一部比较纯粹的正邪对抗的电影,还是想玩“阴”的,把张牧之塑造成彻头彻底的悲剧。

《让子弹飞》是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票房失败后“赌气”拍的,他就是想让多数人能看懂。

既然他给张牧之设计了一个详细的角色曲线,从纯粹为了赚钱当县长,再逐渐被挖出内心的真实渴望,那到最后就是要让他实现这个渴望。

如果是悲剧,那他一开始就是想要实现理想,而不是单纯的赚钱。

他从最初的信心满满,到最后意识到现实的残酷,那才是悲剧该有的故事曲线。

黄四郎在最后意识到自己变成了替身,那已经充分说明他替身这张牌已经没了。也许他确实找过老三和花姐,想要收买,所以他们俩才回来晚了,不是看不住替身,而是一番心理挣扎之后,选择站在了张牧之这边。

大概是出于内疚,老三最后决定离开张牧之。

不用想太复杂,张牧之肯定是打败了黄四郎。

只不过他的胜利是用沉痛的代价换来的。

张牧之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这其实是他心中信念的体现。

黄四郎代表着恶势力,代表着这世道的不公,而张牧之是希望世界上不会再有黄四郎这种人,老百姓就不会受到欺压,天下便可以太平。

《让子弹飞》用张麻子的胜利告诉观众,正义是可以实现的,邪终究不能压正!

可是,影片的片尾黄四郎在火车上的身影是什么回事?如果不是姜文“别有用心”,又怎么会有这个片段?

其实,我们应该先考虑的不是黄四郎究竟有没有死,而是姜文为什么要在片尾安排这个镜头。

结局忽然来“黄四郎复活”这么一出,很多人表示看不懂,那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幕?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其实,有很多解读都已经说明了,那只是一种影射。

老三他们拿到了委任状,到上海浦东去上任当县长,可他们不像张牧之一样,存有正义之心,钱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张牧之和众人的分离是必然的。

黄四郎被打败了,老三他们却成为了下一个黄四郎。

前去屠龙的勇士,最终却还是变成了龙。

见到黄四郎“影子”的张牧之最终还是跟上了前往浦东的火车,他相信,他能赢一次,就能赢第二次,最后一幕是正义紧随邪恶的一种愿景。

邪恶永远不能嚣张,因为正义就在其身后追逐着。

和黄四郎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张牧之的使命将还在继续。

看完电影,回过头来思考,究竟片中究竟是谁代表了谁,在折射什么,其实都太明显了,对于聪明的人来说,一眼就能看穿,根本就不用讨论,也不用过多的解读。

《让子弹飞》:深度解析,张麻子究竟有没有战胜黄四郎

让子弹飞剧照

只是,知道了又怎么样,不知道又怎么样?

润之先生曾有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历史的长河在人的面前,看起来是让你做出选择,但实际上,面对一道道翻腾的洪流,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其中的浪花还是船?究竟是做出选择还是被选择?

看到最后心里其实挺难受,张麻子似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却又好像没实现,看着弟兄们准备去上海的兴奋样儿,他们好像忘了老二和小六。

从过程来看,兄弟们齐心协力,战胜邪恶;从结果来看,兄弟们各怀鬼胎,最终分道扬镳。

他似乎在鹅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却失去了所有的兄弟……

当人们只看到鹅城的风云变化时,我最欣赏的,却是张牧之最后凝望着天空的眼神。

看着天空中飞旋的雄鹰,落寞也好,失望也罢,只有他一个人看到了理想,也只有他一个人在孤独的追求着。

或许,他只能在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纵马扬鞭于阡陌戈壁之上,念着润之先生的另一句诗词: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