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难道他能预知他是蜀汉最后的皇帝?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这个说明刘禅对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做皇帝是不行的但是情商是有滴,


老余侃大山


为什么蜀汉刘禅自称“后主”?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提问者是在哪里看到刘禅“自称后主”的?包括南北朝时期的那位陈后主陈叔宝,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个“后主”们从来都不是“自称”!这和中国古代皇帝的庙谥有些类似,现而今电视剧里一口一个什么“参见太宗皇帝”“我孝庄”的,哥也是醉了、醉透了……

刘禅“后主”之称的出处

中国古代的亡国皇帝除了像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那样被取代自己的正统王朝追上谥号“献”“元”者之外,绝大多数是没有庙谥的,即便是被本朝的流亡政权追上庙谥,一般情况下也都是不作数的,至少在官修正史之中是不被认可的。如明王朝的景泰帝朱祁钰,他的庙号代宗是南明政权所上,清王朝并不认可,在清王朝编纂的官修正史《明史》之中自然也不被采纳。建文帝朱允炆的谥号“恭闵惠皇帝”是清王朝自己给的,《明史》必须认账。但南明政权给建文帝上的庙谥“惠宗让皇帝”同样是不作数的!

刘禅是亡国皇帝,在降魏之后,被彼时曹魏政权的权臣司马昭(晋文帝)封为了安乐县公。直到去世,刘禅的身份一直都是安乐县公,死后谥“思”,故又称“安乐思公”。但晋王朝在编纂《三国志》(最初三家实际上是分开编纂的,宋王朝将《魏书》《蜀书》《吴书》合并为了后来的《三国志》)时却遇到了麻烦,刘禅毕竟曾经是三分天下占其一的皇帝,总不能用“安乐思公”这个称呼吧?于是,在《三国志·蜀书》中,刘禅被陈寿(实际上是晋王朝官方)定名为了“后主”,与之相对应的“先主”则是蜀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刘备。

刘备父子为何被称为“先主”“后主”

或许有人要说了,刘禅是亡国之君、没有帝王庙谥,用“后主”称呼也就罢了。可刘备是有谥号“昭烈皇帝”的,为何只称“先主”而不称“昭烈皇帝”呢?这还要从曹魏末期的那次“禅让说起”。

虽然司马昭彻底架空了魏元帝,但他与魏元帝的先祖曹孟德一样,到死也没有做皇帝。司马昭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兼接班人司马炎学着当初魏文帝曹丕对汉献帝那样、玩了一出“禅让”的游戏。而这,也是晋王啊正统性的唯一来源!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源自汉献帝的“禅让”、晋王朝的正统性来自魏元帝的禅让。换言之,晋王朝必须认曹魏政权为正统,否定了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晋王朝自身便成了“三无王朝”!

众所周知,《三国志》成书于晋王朝灭孙吴政权之后,天下归晋。为了强调自身的正统性,晋王朝将曹魏政权视为了正统王朝。虽然认可了蜀汉政权与孙吴政权是事实上的独立政权地位,但对他们的定位只是地方割据政权。换言之,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只能算作是曹魏政权大框架下的地方割据政权,天下只有一家真皇帝,那就是曹魏政权的皇帝!因此,陈寿在编纂《三国志》时秉承了晋王朝统治阶层的这一理念,将曹魏政权视为了正统王朝。

于是,奇特的现象出现了,《三国志》虽然分为了《魏书》《蜀书》《吴书》,但却只有《魏书》中存在帝王纪,如曹孟德的武帝纪。《蜀书》《吴书》中只有列传、没有帝王纪!换言之,晋王朝将蜀、吴置于了“臣”的地位之上,列传历来都是史籍中臣的专属。既然晋王朝只承认曹魏政权的皇帝为皇帝,那么《三国志》中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的皇帝自然是不能使用帝王纪的。可他们毕竟也是皇帝,正所谓“为尊者讳”、总不能直呼姓名吧?最终,晋王朝和陈寿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蜀汉政权和孙吴政权的皇帝称为“主”,既体现了他们“人主”的地位、又没有“僭越”为皇帝……也算是一片苦心了。

对曾经的主子、蜀汉政权的皇帝,陈寿还算是客气的,将刘备与刘禅分开列传,刘备的称为《先主传》、刘禅的称为《后主传》,所谓“先主”“后主”就是这么来的。对于孙吴政权,陈寿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只给吴大帝孙权单立了《吴主传》,孙吴政权的其他皇帝被一股脑儿纳入了《三嗣主传》!

综上所述,刘禅生前从来就没有自称过“后主”,也没有人这么称呼他!在蜀汉政权灭亡之前,他就是皇帝;在蜀汉政权灭亡之后,他是曹魏政权、晋王朝的安乐县公;死后刘禅也依然是晋王朝的安乐思公!所谓“先主”“后主”只是晋王朝编纂《三国志》时给刘备、刘禅“量身定制”的新称呼。说白了,就是晋王朝为了维护自身正统地位作出的“技术处理”。提问者的历史知识也真是!唉,啥也不说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曾记得被封神的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飞来大大的“蜀”字号大旗,不得不说,这个错误太明显,蜀汉以大汉正统自居,从来没自称过“蜀”,是常识性错误。


同理,刘禅也从未自称“后主”,也是常识性错误。

对“后主”的称谓来自《三国志》,我们都知道,这部史书是由蜀汉旧臣陈寿写的。

蜀汉一共就两个皇帝,刘备在征东吴时惨败,病死在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刘禅即位后还没死,蜀汉便被司马氏灭掉了,所以就算后来刘禅死了,也不可能给他上皇帝的谥号。


而就算是有帝号的刘备,在《三国志》也只在他驾崩时提到了一次,剩下的都是以“先主”称呼,究其原因,还是和作者陈寿当时的境遇有关。

陈寿在蜀汉时做过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实打实的在刘备、刘禅手下效力,所以称一声“先主”是无可厚非的。

但不能称皇帝的原因是因为,蜀汉灭亡后,陈寿又在晋朝担任过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就在这个时期,他写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

物是人非,写书的时候天下的皇帝已经是司马氏,司马氏是从魏承袭的大统,自然只承认魏是正朔,所以刘备的蜀汉,在晋朝看来,是不被承认的伪朝,因此陈寿再在《三国志》称呼刘备皇帝显然是不合适的。

也就是说,称一声“先主”,是陈寿对蜀汉与刘备当时的情况下最大的尊重了。

既然有“先主”刘备,反正蜀汉也没第三个皇帝,这个刘禅自然也就被写为“后主”了。


明离子


这个问题让人首先看了感觉有些不知所云,但再品就会忍俊不禁。我们接下来就不妨来讨论一下关于刘禅的“刘后主”这个称号的问题。

其实这可能便是电视剧带给我们的谬误了,刘禅是绝对不会称自己为刘后主的,因为后主这个称号是在他去世以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的称呼,此时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三国志》又以曹魏为正统,所以在书中自然不可能将刘禅称作皇帝,便给了刘后主这个名号。


这就像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行军打仗的旗号上写着“蜀”、《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孝庄太后自称孝庄一样,这都是在文学作品的改编成电视剧时出现了纰漏,但是却很容易让人相信不疑。

文学与历史之间,终究是存在着真实性的差距的。

刘禅作为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在位四十余年,最终虽然举国投降,但是还是得到一个善终。我们许多人都认为刘禅这个人很蠢,因为在他身上发生了乐不思蜀的典故。但是实际想一下,其实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如果一个亡国之君在敌国都城不停的思念着自己的国都,那么在当权者看来便是有东山再起的想法。这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如果这般的话势必要给其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以刘禅即使真的是很思念蜀汉,但也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流露,因为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不能有一点点的大意。

刘禅的一生无疑是过得非常舒服的,前边儿有父亲刘备打下的江山,自己又做了几十年的皇帝,亡国之后又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过完了下半生,也算是成功人士的代表人物。

至于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等这些不好的名声,对于身家性命来说,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

我是萌之帆,热爱文化的小青年。


萌之帆


问得好啊。

刘备还是先主呢,也自称过先主。

在《三国志平话》里,所有的人都管刘备叫先主,搞得你觉得很奇怪,难道他们都是在跟一个死人说话。

因为三国志平话是平话,是说书人讲述的,说书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历史一知半解,剩下的全靠自己发挥了,看到三国志上把刘备叫先主,也就叫先主了,完全不知道这是后来写历史的人对他的称呼。

反过来再说后主,同样也是历史上的称呼。他没有自称过。

如果你见到过这么自称,那一定是搞笑的故事。


锦翼


这有什么?孝庄都能自称“我孝庄”,凭什么刘禅不能自称“我蜀后主”?


南朝居士


刘禅没有自称后主,对于皇帝的称呼分为帝号、庙号,对于明清两代的皇帝,史学界有以年号称呼的惯例,比如康熙,驾崩后上尊号圣祖仁皇帝,按照帝号可以称呼他为清仁帝,按照庙号可以称他为清圣祖,但无一例外都是后人上的尊号。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

每个朝代灭亡后,下一个朝代编修前朝史书,都会以正统王朝为主题,晋脱胎于曹魏,自然以曹魏为正统,将蜀汉、东吴视为地方割据政权,对于两国之主自然也不会称为皇帝,蜀汉的国号是汉,《三国志》贬成《蜀志》,因为“汉”是前一个正统王朝的国号,刘备的帝号汉昭烈帝,这个帝号是他的儿子刘禅给的,但在《三国志》中,也将刘备称为蜀先主,相对的将刘禅称为蜀后主。

汉孝怀帝——刘禅

作为亡国之君,他的帝号是从哪里来的呢?五胡乱华时期匈奴左贤王刘渊割据并州建汉自立时,为宣称自己是汉朝的继承者,于是追尊汉朝历代皇帝,刘禅也被追尊为汉孝怀帝。


怀念夏天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简短得回答这个问题。

后主一词始出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曾在蜀汉为官,因此在编写《三国志·蜀书》的时候,就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后来人们将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

刘禅并未自称后主,这个称谓是史学家贡献的。

从刘禅开始,历史上将一个非统一王朝(割据政权)的末代君主约定俗成得称为“后主”,如:蜀汉后主刘禅、北齐后主高纬、陈后主陈叔宝、前蜀后主王衍、南唐后主李煜等。


悲伤的EVA


谥号是在人去世之后,后人根据其生平功过而给予的一种评价,因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于是便有了给谥号的做法,用一个简单的谥号来高度概括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而能够获得世人评价的,也一定是有身份的人,所以,古代的谥号只有死去的帝妃、诸侯和大臣才可以获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谥号,也是一个人尊贵的象征。

那么了解了谥号的概念,不难看出“后主”是个谥号,是在刘禅去世后,后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里给他的一个类似谥号的称呼,也就是评价,并非刘禅自称。其实大家都知道刘禅投降后,表现还不错,被西晋司马昭封为安乐公,死后也给了谥号“思”,史称汉思公。

再说明一下,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什么称刘禅为后主呢,因为陈寿乃是晋臣,晋来自于魏,因而《三国志》为曹魏为正统,虽然魏蜀吴三国的君主都自称皇帝,但以正统论,皇帝是天下独一无二,既然以曹魏为正统,蜀吴君主自然不能称之为皇帝,得换一个称呼。于是陈寿用来一个“主”字代替“皇帝”,比如陈寿就称呼孙权为吴主。至于为什么叫“后”主,那是因为蜀汉只有两个皇帝就终结了,“后主”也就是最后一个的意思。

综上所述,刘禅是不会自称“后主”的,后主的称呼只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刘禅的一个类似谥号的评价,由于影响力比较大,导致的一个错误印象。





历史小卒子


刘禅要是敢自称“后主”,我敢说他老爹刘备一定会给他托梦的!“我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恢复了汉朝江山(刘备自己肯定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才是正统,你这一自称后主,那不是打我的脸吗?”


(刘禅影视形象)

虽然当时魏蜀吴三国并立,但谁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皇帝,自然刘禅作为蜀汉政权的皇帝,他的自称肯定还是“朕”!

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通常称呼刘禅为后主呢?其实这个来源于陈寿撰写的《三国志》。早年陈寿曾在蜀汉为官,在蜀汉灭亡后,陈寿就来到了魏国做官,后来魏国被晋取代,并最终由西晋统一,也正是在西晋统一之后陈寿才开始编写《三国志》,最终历经十年艰辛,方完成这部史学巨著《三国志》。

既然是三国,那就自然涉及到正统问题了。所谓成王败寇,西晋是最后的赢家,自然西晋也就是正统了,那么西晋来自于曹魏,所以曹魏也是正统,而另外蜀汉和东吴就只能是割据政权了,那么他们的皇帝身份也就得不到认可了。

所以在编写《三国志·蜀书》的时候,蜀汉的两位“皇帝”都不能以皇帝的身份列入皇帝本纪,而只能以地方诸侯列入“传”中,而恰好蜀汉的统治者是两位,因此陈寿就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比如说刘备的传记就是《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而曹丕作为曹魏的统治者则记载为《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所以在历史上蜀汉和曹魏的地位并不是相等的!


(蜀主刘备画像)

而从刘禅以后,史学家就习惯将与刘禅经历相似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称为后主,比如说还有比较熟悉的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等等!

所以说,刘禅这个后主都是由后人称呼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称呼曹丕为魏文帝,司马炎为晋武帝,这都是死后给他们上的谥号,他们生前都不知道也不会这么称自己,而所谓的曹魏、北魏,北宋、南宋,这都是我们后人为了方便区分朝代在国号前面加的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刘禅不可能提前知道自己怎么被后人称呼,而且他自己也不可能这么称呼自己,因为这么称呼自己那不是自我贬低吗,刘禅不至于傻到那个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