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上朝故意将衣服反着穿,和珅告状却被罚款十万两,这是为什么?

刺猬七七




中国民间有很多君臣斗智的故事,其中,乾隆和刘墉、和珅之间发生的故事特别多。

这三个人,在民间故事里角色分明,乾隆自然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皇帝,而和珅则是奸滑无比的贪官,至于刘墉则是智慧的化身。

有这么一个故事,刘墉故意反穿衣服,和珅告状却被罚款十万两白银,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条路,让乾隆走得很困难



乾隆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锻炼,喜欢到处走动。有一天,乾隆带着和珅、刘墉,进行微服私访,向玉泉山走去。

玉泉山在哪里?玉泉山就在京城附近,是皇宫上下饮用水的水源地。按理来说,如果乾隆顺着拉水的官道走,应该没问题。但是,不走寻常路的乾隆走了小路,路是近多了,但路况很不好,于是,一路下来,乾隆感觉腰酸腿疼,哪都不得劲。

看到主子的样子,随行的和珅知道了问题的所在,于是献媚问道:“皇上,奴才认为去往玉泉山的小路应该修一下。”

“是的,修一下,我们可以常去走走。爱卿是个有心人啊,但那要花多少钱呢?”乾隆回应到。

“如果别人修一下,可能需要20万两白银,如果我亲自监管,十万两白银就够了。”和珅认真地说道。

听到这里,乾隆心中喜悦:“那好,你就亲自监管吧!”和珅领旨走了,刘墉看着和珅远去的背影慢慢地摇了摇头。

和珅的路修成了,乾隆称赞,和珅赚钱



和珅领旨下去了,开始安排人手去办事了。为了快速完成,然后快速领功,和珅让人把路面的浅层翻了一遍,然后表面撒上石子,看起来比以前平了很多。

乾隆不懂工程,在他看来,小路平整了很多。但聪明的刘墉知道,和珅就是整了个面子工程,路基没有重新调整,没有一层层夯实,一旦碰上下雨等,路面会逐渐出现不平的情况。

乾隆拿了十万两白银给了和珅,其实和珅只用了千八百两银子,剩下的当然进了和珅的口袋了。

这事刘墉看不下去了,于是下决定要让和珅吐出来。既然决定了,那就马上开始做。思前想后,刘墉想出了一个计策,什么计策呢?反穿官服。

刘墉反穿官服,和珅吐出十万两白银,又被罚款十万两白银



刘墉反穿官服上朝了,和珅一看到刘墉的样子,乐了,因为机会来了。于是,和珅恶人先告状,向乾隆告发“刘墉藐视朝堂”。乾隆仔细一看,可不是吗?于是,乾隆厉声质问刘墉:“好你个刘罗锅,尽敢反穿衣服上朝,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

刘罗锅回道:“皇上,和珅把路面浅层翻了一下,就得到了十万两白银,而所花费不过千八百两银子,我今天把衣服反穿了一下,我想虽然得不到十万两白银的奖赏,但奖赏我两三万两白银,应该没问题吧!”

听到这话,乾隆鼻子都快气歪了:“和珅,刘墉说的是真的吗?”这一问,和珅汗就下来了,但是还得硬着头皮回答:“禀皇上,这事我交给了手下人去办,我实在不知情。”

“好一个不知情,去,把十万两银子还回来,再罚你十万两白银,同时,安排人重新去修路。”乾隆说道。

和珅此时纵有一万个不愿意,也无济于事,只得上交罚款,自我认命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和珅修路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还是实诚些好,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人财两空,和珅就是例子。


蓝风破晓


刘墉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可以让一向爱占小便宜的和大人,拿出了10万两?其实有关于这件事情,有这两着故事和它对应,不仅仅是刘墉把衣服倒着穿。

刘墉倒穿衣服,为何和珅拿了10万两?

话说乾隆皇帝这天带着几个大臣,在御花园里面溜达。一边观赏风景,另外一边和大臣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突然路过一条小路,发现这条小路坑坑洼洼,很久都没有修葺了。

作为皇帝的行宫,怎么能有这种上不了台面的路?在皇宫里面修路属于后勤,也就是归属于内务府管辖。而内务府的总管正是和珅和大人,所以皇帝就把他叫了过来。

“和大人,你看这路坑坑洼洼,赶紧找人把他修理一下。”在这逛了没多久,皇帝感到累了便回宫休息了。第2天早朝的时候,和珅就送上来一个折子。

折子里面是有关于这次修路的预算,包括石料费、工人费等等,加起来竟然需要10万两。皇上养尊处优,也不知道柴米油盐的价格,真的以为需要这么多钱,于是大笔一挥批了。

这条路在一个月之内便完工了,和珅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皇上。皇上一听还非常高兴,本来以为修条路还得半年,没想到一个月便完工了。

但是转眼一看,为何刘墉今天上朝把衣服穿反了?这可是朝堂之上,岂能如此的随便?于是责备刘墉,你到底是怎么回事?穿个衣服都能穿反。



刘墉赶紧禀告皇帝:“皇上有所不知,和大人只是把路翻了个面,就能拿到10万两。我寻思着今天把衣服穿反,皇上一高兴说不准还能赏个两三万两。”

原来和珅虽然是修路,但是根本就是搪塞行事。只是把路基翻了出来,然后把下面的石头放到上面,稍微的打磨一下,就成为了一条新路。前前后后加起来,估计几百两都不到。

只是翻了个面的功夫,就从皇上这里拿走了10万两。和珅听了之后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跪在地上不断的求饶。不仅把之前的10万如数奉还,还从家里面拿出10万两作为补贴。

刘墉运了几个箱子——差点让和珅垮掉

这一段故事是来自于《宰相刘罗锅》当中,事情的背景是发生在刘墉扫黄打非的时候。和珅在怡红楼认识了一位明叫吟红的姑娘,可谓是美若天仙。

于是他让郎世宁给吟红画了一幅肖像,衣服半遮半掩,充满了诱惑的味道。刘墉竟然胆大到在朝堂之上,把这幅画进献给了乾隆。

乾隆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下朝之后就把和珅招到后面,问他这里面的姑娘是谁?原来乾隆的香妃刚刚去世,不愿意让任何妃子侍寝。


所以和珅才想出来这种办法,乾隆以前的妃子每次送过来都是包好被子,然后脚从下面钻进来。哪见过如此诱惑的女子,什么香妃不香妃的,全部抛在脑后。

然而当时刘墉和他老丈人正在主持京城内的扫黄打非,没想到把皇帝打到了。他和他的老丈人吓得路都走不了,刘墉的老婆给他出了主意。

可以夜审皇帝,趁着天黑看不见,随便就糊弄过去了。当天晚上升堂,才刚刚把乾隆与和珅带上堂来,后院突然着起了火。所有人都跑去救火,两人趁乱逃走。

为了避免和珅与乾隆怀疑,刘墉还假装去追了一段路。虽然后来有惊无险,但是也彻底惹怒了乾隆。再加上和珅在旁煽风点火,乾隆一生气把刘墉贬到了江南。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刘墉用打造的十几口箱子,装着不知道什么东西准备出城。但是被和珅拦了下来,十几个箱子也都被扣了。打开之后发现,里面竟然全部都是金条。

这一下可让和珅乐开了花,原来刘墉的清廉都是假的。就在第2天早朝,刘墉准备做最后的告别。和珅突然把他叫住,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乾隆,十几口箱子也被抬上大殿之上。



当箱子打开之后,惊呆了满朝文武,都没想到刘墉是这样的人。结果刘墉随便拿出其中两根金条,轻轻的一碰便碎了。原来金条是假的,外面只是包了一层黄料。由于当时天黑,和珅也没有看清楚。

结果这次轮到刘墉不乐意了,自己抬着十几箱的金子,怎么在和府过了一晚上,第2天全部成了土克拉。然后开始在大殿上哭喊,这个时候乾隆看出来什么意思了。

原来刘墉被贬江南,而此时江南发生灾祸,正愁着没有钱赈灾。想让乾隆出钱,乾隆又不是很乐意。乾隆看出来刘墉的意思后,顺水推舟也责备和珅。

这个时候和珅还不明白就是傻子了,只好自己吃亏拿了所有的钱出来。结果就是刘墉临走前,还坑了一把和珅。搜家的时候,和珅家里面所有的金条都拿出来了,最后还差点没够十几个大箱子。


史之策


刘墉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清朝中期官员,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一定是无比廉洁的,和和珅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墉和和珅之间的故事也广为流传,题中所描述的就是其中一个,下面笔者为大家娓娓道来。

事情要从乾隆皇帝说起,有一天乾隆闲来无事,在皇宫里散步,走到午门的时候突然抬头一看,发现午门到正阳门的这一段御道年久失修,非常陈旧。为了维护皇家的体面,应该进行一番修缮,这件差事就落到了乾隆宠臣和珅的头上。和珅接到任务可就动了心眼,三天后早朝,和珅向乾隆汇报了修缮御道的准备情况,他说这段御道确实有碍观瞻,但如果全部换新至少要花费十万两白银。

乾隆是非常相信和珅的,加上乾隆对御道修缮所需的费用也有一个大致的预估,如果从房山等地运送石料,加上工匠雕刻,十万两银子也差不多,所以二话不说就给了和珅十万两白银。很快,御道两旁搭起了工棚,数百匠人叮叮当当地干了起来,只是这御道两边好像被人故意用草苫遮住了。

没过一个月,御道提前竣工了,可刘墉无意中发现了御道中的猫腻,原来和珅为了节省成本,中饱私囊,在修缮御道的过程中并没有到房山采办新的石料,只是让工人将原来的石料挖出来,让工匠在原来的反面重新雕刻。最后将下面的路基进行平整,把重新雕刻的石块铺在上面,效果和新的一模一样,但成本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

第二天早朝,刘墉故意在旁人进入太和殿后,将身上的朝服反穿在身上,跟在后面进了太和殿。乾隆坐在龙椅上往下一瞧,反穿着朝服的刘墉显得格外显眼。和珅非常善于看皇上眼色,他见皇上不断往人群后面瞧,就顺着皇上的目光发现了反穿衣服的刘墉。当时对官员上朝时的朝服是有明文规定的,如果朝服不正,是要判罪的。

和珅便故意幸灾乐祸的问刘墉:“刘大人,你今天怎么啦”而刘墉面对和珅的刁难却丝毫没有反应,直到乾隆用责备的语气询问刘墉:“刘爱卿,你怎么将朝服穿反了,快出去穿好了再来见朕。”这时刘墉才像是刚发现一样,连忙走出去穿好衣服才返回朝堂。回来之后,刘墉便跪地奏道:

“启奏皇上,微臣今日将朝服反穿了,确实不该,请皇上恕罪。不过,朝服穿反显而易见,可如今有人将御道仅仅翻了个面,再略加修饰,就侵吞公款,大肆渔利。”

和珅眼见事情瞒不住了,连忙站出来解释说:“为臣该死,确实未去房山采石,只是将原有的石块翻转过来雕刻了一下,重新铺上。”并将之前侵吞的银两如数奉上,直到这时,群臣才明白刘墉反穿朝服的用意。为了奖励刘墉,并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刘墉反穿朝服的深意,不会加以责罚,乾隆赏给刘墉三件崭新的朝服,这件事情就算这样过去了。

刘墉和和珅虽然同朝为官,但刘墉的官阶却一直比和珅低一点,直到嘉庆二年(1797)才坐上正一品的位置。和珅深受乾隆信任,又善于逢迎,能讨圣上欢心。二人相识20多年,前者是清官典型,后者为贪逆之首,虽同朝共事,却有所保持距离。


邓海春


乾隆是一位非常爱面子的皇帝,还是历史上最喜欢写诗题字的皇帝,据说他七次下江南,并不是真的微服私访,主要是游玩去了,一路题了很多字

有一次乾隆闲来无事让和坤陪他在宫里闲逛,当天下着微微细雨,这样的天气撑着伞在细雨中漫步,颇有点江南西湖雨中漫步的味道。

可是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行人比较少的道路上,本来很高兴的乾隆,看到这条路有点不高兴了。

原来这条路因为走的人从比较少,不太被人注意,平时很少有人修葺,路面的石头已经翻出来,乱七八糟,这可是皇家园林,道路居然破成这样,乾隆不高兴了。



和坤是最会察言观色的,一看乾隆变了脸,马上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和坤不旦能看进乾隆的心里,也很会替自己打算,马上向乾隆请旨,“皇上,臣马上去办理,一定在短期内修好此路”,乾隆点了点,同意了和坤的请求。 “爱卿修路需要多少银子,可向户部去申请”,“皇上,臣只要十五万两便可将此路修好”。 “好,去申请款项,过几日有使节来访,务必尽快完成”,“嗻”。

和坤是最会算计的一个人,要想富先修路,这虽然是为老百姓着想的一句话。但是对于当时的和坤来来讲也是如此,他申请修路,从中至少可以赚一半的回扣,所以后来和珅被抄家时,抄出了无数珍宝,基本都是他贪污得来的。

和坤领了十五万两的款项后,回家和小舅子商量,小舅子更厉害,说只要五万便可将此路修好,和坤便拿出五万两给了小舅子,自己留下十万两。实际上和坤的小舅子修路也用不了五万,能用一两万也就不错了,可见都是层层剥削啊。

和坤的小舅子也是个人才,很快便将路修好了,那真是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啊。他是怎么做的呢,原来他只是把路上的石头翻过来重新摆了一下,总共也就花了几百两吧,剩下的都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这件事被刘墉知道了,刘墉和和坤是死对头,他怎么能放过这个可以揭发和坤的机会呢。但是他也知道如果直接和皇上讲出来,效果肯定不好,皇上也不一定会相信,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欲摛故纵的好办法。


明清两朝的规矩是最多的,尤其大臣上朝时仪容要非常整齐,如果仪容不整是要受处罚的。偏偏有一天刘墉上朝的时侯居然把衣服穿反了,和坤一看这可是个大好机会,一定要奏刘墉一本。

到了朝堂上,和坤走出朝班,向乾隆皇帝起奏到,“皇上,臣和坤要参奏刘墉仪容不整之罪,他今天居然胆敢反穿朝服上朝。” 乾隆一听,这还得了,便问刘墉这是为何。刘墉说,“万岁,臣反穿朝服不算什么,可是有人居然敢欺瞒皇上,修路时把原来的石头翻过来,只花费几百两银子,却敢申请15万两,这样的人必须要治他的罪 ”。

乾隆一听便明白了,这时和坤吓得赶紧自行请罪,除了交出中饱私囊的十万两,还从自己的私财里拿出十万两来赎罪,乾隆必竟是偏爱和坤的,看他已经认罪,便饶恕了他,只让他把路重新修好便可以了。

和坤和刘墉斗了一辈子,他们两个人的纠葛多的数不清,借此机会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墉戏斗和坤的故事。


和坤后来虽然成为清朝权倾朝野的大员,但是最初还是从基层做起的,最早的时侯是乾隆身边的带刀侍卫,每天晚上都要负责巡营的工作。 他一边挎着刀,一手提成灯笼,灯笼里面只有一截蜡烛,到了天亮的时侯,蜡烛就只剩了一个蜡头,日子久了大家就给和坤起了一个蜡头的绰号。

开始时和坤没有地位,他没法和别人不高兴,但是随着地位越来越高,别人还在私底下叫他“和蜡头”,他就很不高兴了。 他想怎么样才能把这个不好听的绰号去掉呢,他想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想把这个不好听的去掉,就得先换个好听的才行。

和坤想找个有学问的人来给自己起个名字,于是他就找到了刘墉,没想到刘墉居然满口答应了。

转眼到了和坤五十大寿,和坤把大家都请来了,差不多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有一些是和坤亲自请来的,当然更多的是趋炎附势的。

和坤在海山堂里大摆宴席,酒过三巡,和坤开始站起来讲话。 “欢迎大家来参加我的五十大寿,过去呢,我有个不雅的绰号,具体是什么我就不说了,今天借我五十大寿之机,刘墉大人给我重新起了一个号,叫海山居士”。

“为什么叫海山居士呢,一是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同时皇上还赐了我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所以今后我就叫海山居士了” , 大伙都鼓掌附应。

一晃半天过去了,大家也吃饱喝足了,和坤把各位宾客送走,看着海山堂三个字很是高兴。 可是再往供桌上一看,刚才还点着的两根大蜡烛已经快烧尽了,原来写着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蜡烛,一边剩了个海字,一边剩了个山字,而蜡烛也只剩下了蜡头,这意思还是海山是蜡头啊,和坤气不打一出来,还因此生了一场病。

当然这些故事也有可能是大家想像出来的,和坤因为贪了许多财物,后来的结局也比较悲惨,不旦失去了生命,还被抄了家,一生剥削积攒的财物都被抄走了。不义之财早晚会还是失会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人还是应该恪守本分才行啊。(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乾隆时期,和珅在朝中掌握大权,他也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捞取利益,他的身价要比国家的收入还要多。和珅他捞钱确实是有一套,那么他这么疯狂贪污,在朝中是否会有一些人看不惯呢?


在民间是有传说,认为刘罗锅算是和珅的克星,可实际上,刘墉可不是什么善茬,他身材高大,也不是什么驼背,他与和珅之间也不是什么对立的关系。刘墉他是非常会为自己考虑的,他可不敢随意去得罪和珅,好不容易成为军机大臣,他可不愿意丢了自己的官职。当时乾隆把国家也治理得非常强盛,他觉得天下太平,自己当然可以去放心享受,还有和珅帮自己捞钱处理政务,他也对国事没有那么上心,反而更加信任和珅。

在他这种奢华的生活中,和珅捞钱的路子就越来越多。有一次乾隆带着大臣在花园里面游玩,却看到有一条御道泥泞不堪,这里位置非常偏僻,很少会有人过来,乾隆这次过来后,还不小心崴脚,他心里就非常生气,毕竟当场还有不少的大臣。


他可是要面子的人,因此他立马就把内务府总管叫过来,御花园修路这可是内务府的事情,没想到他们就这样糊弄皇帝,这可是要撤职杀头的事情,把内务府总管给吓得够呛,此时和珅就主动过来,他觉得这是一个赚钱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于是他向乾隆建议,这条路让他来负责修,乾隆当然心里也没有当回事,他就把修路的事情交给和珅来处理,那么和珅他到底打算怎么来处理修路的事情呢?他找人测算了一下这条路的修筑成本,总共是需要一万两。

但他却给乾隆帝报的成本是十万两,他表示这条路要想修好,必然是要用汉白玉铺路,可现在手头上没有现成的材料,就需要从山东这些地方再运,这下成本自然就非常高。


乾隆这个人也是大手大脚,他觉得这点钱不是什么问题,因此就很爽快就批准,结果和珅得到十万两的预算,他实际修路也没有用多少,只是把原来的路面的材料当做基础,上面随便铺一层汉白玉,这下路就真的修好,他从中赚取数万白银。这件事被刘墉知道,他心里对和珅的这种做法也是非常不满,于是他在乾隆过去查看修好路面的时候,故意把自己的朝服给反着穿。乾隆看到他的样子就问他为何要这么穿,刘墉就表示和珅将露面翻了一遍就能赚取十万两白银,他也想像和大人那样赚钱,这才反着穿朝服。

和珅一听他这么说立马就吓坏了,乾隆其实心里非常明白,不过这种修路的小事他不愿意多问,和珅当然不能说自己是贪污了这些钱,于是他就只能表示,自己经过严格的测算后,用最省钱的方法修好路,前后为皇帝也是剩下九万多的白银。


可他既然是这么表示,那么银子他不可能自己拿走,就只能老实把白银都交给皇帝,结果他这一分钱没有捞到,还都交了罚款。从这件事能够看到,和珅这个人确实是贪得无厌,甚至把账都算到皇帝的头上。

乾隆后来也没有处理和珅,这种事情不会动摇他对和珅的信任,刘墉虽然没有让和珅赚钱,但他也没有打击到和珅。后面他该怎么贪还是怎么贪,那么和珅为何能一直得到乾隆帝的信任呢?

主要是他对乾隆的那些心思非常了解,他可以满足皇帝无止境的贪欲,和珅他也确实是非常有能力的人,可以让皇帝去放心享受富足的生活,有和珅在手下做事,乾隆过得也是非常舒服。但乾隆这么精明的人,他对于和珅这样的贪官还是有数的,他没有动和珅,只是因为和珅一直在自己的控制中,什么时候想动他就可以把他拉下来。


猫眼观史


我们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了解到,刘墉与和珅是一对冤家对头,虽然真实历史不是这么回事,在历史上刘墉年龄比和珅大,但官职和资历不如和珅,和珅像一个年轻有为的中青领导,而刘墉更像久经官场的“老油条”,二人没有针锋相对的死磕,而是相互欣赏。

在电视剧中,人们更乐见刘墉斗赢和珅,这是人们朴实的爱恨观念。本题也是这样的故事,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有一天傍晚时分,乾隆爷吃罢晚宴出了太和殿溜达,走到午门时,发现右侧养心殿一段路破败不堪,垫在路上大青石板经雨水的冲刷变得高低不平,小石子松动,用脚一踢能飞出老远。路旁的石像变得面目全非。乾隆爷皱紧了眉头,心想:“我大清乃万邦之主,从祖上接手基业以来,吾无时无刻都在维护国家的尊严,这段路如此破败不堪,要是让朝贡的外国使臣看到,岂不是丢大清的脸吗?”

乾隆是最爱面子最有虚荣心的一位皇帝。他再没有心思溜达匆匆回府了。

第二天一上朝,乾隆就把昨天看到的情况一说,话音刚落,和珅点头哈腰的出班奏道“惹皇上龙颜不悦是微臣之罪,臣最该万死”。

和珅当时是军机大臣,是乾隆的红人,我们都知道和珅是个大贪官,但是和珅聪明,知道如何来钱,乾隆喜欢游山玩水,和珅通过许多非正常渠道为乾隆提供了经费,别以为是皇帝就可为所欲为,不是正当消费国库也是不报销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这个道理。



乾隆听后对和珅说:“其实这不是你的责任,不必自责。”和珅一听,打蛇顺杆爬,急忙说“微臣愿意承担重修这段路的工作。”“那就有劳和爱卿了,多多受累!”乾隆说道。

“这段路一定要修成样板路”和爱卿,钱不是问题,面子要紧,在外国人面前,咱丢不起这个人!乾隆嘱咐道。“皇上放心吧,我办事你难道不知道吗?”和珅得意的说。旁边的刘墉拱了拱罗锅腰,干咳了两声。

乾隆好像突然想起来了问和珅,“和爱卿重修这段路需要多少银子啊?”和珅故作思索状,然后说:“精打细算也得15万两文银。”好吧,我让户部给你拨十五万两银子,但是必须要两个月完工,荷兰外交使者马上要朝贡。”皇上尽管放心好了,只有提前,没有滞后一说”和珅拍着胸脯打包票说道。这事就这么定了,散朝。

你道和珅为什么揽这活呢?原来他有他的想法,要想贪污你得大修大建,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只要一动工,这里面就有油水(脑补贪污腐败案例),和珅怎能不知里面的道道?

和珅报价报的高,要15万两银子,他开始内部招标,他的亲信说10万可承包,他的小舅子更狠,说5万这活我包了。和珅把五万给了小舅子,他贪污了10万修路的钱。

有人可能问,他小舅子用5万承包岂不是亏大了?放心吧,他小舅子还能挣2万,只用3万就能修成,不过质量就别苛求了,说白了就是豆腐渣工程,不过他姐夫是监工和验收人员,不怕不过关。

可以想象出,这条路根本就不是重修,而是翻新,也就是把原来的石材翻过来继续用,小石子用水冲冲再垫上就ok了,就这么简单,国家的钱经过这一“洗”到了和珅的手里了,没操心费力十万大洋到手,真黑啊!

和珅的小舅子办事效率还是蛮高的,一个月就搞定了。群臣和乾隆都参观了一番,都说修的很好,是样板路。只有刘墉没有说话。

为什么群臣都附和皇上说好呢?难道群臣都不懂其中的猫腻吗?我告诉亲们,除了皇上不知道外,群臣都心知肚明,都是看在乾隆宠爱和珅的面子上,谁不识趣揭穿这一切呢?揭穿这一切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群臣这么想,可刘墉不这么想,如此欺瞒皇上,大清江山早晚得败在这些人手上。思来想去刘墉有了妙计。




第二天,刘墉反穿朝服上殿了,他的举动让和珅捉住了把柄,和珅与刘墉不对付,急忙跑到皇上面前告状,状告刘墉藐视王法,不尊重皇上反穿朝服上殿,乾隆很生气,就传刘墉近前说明情况。

刘墉望着和珅嘿嘿冷笑,笑和珅直头皮发麻。刘墉跪倒说:“臣反穿朝服不要紧,我一会反穿过来就行了”可是,皇上的御道可不是翻过来就行的。乾隆多聪明,一听话里有话,知道刘墉借反穿朝服与和珅“说道说道”“和爱卿,怎么回事?说说吧。”和珅以为自己做的事露馅了,急忙坦白了,想得到从宽处理。

和珅说道“臣该死,不该贪污十万银子,我现在就退赃,御道我重新修,不要国家一分钱。乾隆这才放过了他。这就是和珅告刘墉不成,自己退回十万银子的故事。


秉烛读春秋


看了好几个回答,都在讲故事,却没有说明出处,似乎把这个当成真实的历史事件来讲。

“刘墉反穿朝服”出自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官场斗》,又被称之为《满汉斗》《君臣斗智》,仅从名字上听立马就能联想起两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实际上这两部电视剧也参考了很多民俗说话作品。

而《官场斗》又是根据《刘公案》中部分情节改编而成的,都是民俗说话作品,属于评书说唱类文化作品。

虽然故事主角是以乾隆年间刘墉为原型,但其本身就是小说类型的,不可与真实历史对号入座。尽管如此,作品中的故事悬念迭起,内涵深刻,对政治有很多隐喻,故而深受广大老百姓喜欢。

反穿朝服

《反穿朝服》是《官场斗》第12回,讲述的是刘墉反穿朝服,意有所指,最后揭露和珅欺君敛财的故事。

话说一日乾隆来到午门散步,发现一段石板路坑坑洼洼,有失皇家体面,故而下令让和珅承办“修葺路面”的工程,让他出一个预算,两个月内完工。

和珅向来雁过拔毛,对于此事自然乐此不疲,于是上折子说“所需石料要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采办,石匠粗制滥造,故而工程浩瀚,即便从紧开销,至少也需白银十万两”。

乾隆养尊处优哪知物价高低,欣然应允。果然没多久,这段路就开始敲敲打打的开工了,不到一个月便竣工完成。乾隆视察,果然平展无遗,认为和珅办事有功,废寝忘食才能提前完工,故而赏银1万两。

刘墉听闻此事,觉得必有蹊跷,打听之下,发现和珅根本并未采集新的石料,仅仅是让工人把原来的石料翻过来再次雕刻,便焕然一新,仅花费1万两。

于是刘墉打算第二天揭发此事,在上朝之时,故意反穿朝服,百官以为刘墉头脑发昏,一时没留意,乾隆自然也看到了,心想“刘墉此人平时非常重视仪表,办事警惕谨严。怎么今天竟然昏头昏脑,朝服反了都不知道”,不禁暗自皱眉。

乾隆的表现被和珅敏锐的捕捉,于是替乾隆发问“刘大人,今天这是怎么了”,刘墉置若无闻。

乾隆无奈之下,说道“刘爱卿,你怎么将朝服穿反了,快出去穿好了再来见朕”。

刘墉这才出去把朝服穿好再进来面圣,然后对乾隆说道:

启奏皇上,微臣本日将朝服反穿了,确切不该,请皇上恕罪。不过,朝服穿反不言而喻,可如今有人将御道仅仅翻了个面,再略加润饰,就侵吞公款,大肆渔利,虽产生在大家的鼻子底下,恐怕就不易觉察了吧?

和珅见事发,慌忙下跪伏法,并答应重新修葺。

乾隆便将和珅贪污的9万两收归国库,并贬职一级,责令和珅自掏腰包完成工程。

和坤只得自认不幸,表现认罚,并连连谢罪。

纪晓岚奏道:“皇上,刘大人参奏有功,理该有赏。”

乾隆皇帝朝刘墉笑道:“好,朕赏刘爱卿朝服三件。不过,下次你切勿将它再穿反了”。

这就是刘墉反穿朝服,智斗贪官和珅的故事了。《官场斗》《刘公案》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案件,展现了刘墉机警正义的清官形象,故而口口相传,被收录在刘宝瑞大师的单口相声中,非常精彩。当然,当故事听就好了。


史味人生


在各类电视剧中,不管是刘墉还是纪晓岚,都通过自己地聪明才智与贪官和珅斗智斗勇,每当和珅跌了大跟头出丑的时候,观众们总是拍手称快。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刘墉就是刚正不阿、为民做主的典型模范,而和珅就是国家的一只蛀虫,是贪官的集中代表。

这个故事从何而来?

关于刘墉智斗和珅的野史可谓数不胜数,1996年上映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拿十口大木箱装着砖头块成功“骗”了和珅十万两黄金,刘墉把这笔钱拿出来捐给了受灾的安徽巡抚,拯救了江淮两岸数百万百姓。



而这个故事与上述电视剧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话说当年乾隆吃饱了饭没地方逛,就带着两个小太监换上便服准备出宫寻摸点乐子,可刚到出了乾清门还没走到午门,御道上破烂不堪,时不时的还有碎石头硌着乾隆的“龙足”,乾隆一看瞬间大怒,我堂堂康乾盛世,连皇宫的路都这么不堪,这不是打我的脸吗?

于是出游的兴致一下就全没了,气冲冲的又回了宫。他把管事的太监叫过来询问情况,问为何御道会年久失修,年久失修又为何不报?说话就要打那太监的板子。

可这时候和珅来了,看到乾隆怒不可遏,静悄悄的走过来询问小太监原因。在得知事情真相后,也附和着骂了那个太监几句,最后打了个圆场:“还不赶快下去,跪在这等着领赏呢?”

太监走后,和珅开始开导乾隆道:“陛下,这等小事真的不值得您动怒,万一气坏了,我大清岂不是天塌下来了?奴才别的本事没有,想陛下之所想,急陛下之所急的忠心还是有的,您只要给我15万两银子,我保证五天之内把道给您修的漂漂亮亮的,包您一眼就相中!”

乾隆一看是和爱卿,瞬间就没了气,“爱卿果然公忠体国,你办事,朕还是放心的,这样吧,你直接去国库支15万两银子,就说是朕说的!”

和珅拿到了金牌令箭,别提有多高兴了,要知道,这修路的可是能把劫道的给气死,里面的油水和珅一想就别提有多美。

和珅拿了银子后,果然五天之内就把路给修好了,乾隆看到和爱卿办事如此干练,别提有多高兴了,第二天上朝还准备给和珅发一个“奖状”。可是乾隆坐在龙椅上往下一看,就一个人很特殊,他就是刘墉,刘墉竟然将官服反过来穿。


和珅看到乾隆面露不悦,立马就上前参了刘墉一本:“陛下,堂堂大清,刘墉反穿官服,这实在有失我大清国官员的体统,请皇帝从重发落!”

可乾隆并没有立马问罪,他知道刘墉平时鬼点子多,就问刘墉:“刘墉,和爱卿奏了你一本,你可有话要说?”刘墉斜眼看了和珅一眼:“陛下,臣的朝服反过来容易,可路要是翻过来就不是那么轻易再能翻过去了。”

乾隆一听,瞬间明白了,他把目光投向了和珅,把和珅看得浑身发毛,要说和珅能混的风生水起绝不是偶然,他立刻跪下解释道:“陛下,奴才失职,修路的那个奴才只是把地给重新翻新了一遍,并没有用新料,我也是刚刚才查出来,现在抄出剩余的10万两,交还国库,还请陛下治奴才失察之罪。”


乾隆其实心知肚明这10万两银子到底是谁贪的,看到和珅也认罪了,便不再追究了,不过刘墉和和珅的梁子就越结越大了,乾隆也很乐意观看他二人的斗法。

野史的记载虽然有趣,但真实的历史上刘墉可是出了名的“老泥鳅”,而且比和珅要大个30多岁,他基本上没有与和珅发生过正面冲突,只不过是一个独善其身的老好人罢了。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这是野史上写的刘墉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的一个故事。但真实史料上,刘墉和和珅的关系并非如此。


据史料记载,在和珅专宠于乾隆时,刘墉选择“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虽不依附于和珅,但也不会跟和珅起正面冲突。

不过既是野史故事,那就聊一聊,图个乐子。

话说有一天,乾隆来到午门散步,发现有条御道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于是召来内务府总管和珅,让他做出预算,限期两个月,重新修整御道。

和珅是个大贪官,有工程做,就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于是他大肆鼓吹使用好的石料、好的工艺,工程浩大等等,忽悠乾隆拨了十万两白银的工程款。


银子到位后,和珅马上大张旗鼓的干了起来,不到一个月,御道就提前完工了。乾隆前去查看,道路平整光滑,直夸和珅会办事,并重赏了和珅。

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快就完成了,刘墉就觉得其中肯定有鬼。于是私下暗查,果真被他发现了猫腻:原来和珅是把原来的石块翻过来,在反面让石匠重新雕刻了一遍,再铺回去。

这不是欺君罔上吗?刘墉决定揭发和珅,于是他想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早朝,刘墉将朝服反穿进了宫殿。这很快就被眼尖的和珅发现了,这有违大清礼制啊。这整治对手的机会,和珅肯定不会放过。他马上奏明乾隆,让皇上治刘墉的罪。


乾隆觉得刘墉为人谨慎,按道理不应该会犯这种错误,于是问询原因。

刘墉跪地奏道:“臣匆忙之中把衣服穿反了,请皇上降罪。不过如果有人把御道的石板翻过来,以次充好,欺君罔上,不知该当何罪?”

正得意洋洋的和珅,听完刘墉的话脸色大变,慌忙跪地向乾隆皇帝请罪。乾隆一听大怒,让和珅退回之前所贪银两,并让和珅自掏腰包重修御道。

虽然受了惩罚,但和珅心里还暗暗高兴:皇上果然够意思,只是罚了点钱,不过钱对我来说都不是事。只是可恶的刘墉老儿,下次一定找机会好好整治他一下。



花木童说史


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对于和珅来说,在乾隆手下做事,完全可以说的是只手遮天,只是他没有想到,某一天会败在一个愣头青之手,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个底朝天!事情缘由是什么呢?听我道来!



某一天,爱好游玩的乾隆帝突发兴致,要出宫溜达溜达!可没曾想,没走多远,就被前面一条破烂不堪的小路破坏了雅致,转瞬之间就愤怒了,自己的行宫竟然破破烂烂的,成何体统,把管事的太监叫过来大骂了一通!无辜的太监莫名躺枪,那叫一个委屈,恰巧这时和珅过来了,太监便拉住和珅,让和珅迟些再面圣,以免也撞枪口上!

结果,和珅问清楚缘由,反而两眼放光,像是看到了一条发财之路,把太监打发走,独自去找乾隆!一见乾隆,就说万岁不用忧愁,交给奴才处理,保证最快速度把此路修葺,只不过大约需要十万两!对于钱财无概念的乾隆一听,大笔一挥拨付了十万两,把此事托付给了和珅!



仅仅过去了一个月,和珅向乾隆报喜,说是路已经修葺完毕,请圣上验收!乾隆携众臣一同前去观摩,只见道路焕然一新,比其它道路更甚一筹!乾隆甚是开心,把和珅夸了一顿,众臣都在旁边附和,这时,只有一位大臣沉默不语!他是谁呢?刘墉!

刘墉知道,这就是一个豆腐渣工程,他亦知道,除了乾隆,其他人也都看出来了!其他人都装糊涂,刘墉却是做不到,他看不惯的就是和珅这种大贪官、大蛀虫!刘墉思来想去,有了一个妙计!

次日上朝,刘墉堂而皇之地反穿朝服站在那里!乾隆一脸懵逼,询问刘墉这是怎么回事!与刘墉不对付的和珅,难得抓住机会,急忙站出来落尽下井,说是刘墉无视王法,藐视陛下,请皇上治罪!这时刘墉出来说话了,““臣只是反穿朝服,改正过来即可,并无冲撞圣上的意思!可是修葺道路,只是翻新一下,仅仅花费几百两却敢索要十万两,这就是欺君之罪了!”乾隆一听,瞬间明白了什么意思,便把目光投向了和珅!和珅自知事情败露,赶紧跪下求饶认错!



事情到此本应告一段落,这可是欺君之罪,理应砍头,可谁让和珅是乾隆的第一宠臣呢,乾隆怎么舍得让和珅死呢!乾隆命令和珅把贪污的银两全部奉还,并自己出钱把道路重新修葺一遍,倘若再糊弄,直接处死!吓趴下了的和珅哪敢在弄虚作假,就这样,吐血的和珅倒贴了十万两,真是大快人心!


小结:和珅作为一代贪官,可以说是历史上无人出其左右,可惜最终也落了个家破人亡的结局,悲哉悲哉!只能说,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千万不要昧良心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