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蹲”太焦虑?看看牛顿这些巨佬的宅家成果吧

因为疫情,大家都宅在家一个多月,不少人直呼闷坏了。其实,正如瑞典某病理学家所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人类历史上,爆发过多次大规模的瘟疫。减少人口流动,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是对抗传染病的最好办法。从古至今,人类有很多次都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战胜了疫病。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度过“宅家”生活的呢?

“家里蹲”太焦虑?看看牛顿这些巨佬的宅家成果吧

14世纪四五十年代,对于整个欧洲来说是黑暗的,在这个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造成了2500万欧洲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因此这个世纪又被称为黑暗中世纪。从1348年第一次袭击英国,鼠疫断断续续肆虐了三百多年,英国有近1/3的人死于鼠疫,整个欧洲的死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

意大利文艺复习时期文学巨匠薄伽丘(1313年6月--1375年12月)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以欧洲大瘟疫为背景的文学名著,该作品写作时间是1349年-1351年。瘟疫爆发后,薄伽丘的家乡佛罗伦萨是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有80%的当地人得黑死病死去,薄伽丘亲历了这场瘟疫,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横遍野,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薄伽丘的写作就从这样阴暗、悲惨的气氛中开始。

“家里蹲”太焦虑?看看牛顿这些巨佬的宅家成果吧

(薄伽丘《十日谈》)

在《十日谈》中,10个年轻人为了躲避瘟疫而来到城郊别墅里,为了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他们在10天里一共讲了100个故事。有的赞美爱情,有的鞭笞现实,还有的嘲笑教会的黑暗和罪恶。由于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后人将《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

1665年,鼠疫再次在欧洲大爆发,这次伦敦成为了重灾区,仅仅从6月到8月,伦敦的人口就减少了1/10。这个时候,牛顿正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由于疫情越来越严峻,剑桥大学宣布停课,遣散了大部分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于是牛顿只好离开剑桥,回到了位于伍尔索普的乡下庄园里。

剑桥的停学持续了18个月,牛顿也在安静的乡村度过了18个月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这段时期,他蓬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迸发出更加耀眼的活力,成为他后来几十年学术之路的起点。我们今天熟悉的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微积分以及光学色彩理论这些研究,其实都开启于牛顿在老家的“自我隔离”时期。

“家里蹲”太焦虑?看看牛顿这些巨佬的宅家成果吧

​(牛顿)

时间往后延续到1830年的秋天,因为碰上霍乱爆发,普希金被迫在领地玻尔金诺村待了3个月。无事可做的普希金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6部中篇小说,27首抒情诗,还有著名的戏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后来,此事被称作“波尔金诺之秋”,成为作家丰收时期的代名词。

人们总是相信灵光一闪的天才,常常忽略了这背后需要进行的大量的积累和艰难的探索,比如说牛顿。在人类科学的发展史上,牛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们把他称为天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等。但实际上,牛顿的每一个成功的发现,都建立在大量的学习、计算和失败上。也许1%的灵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但如果没有付出那些汗水,再多的灵感也无法成为现实。

牛顿在鼠疫发生的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自然哲学。当时人们对世界、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还停留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阶段,牛顿则更希望找到自然的真理。他阅读大量自然哲学类的书籍,包括笛卡尔、波义尔、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希望通过这些人弄清楚宇宙终极的奥秘。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数学,他开始不断的阅读和自我学习。在“鼠疫假期”开始后,牛顿更是埋头钻研笛卡尔,从而发现了新的计算方法——微积分,借助于此,牛顿开始研究行星运动的实际问题,开始了万有引力的研究。

对科学和真理的探索是痛苦而艰辛的,牛顿也把这18个月称为自己“心志最苦”的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和研究中,他也会有停滞不前、一筹莫展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牛顿就会投身到自己终身的爱好中去:观察太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牛顿意识到光是由很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无论是在怎样的极端情况下,牛顿依然都有探索世界真理的热情。就像牛顿自己说的:“在那些日子里,我正处于创造的旺盛时期,我对于数学和哲学,比以后任何年代都更为用心。”我们在感到惊奇的同时,也应思考一下自己,闷在家里的自我隔离期到底如何过才会更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