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近年来因索要彩礼而被拆散的情侣,似乎越来越多了。不同事件中,对彩礼的要求少则几万十几万,多则一线城市买房买车。

家境好的不必多说,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最终出现在网络上的,大都是因为满足不了彩礼的要求,而实现了「棒打鸳鸯」的效果。这不禁让人疑惑,彩礼到底该不该要?

这说到底,是个古老习俗和现代思想之间的矛盾。

这是老传统了!

不少主张索要彩礼的都会拿「传统」来说事情,文化自信满满。的确,彩礼的历史相当悠久,而且意义还相当重要。

从周开始就有了明确的「六礼」,实现了标准化结婚流程,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其中「纳征」的过程,也就是现在说的给彩礼、聘礼。因为旧时把这些礼品用彩色的丝带系在一起,于是也称作「彩礼」。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而且送彩礼,也就是「纳征」的意义非凡。只要女方家中收下了彩礼,就意味着婚姻关系的正式确立。唐代法典就明确过「婚礼先以聘财为信,故礼云聘则为妻,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也就是说,只要给了聘礼钱,有没有文书都算是已经结婚了。

可见,彩礼的地位在旧时类似于「领证」,是婚姻关系合法缔结的标志。不过,为什么要把送聘礼作为结婚的标志呢?

付聘礼和结账意思差不多

要理解这个问题很容易,只要总结一下这个结婚流程就可以。

首先,纳采、问名。这个步骤大约是男方家长委托一个媒人上门,提一下结亲的愿望。如果女方家长有意,就会明确告知名字、生辰、家里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信息。这基本相当于「展示商品」。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然后,纳吉。男方家长会拿着女方的姓名、生辰,去占卜一下,看看合适不合适,跟现在搞对象时先对对星座、血型意思差不多。同时也可以发动七大姑八大姨、社会关系什么的,深入了解一下女方家境信息。这个步骤约等于「验看商品」。

接下来,纳征。如果星座、血型合适,就可以进行纳征,也就是交付聘礼的步骤了。这个很好懂,就跟今天网购意思差不多:卖家上了一个商品页面,买家验看感觉不错——下单结账,交易确立了。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后边的步骤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看看物流情况,不对,是「择良辰吉日」,确定一个交货日期——请期;最后确认收货,也就是「亲迎」。

这样解释完,可能马上就有人要拍桌子了。什么古时圣贤,打着礼仪的名号,行买卖美少女的龌龊勾当!

好好的结婚,怎么就成卖身了?

先不要生气,毕竟大部分习俗是不可能脱离时代环境硬生生造出来的,聘礼也一样。

「六礼」所制定的规范属于「聘娶婚」,在此之前还有过「掠夺婚」。

「掠夺婚」顾名思义,就是去抢个老婆的意思。抢老婆这种事情,想来不太好光天化日行事,一般都是晚上「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于是有一说,早期婚礼,称作「昏礼」,也就是趁黄昏天刚黑的时候去搞事情。也有一说,是走婚时期要赶天黑去留宿。新娘子遮的「盖头」据说也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就像电影里绑票要给人质脑袋上套个袋子,以防看到来去的道路。这些习俗虽说是众说纷纭,但掠夺曾作为一种获取配偶的手段,倒是确实存在的。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但是这种打家劫舍的行为非常不利于团结。大家想想怎么办好呢?那要不就给钱吧,大家等价交换,也就是「买卖婚」的说法。

曾经有学者主张:在旧时候对妻儿有个称谓,叫做「孥」。这个字也可以通「帑」,指资财。也就意味着「老婆」被视为财产的一种,交易起来合理合法,真是一点道德压力都没有。更何况交易的形式,避免了野蛮的战争掠夺,还很进步呢。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虽然「买卖婚」是否确实出现过还有争议,不过以财物补偿获取配偶的思路,基本就是聘礼的雏形。于是,重视聘礼的「聘娶婚」出现了。

那以前怎么不为聘礼打架?

「聘娶婚」有财物参与,但还要考虑财物之外的意志因素。不过别多想,不是说男女双方的自由意志,而是家族的意志。

《礼记·昏义》表示「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也就是说,结婚这事情,是要让两个家族联合在一起,对上祭祀祖先,对下繁衍子嗣——请注意,唯一要紧的是家族利益,和夫妻本人的意愿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种婚姻模式严格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对于结婚的当事人来说,完全实现了跟买彩票一样的效果。而且不答应是不可以的,道德标准在这摆着呢。

《孟子·滕文公下》表示「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不听爹妈的,自己搞对象,谁都看不起你。哼!

于是当事人往往直至迎亲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结婚了,更别提了解对方的情况。最极端的情况当然就是「指腹为婚」,家长连自己家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样,就把婚事定下来了,完全凭双方家庭的背景。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既然结婚是为了维系家族利益,而又由父母操持,聘礼就显得非常容易处理了。毕竟为了家族利益,很少有人故意要找社会地位相差悬殊的家庭联姻。而地位相当的两个家庭,财力通常也相近。那么聘礼和嫁妆,双方也就可以很默契地达成一致。而且,父母做主,父母结账,也充分体现了「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不至于搞得像现在一样,一方真敢要,一方真没钱给。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更贴心的是,很多时候国家会给聘礼制定一个官方指导意见,明确天子多少、诸侯多少、士大夫多少、百姓多少。虽然主要是为了区分阶级,但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为了聘礼打架的机会。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所以经过一番梳理,问题一下变清晰了——原来拆散比翼鸟,折断连理枝的,就是「万恶的」自由婚姻制度!父母挑的亲家,自然相互承担聘礼、嫁妆的能力没有问题;自由恋爱的另一半家里狮子大开口,父母哪有必胜的把握接住对方的价码呢?

既然是自由婚姻的问题,那就还包办吧?

这带来的问题可能比解决的还要多。

首先,结婚不由自己的意愿恐怕多数人就接受不了。哪怕网恋呢,还有个10级美颜磨皮的照片可以挑挑。考虑到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意见的高度不统一,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就真成撞大运了。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其次,包办婚姻代表的是时代背景下的一整套体系。其中自然还包括了类似于要接纳男尊女卑的纲常名教,以及早婚早育、纳妾什么的。不存在只挑其中喜欢的接受,其他统统置之不理的可能性——买包子还不能光买馅不是。喜欢聘礼,就也要接受以婚姻博得利益互换的方案。

要自由婚姻,也要聘礼

说到底,聘礼对应的是所谓「门当户对」的联姻思路,而自由婚姻则可能打破相近的家庭背景,两者本就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虽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聘礼存在了这么久,在部分地方早已根深蒂固。结婚没有彩礼,就像吃饺子不蘸醋,吃面不就蒜一样,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甚至还会提出一种观点,要巨额彩礼自然可以「考验TA有多爱我」或者「肯付出多少」。

这部分朋友就不要给自己加戏啦。即便「聘娶婚」时兴的时候,也不鼓励比拼彩礼。

有说「以时嫁娶,务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

再激烈一点,会说「婚姻论财,夷虏之道。」

要知道,华夏文明向来看所谓「夷虏」就像未开化的动物一样,这话说来就相当于:结婚看钱的话,就跟野蛮人没区别。

彩礼,究竟是爱情的「试金石」还是「终结者」?

而且,秉承着「权力责任对等」的原则。既然情侣双方行使了自主选择的权力,不妨也自己承担起支出彩礼的责任。不倚靠双方家庭、父母,量力而行,各自拿出一部分「聘礼」和「嫁妆」作为未来建立家庭的资本。不要搞得「相宆以力,相尽以财,不至于犬竭兔毙不止」,最后「爱情未结,怨仇旋生。」

所以彩礼当然可以有,保留它的象征意义,力所能及就好了。就像放鞭炮也是个老传统了,但也没人真打算驱赶年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