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亮劍》中的張大彪沒有戰死,在大授銜期間,會被授予少將軍銜嗎?

金樓家Kening


首先很榮幸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首先明確一點,張大彪並沒有資料證明戰死了。我查了《亮劍》的原著,參加金門戰役死在前線的極有可能是李雲龍的副手邢志國,參加金門戰役只有李雲龍的一個團,團長姓邢。

然後我又向後查了一些資料,李雲龍擔任軍長時,軍隊的參謀長叫蘇公權。不管是副軍長還是其他職務,都找不到張大彪的名字。

估計張大彪極有可能是調到其他軍隊去了,如果是在戰場上原著也不可能不提。張大彪作戰經驗豐富,擔任過軍隊政治和參謀長,完全可以更上一層樓,當一個師長是綽綽有餘的。

張大彪但屬於西北軍戰鬥序列,後來在29軍中任職。在長城抗戰中,用大刀砍下了不少日本人的腦袋。這就證明他從軍的時間至少不比李雲龍晚,甚至有可能比李雲龍還早。

當李雲龍擔任新一團團長的時候,張大彪就擔任了營長。當李雲龍擔任獨立團團長的時候,張大彪擔任過營長和參謀長。當李雲龍擔任2師師長的時候,張大彪擔任師參謀長。

當抗美援朝打響的時候,李雲龍已經擔任了軍長。按照常理推斷,這時候的張大彪至少也是師長,也有可能是副軍長、軍參謀長。

當李雲龍在南京軍事學院高幹班學習的時候,評定軍銜的結果已經出來了。李雲龍、孔捷和丁偉都是少將,孔捷曾經非常不服氣的說:在朝鮮戰場上,自己手下的兩個師長都被授予了少將。

以張大彪從軍多年豐富的軍事經歷來看,他的晉升速度應該也不會很慢。在解放戰爭後期和朝鮮戰場上,他如果有機會去歷練一下的話,更是加分項。

1949年底,華東野戰軍的部隊就部署在福建前線,準備對臺灣作戰,其中就包括李雲龍的部隊。後來由於朝鮮戰爭爆發,其中最精銳的部隊被派往了朝鮮前線。

這些軍隊的士兵命運非常悲慘。按照原來的構想,這些作戰勇敢的軍隊到朝鮮戰場後,能夠把美軍包圍起來吃掉幾個團。

然而當時是冬天,他們出發的時候福建溫度還很高,他們穿的是薄軍裝。後來經過東北的時候,火車站的同志看到他們穿的衣服比較薄,就臨時給他們發了一點點大衣。

在朝鮮戰場上,這一部分軍隊擔負伏擊美軍的任務。他們穿著單衣埋伏在雪地中,大部分人都凍死凍傷,迅速失去了戰鬥力。當時美軍的偵察機發現他們以同樣的姿勢埋伏在那個地方,當美軍經過時,才發現他們全部凍死了。

很難說張大彪的軍隊有沒有參加朝鮮戰爭,但在事實上,完全是有可能性的。

因為在原著中張大彪不是一個主要人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配角中的配角。因此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後半部分只提到了段鵬,而沒有提到張大彪。

如果張大彪參加了1955年的首批授銜,被授大校和少將的可能性都是有的。因為張大彪沒有參加過長征,肯定是在山西參加八路軍的,在解放軍中的資歷不夠。

但我們同時要考慮到另外一個事實,1961年到1964年,解放軍在高級將領中,從大校晉升為少將533名。因此我們不排除張大彪先被授予大校,然後晉升為少將的可能。

雖然後來李雲龍去世了,但張大彪是那種做事比較謹慎的人,又比較忠心。像這樣的幹部在後來應該不會受到多大沖擊,按部就班的晉升對他來說問題不大。按照解放軍的晉升規則來看,如果他活得夠久,不管是少將還是中將,都是有可能的。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巴衛大人撩劇




首先明確一點,張大彪並沒有資料證明戰死了。我查了《亮劍》的原著,參加金門戰役死在前線的極有可能是李雲龍的副手邢志國,參加金門戰役只有李雲龍的一個團,團長姓邢。

然後我又向後查了一些資料,李雲龍擔任軍長時,軍隊的參謀長叫蘇公權。不管是副軍長還是其他職務,都找不到張大彪的名字。

估計張大彪極有可能是調到其他軍隊去了,如果是在戰場上原著也不可能不提。張大彪作戰經驗豐富,擔任過軍隊政治和參謀長,完全可以更上一層樓,當一個師長是綽綽有餘的。

張大彪但屬於西北軍戰鬥序列,後來在29軍中任職。在長城抗戰中,用大刀砍下了不少日本人的腦袋。這就證明他從軍的時間至少不比李雲龍晚,甚至有可能比李雲龍還早。



當李雲龍擔任新一團團長的時候,張大彪就擔任了營長。當李雲龍擔任獨立團團長的時候,張大彪擔任過營長和參謀長。當李雲龍擔任2師師長的時候,張大彪擔任師參謀長。

當抗美援朝打響的時候,李雲龍已經擔任了軍長。按照常理推斷,這時候的張大彪至少也是師長,也有可能是副軍長、軍參謀長。

當李雲龍在南京軍事學院高幹班學習的時候,評定軍銜的結果已經出來了。李雲龍、孔捷和丁偉都是少將,孔捷曾經非常不服氣的說:在朝鮮戰場上,自己手下的兩個師長都被授予了少將。

以張大彪從軍多年豐富的軍事經歷來看,他的晉升速度應該也不會很慢。在解放戰爭後期和朝鮮戰場上,他如果有機會去歷練一下的話,更是加分項。



1949年底,華東野戰軍的部隊就部署在福建前線,準備對臺灣作戰,其中就包括李雲龍的部隊。後來由於朝鮮戰爭爆發,其中最精銳的部隊被派往了朝鮮前線。

這些軍隊的士兵命運非常悲慘。按照原來的構想,這些作戰勇敢的軍隊到朝鮮戰場後,能夠把美軍包圍起來吃掉幾個團。


然而當時是冬天,他們出發的時候福建溫度還很高,他們穿的是薄軍裝。後來經過東北的時候,火車站的同志看到他們穿的衣服比較薄,就臨時給他們發了一點點大衣。

在朝鮮戰場上,這一部分軍隊擔負伏擊美軍的任務。他們穿著單衣埋伏在雪地中,大部分人都凍死凍傷,迅速失去了戰鬥力。當時美軍的偵察機發現他們以同樣的姿勢埋伏在那個地方,當美軍經過時,才發現他們全部凍死了。

很難說張大彪的軍隊有沒有參加朝鮮戰爭,但在事實上,完全是有可能性的。



因為在原著中張大彪不是一個主要人物,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配角中的配角。因此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後半部分只提到了段鵬,而沒有提到張大彪。

如果張大彪參加了1955年的首批授銜,被授大校和少將的可能性都是有的。因為張大彪沒有參加過長征,肯定是在山西參加八路軍的,在解放軍中的資歷不夠。

但我們同時要考慮到另外一個事實,1961年到1964年,解放軍在高級將領中,從大校晉升為少將533名。因此我們不排除張大彪先被授予大校,然後晉升為少將的可能。

雖然後來李雲龍去世了,但張大彪是那種做事比較謹慎的人,又比較忠心。像這樣的幹部在後來應該不會受到多大沖擊,按部就班的晉升對他來說問題不大。按照解放軍的晉升規則來看,如果他活得夠久,不管是少將還是中將,都是有可能的。


新知傳習閣


張大彪在《亮劍》中初次出場的時候,還是新一團的營長。之後李雲龍調任獨立團團長,張大彪也被調入獨立團,升為團參謀長。到淮海戰役時,李雲龍已經升為華野二師師長,張大彪也跟著水漲船高,升為二師參謀長,比團長略高半級,但比師長低半級。戰爭結束後,張大彪沒有再出場。

不過,張大彪作為李雲龍的愛將,走到哪兒帶到哪兒,應該說,在李雲龍的部下中,打仗的時候他最喜歡用的就是張大彪,所以,他參軍雖然比二營長沈泉要晚,但明顯比沈泉要受重用,資歷雖然不如獨立團副團長邢志國,但在李雲龍心目中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說是左膀右臂也不為過。包括看地圖等基本作業能力,張大彪都在獨立團其他人之上,所以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到解放戰爭結束時,傷愈復出的李雲龍已經升為代軍長,如果張大彪此時仍然在李雲龍麾下,那麼是有可能會繼續跟著李雲龍水漲船高升級的。

再參考段鵬。段鵬入伍是在抗戰期間,而且一直是警衛員,到抗戰結束前和尚魏大勇犧牲,段鵬才升任警衛班長。在李雲龍和丁偉在軍校學習期間,丁偉和段鵬誤打誤撞的在旅館碰到了一次,此時的段鵬已經是李雲龍麾下的團參謀長了,而在趙莊之戰時,段鵬還是偵察連長,不到營長的級別。即便是段鵬此後到1955年時不再晉升,那麼他的團參謀長職務也有機會得到一箇中校軍銜。

還可以參考1955年少將中排在第一位的解方的經歷。解方1930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回國後在東北軍中供職,1936年在東北軍中秘密入黨,到1940年時已經是東北軍血統的國軍五十一軍的工委書記,此前曾擔任一一四師師長,已經是少將軍銜。1941年離開東北軍,奉命返回延安,在軍委工作,曾任軍委三局局長等職,抗美援朝時曾任志願軍參謀長,參加了停戰談判,這個資歷時非常高的,按理說應當時有機會授予中將的,只是各種原因考慮之下,才只授予了少將,但是排在第一位。

《亮劍》中對張大彪的具體經歷並沒有交代,只是提到了他出身於西北軍血統的二十九軍大刀隊,這個經歷和魏大勇有相似之處。但不同之處在於,在亮劍開始時,魏大勇還在鬼子戰俘營裡,而張大彪已經是李雲龍的新一團的營長了。這就是說,他加入八路軍要更早,很可能是負傷或是其它原因導致掉隊,碰到了挺進敵後建立根據地的李雲龍的八路軍,從而加入的。而且,以他抗戰爆發僅僅兩年多時間就擔任營長來說,也說明他有可能是帶資入股的,不是一個人加入八路軍,否則不會晉升這麼快。

即使如此,張大彪作為李雲龍的左膀右臂,就算在李雲龍晉升為軍長之後,張大彪已經轉正擔任師長職務,除非他隨軍參加了抗美援朝並且有突出表現,否則他的資歷是不足以授少將的,只能是大校軍銜。比如秦基偉,如果不考慮上甘嶺戰役中的重大突出表現,他的級別可能就只是少將,但是因為上甘嶺戰役的表現,他就被授予了中將。如果他到1955年時仍然停留在師參謀長職務上,那就只能是上校了,連大校也沒有。


蕭武


崤山小虎第206條回答。

張大彪如果不戰死,也絕對不可能在55年授銜時授少將。

原因如下:

一、張大彪29軍大刀隊排長。

55年授少將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時任正軍或副軍職以上(至少正師),且在紅軍時期是營連一級主官以上幹部。

《亮劍》原著中提到,張大彪是原宋哲元部29軍大刀隊的一名排長(這也是張大彪經常背個大刀的原因)。並非像李雲龍一樣,屬於根正苗紅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

所以,張大彪首先資歷不達標。

二、金門現役是我軍的痛楚。

《亮劍》中李雲龍所在二師,在淮海戰役中與楚雲飛部交戰,李雲龍親率特戰大隊與楚雲飛的警衛營交火,結果“兩敗俱傷”,楚雲飛吃了槍支,李雲龍捱了一炮。後兩人均被所部抬去醫院。


而此時二師的指揮權交給了張大彪和邢國志,原著裡說二師後來參加了第一次金門戰役,張大彪和邢國志戰死。

金門現役是我軍歷史上少有的敗績,最終近萬人因沒有支援,全軍覆滅。(大家可以去看看劉亞洲將軍的《金門戰役檢討》)

所以就算張大彪在金門戰役中苟活下來,按照當時的審查制度,以後能不能授上校都難。

三、李雲龍所在C軍並未入朝作戰。

再做極端假設,張大彪因故未能參加金門戰役而活了下來。那麼二師已經不存在了,他這個師參謀長就只能到別的部隊去當師副參謀長(苟活的光桿司令),運氣好能有個副師職崗位。

待李雲龍復出後,擔任C軍軍長(戰傷復出),張大彪頂好也就能到C軍接個師長或者C軍副參謀長(二師沒了,苟活難辭其咎)。

而C軍並未入朝作戰,張大彪再有能耐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個正師級也就是他55年的巔峰了。


所以,結合他的出身,55年的職務,最多也就是個大校。

題外話:強烈推薦年輕人去看看劉將軍的《金門戰役檢討》,難得的實事求是檢討我軍敗績的文章。另外歡迎大家關注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亮劍》中李雲龍負傷後,張大彪就逐漸淡出了。拋開《亮劍》的藝術成分,如果在大授銜時,張大彪頂多會被授予大校軍銜,極大可能是上校。

1955年授銜的標準

實行軍銜制度,是我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授予軍人軍銜,是為了確定軍人在軍隊中的地位,也是給軍人的一種榮譽。

軍銜制度的正確實施,將提高各級幹部的責任心,發揮他們在戰鬥中和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並鼓勵各級幹部努力上進,從而促進部隊的軍事、政治水平的普遍提高,增強軍隊的戰鬥力。

說了這麼多官話,下面說句大白話:革命勝利了,江山打下來了,對勞苦功高的功臣們論功行賞。

雖然是大白話,但是勞苦功高和論功行賞卻有著科學性。事實上,1955年軍銜的評定主要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的:

根據軍官服役條例第二章第十條的規定,授予軍官軍銜的條件是:一、現任職務,二、政治品質,三、業務能力,四、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

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第一條和第四條。

評定為少將或大校軍銜需要對應的條件

我軍於一九五二年評定了幹部級別,評級時即系”以德、才、資衡量幹部現職”為標準,與授予軍銜的條件是一致的。評級後又經反覆衡量,幾次調整,因此,1955年評定軍官軍銜時,將幹部現有級別作為主要依據,並參照編制軍銜的規定,進行全面衡量。

核司令張蘊鈺,1937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任中野九縱27旅(相當於師)參謀長,15軍副參謀長,解放後任軍參謀長,志願軍第三兵團參謀長。1955年大校,1961年少將。回國後隱姓埋名帶領部隊來到了羅布泊當基地司令,為國防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參看一下1955年評定軍銜的規定:

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

副兵團級和準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

正軍、副軍、準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正師級多數可評為大校;副師和準師級多數可評為上校;

正團級多數可評為中校,副團和準團級多數可評為少校,正營和副營級多數可評為大尉,正連級多數可評為上尉,副連級多數可評為中尉,正排級多數可評為少尉、少數可評為中尉, 副排級:任軍官職務者,如政治純潔,工作稱職,可評為少尉;任軍士職務者,一般可評為準尉。

授予少將、大校和上校的條件有了,下面參看對照一下。

張大彪的資歷和職務

原著中,張大彪原本是宋哲元麾下大刀隊的一個排長,參加過喜峰口戰役。後來為安置母親開小差離開部隊,不想老母與其他村民已被日軍燒死,於是參加八路軍,在李雲龍的獨立團中擔任連長。小說的後半段沒有出現。

在電視劇中,張大彪升了官,戲份增加了許多,成了八路獨立團的營長,是李雲龍的左膀右臂。

從軍服看,此時已經是在三野當師參謀長了

李雲龍當師長時,張大彪是師參謀長,李雲龍負傷後張大彪沒有再出現。

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和對革命的貢獻,簡而言之就是說的資歷,這一塊對於張大彪來說是硬傷,因為他是抗戰後參加的八路軍,是三八式幹部。雖然張大彪按照現在的看法是位老革命,但是在1955年授銜時,他的資歷沒有優勢:他沒爬過雪山沒走過草地,沒有參與過反圍剿,至於參加三大起義什麼的就更不可能了。

至於職務,按照1952年軍隊評級,展開一下合理想象:李雲龍後來擔任了軍長,如果張大彪職務順延的話,就是軍參謀長或者師長。因為李雲龍當團長時他是營長,那麼李雲龍成了軍座了張大彪按理可以當師座;李雲龍當師長時張大彪是師參謀長,李雲龍升官當了軍長,張大彪也應水漲船高當軍參謀長。

對應上面的條件:正軍、副軍大部分授予少將,正師多數可評大校,副師可評上校。那麼張大彪如果是師長,對應的就是大校。

可是,如果張大彪任軍參謀長,那麼這個軍參謀長是算副軍呢還是算正師,這是個問題。

參謀長成了問題

從民國開始,中國軍隊中參謀長的職務和地位一般是略低於下一級部隊的主官,中共部隊也基本是承襲這一傳統。

世界上現代化軍隊如德軍、美軍、蘇軍是較重視參謀部的作用,這與他們陸軍中有較多的兵種,高度機械化有關,軍事首長需要依靠參謀人員更好地掌控部隊。因而,外軍中參謀長在軍中的地位較高。隨著解放軍現代化的建設,參謀長的地位才逐漸在軍中有所提高。

在第四野戰軍中,曾經在蘇軍參謀部待過的劉亞樓是深知參謀部對軍事首長指揮部隊的作用,而林總也是在蘇聯啃過黑麵包的,加之劉亞樓長征時就是絕對主力紅二師政委,資歷相當老,因而才會出現在東野首長中,林、羅之後就是參謀長劉亞樓這位103首長。劉亞樓卸任四野參謀長後,擔任的職務是四野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從這可以看出參謀長職務基本與下一級的部隊軍事首長持平。

東野三巨頭在前線

以我國的軍區、軍分區為例,首長們依次排名是:司令員、政委、副司令員、副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副參謀長、副政治部主任,前四位是軍區首長,後面的是部門首長,無權直接指揮下屬單位。

隨著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參謀長在軍中的軍事地位提高,因而參謀長在軍中隱隱有從五號首長成為三號首長的趨勢。

回到張大彪

在1955年授銜時,距離解放僅僅六年,距離抗美援朝戰爭停戰也僅兩年,因而,那時候軍參謀長的職務雖然不至於低於師長多少,但是也絕不會高於師長。

因而,如果張大彪後來擔任的是軍參謀長,授予大校是比較合適的,如果擔任的是師長,對應的也是大校。而如果參照張大彪在抗戰時的職務,授予上校也是可能的。

舉個例子對照一下:

大家對《亮劍》中李雲龍率獨立團伏擊鬼子戰地參觀團的劇情印象深刻,在歷史上這是一個真實的精彩戰例,這就是王進山指揮的韓略村伏擊戰。

打這一仗的是太嶽軍區16團,當時386旅副旅長王進山帶16團回延安擔負保衛黨中央的重任,在發現戰機後果斷指揮部隊伏擊取得了勝利。來到延安後16團改編為新四旅16團,王進山任新四旅旅長,程悅長擔任16團團長。

16團更早的番號是386旅新一團,從這就可以看出《亮劍》作者是花了些功夫的。

解放戰爭期間,程悅長擔任西北野戰軍六縱新四旅旅長,1949年全軍統一編制,擔任6軍17師師長(新四旅),6軍軍長,1954年任新疆軍區副參謀長,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

六軍軍長程悅長(前舉望遠鏡者)在新疆剿匪前線

程悅長是參加過鄂豫皖蘇區反圍剿的老紅軍,抗戰時16團政委。新一團團長和16團團長兩位團長先後在戰鬥中犧牲,程將軍團長政委重擔一肩挑,為革命做出了貢獻。

1955年授銜時,程將軍授予開國少將,而16團的三個營長在1955年都是上校。

對照張大彪抗戰時擔任新一團營長,獨立團營長,那麼他在1955年授銜時很有可能也是上校。

再舉個參謀長例子: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將軍,曾任四野12兵團參謀長,40軍副軍長,東北邊防軍(第十三兵團)參謀長。抗戰時是120師358旅參謀長。

朝鮮停戰談判朝中方面代表團,左一是解方將軍,左二是十三兵團司令員鄧華上將

解方將軍曾經是東北軍軍官(師參謀長),1936年秘密入黨,從事黨的統一戰線工作。抗戰後於1941年來到延安。這與張大彪原是西北軍,抗戰後加入八路軍比較類似,不同的是解方將軍在紅軍時期就已經為黨工作,資歷要比三八式深得多。

1955年授銜時,解方將軍被授予少將軍銜,而且是少將之首。

這樣比較的話,如果張大彪後來當上了軍參謀長,再根據他沒參加過紅軍資歷過淺的因素,那麼1955年授銜時的軍銜是不可能被授予少將的,授予大校都應該屬於高授。


我淡如菊


首先糾正張大彪並沒有戰死,小說中寫到黑雲寨就已經沒有張大彪什麼事了,而所謂的金門戰役張大彪戰死,其實無法考證,因為金門戰役死的最高的是團長級別,而在解放戰爭的時候,張大彪已經是師參謀長,所以金門戰死一說不太可信。


如果張大彪一直出現到後面會被授銜少將軍銜嗎?

這個是可能的。

在一場惡戰中李雲龍被楚雲飛部下發射的迫擊炮擊中,身受重傷。李雲龍無法參與後續的作戰任務。

而李雲龍的二師由邢志國和張大彪帶領部隊參加後續的解放戰爭。

解放戰爭後李雲龍被調到福建省軍區C海防軍任軍長職位。

李雲龍升為軍長後,而當時張大彪在二師任師部參謀長,可以推測解放戰爭後張大彪的職位應該是軍部參謀長。


而根據1952年幹部評定級別標準:

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上將;

副、準兵團級,多數可評為中將;

正、副、準軍級,多數可評為少將;

正師級,多數可評為大校;

副師、準師級,多數可評為上校;

張大彪是軍部參謀長屬於準軍級,所以是可以授銜少將的,雖然說李雲龍也是少將但是不代表張大彪就不能是少將,孔捷手下的兩個師長不就和孔捷一樣是少將嗎?丁偉一個縱隊司令不也是少將嗎?

所以張大彪授銜少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歷史黔


《亮劍》作為最經典的抗日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而對於裡面的主角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相信大家也很熟悉,打仗非常的厲害,而且在整部電視劇中,李雲龍好像就沒有打過幾次敗仗,不過即便是打了勝仗,也不能歸功於他一個人,這和他的部隊還有那些得力的部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要是說李雲龍最得力的手下,那一定是張大彪了。要是張大彪在後來沒有犧牲,那麼在授銜的時候,會不會被授予少將的軍銜呢?

張大彪作戰經驗豐富,擔任過軍隊政治和參謀長,完全可以更上一層樓,當一個師長是綽綽有餘的。張大彪但屬於西北軍戰鬥序列,後來在29軍中任職。在長城抗戰中,用大刀砍下了不少日本人的腦袋。這就證明他從軍的時間至少不比李雲龍晚,甚至有可能比李雲龍還早,如果張大彪一直出現到後面會被授銜少將軍銜嗎?

眾所周知,1955年授銜的時候國家是綜合考慮了很多要求的。比如,國家明確規定1955年少將以上軍銜的領導幹部,基本上都是戰功卓著的老一輩革命家。除去幾位率部起義的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和4位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八路以外,其餘都是老紅軍。

張大彪在李雲龍擔任新一團團長的時候就已經是一營營長,在後面的調任中從新一團的營長到獨立團的團參謀長兼一營營長。到抗戰後期,李雲龍違反紀律受罰從團長降為營長,張大彪差點做了代理團長,說明張大彪在抗戰期間功勳卓著。到解放戰爭,張大彪直接成為師參謀長,這更是對他能力的肯定。

到後來李雲龍負傷入院,張大彪和邢志國接管2師指揮由張大彪做代理師長。金門島戰役打響,假設張大彪沒有參加金門島戰役被調進其他部隊,根據他的戰功和能力最起碼也是個師長的位置。到1955年大授銜可能因為資歷不夠不能授銜少將,但是最起碼也得是大校軍銜。

綜上這些因素足以說明,張大彪雖然英勇善戰,但受限於紅軍資歷、文化程度、軍中職務等條件,在沒有重大戰功的情況下,再攤上一個喜歡惹事經常犯錯誤的領導李雲龍,即便參加了1955年的大授銜,實際上他最合理的軍銜也只能是大校,根本達不到少將這一級。





我就是小清


按照李雲龍的性格,張大彪如果沒去金門。必然是跟著李雲龍,李雲龍二師師長的時候,他就是參謀長。李雲龍做軍長了,他要是還在那麼應該是軍參謀長,和李雲龍一樣是軍級幹部,又是老八路,戰功卓著。少將問題不大。張大彪在解放戰爭中是李雲龍的二師參謀長,老邢是副師長,電視劇和小說都有交代,只是後來李雲龍當A軍代軍長的時候,張大彪和老邢就不在了。我估計李雲龍養傷結束後沒有回到原來的二師,而是直接調A軍去了,他們兩個還在老部隊。

張大彪如果順利晉升的話,55年應該不低於師長級別!一般情況應該是上校軍銜(那時候沒有大校軍銜),如果所在部隊在立了大功,比如45師師長崔建功,31師師長李長林,可授予少將軍銜!小說裡面寫的他和邢志國兩個人打到廈門,李雲龍正在小田那養傷的時候,準備繼續追擊剩下的國民黨在搶灘登陸的時候,因為遲遲沒有援軍堅守了幾天幾夜後全軍覆沒,好像是三個先鋒團攻打臺灣那邊的一個島!內戰時期,幾十萬人參加戰鬥,對於軍事指揮員的需求量很大,受傷、失散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大彪即便沒有戰死也可能是中途和李雲龍、趙鋼一樣更換了作戰單位,或者直接調到了其他部隊!

當時有非紅軍不將,非八路不校說法,張大彪不是紅軍出身,又沒有代表性(如烏蘭夫少數民族,陳明仁國民黨起義將領)也沒有特別戰功,如楊育才奇襲自虎團。所以最多大校。第一次軍銜制時實際授銜壓的很低,張大彪到了1955年也難獲得大校,至多上校,甚至只是中校。那時師參謀長是準師級(那時團以上都是三級),低於副師級。當時絕大多數師長師政委是大校,還有上校,一些副師級才是中校。張大彪抗日入伍,至多或上校銜。1929年參加革命的紅軍到55年任軍分區副司令的才是上校。

紅軍時期他估計不在,抗日時期他是營長,如果是八路軍有編制的團的營長有可能。解放戰爭才是師參謀長,解放志願軍參謀長解方才少將。在部隊裡有個說法叫職務大於軍銜,還有個前提是一個職位可以掛三個檔-拿上校軍銜來說可能是副團-正團-副師-但是正常的事正團的比較多。老李發話了:我他孃的才少將,你大彪拿啥和老子比,你他孃的憑啥也抗一顆星啊,你和老子比,你就是一新兵蛋子,現在還敢和老子搶少將,成精了還!

張大彪在登陸金門戰鬥中犧牲,答案是否定的。金門戰役中我軍先頭部隊三個團登島,幾乎全軍覆沒。犧牲的最高軍銜肯定是團長,其中孫雲清團戰是我軍犧牲最高級別軍官,也是正團級別。張大彪在金門戰役之前已經是師級幹部了。張大彪當連長的時候跟的李雲龍,之前好像是國民黨西北29路軍的。李雲龍當師長打楚雲飛的時候張大彪已經是師參謀長了,按照他的性格,有可能授銜的時候應該至少也是個大校了。電視裡李雲龍後面上過軍官訓練班,相當於比張大彪還渡了一層金,所以同一時間張大彪軍銜可能比不過李雲龍,但是後期和平時期的發展張大彪應該是有更好發展的。


歷史深度揭秘


張大彪絕對不會被授予少將軍銜!

《亮劍》中,一營長張大彪可以說是一個打仗非常勇猛的角色,他不計較個人得失,打仗會服從命令,帶領敢死隊和敵人拼刺刀絕不含糊,在解放戰爭期間,還成為了師級參謀長。那麼,張大彪會不會在授銜儀式上被授予少將軍銜呢?今天,小雪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從小說出發,李雲龍、丁偉、孔捷才被授予少將軍銜,假設,張大彪後來成為軍級參謀長,他同樣不會被授予少將軍銜。解放軍授予軍銜是非常嚴格的,張大彪作為戰士先鋒,不會被授予將軍的軍銜,他最多就是上校

據歷史記載,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

大會授予了以朱德為首的10大元帥,10大大將,上將共 57人,中將共177人,少將共1360名。

而我們再來看看,授予少將的標準:

少將:對應的軍職為:戰區副職、軍級正職、軍級副職、師級正職,為軍級正職、軍級副職的主要軍銜,戰區副職、師級正職的輔助軍銜。

然後我們再來對照一下張大彪的職務,雖然原著裡沒有交代張大彪在解放戰爭以後的職務,但是我們可以以他最後的職務做比較,他在師級是參謀長,後期如果調任,可能是軍級參謀長,參謀長並不是正職,也就是說,他不是一把手,因此,他不會被授予將軍軍銜。

飾演張大彪的演員戰衛華,他的父親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他本身從小就立志當一名軍人,但是一直沒有如願以償。《亮劍》張大彪的角色給了他實現夢想的機會,他也沒錯過這次機會,把張大彪這個角色刻畫的惟妙惟肖

我們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李雲龍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李幼斌老師的精彩演繹,還有各種配角的精彩刻畫,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當做主角來演,那麼這部劇不成為經典就很說不過去了。

咱們再來看看,被授予少將的都是些什麼人。

我們就拿丁盛將軍舉個例子。丁盛將軍,在軍旅生涯中,歷任班長、連指導員、科長、團政委、旅長、師長等職。先後參加了長征、百團大戰、保衛四平、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副軍長、軍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等。

綜上,授予少將也不是憑空就授予的,需要符合相關的條令條例。

文/小小雪說歷史,本文原創,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首先明確一點,張大彪並沒有資料證明戰死了。我查了《亮劍》的原著,參加金門戰役死在前線的極有可能是李雲龍的副手邢志國,參加金門戰役只有李雲龍的一個團,團長姓邢。

其次我查了一些資料,李雲龍擔任軍長時,軍隊的參謀長叫蘇公權。不管是副軍長還是其他職務,都找不到張大彪的名字。

最後估計張大彪極有可能是調到其他軍隊去了,如果是在戰場上原著也不可能不提。張大彪作戰經驗豐富,擔任過軍隊政治和參謀長,完全可以更上一層樓,當一個師長是綽綽有餘的。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我會定期的發表一些和影視相關的文章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