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能通过古诗词的标题获取哪些有用信息呢?

黑天鹅的舞蹈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主题(或情感)、诗词体裁或意象作用时,往往要借助标题,标题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量很大,比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天气、写作对象、季节……

接下来,穆老师将通过具体古诗词为大家解析,如下:

🍄【1】标题交代地点


🍄【2】标题交代时间


🍄【3】标题流露情感

🍄【4】标题交代写作对象


🍄【5】标题交代节日

🍄【6】标题交代季节


🍄【7】标题透露写作内容

同学们,古诗词标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有很多,穆老师就不再一一列举啦! 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做个有心人,多多积累。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一般可以从标题中街街道以下信息:

1. 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 交代写作缘由或者目的,暗含情感;

3. 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4. 揭示诗词的线索;

5. 暗示诗词的表达技巧;

6. 表明诗词的题材。

从题目中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不同题材的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边塞

诗多表现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山水田园诗多表现热爱山水、寄情名

山大川、思慕田园、隐逸山水的情怀;送别诗多表现羁旅思乡、惜别怀友的情愫等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诗,要联系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者托物言志的作 品。

举几个例子;

1.2016年高考全国卷,乙卷,诗歌《金陵望江汉》,包含的信息: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是怀古咏史诗;点明了地点是金陵;“望”到的情景就是诗歌的主要内容。

2.2015年高考全国卷,甲卷。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包含的信息: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揭示了写作时间、地点;明确了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3.2014年高考四川卷,诗歌《秋暮吟望》,包含的信息:点明了时间是秋暮,交代了诗歌的内容是“望”;暗示了诗歌落寞惆怅的感情基调。

4.2014年高考广东卷,诗歌《望江怨送别》,包含的信息:交代了诗歌的题材是送别诗,暗示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也有些标题并没有蕴含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揣摩诗词内容的广阔空,使我们很快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王老师教育新视界


一、词的标题

我们都知道,词的标题包括词牌和题目,古代写词是依照词谱来写的,所以又叫填词。拿到一个词牌之后,我们基本知道这首词的平仄、韵律、字数、风格等,比如最简单的忆江南(又叫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等)。它的平仄,字数押韵情况等如下:

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划横线的字可平可仄,第二句最后一个“平”字、第四句最后一个“平”字,第五句最后一个“平”字,是这首词的韵脚,押平声韵。)

所有这个词牌的词都是按照此格式填写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后来词也有了题目,即在词牌之下另起题目,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雪》等,不但知道这首词平仄、长短、字数、押韵情况,也知道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了。

二、诗的题目

相比词,诗的题目复杂得多,因为诗有近体与古体、五言与七言之分。我们可以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以下信息:

1.事件、人物、地点、时间。

李白的《赠汪伦》就讲了事件和人物,王维《渭城曲》点明了地点,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杜甫《月夜忆舍弟》点明了时间事件,杜牧《清明》点明时间,杜甫《秋兴八首》点明季节等等。

2.体现诗人情感。

比如说:陆游的《书愤》,一看就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悲愤的情感,杜甫的《恨别》点明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还有李绅《悯农》点明诗人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3.看出一首诗的所属的体裁。

有些古体诗常常会再题目中表现出诗本身的特征,特别是乐府的诗歌,题目就能体现。比如我们熟知的《长歌行》、《短歌行》,还有后来仿乐府的诗歌,如杜甫的《丽人行》,《岁晏行》,李白的《长干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有一些类似民歌的,比如《刺勒歌》不但点明了地点,还点明了民歌样式,还有陆游的《醉歌》、杜甫《饮中八仙歌》、岑参《白雪歌》等等,从题目便知这是一种古风诗歌,并非严格的近体诗。

又比如绝句,杜甫有就《绝句四首》、《三绝句》等,没有交代诗的内容,但是告诉我们诗的种类。除此之外,还有《塞下曲》、《七律》等等。

4.交代诗的内容、诗的题材。

比如杜甫《咏怀古迹》是咏史诗,于谦的《咏煤炭》等都是咏物诗,而《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交代诗的主要内容。


书文小品


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首先要看古诗题目,通过题目能够知晓一二。

那么古诗题目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呢?

一、交代时间或季节

刘辰翁的《浣溪沙》一词中,从题目可看出写在春季,至于作者文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相关意象,比如“新柳”“啼鸦”,还有具体词语像游蜂“不记家”,都能告诉我们是一副春日乡思图。

再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从题目中便能知晓写诗的季节是春天,那么写的什么内容呢?“乱飞”的鸦,“萧条”这些词语,便可看出为春日游梁园吊古之作。

二、交代地点。

从元代诗人曹元用的《塞上忆汶水》中,我们可以获悉描写景象为边塞风景,沙碛、苑马、哀笳等便可得知。当然一个“忆”字是点睛之笔,尤其诗末“征鸿未归”更加表现出思乡情怀。

再如许浑的《夜归丁卯桥村舍》,从题目中可以获悉多项信息,“夜”是时间,丁卯桥村舍是地名,而“归”则代表了作者的行径。

三、交代天气现象

有的古诗,诗人喜欢在题目中便告知所写时天气:

如南宋诗人翁卷的这首《山雨》,看来非常明确,就写他山落雨之事。

再比如大家脍炙人口的杜甫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当中可以获晓所写物事是茅屋,天气现象则为“秋风”,交代之明确,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走入诗歌情境,探究作者思想感情。

四、交代事件

这首诗题目一目了然,送别诗,那么感情基调自然不会欢快。又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风笛等一系列物象情景使临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五、交代情感

一个思字,便是想的意思,也就是说此诗是宋代诗人李新在锦江所想的内容。

再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也有一个思字,便是思乡之作。

六,交代所写对象。

这类比较简单,如王安石的《梅花》,杨万里的《小池》,我们通过题目便可知道诗人写的是何物何事。

七,交代所写内容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很多诗作的题目都能传达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当然题目所传达的内容不只于此,有时是几项兼得。

其实,通过探知题目中的信息是做诗歌鉴赏题目的第一步,只有准确获晓信息,方能探求诗文内容,进而探知作者情感。


敏家的小淘气


问题: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能够通过它的标题获得哪些信息呢?

标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首诗词的概括,是提要,是介绍,是缘起,是一首诗词的精华所在。作为作者,他对一首诗词起什么样的标题是慎之又慎的;而作为读者,他理解了一首诗词的标题,全诗的内容就掌握一半多了。标题既然这么重要,那它一般都是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呢?





一是,提供了题材信息。古诗词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从创作方法来说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从表现形式来看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从表现内容来说有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闺怨诗,怀古诗,讽喻诗,咏史诗,唱和诗,赠别诗等等。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隋宫》,是怀古诗。怀古咏史诗是一大类,一般标题上有古迹、古人名,或有“登临“、“咏”、“咏怀”、“怀古”等字样。其它题材的类别如此类推,这里就不多作解释了。

二是,提供了体裁信息。古诗词的体裁也有很多种,仅格律诗就有五言、七言,又有律诗和绝句,还有排律。另外古体诗还有古风,民歌体,歌行体,柏梁体,新旧乐府诗等。至于说到词,那词牌就更多了。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是以体裁为标题,如《丽人行》《琵琶行》《长恨歌》标题就点明是歌行体,《古诗十九首》标题就说是古诗,不是近代诗。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标题就是词牌名。





三,是提供了容量信息。一首诗词的容量有多大,是几段几行多少字,有的也在题目表现出来。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指的八首七律,共计六十四句。《戏为六绝句》,即指六首七言绝句。无名氏的《九张机》,一张为一段,九张为九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即三首合计四十八字。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因为是五言诗,五百字应为一百句。

四是,提供了综合信息。这个综合指的是诗词创作的缘由,以及它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气候等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标题就有时间和缘由。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赠别诗,同时指出了送别和到达两个地点。如杜甫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就像小序一样介绍了此诗写作的背景、气候、心情、篇幅、健康状况和寄赠对象,标题提供的多方面的信息,为理解全诗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标题就像一个人的姓名,它囊括了这个人的总特征。因此我们在理解分析一首古诗词的时候,从标题入手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工


“人间到处有情趣,古来至美莫如诗”。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字,短短数句,是一幅至美图画,是一处热闹的场景,是一件深沉的事情……

读懂诗歌第一步是读懂标题,标题虽小,却蕴含丰富的信息,是我们入诗的重要一步。我今天就以历年高考试题为例,加以分析,希望能对2019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一点借鉴。

【例1】2018年全国一卷《野歌》: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标题信息】

1、交代了地点(田野);2、表明了事件(放声高歌);3、明确了题材(即景抒怀诗)4、暗示了手法(借景抒情)

【例2】2018年天津卷《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标题信息】

1、交代了时间(癸卯岁始春);2、交代了地点(田舍);3、明确了题材(怀古诗)

【例3】2017年全国卷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标题信息】

1、交代地点(礼部贡院);2、交代事件(阅进士试卷);3、暗示了作者身份(主考官)

【例4】2017年全国卷3《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十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标题信息】

1、交代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2、表明了对象(元九、李十二)3、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例5】2016年全国卷1:《金陵望汉江》: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标题信息】

1、交代了地点(金陵);2、交代了事件(望汉江);3、明确了题材(即景抒情诗)

【小结】标题信息从哪些方面“读”

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写作的缘由或目的;

3、暗含的情感或者情感基调;

4、作品的线索、题材、表达技巧等。

读诗先读标题,标题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赏析诗词,从读好标题开始。





笨珠珠001119


古典诗词鉴赏,首先跃入读者眼帘的,当然是诗词题目了。那么题目给我们传递什么信息?我们如何来解码呢?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切入点。我们先来看古典诗词题目的形式,有的叙事,有的抒情,有的咏物;有的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


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是“赠别诗”;“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写边塞风景。《残春旅舍》交代了写作的季节、地点;“残”字可透露出心情可能是“惨”;“旅舍”暗示此诗可能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表达的感情可能是一种思念、牵挂之情。《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词题暗示了词的内容是描写琵琶弹奏及听的感受。《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秋日”点明了到访季节;“题……新居”表明了写作缘起,“新居”暗示了诗的内容可能要写“新居”的内外环境;“窦员外”这一称呼表明了作者与其是朋友关系。

通过分析,我们借助诗歌的题目,大致能推断其内容或主旨,能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为赏析诗歌具体内容或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不过,有些古典诗词,题目抽象含蓄,甚至没有题目,如李商隐的《无题》;有的只有词牌,如柳永《雨霖铃》、苏轼《浣溪沙》等,我们只有通过对诗词句的具体解读,才能把握诗歌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了。

在解读诗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作者,结合注释,做到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才算真正把诗读懂了!


教育问道


《关关雎鸠》使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三百零五首、诗经以四言为主歌唱爱情的大胆如《关关雎鸠》,控诉男人不忠于婚姻如《氓》,斥责统治者残酷剥削如《硕鼠》和《伐檀》,控诉战争连年破坏人民安乐如《杨柳依依》,表达战地战友之情如《无衣》等等、诗经以赋、比、兴为奇妙的表现形式、诗经作品无具体作者、诗经是孔子历经千辛万苦亲自筛选删定仅凭这点就有力地证明极左时期长期诋毁孔子是多么的反动而且荒谬等等信息。

《离骚》使我们知道屈原创下了中华民族文学历史上的以下第一的信息——首次以文人为作者作诗并著名,该诗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第一首长诗,屈原首创骚体并首开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法之先河,耸立起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第一座高峰,屈原在该诗作中㗃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犹未悔”等名句显示出他爱国爱民、洁身自好、追求真理、嫉恶如仇等高尚情操,该诗作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人文的另一摇篮。此作句式字数使我们知道我国诗歌发展至此已突破《诗经》四言为主的样式等等。

《乐府》使我们获得以下信息:汉朝官府专设采风机构有力地推动着全社会创造诗歌,《乐府》中作品题材广泛、歌域辽阔、语言平实、韵律和谐、节奏明快、句式有整齐有参差……,《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两首杰作怦然心动并感慨万千了世世代代的无量读者。我们还知道彭德怀元帅的“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而呼”的忧愤怒吼就是改编于《乐府》中的民谣“谷撒地,薯叶枯。青壮服徭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如何过,我为百姓鼓而呼”。

……

限于篇幅,以上述文字证明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标题中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魅力。读书,不能不细品标题。


松竹118


次韵,用韵

带有“次韵”或“依前韵”,由此可以知道,此诗为和诗,并且大多数为调解心情或者宽慰别人之作。而且两人关系非比寻常,或是密友,或是兄弟。比如东坡和子由诗,比如刘禹锡和白居易诗都是如此。而带有“用某某韵”,这个某某是人名,比如辛弃疾有一首《念奴娇用东坡韵》,就是他向东坡词致敬的作品。区别是用韵的用的人和被用的人并不要求生活在同一时代。步韵也是如此,几乎每个创作七律的人都步过杜甫的《秋兴八首》便是明证。

杂诗,无题

杂诗多为感慨,而无题多为幽怨。杂诗多为感慨世事,世人。而无题多为抒情不遇之情。当然喜欢李商隐的浪漫和忧伤偏要写成情诗也未为不可。但不论是哪一种标题,其诗意大都不能明言,观其背景,要么是在谪贬之中,要么是在失落之中,要么是在孤苦之中。总之,诗名杂诗或无题,观其诗,作者大多数都是满满的不开心,不如意,不通畅。

湖上,席上,

几乎都是应酬诗作,并且参与者至少两人。诗词风格基本都是积极向上,若是作者并非名人,那诗中拍几下马屁必然无可厚非。不论是湖上还是席上,必须有温馨的景物描写,而且一定要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应用上出一些小彩,若是没有景物也会有歌女一类的助兴。从宋朝之后,此类诗作经常会带应用曲故,以增加诗词的成色。

座主,同年

几乎都是交际诗,而且诗中一定典故满满,并且必须是清廉的,上进的、圣明的,博学的,多用来形容领导品才兼具,眼光深远,一定会备受重用云云。同时因为经常是几个人一同去拜访领导,所以不仅要夸领导还要夸同事,有时经常摘出同事的“姓”来,然后找一个同姓的古代名人,说什么兄台不逊于古人,不弱于前人如何如何。总是,这类诗大抵上都是马屁诗。

有怀,遣怀

大多以律诗或绝句为首,或者在三联或是在第三句进行抒情感慨,其实这种诗词和咏物诗相差并不多。区别在于咏物诗更加具体,而有怀或遗怀中的物只是铺陈或者渲染。或者说咏物诗是见物思情,有怀诗是因事感怀。另一个区别就是有怀遗怀诗中的大多数的是忧伤和寂寞,但咏物诗却经常可以写得很浪漫潇洒,如果是在酒席上吟作的话。

省,院,宫,殿

几乎可以肯定,作者当时一定在长安。比如《春宿左省》,比如《出定力院》、比如《直中书省》,比如《早春桂林殿应诏》等等,这种诗只要不是绝句,同样是满篇典故,而且必须要把古代的明君和贤臣放进去一两个才好。同时也要大表忠心,表示不忘圣恩云云。正常情况下,这种类少有佳作。但做为历史资料和生平却存在考据价值。

应制

只要带应制二字,此诗一定是在皇帝面前写作,并且是许多人一起创作。从汉朝开始,应制诗便已经流行,大体上是皇上说第一句,然后大臣们按照职务高低轮流接句。或者是皇帝做第一首,然后每个人都要做一首。有时皇帝有些懒,便直接让臣子依次做诗。这些诗都是赞美之辞,所有的景物都可以在诗经,汉赋或者某些经典古文中寻找出来。更重要的是,因为是赞美,所以这些诗必须君明臣清,天下太平。

行,歌,引

基本上都是古诗乐府,长恨歌,丹青引,兵车行,如果说硬要找出规律,恐怕不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篇幅较短,则诗里面都有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如果篇幅中长,必然有事件描写。或者说,只要不是传下来的乐府歌辞,即标题不是传下来的固化标题(比如行路难),那么基本上都带有叙事性质。从前,现在,将来,抒情如何如何。

奉,呈

这些诗经常会出现职务名称。比如韦左丞,比如崔侍御,刘明府,李司录等等,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信,或者是填写问卷,有些近似于现代的审论或演讲。因为所谓的奉,呈,都是对方的资历,年龄,声望在高于自己。所以大多以尊敬为主。虽然不能说是大拍马屁,但一定是文雅兼具,用典老到,并且不能太出彩,写出的诗词水平保持在平平即可过关。像杜甫那样一写好几十行并不实用。

送,同,寄

哪怕对方身具职务,也基本上是(曾经)平辈论交,所以诗中多少还算是比较自然,可以看到友情或期望之类的言辞。典故不多,情景交融。若是密友,则难免些许悲伤或故作潇洒之句。比如《送路六侍御入朝》,比如《寄李白》,比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总之,标题中如果有人,那么从其称呼上可以看出与作者关系的远近以及作者当时的职务高低。如果有行程(比如送某某之任黄州),可以对应作者的人生经历,从而查询出当时的生活状态。如果标题中有地点也是如此,比如奉先寺,岳阳楼,同样可以探求诗的创作背景。

从信息量来看,诗比词更容易把握,因为许多词只有一个词牌,如果有序的话还可以进行计算或推测,如果空空如也,只能从词句中判断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当时情况,比如隐居?比如贫困?比如致仕?

当然,小可以上所说都不具有绝对性,只是大多数而已。


亦有所思


如果你是个学生的话,希望我的ppt 对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