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第一个离开梁山的是公孙胜而不是三阮?

韩圣希


刀叔导读:第一次是因为宋江上山了,不想陪他卖命。第二次则是不想送死。内在原因,看不惯宋江。

这位公孙先生从七星聚义取生辰纲时就现身,也算是出场早的人物,可不知为什么我对这位公孙先生的印象始终难以深刻,除了刚出场时“正在庄门外绿槐树下,一头打,一头口里说道:‘不识好人!’”的一幕,便只剩下那些神乎其神虚无飘缈的“道术”。

公孙胜别的本事有限,武艺据他自己说是“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巧了,和介绍宋江的话怎么那么相似?这“多般武艺”估计也就是“把十几个庄客都打倒”的程度,因为以后公孙胜再没使过一招半式,都使道术了。

公孙胜还是副军师的角色,如林冲火并王伦后称赞“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可除了芒砀山摆过一回阵法,那也只作为道术的陪衬,真起作用的还是作的法,此外就没见过公孙胜怎么“善能用兵”。于是,公孙先生的本事名望,全着落在他的“道术”上。

就是这样一个神乎其神的人,竟然第一个离开梁山,这不禁让人对这位半仙儿提高了一些兴趣。

公孙胜的的离开几乎是必然的,因为他历史上曾经选择主动脱离组织,历史问题没有交待清楚,此时组织上对他是否信任,这还是个大问题。不过我们今天要谈的不是公孙胜离不离开的问题,而是公孙胜为何是第一个离开的问题。

在宋江上山的第三天,公孙胜便着急着要下山,因为以公孙胜的聪明才智,他已经看出来“一山不容二虎”的形势,晁盖只是一江湖上的义士,有匹夫之勇,而宋江才是能成事的领袖,他们就像项羽和刘邦一样,在梁山一把手的问题上,注定是要有一番不和谐的因素出现。

吴用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脱离晁盖,倒向宋江,而公孙胜则选择脱离组织,以奉养老母为名,远离争斗,暂时离开,两面不得罪。

面对戴宗的几次邀请和梁山的危急关头,公孙胜顾及旧友情分,第二次上山,师父罗真人的话值得玩味。罗真人道:“一清既脱火坑学炼长生,何得再慕此境?”如果说这里的火坑是泛指人间的话,恐怕之前他也不会让公孙胜下山做事了,所以火坑指的就是梁山。

临去之时,罗真人说了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意思是打到幽州就停止,到了汴梁就可以回来了。

征方腊前,公孙胜真的再次离去了,宋江当时的反应是“不敢翻悔”,按理说,公孙胜走了,宋江顶多是不敢挽留,为何是不敢悔呢?悔的是什么?是约定。说明公孙胜第二次上山的时候,已经不属于梁山,他只是罗真人暂时借给宋江用的。

对于公孙胜和宋江之间的矛盾,刀叔总结为三点:

一、作为一个公务系统的人,宋江的理念是忠君保国,他的忠已经到了“愚”的地步,宋江曾说:“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衷心不负朝廷”可见一般,可见一斑,这也是公孙胜和宋江理念的矛盾;

二、其二是解救宋江后,宋江所带的圈子也上了梁山,我们称其为宋江派,这与公孙胜所依附的晁盖派又是一个矛盾,公孙胜作为一个政治嗅觉灵敏的人,他感觉到了危机感;

三、宋江等人上山后日日饮酒作乐,而公孙胜是一个道教人物,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也就是和他本意相反。

基于以上三点,最终导致了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

可能很多朋友对这样的解释并不满意,因为晁盖集团还有其他人,比如三阮等。

如果再进一步解释,就只能用宿命论了。从洪太尉到石碣碑,可以说罗真人同公孙胜早前就已经看了剧本,悲剧的命运已经从洪太尉解开封印的时候开始了,石碣碑只是顺应命运的安排。

不管如何解释,公孙胜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审时度势、急流勇退当是我辈学习的对象。


王铭苇


公孙胜是一个聪明人,有脑子,会思考。这种人是不容易糊弄的。他离开梁山,是在梁山众好汉征方腊之前。公孙胜之所以选择在此时离开宋江,离开梁山,也许是因为公孙胜懂得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也许是因为公孙胜看破了红尘,看破了世俗,也看清了宋公明吴用一伙,不愿意接受招安。他知道招安后梁山众兄弟的悲惨结局,可又不能说破,所以功成身退,一心修道。也许正因为如此,公孙胜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在征方腊的战场上,梁山好汉死的死伤的伤,而公孙胜则可以在蓟州颐养天年。梁山众英雄之所以会死伤大半,这与公孙胜与安道全的离去大大相关。公孙胜会道法,战场上有了公孙胜,梁山好汉就不会在玄虚的道法面前手足无措,从而可以大大减少伤亡损失。安道全是治病救人的良医,有了安道全,就不会有这么多好汉因伤病致死。





相知白首休言负


公孙胜和三阮都是在东溪村“七星聚义”的成员,“智取生辰纲”的核心成员,上梁山后也可以视为晁盖的嫡系。


公孙胜先后主动离开了梁山两次,第一次是宋江上梁山后不久,招安之前,第二次是招安后攻打方腊之前。

入云龙公孙胜本就是一名道家子弟,他是蓟州二仙山罗真人的徒弟,他来趟“生辰纲”这池浑水的动机本就很可疑,一个修道炼丹的人为何会对这些“黄白之物”这么感兴趣呢?而且还是一副急赤白脸的姿态。按说,他和师父罗真人都是方外之人,过得生活也并不奢侈,应该不缺钱啊!况且,凭他和师父的道行,在哪儿弄点银子不是轻松加愉快啊,没必要非盯着容易惹出是非的生辰纲啊!

可是,公孙胜就是这么做了,并随着事态的发展上了梁山。所以我一直单纯的认为他这是背着师父“干私活儿”的举动,而他本来是想和晁盖“二一添作五”两人分了这批钱财的,他自己完全有能力神不知鬼不觉的把生辰纲搞到手,和晁盖搭伙,也只不过想用他的宅院做个仓库罢了。哪知迟来一步,吴用、三阮、刘唐都已经掺合进来了,此时想退出又不合适,只好顺水推舟按照吴用的计策行事,最后一步步的跟着几人上了梁山,纯属无奈之举。


凭他的道行和对人性洞若观火的甄别,肯定清楚晁盖和宋江尿不到一个壶里,水火不同炉啊!不论火并还是权谋,晁盖又绝不是宋江的对手,到时自己是站在哪一方?还是坐山观虎斗呢?而不论哪种选择,对自己都没有任何益处,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一走了之吧!

他回去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本身就住在人迹罕至的二仙山,师父罗真人法力无边,还是个很喜欢护犊子的主,即使官府知道了他的犯罪事实也会选择忽视,因为这家伙神通广大,太难抓了,去多少人都可能是当炮灰的料,不如装作不知道,这样两边都好。

后来宋江攻打高唐州时遇到困难,让戴宗,李逵几乎是硬逼着公孙胜二次出山,直到招安后征方腊前,因提前已和宋江有协议,再次离去,并得于善终。

而“三阮”的情况不同,他们原来只是石碣村的普通渔民,生辰纲东窗事发上了梁山,现在是官府重点缉拿的要犯,一出梁山泊就会被大批官兵围捕,凭他们的本事可能会抵挡一阵,可是肯定架不住多轮次的进攻,被抓就是掉脑袋的结果。附近原来山寨上的人马基本都归顺了梁山,想另立山头又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他们为了保命也只能老老实实在梁山待着。



一百零八人结义排座次后,宋江用“忠”和“义”把一众人牢牢地绑在了为宋王朝卖命的战车上,此时离开更无可能了。


田获三狐


三阮的学识,是跟公孙胜比不了的。公孙胜是紫虚观罗真人的高徒,看破世事,在梁山上走一遭,其实按佛、道的说法,是应劫。公孙胜多次离开梁山,都是以侍奉老母和恩师为名,其实在晁盖死后,他就已经暗自立下离开梁山之志了。因为宋江的招安政策,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想法,与他心中所想,是不符的。

公孙胜之所以多次被请出山给宋江帮忙,主要是江湖道义,脱不开身。为了脱身,公孙胜甚至带宋江见了他的师父罗真人,罗真人让公孙胜随宋江“去干大功”,并请求宋江在“奏凯还京”时能放公孙胜归山。公孙胜这一计,是借罗真人之口,完成他自己的心愿。因为他无法割舍所谓的江湖大义,只能借罗真人的口请求宋江。宋江为了完成他的“霸业”,答应了罗真人,同时也等于答应了公孙胜。

罗真人怕公孙胜混入红尘不得自拔,曾给他留下了谒语,其中有“遇汴而还”四字,所以公孙胜在征方腊结束后,便返回了蓟州二仙山,“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阮氏三雄在征方腊时,死了两个,只留下了阮小七,阮小七是有建功立业之心的,初跟晁盖,后跟宋江。他反对招安,反对奸臣皇帝。所以在破了方腊时穿上了龙袍招摇过市,视宋廷的规矩如无物。他是最后发现胜利后危险所在,所以选择了纳还官诰,重回石碣村打鱼,侍奉老母,反而活到七十得以善终。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公孙胜离开水泊梁山,是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后。

宋江因为在江州题反诗被定死罪,晁盖带着水泊梁山的好汉们(包括最初的劫取生辰纲的七个以及后来宋江推荐的秦明花荣王英等七八个)倾巢出动到江州劫法场救出了宋江上了水泊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

一切安顿完毕之后,晁盖和宋江之间经过一番客气互让,最终晁盖坐了第一把交椅,宋江坐了第二把交椅,吴用坐第三把,公孙胜坐了第四把交椅。

这个时候,没等晁盖说话呢,宋江却抢先发了话:“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然后左边的主坐上坐了以林冲为首的九位“元老”,而右边的客位上呼啦啦坐下了以花荣秦明为首的四十位“新贵”。

这个场面,就是宋江上梁山之后的势力分布状态,估计这个阵势被吓到的不止是晁盖,公孙胜肯定也感到了深深地不安,他应该预感到水泊梁山快要进入多事之秋了。

所以,他在宋江把自己的老父亲接到水泊梁山之后,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回家看望老母的申请,并且不顾晁盖的再三挽留,诅咒发誓的保证三两个月就回来,这才离开了水泊梁山。

公孙胜是个挺奇怪的人,说起来他是一个道士,但是这个道士却盯上了梁中书送给老丈人蔡京的十万生辰纲,并且大老远的去东溪村去找他不认识的晁盖去“送一套富贵”,晁盖也不认识他。公孙胜的这个举动是不符合逻辑的。

所以,由此可以断定公孙胜这个人,他劫取生辰纲和上水泊梁山的目的肯定不是仅仅“贪图富贵”。如果没有宋江上梁山,如果不是他看到宋江的势力如此强大,他是不会借机下山脱离梁山集团的。

那么,公孙胜为什么要在宋江上梁山之后脱离梁山集团呢?为什么他后来又回到了梁山呢?

以我个人的见解,公孙胜下山,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预感到宋江的到来必然会导致水泊梁山的内斗,而他很清楚凭着晁盖的那些班底,要想在和宋江的争斗中取得胜算,机会不大,尽管看起来在头四把交椅当中,晁盖的班底占三个,但是从吴用对待宋江的态度上,公孙胜明显感觉到军师吴用很有可能会倒向势力更大的宋江阵营。

这个推论让公孙胜非常为难,他如果继续留在水泊梁山,就必然面临着必须要站队的局面,这是公孙胜不愿意看到的——晁盖是在他的忽悠下牵头抢劫生辰纲的(至少是忽悠者之一),晁盖为此葬送了衣食无忧并且“作威作福,黑白两道”的快活生活,走上了落草为寇的的“不归路”,如果再让他帮着宋江去对付晁盖,估计公孙胜的良心上过不去。在这一点上,看样子公孙胜比吴用有点良心。

但是,公孙胜也很清楚,如果站在晁盖的一边和宋江斗,估计自己的结果也不会好,他还真的不愿意因为死心踏地的帮着晁盖而引火烧身,于是,脱离梁山集团,然后坐山观虎斗就是公孙胜的最好选择。

第二个原因,就是公孙胜有“待价而沽”的想法,如果在水泊梁山趟了晁盖和宋江之间的浑水,免不了会背上像林冲一样的名声,而吴用已经先自己一步搭上了宋江的班车,他在宋江面前的价值已经打了折扣。对他来讲“重新洗牌”是最佳选择,而想达到重新洗牌的的目的,他只有通过“二进宫”的手段。

所以,他必须离开,也只有离开才有机会“待价而沽”——好像现代的职场上也有这样的套路。但“二进宫”不是简单的辞职走人然后再回去应聘,他必须要用“独特的本领”赢得“二进宫”的机会,这样的话“二进宫”才会有意义,也才会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公孙胜做到了,宋江攻打高唐州救柴进的时候,遇到了会“妖术”的高廉,宋江一时竟一筹莫展,吴用借此机会向宋江推荐了公孙胜,宋江派戴宗和李逵请公孙胜上山助一臂之力,戴宗和李逵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但还是如愿请到了公孙胜。

公孙胜再次上山的身份就不一样了,他是奉师傅罗真人之命帮助宋江完成“替天行道”大业的“道家代表”,成了一个“准江湖势力”的代言人,所以,他再一次成为了水泊梁山的决策班子成员,但他已经不再是晁盖的班底了。

公孙胜成功的通过“二进宫”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也奠定了自己在水泊梁山的代表一种势力的地位。这个操作其实还是值得职场的很多精英们借鉴的,事实上已经有人在借鉴了。

至于阮氏三兄弟,他们的想法和公孙胜比起来就要简单很多,当初在吴用的忽悠下参加了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他们是打定主意跟随晁盖“同甘苦共患难”的,所以,尽管宋江上梁山刚坐稳第二把交椅就开始发号施令,阮氏三兄弟也未必看的惯,但是碍于晁盖的面子,他们也不好发作,况且在他们看来,宋江这个二哥是他们的救命恩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撕破脸皮,毕竟“江湖道义”还是要遵守的。

另外,阮氏三兄弟本身并没有什么有分量的势力和本事,宋江对这三位也一直是当做“元老”尊敬有加,他们也没什么理由和宋江翻脸,如果要下山走人的话,脸面上过不去的其实是晁盖,让晁盖难堪的事情,阮氏三兄弟是不会干的。

从阮氏三兄弟在晁盖生前和死后表现来讲,他们对水泊梁山还是很依赖的,尽管有诸多不满,但最终也还是选择了跟着宋江接受招安,说明阮氏三兄弟讲义气,但不莽撞,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所以他们不选择离开水泊梁山就不难理解了。


步武堂


入云龙、花和尚 ,一道一释终有善果,公孙胜、鲁智深,一雅一俗,殊途同归。

《水浒传》中,公孙胜的笔墨虽然不多,但是更显其闲云野鹤之态度,他开始追随晁盖劫了生辰纲,后来躲避灾祸上了梁山。正在梁山蒸蒸日上之时,公孙胜选择离开梁上,离开的时机颇为有意思。

《水浒传》四十回,宋江被梁山一伙劫了法场,救了他一命,等上山的时候,晁盖对宋江说,来来来,贤弟,你德高望重,你来做第一把交椅,但凡老人给新人让交椅时,老人都顺利过关,从林冲到宋江,唯一没让的是王伦,死于非命,真的感觉是强者天下,匪气十足。


宋江推辞时说法值得玩味,称你晁盖年纪大,我做第一位不好受,排座次时宋江表示旧头领站一边新头领另一边,座次不按先后,看日后的功劳,你看看宋江说的话,典型的还想当老大,还分化内部,谁不知道新将领心向着宋江?

内部斗争呼之欲出,公孙胜能听不出来?宋江把老父亲接上山,公孙胜也以看老母亲为由离开,晁盖说,先生啊,你一定要回来啊,不要骗我啊,后走的是李逵,没人这么劝。说明什么,公孙胜早可能就不想在这里呆了或者是看见宋江这么安排后,觉得有为自己初衷。

果然一去不回,戴宗找他,给搪塞回去,直到宋江打辽国需要他,他注重意气,他师傅说,都已经修身养性了,怎么还往火坑里跳?如果去,到汴梁你就回来,看透了。随后果然遵从师傅的话。因为那不是他想要的。

那是不是阮氏想要的呢?只能说,是,阮小七最劫生辰纲和吴用的谈话很有代表性,只想把满腔热血先给识货的,有本事,想干事,但是需要个带头人,至于带头人是谁嘛,呵呵,都行。


泊图泊途


公孙胜道号一清,是二仙山罗真人的大徒弟。他参与智取生辰纲,修行还不到位,还有一颗对人间富贵跃跃欲试的尘心。但以他的悟性,应该能隐约看出宋江上了梁山后,梁山就不像以前的梁山了。

宋江父亲宋太公上了梁山,公孙胜就以回家看望老母为由离开梁山。晁盖和宋江给他放了一百天假,而他则放了晁盖和宋江的鸽子,改名青道人,隐居二仙山而不回梁山了。


公孙胜为什么不守承诺?因为他师傅罗真人。

神行太保戴宗找了公孙胜两次。戴宗第一次没找到公孙胜,但是带了杨林邓飞裴宣孟康等人上山,也没丢脸。第二次,宋江打不过妖法厉害的高廉,就下命令要求戴宗务必找到公孙胜。戴宗带着李逵,李逵带着板斧,终于找到了二仙山,见到公孙胜的母亲。公孙胜母亲骗他俩,说公孙胜云游去了不在家。李逵装愣发飙,板斧劈倒一面墙,又要杀公孙大娘,这才逼出公孙胜。


公孙胜讲了两个不回梁山的理由,一是为照顾母亲,二是师傅罗真人留在座前听教。公孙大娘作为女性,把不欢迎梁山来人写在脸上。而罗真人被戴宗求了一星期,终于放行公孙胜。但他叮嘱公孙说:“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那八个字是“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从罗真人的话里可知:罗真人不认同劫生辰纲取人间富贵这种人欲,罗真人也给公孙胜定了个时间框框,罗真人剧透了公孙胜天闲星的身份。

第85回,宋江伐辽时和公孙胜看望罗真人,罗真人也给宋江剧透一些内容,说宋江“一生命薄,不得全美”,还给宋江写了八句法语。他这法语不是法国话,以罗真人的法术懂法国话也不在话下,但宋江肯定不懂西洋外语。罗真人写的法语和五台上方丈的偈语类似,都是预言,其内容是:“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可惜宋江还是不懂法语,被毒死在吴头楚尾的楚州淮安。

综上可见,罗真人就像手里有一本《水浒传》,对梁山好汉的前程命运了如指掌。公孙胜功力不够看不透,参乎抢劫生辰纲,被罗真人留在二仙山管教修行。戴宗请公孙胜下山,罗真人则传授公孙胜五雷天罡法,这样公孙胜法术才能超过高廉。罗真人知道结局,为公孙胜规划好了未来,所以公孙胜得到敕封后就离队,放下那颗跃跃欲试的尘心,回归二仙山静心修道。

阮氏三兄弟,参与劫生辰纲为的就是人间富贵。第15回,吴用说三阮撞筹时,阮小五向往梁山王伦他们“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阮小二说“要有人带头,我们也去”,阮小七说“若能受用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

后来宋江招安,三阮当然不反对。南征方腊后,三阮只剩阮小七,他做了盖天军都统制。未及数月,他被以曾穿方腊黄袍为由革职。经历战火洗礼的阮小七,已不是当年渴望富贵的阮小七,被贬为庶民心中也还欢喜,带着老娘回了石碣村。终点又回到起点,阮小七重拾渔网,荡舟梁山下的水泊,想起南征死去的兄弟们,他已无欲无求,就像电影《芳华》里的刘峰。

富贵如浮云,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时他们不知道。公孙胜有得道的师傅罗真人,悟得早离得早,而阮小七经历残酷的战火,也终于明白,108将里只有他在梁山脚下安然终老,享年六十一岁。


龙久于池


公孙胜其人,会道法,晓天理,是梁 山唯一一个与众不同之人。合伙智取生辰岗,是取官家不义之财。上山是义字为先,官逼民反之举。在山上与众兄弟相处日久,对宋江的政治主张己了然。他内心是不太赞同的。曾回师傅处就打算不来了。但出於义气在山寨危难时,仍出手相救。但去意已决,只是选择合适的时机罢了。所以,他在自认为合适的时机辞别众兄弟,一心修道去了。至於三沅,头脑就较简单了。大秤分金,大口吃肉,端的快活。心无大志。虽和晁盖一同上山,属元老级人物,但晁盖己去,大局已定。只好跟随,。他们一时是不会离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