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二里頭文化有何認識?

芒果讀歷史


關於二里頭文化的意義,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為中國上古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佐證。

夏朝真的存在嗎?這是縈繞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多年的問題。要證明一個時代是否存在,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也就是先由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出後被國內外學界公認的“紙上地下二重證據法”:一是有信史。但在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只有對夏朝世系粗略的記述,而沒有記載確切的在位年代。二是有實物。商代甲骨文的發掘,證實了商朝的存在,但甲骨文並沒有任何記述夏代的文字。在以往歷次的發掘中,也沒有發現任何夏代的器物。由於商代甲骨文記述的歷史只能上推到公元前1750年,距今只有3700多年,所以有關“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受到很多質疑,尤其是西方學界,斷言中華文明的歷史是以商代為起點,並不能和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波斯等一樣可稱之為文明古國。

實際上,中國對二里頭文化的研究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了,而考古發現和發掘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1952年,中國考古學家對位於河南登封進行考古發掘時,首次發現了夏代器物遺存。後又在對鄭州商代古城附近的洛達廟村和洛陽東干溝進行考古發掘時,又發現了一些夏代青銅製品。1959年在洛陽二里頭遺址發掘出了大量的建築群落、墓葬、器物。經測定,這是一處早於商代的文化遺存,正好可以填補夏代的歷史空白。在後來的考古發掘中,又在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陝縣、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陸續發現了這一類型的文化遺存。在這些被測定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的文化遺存中,由於數二里頭遺址最為典型,故被學界一致認定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具有以下幾個具有代表意義和科學證據的特徵:

一是發現了和鄭州商代都城同樣規模的城市遺址。在二里頭,考古學家發掘出了大型宮殿遺址、大型青銅冶鑄作坊,製陶、制骨遺址,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以及400餘座墓葬,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有力地證明了二里頭遺址是統治者以及臣民祭祀、議事、居住、生活的場所,已經具備了國家的一切特徵,也就是說二里頭是商代以前的重要城市,也就是夏代的都城。

二是發現了器型更加接近現代特徵的“中國龍”實物。2002年春天,二里頭遺址一處貴族墓地出土了由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的龍型器物。每片綠松石大小不一,最大的長度還不到1釐米,厚度也僅有0.1釐米左右。最讓人驚歎的是它的造型,巨頭蜷尾,形體曲伏有致,頭部為扁圓形,吻部略突出,以三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它的中脊和鼻樑,鼻端也是綠松石。仔細看,會發現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紋和淺槽裝飾,兩側弧切出對稱的眼眶輪廓,眼眶內同樣嵌有綠松石片。據測量,它的頭部至尾部全長70.2釐米。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主任杜金鵬說,“從文化傳統的親緣關係上看,只有中原地區發現的龍,從夏、商、周到秦漢一脈相承,從這個意義上講,發現於二裡頭的龍形器是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源頭。”

三是發現了接近於商代甲骨文的文字型符號。《尚書》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意思是說,商代的先祖殷人就已經開始有圖書方案了,記載了殷人發動革命消滅夏代的歷史。但在發現商代的甲骨文以後,就再也沒有發現具有文字特徵的上古遺存,只有在一些陶器上發現有刻劃型符號。而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一些陶器和骨骼上,發現了具有文字特徵的刻劃型符號,據統計共有24個,也逐一被有關專家破譯。這雖然不能確證夏代已經有文字存在,但也能確切地認為這是夏代的文字型符號。

二里頭文化將中國有國家的歷史上推到了距今4100年前,再加上已經確認的屬於原始部落文化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中華文明的歷史不但有5000年,而且遠超過了5000年。這雄辯的說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有理有據,不容質疑。我們作為後世子孫,既要為歷代先祖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百折不撓開創的燦爛文明而自豪,更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愛蓮者說


二里頭文化是起源於中國夏朝的文化,我們把它稱為二里頭文化,是與其發掘地有關,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

據考古學專加稱,二里頭文化起源於距今3500年到3800年作用。二里頭文化包括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青銅和宮殿文化。它不僅是我國在建立屬於第一個王朝夏代被發現的最早的古文化遺址,同時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築基址。為探索夏商時期文化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二里頭文化更加肯定了考古學家對於夏代等級制度的研究,此外,二里頭還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包括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二里頭文化的發現和探索對於夏商時代的考古有著重要的價值。

二里頭文化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係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佈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係等諸多課題,目前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範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金石有道


根據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夏商周年表》,將我國夏代始於公園前2070年,之前黃帝事夏一千年左右,證明了中華文明5000幹年的歷史,該成果獲得全國十大科學進步獎。

有些國外學者說中國夏朝不存在,"無可信記載",即沒有文字記載,認為周朝的《尚書》及商朝的甲骨文,目前考證尚不足以證明夏朝的存在,國內也有部分學者跟在外國人後面,過渡反映!

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是重要的夏商時期的考古遺址。國家啟動斷代工程,綜合了很多領域的專家參與此項工程。發掘出陶文刻畫符號,青銅器以以中晚期夏朝的王宮遺址,夏代的青銅鼎,被譽為"華夏第一鼎"。

該次斷代工程結果認為:夏朝以龍山文化(公園前2500/2000年)下限年代作為夏朝的起始是合理的!認為二里頭一至四期均屬於夏文化的範圍,它介於龍山文化與二里崗文化之間。

二里頭文化範圍:分佈中心為豫中豫西,北至晉中,西至陜縣,商洲,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為夏文化研究的關鍵地區。

二里頭遺址:偃師市境內,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面積約3平方公里。

二里頭文化的意義:布衣認為二里頭文化在較短的時期內承接了中原各地的文明因素,以中原文化為依託而崛起,與商周文明一起,構成華夏文化,文明的主體,確立了以樂禮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徵!

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創下了五個中國古歷史考古之最,即

(丨),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2),發現中國最早的大型王宮建築群(3)最早的青銅器(4),最大的宮城(即皇宮所形成的城(5),

最早的車轍痕跡。

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夏文化的發掘,對我國文明上下五幹年及夏朝存不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的結論,這個結論,來至多學科綜合的結論,布衣認為:可性度還是比較大的。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都會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歸結起來爭論點主要有三點:

l,二里頭遺址是商都還是夏都?

2,二里頭考古結果,對夏商的一分界點不明,業內未達成統一意見

3,夏代與商代紀年重合

這三條爭論總的看來,布衣認為就是夏朝與商朝有個重疊,不是一刀劃斷的。

布衣認為隨著考古工作的向前發展,二里頭遺址象上個世紀發掘殷墟一樣,終會使中國古代文明走向輝煌!




老翁歷來是布衣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佈於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陝縣、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地區。

二里頭文化,既包含了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頭遺址之外具有二里頭遺址文化特徵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二里頭文化最有可能是夏王朝遺存!28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充分肯定了二里頭遺址的歷史地位。

“二里頭遺址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在中國文明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介紹,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進行近60年來,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雙輪車轍痕跡、最早的“十字路口”、最早帶中軸線的四合院建築群、最早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最早的青銅酒禮器等“中國之最”。中軸線佈局、左右對稱、前後幾進院落,這樣的建築佈局是後來幾千年我國古代宮室制度的發端。

在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而二里頭正是在距今3800年前後,由各地方社會在長期交流互動中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最終融匯凝聚成的文明核心。

探源工程負責人之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時代,中國大地上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絕對的中心。這個現象發生的年代在商王朝之前,區域又是在伊洛河流域。從時間、空間、規模、對全國的影響力來看,就是一個王朝的氣象。而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文獻非常一致地記載,夏人是主要活動在這個區域的。對照文獻的記載,二里頭文化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的遺存。中國王朝文明的開始,最大的指向就是夏王朝。

王巍表示,雖然有觀點認為,二里頭遺址下限已進入到商紀年的範圍,但二里頭遺址的宮殿方向是北偏西,其他被確認的商代都城建築方向卻是北偏東,說明二里頭與商的宮室制度有明顯不同。從考古學文化面貌來看,二里頭整體上和商文化的面貌不同。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調查發掘為獲取相關資料的主要手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它於2001年被正式提出,經歷了預研究等數個階段的工作後,於2016年完成第4期結項。



Mr張先森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佈於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陝縣、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地區。

二里頭文化,既包含了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頭遺址之外具有二里頭遺址文化特徵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清景書畫院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珍貴的歷史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