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大魚》告訴我們:每個人生,都以故事的方式存在

豆瓣8.8 | 影片《大魚》告訴我們:每個人生,都以故事的方式存在

近40萬人參與打分的電影《大魚BIG FISH》獲得了8.8的高分,這部作品是出自美國導演蒂姆·波頓之手。

蒂姆·波頓的電影善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作品風格大膽而荒誕,充滿了黑色幽默。

同時,他的影片視角獨到、滿懷溫情,調動觀眾在驚歎於他生動、純熟的電影語言運用能力之外,不由得引發我們反省自己的人生是否過得單薄而現實,早已失去了心中的純真與對美好的期望。

《大魚》講述的是父親愛德華從小就對兒子威兒講述他精彩絕倫、光怪陸離的冒險故事,一直津津樂道、喋喋不休,這些故事陪伴著威兒度過了快樂的童年。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他越來越不相信父親所描述的,並日益厭煩。終於因父親在他的婚禮上搶了風頭,他三年沒有與父親聯繫。再次見面時,他終於發現了隱藏在父親那些故事背後的奧秘和真相……

電影《大魚》的獨特性,在於它以兒子威兒的視角,探討父親愛德華在一生中對自我價值追尋、對世界的解讀與信念傳承中的隔膜、對抗與理解,讓我們深刻地體悟到:每個人生,都以故事的方式存在。

一、故事的構建是人的自我價值追尋對現實世界的反抗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理論,將自我區分為:

現實自我(actual self)、理想自我(ideal self)和應該自我(ought self)。

“現實自我”是指個體自己或他人認為個體實際具備的特性的表徵。“理想自我”是指個體自己或他人希望個體理想上應具備的特性的表徵。“應該自我”是指個體自己或他人認為個體有義務或責任應該具備的特性的表徵。

在兒子看來,父親通過不斷重複的人生故事把理想自我展現給他,卻隱藏了現實自我,但沒有做到應該自我。

實際上,愛德華是通過故事的形式,來展現他一生的奮鬥歷程。故事裡有真有假,卻描繪了一幅他的自我價值追尋與現實世界的對抗圖景。

小鎮容納不了他的雄心,他要去大城市;兩條路,他選擇人跡罕至的那條;為了獲得意中人的信息,心甘情願無薪苦勞三年;明明是窮小子,偏要追求白富美;無人抓到過的大魚,他想盡辦法捕獲;為了早日見到心上人,歷經四個月的波折從朝鮮帶著連體姐妹逃回美國……

主角+困境+試圖擺脫,最後終於成功,這是從古至今未變過的故事範式,帶給人激勵與美好的期盼。

美國教授哥德夏(《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作者)說過,人是講故事的動物(the storytelling animal),人與動物的分野即在於此。

每個人從個體意識覺醒開始,一直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生命追尋的意義。而故事為這層意義塗上眩目的光芒,人的行為獲得了動機,汲取了動力。

在病榻上,愛德華對兒子說:“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我自己。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是你的失敗,不是我的。”

他有很多但是從未出示其證據來表明故事的真實性。故事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過故事表達,認識到自己已從內在精神困境中的解脫,肯定了自我價值,而不是通過他人的認可來塑造自我。

豆瓣8.8 | 影片《大魚》告訴我們:每個人生,都以故事的方式存在

二、故事是講述人對世界的解讀

講述即闡釋。同樣的故事,不同的講述人會傳遞出不同的解讀信息。在愛德華的故事世界裡,他通過故事對世界的解讀是愛情,只有愛情才能充盈他的精神世界。

影片中幾乎所有的隱喻都指向愛情:

大魚沒有誰能抓得住,唯用結婚戒指。

馬戲團老闆對他說:“你原本是小池子裡的大魚,但現在這裡是大海,你會淹死的。”他離開艾許鎮就是因為不要象金魚那樣空間太小長不大,他要成為海里的大魚,那是自由自在的隨性世界。

他在大城市邂逅了桑德拉,她就成了他生命目標,不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完成的使命。

他在豐都鎮偶遇了鎮長的女兒珍妮,珍妮對他情有獨衷,給不了她愛情,他買下了豐都鎮復原成原先的樣子給珍妮一個世界。

……

在小鎮上叫著“我餓”只能去大城市的巨人,怎麼也分不開的連體姐妹,用不當手段劫財一無所獲卻在華爾街發大財的詩人諾德,在人與獸之間掙扎的馬戲團老闆,珍妮幻化的能預知人如何死亡的巫婆……彷彿都在訴說著乾涸之中對精神豐盈的追尋,他們也在解讀這個世界,他們也是父親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對這個世界解讀的構成要素。

心之所想,即眼之所見。他的故事就是他的夢想,他的夢想就是愛情的世界。

故事是誘人的,因為故事裡有人生追尋的歸宿。愛德華從小鎮上出來,桑德拉是她故事的核心。他們的邂逅、他的求婚、帶有白色圍欄的愛巢、桑德拉的期待與哀愁……都被電影畫面塗抹上夢幻般的光芒,真實的人生場景卻散發著無可抵禦、無處可逃的非凡吸引力。

只可惜他最津津樂道的兒子出生時的抓魚故事是他想像出來的,那時他並沒有回來 / 珍妮說,第一次你來得早了,第二次來得晚了 / 他獲得了桑德拉的愛情,卻不是他精神世界的全部,他還在生之追尋,很多年經常不回家(威兒一直懷疑他在外面還有一個家)……

愛德華在住院時,時常整個人淹沒在浴缸中,因為覺得自己快要乾涸了。而桑德拉的貼身擁抱才能讓他整個人都活過來。不斷乾涸,不斷尋求;不斷缺失,不斷滿足。父親的愛情世界永遠在路上。

也許,這就是用故事所構建的世界的吸引人之處,不完美的完美是美學的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極致,也是愛德華對人生、對愛情保持激情與嚮往的原因,更是影片帶給我們的感動與力量的源泉。

豆瓣8.8 | 影片《大魚》告訴我們:每個人生,都以故事的方式存在

豆瓣8.8 | 影片《大魚》告訴我們:每個人生,都以故事的方式存在

三、故事是永恆的親情與信念的傳承

因婚後威兒沒與父親聯繫過,幾年後得知父親即將不久於人世,才帶著懷孕的妻子去見愛德華最後一面。這一次,威兒在與父親的交流以及在父親的書房中發現了故事背後的奧秘。

原來,父親那些天方夜譚一樣的人生故事,並不都是假的。他的父親,那個他以為信口開河、不厭重複、只為獲取他人關注的父親,並不是他所認為的那個人。

威兒在他即將成為父親之時,終於理解了他父親以及他背後的苦心。故事有真有假,父子間那複雜卻又感人至深的親情卻是真的。

赫拉利的《人類簡史》試圖讓人們明白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獲得幸福,而理解幸福和獲得幸福的前提,就是人類社會是構建於虛構的故事之上,整個人類社會的前提是發達的“講故事(Story-telling)”能力。

父親的故事是為了讓威兒快樂、健康成長,讓他在不自覺的幸福感中理解幸福的追求與真諦,完善心智模式,潛移默化地薰陶著父親自信、無畏追求的精神。

行為金融學家羅伯特·希勒的觀點:

人類行為的大部分想法並不是數量型的,而是以講故事和找原因的形式出現的。因為人類的心智是按照記敘式思維來構成的,它把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和動態變化的事件,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這個方式來認識世界。

故事幫助威兒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體系,學會將這種認知內化為邏輯、思維與行動力。講故事是最好的教育與傳遞愛的方式。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愛!

在彌留之際,愛德華聽完了兒子為他編撰的故事後安然離去。他向威兒講述的故事,通過兒子繼續在他孫子身上傳承著,終會成為不朽的傳奇。

《宰相劉羅鍋》片尾曲: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每個人的人生故事所表達的意義已經脫離了故事本身。真相是什麼並不重要,愛德華所要帶給威兒的,是他對兒子的教導與引領、對家庭的愛,對人生執著的追求與信念的傳承。

人生需要面對冷漠而殘酷的現實,而人生故事卻不需要,它可以被演繹為一個純真的童話,是為了他愛的人在美好的回憶中感受不曾離去的溫情,教會他們如何寬廣胸懷、坦然無懼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豆瓣8.8 | 影片《大魚》告訴我們:每個人生,都以故事的方式存在

結語

每個人的人生,一個是真實的,另一個是被自己的故事構建出來的。故事裡才有自我價值的依附,體現著對現實世界的解讀,也傳遞著愛、親情與信念,讓後來者有前行的力量與勇氣。

《大魚》通過怪誕而又溫情的手法,展現了人類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化解內心的困境、對自我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與永恆不變的親情。愛德華承受著真實現實世界的誤解、歷經波折的苦難,卻用故事裡的我來書寫他真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