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村考大學的學生多嗎?

俗不可耐1982


大概30多面前我們村有個人精神出了問題,但他經常拿著一直鉛筆在煙盒紙上寫詩,真的是寫詩我親眼看過,後來才聽村裡的人說他是咱們村當時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因為感情問題受挫了,然後精神受了刺激就瘋癲癲了。大概20多年前考上大學的我們村就幾個,這幾個人當時轟動了整個村子,他們大學畢業後都分配了比較好的工作。大概10多年前我們村考上很多大學生,這其中還有我幾個發小,當時我沒機會參加高考我上了技校,那時候挺羨慕他們的,心裡也特別難過。等到畢業以後我成了一名國企工人,而我的那幾個發小有的打零工,有的開快遞,還有的開飯館。有一次我們聚會他們幾個幾乎都說了同樣的話,:當初還真不如去考個技校起碼是個正式工鐵飯碗,大學上不上都一樣。但我想說的:“我雖然是個正式工,但沒有個高文憑在單位裡是真難混。”



江東馬二爺


真的不多,我來講一下背景和原因,為啥我們村考上大學的寥寥無幾。

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實行很多年了。我94年出生,小學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免除了學雜費,按理說,一個家庭承擔的孩子教學開支少了,應該會有更多的學生考上大學啊?

講一下我大兩屆和小兩屆共5屆,我們村子有多少人考上了大學。很真實!!!

座標東北瀋陽農村,我們村子並不大,200多戶人家,屬於周邊幾個村子裡面相對較小的村子。從初中開講,小學題太簡單,競爭小,也不涉及中考,太無聊,直接略過。我是2007年至2010年讀初中,因為國家是要求9年義務教育的(一個都不能落下),所以我的同一屆8個發小們只有一位由於疾病沒有上初中,剩下7位正常的進入了初中的校園。初中是在鄉里面學校上的,教學質量屬於全縣中等,每年中考能考上縣裡面省重點高中的人有不到一百人。

初一下半年的時候,我的鄰居發小走出了校園進入了社會,成為了發小中第一個邁入社會的。

初中,已經開始流行老師假期和週末補課了,那時候如果你不參加週末或者假期的補課,直接影響你在班級中的座位和老師對你的喜愛程度。因為自己初中學習還不錯,初二的時候換了新的班主任,我是英語課代表,週末報了英語的補習班,但是沒報班主任的語文補習班。在放學回到家後,我收到了班主任的電話:

班主任說:你父母在家?

我:不在

班主任說:你為啥沒報語文的補習班呢?

我:支支吾吾(年少不懂咋回答,老師的氣勢太強了)

班主任說:你報了英語的補習班,為啥不報我的補習班呢?你正常來我這補習班上課,不收補習費用,功課不能落下。

我:知道了,老師。(答應了去補習功課,去補習了,肯定得交錢啊,老師說不要,咱也不能真不給啊)

那時候,我和我的發小們,參加平時補習功課的只有我和另外一個女同學(下文中稱呼這位女同學為:“發小女同學”)。這位發小女同學家裡財大氣粗,補習的科目尤其多。

我的發小們,從7人走進初中校門,到能讀完初三走進中考考場的只有4人,多麼大的一個淘汰比率啊!還沒參加中考這個大關呢?就已經淘汰將近50%了。有因為打架棄學的,有因為不愛上學棄學的,也有因為一塊玻璃棄學的。最終參加完中考,考上縣裡面重點中學的只有我1個人。另外一個發小女同學落榜了,選擇了復讀一年。

我是10年參加中考;09年我們村考上縣中學的0人;08年我們村考上縣中學的1人,考上私立高中(稍差的高中)的2人;11年我們村考上縣中學的1人(這個人是我的發小女同學);12年我們村考上縣中學的0人;5年的時間跨度,考上縣重點高中的就3人,私立高中2人,多麼可怕的一個數字。我們村是真的不太重視教育,沒有學習的攀比之風。其它鄰村每年考上高中的都有好幾個,我們村都是少之又少

但是我們村有一個特點就是,凡是能上縣裡面省重點高中的,都能考上大學,基本上都是二本及以上大學。初中升高中村裡面表現太差,但是高中考大學還是百分百的。

我今年回家的時候,我姐姐說我父母。姐姐說:你兩口子(指我父母)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把你兒子供上了大學。

2020年,疫情雖然嚴重,但是也沒阻擋住我們幾個發小見面喝酒。

幾個人相聚是在鄰居發小家,發小過生日,要求我們幾個過去。發小聚餐其實我去的非常非常的少,他們過年和平時聚餐的次數非常之多,我一般一年只能和發小聚一次,一般時候也不會邀請我,因為是鄰居,所以我很榮幸的成為了被邀請的對象。這裡略微顯得自己不合群了。說句心裡話,也剖析一下自己的問題:我個人在外還算外向,但是在村裡面我絕對給大家是一種內向的性格。就好比年後發小生日聚餐。一群同齡或者相差3到4歲的玩伴,喝酒都太厲害了,上座就6罐啤酒起步,都知道東北人啥樣,喝完酒啥話都說,牛在天上飛真不是假的。當天我只喝了不到兩罐,確實給東北人丟人了,我真不太能喝酒,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真的不想喝。和他們在一起喝酒,我都不知道說啥,

相同話題太少了,生活環境、工作環境成年後差別太大。自己情商又很一般,現在已經融入不進去發小圈了,自己的悲哀。

講講這群發小們都在做啥吧:

發小A:退伍後一年多,至今無業

發小B:挖掘機技術工

發小C:19年新學的挖掘機技術工,瀋陽工資3000

發小D:不知道幹啥

發小女同學:私立學校教師,已成家。

相同年齡的幾個人一對比,現在的差距一目瞭然,現實擺在眼前。好好讀書,考上大學,真的是讓一個農村孩子走出農村,在城裡面定居的最簡單的一條路了。


北漂測繪阿鶴


我在北方,相對來受說傳統影響比較大,學習氣氛還算好,我們那一屆我們年級有8個大學生,我們這一屆應該是最的了。全村1000多人!

像我大伯,二伯是當時為數不多的高中生了,接受了最初的教育,而且又不是很傳統的那種知識分子。時不時就會給你們上上課啊啥的,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過年都要開會,總結總結學習,有什麼想法和收穫。我大伯的兩個孩子都上了大學,我二伯三個都上了大學,還有一個小伯的孩子去年也上了大學。

當時我一個初中同學,初中畢業就出去打工了,過了一年受刺激又回來學校復讀。高中三年也很努力,所以他回來復讀這個舉動改變了他的一生。

我知道的我們村的兩個女生,初中畢業出去打工,有一個是未婚生子,結婚又離婚了,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另一個是嫁給了小混混,聽說喝醉動不動就會打人,最終也離婚了,今年回去還見了,現在重新結婚了,一家三口過的挺好的。

所以,我想說的是人智商上的差別其實很小。有的時候只是觀念,方式,方法不對。

環境對一個人影響是巨大的,古就有“孟母三遷”,而且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特別是對小孩子來說,為什麼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呢?

因為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性,有很多人的心理創傷其實都是受年幼不幸生活的影響。

所以,當我們想改變孩子時候,先應該改變自己。當我們把一切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的時候,想想自己努力了嗎


小王的後花園


我們村考大學的學生很多,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是怎樣的,我們這裡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的。有很多的家長為了孩子都沒有出去打工,在老家找個工作幹最主要就是陪伴孩子,每到快放學的時候,家長們就準時到校門口接孩子放學回家吃飯,然後過一個小時左右再把孩子送學校上課,一年365天風雨無阻,為的就是讓自己孩子好好學習,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相反的現象我們這兒有個食品廠招來的全是四川貴州那邊的人,他們也有帶著孩子過來的,孩子大了也不上學,要麼就在廠裡亂跑因為父母顧不上他,要麼就小小年紀跟著父母一塊幹活去了,我真的很難理解他們父母咋想的,沒文化是很可怕的,這樣做是害了孩子,長大以後也逃脫不了進工廠坐班當工人的命運,我慶幸自己生活在思想開放的山東,我會把孩子培養好的,不會讓他再走我的老路了,加油!




農村阿梅mei


座標江蘇蘇北農村,我們村比較小,總共也就200戶左右,我就是我們村的一名大學生。我對我們村的大學生比較瞭解,下面我將詳細介紹所走出的大學生(以本科為例)以及他們現在的狀況。

村裡人本來就不多,所以參加高考的人也不多。但是考上本科的人數還是挺多的,比例大約為百分之60%,部分是通過復讀考上的。最近幾年走出的本科大學生為10人左右。

一個本家,畢業於現蘭州交通大學,現供職鐵道部;一個和我年齡相仿的朋友,畢業於徐州師範大學,現供職于徐州某銀行;一個小妹妹畢業於徐州醫學院,現供職於上海某醫院…等等。

我覺得曾最近幾年沒有大學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缺少榜樣的力量。

鄉親們都會一個看一個,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早早的出去打工了,自己的小孩子上不上學的也無關緊要,不比別人差就行。缺少榜樣的力量,導致還和家長都沒有這種上大學的強烈的渴望。

二、認為不上大學不影響賺錢。

《鄉村愛情》裡面的謝永強大家都有印象,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後來去開荒山,這劇情讓很多人都誤以為上大學沒有用。而且成功的途徑是很多的,不上大學也可以成功。我們這裡非常流行在外面開裝潢店,很多人都因此開上了BBA好車,反倒是我們上過大學的,守著工資,沒有暴富的機會。這在某些人的眼裡就會產生“讀書無用”的錯誤想法。

建議你們家庭還是要重視教育,教育的影響對家族來講是最深遠的,不要被村子的大環境所影響。


馬蹄答答


怎樣算多呢?

高考之後,我們祠堂有富人娟了款,每個考上大學的人可以拿到1000元的獎勵,當時我看了一下榜單,大概50人左右。一個村一萬多人,這樣的比例會不會算少。當然,這是一屆的學生,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接下來上大學的人會越來越多。

我們那裡也出過清華北大的學子,但往往隔好幾年才出現一個。整體的人文水平是不高。

潮汕地區容易出富豪,我們家鄉就挺多。但是他們都是在外面發家致富的,回到家鄉,也是捐一些錢給學校,能給家鄉帶來變革的富豪還沒有出現。

每次到華強北,感覺像是回到了老家的某一條街。哪裡都聽到有人說潮汕話,連做生意的老外都會說幾句,我在想,會不會有老外把潮汕話當成普通話了呢?

改革開放,國家設了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只有汕頭沒有發展起來。很多人都在罵當地的鎮府,罵當地的企業家。直到我看了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才明白,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深圳旁邊有個香港,珠海旁邊有個澳門,廈門旁邊是臺灣。它們都有個相對富裕的鄰居,並且有著巨大的投資慾望。而汕頭呢,除了面對一片汪洋大海,周圍全是窮親戚,想發展,也沒有錢可以投資。雖然海外華僑很多,但是距離太遠,來回投資的效率和回報差,自然不願意回去。

    雖然目前在大城市發展,但回報家鄉的心還是有的。希望有一天,小有所成,再為家鄉出一份力。



GL陳學長


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

我們村現有人口一千四百左右,你的問題我分階段給你回答

第一階段,從解放初,到文革前,我們村有一名大學生,和四名中專生,國家統一分配,現都在外地工作。

第二階段,文革十年推薦大學一名,中專兩名現在都在我們當地工作。

第三階段,恢復高考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人上大學,九十年代兩名都是國家包分配工作。

第四階段,國家不分配大學生工作後,本世紀初,有一家姐弟三人相繼考上本科,畢業後順利進入事業單位工作。從此後我們村只要高中畢業後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都會去上學。人的意識變化了,出門打工有較高的學歷比沒有強。



年逢花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話隨時都提醒著每個人,從出生到進入社會,不管做哪一行,只要做到極致,就會大概率取得成功。

以前我國的經濟沒有那麼發達,很多家庭都處於很貧窮時期,為了一家的生計,不得不走入社會出來打拼掙錢,養家餬口。

就拿我們村來說吧---

  • 上小學、初中階段,那時候家庭條件是真的不好,記得以前上學,因為要走將近半小時的小路,村裡都是成群結隊的一起上學、放學,尤其到了冬天,北方的天亮的較晚,然後我們都是拿著自制火把照著夜路去上學(現在想起來,雖然那時很艱苦,那可真是充滿了樂趣),傍晚放學,就一路回來撿柴火,回家紮成火把。
  • 還記得有一段時間,村裡開始推地休梯田,父母很早就要去地裡幹活,路陡也很不好走,然後我跟姐姐就要幫父母先把推車拉到地裡,然後再去學校。
  • 那個階段,村裡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上完小學或初中,迫於家庭壓力,不再讀書了,走進社會,即使有些家庭做生意或打工掙到錢了,讓自己家孩子讀書的也不是很多,而是選擇了翻新自己家的房屋,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家一家攀比。
  • 後來,我國發展迅速,村裡很多家庭也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俗話說的好“書中自有黃金屋”,家裡基本有小孩的,都會讓去讀書,而不是讓輟學出去打工,現在村裡只要在上高中的,都會選擇報考大學,即使一年的成績不是很如意走不了好學校,也會選擇復讀。

現在村裡很多家庭基本上都有大學生了,有人也許會說上大學沒啥用,但真正走入社會,優勢還是在那放著的,很多好的企業單位,文憑就是一個敲門磚,沒有的話,進都進不去,談何你會努力,你會學習,根本沒用。

雖然沒怎麼上學,人家混的好的人也有,但是那就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換來。


001強子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在這個社會上,肯定是讀書人會越來越多,大學生也會越來越多,而一些農村就不一樣,有一些農村人有封閉的思想,覺得讀太多書也沒用,還是要打工。但我覺得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我覺得讀書還是有用,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因為我也是個大學生。那我就來說說我們村讀大學的人數吧。

因為我們村也是比較小的村,村裡人口也是1000人左右,所以讀書也是比較少的。我們村甚至連一個小學都沒有。讀書的話都要去到很遠的地方,這也導致考大學人比較少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農村裡有封閉的思想,說讀書沒有用,讀太多書還是幫別人打工。他們的父母會經常舉例跟他們說,你看那個人都去讀大學,還不是一樣去幫別人打工。這樣的想法會導致孩子根本不想去讀大學。這也是影響讀大學人數下降的原因。

還有的就是有一些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好,他們心裡也是想讀大學的。可是家裡條件不允許,家裡面還是比較窮,根本無法供他們讀起大學。有些人就是因為這樣逼不得已放棄學業和去打工。

有一些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差,根本學習心思不在。他們會想讀書沒有用而去打工。他們看到別人有點錢,我就羨慕別人,我放棄讀書去打工了。

以上這幾點就是導致我們村大學生比較少。我們村大學生真的沒有多少個。一千人人當中也許就有五六個吧。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葉葉的超級無敵男朋友


因為我們村很重視大學生,所以我們村的人不管家庭經濟多麼困難考上了就一定想辦法給上大學。就拿我那時來說,村裡有人考上了名牌大學,家庭富裕的就擺酒席請村民來慶祝,有的甚至請放影老闆來村放電影。小的時候每次都渴望著村裡哪位哥哥姐姐考上大學,我們小孩子有得吃,有得玩,非常開心的事。我們村幹部也很重視村民上大學,有些家庭比較困難即便考上大學都沒錢給交得起學費,村幹部都呼籲村民一起幫助他們。所以我們村特別多大學生,而且她/他們畢業出來參加工作有能力的,都會回饋家鄉,村裡需要建設項目改造,他們都積極捐錢捐物將村裡改造非常漂亮,都成為旅遊風景勝地了。在我們那邊鎮都出了名,是一個團結有愛的村莊。這種良好思維從上個世紀流傳下來至今,現在不是人們考大學需要錢了,而是有的家庭人得了病重症,需要很多醫療費,村民們就會在群裡呼籲捐錢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在這裡我要感謝我們村的人,能夠互相互愛,讓大家過上幸福快樂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