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多数人不喜欢去读和感悟中国的书籍《道德经》、《论语》等,一说到推荐的书籍大多数都是国外的?

lingzisea


你好,多数人不喜欢读和感悟中国经典,这个现象存在的。至于说问题很大吗,我倒觉得对待这个事情可以放宽心。因为读到高层,无论是内心的需求还是文化本身的终极归属都在同一处,所以读书人读到最后,总是要寻找智慧的。既是要寻找智慧,中国经典便绕不开了。这是由中华文化的特性决定的。

中华文化的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统领思想是“道”,无论是题目中说的《道德经》、《论语》,还是更广泛层面的经典著作,都有“道”蕴含在其中。至于生活层面可触可见的内容,都在道的层面下展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子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不可言说的,当它被说出来就成了道的局部,所以道是最大的,涵盖一切。只是当我们今天要去感知它的时候,不得不去借助语言的功能帮助我们触碰到最上层的东西。语言说不出全貌,但可以用譬喻让人去领悟。所以中国文化,要把“道”字理解清楚,说到底,还是靠个人领悟。靠“悟”就不得不跟人的悟性有关,所以从知识的底层构建来说,文化本身也是挑人的。

这么说好像在贬低一部分人,但其实不是。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敏感度都是不一样的。有人逻辑推理能力更强,那也完全可以通过建构逻辑再去接近事物的核心。毕竟,道无处不在的特点决定,不论是谁,通过何种层面而入,越是深入就越是近道。到了终极,知识在一处汇合,发现原来中国经典早就讲过。讲过也无碍,“条条大路通罗马”,到了终极,还分什么高下呢?



人的阶段性需求不同

从人的需求来说,并非所有人都已经到了纯粹精神领域的求知,有人需要解决眼下问题,这也是很现实的。教人解决具体问题的书籍,我们叫做工具书,对于这部分群体阅读外国书籍是很合适的,因为其逻辑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检验。所以实用为本的中国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选取外国读物是没有问题的。

经典自己会发光

人选取读什么样的书,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有人天生爱“无用之书”,有人喜欢“有用之书”,哪一国的书只要能帮助人类,都无可厚非。至于读“无用之书”的人是否不需要读“有用之书”呢,不一定!读“有用之书”的人一定不会读“无用之书”吗?并不是的。凡事都讲究契机,待知识建构完备了,语言障碍扫除了,需求就自然来了。毕竟,即使在文化传播最艰难,最容易被抹黑的时候,经典依然能发出自己的光,所以,有生命力的东西会为自己续命,我们不需要担心没人阅读,我们要做的,只是让经典穿透自己的生命。


可参考我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都说读书很有用,那么该读哪些类型的书才能最有效地提升自己呢?

https://m.zjurl.cn/answer/6791420950735749389/?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91420950735749389

我是@月山手卷,赞同可点赞评论,不赞同可在下方交流心得,拒绝谩骂攻击,拒绝言语粗俗。


月山手卷


针对此问题,我想说说我的亲身感受。

我正好在前几天搞活动时,买了一堆书,其中便有《论语》《道德经》,因为不能直接看懂全部古文,所以买的是含有译注的那种书。也根据别人的推荐买了鲁迅、沈从文等人的书籍。

看国内书籍与国外书籍,随着我看的书籍数量增多,也越发感觉出些不同来。

看国内书籍,我从心理上,是更能接受,也更喜欢些,看起来也更舒服些。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觉得看起来更舒服,是因为国内书籍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产生的共鸣。说到内涵,想想我国古文蕴含的深刻意义,是我个人无法估量的深远。再说共鸣,我想这是因为文化相同的原因。

而看国外书籍,书中大量的研究、测试,看起来不连贯性,让我着实有点难受。其次还有,国外书籍看起来,你有些东西是无法真正的设身处地的想象的。可能是对外国文化的陌生,也有可能是对外国的国家陌生,这直接导致,我看完书后,仅仅是看完书,很少能产生共鸣。也许是我学识浅薄。[我想静静] 以及我去年看到卡耐基的一本书,其中的某些言语一度让我认为他将女人写成男人的附属品,以至于使我反感到直接暂停阅读。现在都没重新打开过。 [笑哭]

所以,综上所述,我是更喜欢看国内书籍的那类人。[灵光一闪]

我自认为,我以前看的书确实少,我也很少关注外界的事,我只将我自己,以及我的家人顾好。其他我真的可以用“两耳不闻窗外事”来形容。[打脸]

所以,从我重新拿起书本后,我更能感受到,看书与不看书的区别。

今年发生很多事,我也觉得有必要通过书籍,好好了解我国历史,不能恨得没理由。[大笑]


杨门之女1024


这种事情还真不能强人所难,象高深的《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学识,只是属于那些有高智慧的人的,而其它众人是“忘而不及,忘而止步,同样是去《读道德经》《黄帝内经》《易经》,而他们的动机是:神秘,兴趣,爱好,因神秘而去读书的人是玄之又玄(下士闻道大笑之),因兴趣而去读书的人是一知半解(即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因爱好而去读书的人是废寝忘食(即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有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是对智慧者而言。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对弱智(莫能知),愚蠢者(莫能行),知不知者,上士知行合一,不知知者,中士半知不知,糊里糊涂,下士不知不能,因智慧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不同,人生观不同,生命关不同而取舍各异,世有曰:圣人之道传圣人之才,道不同而不相为谋,世人知之少,世外知人多,


养生男人699


道与术,道要中庸,但术又难从命!这就和西药一样明知有毒但来的快啊!

经典出版太快就变成畅销书!现在的畅销书就是郭德纲说的,给她桶奶粉,你知道那个牌子的!

人们需要宅在家里做英雄!所以霸道,越级秒杀比论语刺激!


马笑辰


诸子百家的书,大部分是价值观,讲一些浅显的道理,培养的是基本立场和价值,表面看,很浅显,说的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深层次的隐预,一般人也不好悟,读几十遍,谁有那个耐心……再往后的著作,都已经涉及方法论了,明明白白的告诉你遇到事情怎么处理了,但是文言文,很不好懂,再就是中国著作,一般都是教你怎么当官的,对普通人,意义有限。但是西方著作不一样,怎么了解别人,怎么了解自己,怎么赚钱,怎么看待艺术,都有系统的,所以看起来容易多了


胖宝宝吃不饱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术”和“道”的概念。“术”,简单来讲,就是做事的方法或技巧;而“道”就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或道理。

在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再看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读《道德经》《论语》这类书籍?因为这类书籍是讲“道”的,而“道”又有些虚无缥缈,知易行难,这也是不少人道理懂很多,怎么做又是另一回事的原因。

为何他们推荐的书籍是国外的呢?因为这些推荐的国外书籍很多是讲“术”的,简单来讲,就是教人怎么做事的。因为方法是现成的,人们按照书上的步骤做,就能做成要做的事,不需要人领悟多深的道理。

事实上,两种书都可以看,不过随着认知层次的提高,人们还是更偏爱讲“道”的书。因为“道”是相对不变的,而“术”是千变万化的。这也是《道德经》《论语》这类书可以传承千年,而国外的那些书籍流行一时就销声匿迹的原因。


沐智健康生活


《道德经》迷人之处在于整篇弥漫着神秘玄幻的色彩,像一道似开非开的窗户缝隙,让你似乎窥探到宇宙万物背后的真相。但是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加之《道德经》本身的晦涩隐喻,使其玄之又玄,秘之更秘,就像在一片浓雾中,隐约中依稀可见,却又不见。

迄今为止,对于《道德经》的”道”字解读并无令人折服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揣摩和似是而非的解释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最终不知所云,不知其解。

一部《道德经》让无数人竞折腰,使得诸如我辈蓬蒿人望而却步,即便有时候附庸风雅,偶尔翻翻《道德经》,也只是给自己贴金,做个伪装而已。

作为道家经典,《道德经》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更是将中国文化推向思想的深度。这样深度所形成的哲学思维,成为一种流派和处世哲学,让《道德经》在无形之中达到了指引中国文化的高度。

《道德经》的问世,犹如九霄之上的精神图腾,以圣贤的高阔为世人指点迷津,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中国人的信仰。道教从《道德经》里孵化而出,浑然天成,顺理成章。

而《道德经》创作过程本身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相传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某日观天象,见一朵祥云由东向西而来,感叹道:必有圣人至。一日,一仙风道骨老者骑青牛至关,关令尹喜见状,骑青牛者正是驻世圣人,便让老子留下笔墨方可让其西行。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写完《道德经》,老子骑青牛,一路西行,最终不知所踪,成为千古之谜。也为《道德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道德经》以抽象和意象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地,人的画卷,只是在语言上含糊其辞,玄妙和虚化的阐述,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想象的空间。加之词语的晦涩,艰深,让大多数人读之如鲠在喉,又如推门见雾,白茫茫一片,缥缈中混沌隐约,有可知而又无可知。


在尘埃里相遇


因为还要经过翻译。

文言文和白话文真的区别挺大的,老长时间没读文言文了,现在再翻感觉有点吃力。

国外的书都是翻译好的,直接就是白话文形式呈现,所以受众多推荐的自然也多。《道德经》《老子》之类的,即使有纯白话的也要看一看文言文才叫读,然而文言文阅读吃力,所以读的少,推荐的自然也少。

文化断层我是不承认的。仔细了解下就会发现不是没人看,而是自己还属于孤陋寡闻的行列。几年前旅游搭车的时候在甘肃遇到两个三十左右男子,途中我们说到自己刚去过九华山,于是他们就佛道谈起,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他们面前,我们就像从来没上过学一样。问题在于,他们谈得也不是特别深入,动不动来一句什么什么课本上什么什么,我和朋友缩成鹌鹑一言不敢出。


大大的俞


因为古书能救中国的话,中国就不会被打得稀里哗啦了。西方文明才是方向。就是这么简单,多一句都是废话。有识者都心知肚明。


小老虎鲸


崇洋有吃有喝,读经论道没吃没喝社会太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