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车裂商鞅之时,商鞅为什么没有过主动性的起兵造反?

四夕四喜


商鞅其实早知道自己会死,公元前350年他的第二次变法时,他就预见到了,但是商鞅没有主动性造反,而是被迫造了反,只是动静不怎么大,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商鞅被动造反这件事。

而商鞅其实没有任何主动性造反的机会,我们必须知道,想要造反必须要具备至少两个条件:

  • 第一、自身能力必须过硬。

商鞅对国家政治方面确实可以,但造反需要领导能力,而他偏偏在这方面处理的不大好。商鞅的变法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剩下的人虽然对他有些许好感,但想要跟他造反是不可能的。

那么国内找人造反没人理他,就必须找国外的人一起了,但纵观六国,商鞅也似乎找不到合作伙伴。

  1. 秦楚联姻,商鞅都是楚国外戚推荐的,楚国跟秦国好不容易联姻有休养生息计划,犯不着跟商鞅一起闹事。
  2. 魏国算是被打服了,就算有那个能力也没那个心。

  3. 燕国已经快被赵国打的灭国了,根本不会有心思搭理商鞅。

  4. 赵国跟秦国算是盟友。

  5. 韩国在变法中,也在养精蓄锐。

  6. 齐国跟秦国好像没什么交流,但秦国能打赢西鄙之战就是借了齐魏之前的战争。

所以,商鞅在秦国没人手,通敌卖国也是找不到盟友的。

  • 第二、造反成功的前提。

历史上那些能够造反成功的人,无不适利用国家内部产生了矛盾,比如昏君当政、党派分歧、民不聊生等等。

但令人尴尬的是,秦国当时并没有内部矛盾,唯一的分歧恰恰就是商鞅本身,所以商鞅明白自己已经是众矢之的了。一旦失去了自身价值或是到被清算的时候,他已经猜到自己是必死无疑。

商鞅当时的处境就是主动造反不成功,叛逃他国没机会,完全的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了。

商鞅变法时期,能跑路的国家无非就是齐、燕、赵、韩这四国,魏国回去死路一条,楚国当时是提起变法就得死,吴起就是个例子。

因此,他如果跑路只能跑到韩国,但韩国有申不害在,但此人变法一点不差商鞅,并且有政治资源加成,但韩国已经是一个穷途末路的国家了,养不起。

赵国呢他也去不了,因为慎到在,而且赵武灵王后来敢实行胡服骑射,也是受到了慎到的影响,这家伙也是堪比商鞅级别的人物。作为秦国的盟友,赵国是不会收留商鞅的。

如果商鞅往齐国跑,那么齐秦两个就会打起来了,虽然齐国并不惧怕秦国,但齐国本身就有甘茂、吕礼这样的人才,不至于为了一个商鞅而跟秦国开战。

燕国虽然需要人才,但也没能力收留商鞅,而燕国被当时的魏国揍得跟猪头一样,哪敢收留商鞅,不怕被秦国趁这个借口组成秦魏组合?

所以,根据上面的分析,商鞅此时已经预见自己必死,但他的处境和人脉等,完全没法主动造反来保命,而后来的被动性造反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终究还是被杀。


大国布衣


很多读者以为秦孝公死后,商鞅是束手被擒,然后五马分尸,其实不然。秦孝公死后,确实有许多贵族想要商鞅的命,但是秦惠文王并没有马上把商鞅抓起来处死,而是给了商鞅逃跑、造反的机会。商鞅最后被杀,主要罪名就是造反。

下面我就说说商鞅怎么被逼上造反之路。

第一,秦孝公死,贵族集团反攻倒算

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处境就非常尴尬了。因为新上台的秦惠文王(又称秦惠王),就是当年被商鞅指责触犯新法的太子驷。太子党得势了,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公子虔躲在家里八年后,终于复出了。公子虔迫不急待地在新君主面前诬告商鞅,罪名是:谋反!

这种政治形势,对商鞅非常不利。他自知得罪的人太多了,不能不担心秋后算账,自己后台垮了,好日子结束了。坐在台上的是自己的仇家,留在秦国迟早要被害死,只能跑路了。于是他打点行装,直奔魏国而去。

第二,出逃魏国,未被接纳

商鞅一路狂奔,终于逃出秦国,进入魏国境内。

问题是,魏国要收留他吗?

魏惠王对商鞅的痛恨程度,不亚于秦惠王与公子虔。想想这些年商鞅都干了多少落井下石之事:攻破魏国旧都安邑;表面奉承拍马魏惠王,背地里却捅一刀;施诡计以卑鄙手段生擒公子卬;逼迫魏国割地求和……每一件事,都令魏国蒙受巨大损失,令魏惠王脸上无光。这样的人,魏惠王会收留吗?

不能怪别人,只能怪商鞅自己做事做得太绝了,不给别人留活路,别人岂会给他留活路呢?魏惠王不怀好意,把商鞅驱逐出境,又扔回秦国去了。

第三,铤而走险,举兵叛乱

商鞅被逐出魏国,又回到秦国。事到如今,他只能铤而走险了。他不是被封为商君吗?有自己的封地。于是他秘密回到自己的封地,拼凑起一支军队,做最后一搏。

这里我要探讨一个问题。

在此之前,秦惠王是否要杀商鞅呢?这尚有疑问。固然,他对商鞅是痛恨的,再加上公子虔等人煽风点火,商鞅倒台已是必然。不过,商鞅既是孝公重臣,又有大功于秦国,秦惠王未必真有决心杀他。若非如此,以秦国律法之严密,商鞅何以能逃得出秦国呢?商鞅出逃后,封地怎么还保留着呢?被驱逐出魏国后,又怎能从容回到自己的封地呢?可见秦惠王是有所犹豫,并没真的想杀商鞅。

如果说公子虔“谋反”的诬告只是一种莫须有的罪名,那么商鞅一起兵,谋反的罪名便坐实了。秦惠王不必有所顾虑了,他马上调动大军,镇压商鞅的叛乱。

以区区十五城邑与整个秦国对抗,岂非以鸡蛋碰石头。以一群乌合之从,去对付一支百战雄师,无异于自杀。双方在彤地展开决战,战斗结果完全不出人意料,商鞅全军覆没,自己也沦为阶下之囚。等待他的,将是残酷的车裂之刑。


君山话史


商鞅当然有主动造反了。商鞅应该原本在秦都,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很快反商鞅的势力就聚集起来对商鞅进行发难。商鞅自知难保,于是乘着逮捕自己的士兵尚未行动,私自出城逃亡,辗转进入魏国边境,派人联系魏国寻求庇护。商鞅意欲东逃,不得不寻求魏国的帮助,魏国是秦国的死对头,也是商鞅曾经居住过的国家,商鞅本以为自己投奔魏国的计划一定可以成功,但是事实却完全打破了他的预期。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商鞅向魏国提出,把自己的“私属”和母亲安置在魏国。所谓“私属”就是家奴亲信的意思,也就是商鞅私领的武装。也就是说,商鞅打算叛逃魏国,如果商鞅计划成功,可能连同自己的封地商邑一同倒向魏国。然而当时魏国负责此事的官员名叫襄疵,又写作穰疵。此人曾经当过邺令,是当时魏国比较重要的大臣。襄疵还记得当年商鞅用计骗取魏国大将公子卬的事情,认为商鞅这个人信不过,所以拒绝了商鞅的请求。商鞅又想逃亡到其他国家,但是魏国又拒绝商鞅过境。商鞅的退路没有了,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拼死一搏。然后就是《史记·商君列传》所记载的:“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商鞅折返回到自己的封邑商,动员自己的私兵向北攻击秦国郑县,于是秦惠文王发兵围攻商鞅,将其攻杀于郑黾池(一说在彤地),大概在现在的陕西华县一带。商鞅死后,尸体被车裂,家族被灭,以示警告。秦惠文王决定车裂商鞅的时候,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大意觉迷


秦惠王车裂商鞅时,商鞅已经是一具死尸了,还哪有行动的可能,又如何起兵造反呢,是吧?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秦惠王派出的军队,在郑国的渑池杀死了商鞅,而后,秦惠王觉得还不够,又把商鞅的尸首用车裂开,用以恐吓想效法商鞅的百姓与官吏。

秦发兵攻商君(商鞅),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上边的文字出自《史记·商君列传》结尾处,这段记载明确说明,商鞅并非车裂而死,而是先被杀死,再被车裂。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商鞅被车裂时,已经没有起兵造反的可能了。

但是,商鞅在临死前的行为,从秦惠王的视角上看,的确是造反的,从商鞅的角度来看,只是逃亡。

商鞅来到秦国的时候,秦惠王还只是太子,商鞅主持变法,秦惠王犯法,因为秦惠王是太子,不能直接处理,所以处理了秦惠王的两位老师。

后来,秦惠王继位,秦惠王的两位老师当然要找商鞅寻仇,秦惠王也会主动为两位老师报仇,商鞅只好选择跑路。

商鞅选择往秦国边上的魏国跑,在出秦国前,商鞅尝到了自己制定的法律的残酷,他想住店,但他不敢拿出证件,店家就不让他住店,店家跟他说: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翻译成咱们现在的白话文,大概就是:“按照商鞅制定的法律,旅店老板不验证顾客的身份证,犯法,连坐。”

商鞅一番感慨后,赶紧离开旅店,越过边境,跑到魏国去。

但因为商鞅曾经用欺诈的手段俘虏了魏国的公子卬,魏国上下非常痛恨商鞅,所以不愿为商鞅提供庇护,商鞅又想从魏国跑到别过去,魏国担心秦惠王抓不到商鞅拿魏国出气,于是就给商鞅扭送回秦国。

商鞅回到秦国后,迅速潜逃回自己的封地,他的封地叫商,这也是他明明是卫国公子却又称商鞅或商君的原因。

商鞅在自己的封地,组织了军队,向北攻打郑国,期望能够突围出去,结果被秦惠王派来的秦军击败,杀于渑池。

所以我说,从秦惠王的角度看,商鞅是反了的,但从商鞅的角度看,商鞅只是想逃而已。

资料来源: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配图来源: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遥望燕园


公元前381年秦孝公继位,这位志在天下的秦国君主邂逅了,同样志高存远的商鞅。然后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开始翻天覆地的变法,至公元340年,商鞅入秦二十个年头,期间两次变法,过度两任君主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一改颓势,很快兵强马壮,强冠七雄,而商鞅本人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门客,转变成秦国的大良造,相国兼将军,获封商于十五邑,人称:商君



此时商鞅站在秦政治权利顶峰,却在秦惠文王继位不久后被告发谋反,最后遭车裂惨死。商鞅得势和去势就在秦政权过度中烟飞灰灭,快的让人难以置信

有次位极人臣的商鞅和赵良聊天,商鞅不无得意的说到: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翻译过来就是:我治理秦国的本事,比起大夫百里奚怎么样?把自己和百里奚放在一个水平线比较,从这里可以看出商鞅娇纵了,当然他有自信的资本

可赵良随之一段话,给他彻底泼了凉水:

君尚将贪商于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简单的翻译就是:你这人贪恋富贵、得罪权贵、积怨百姓,全靠君主罩着你,假如哪天秦王不待解你了,你的下场可想而知?可惜商鞅无视赵良的劝告,两人的聊天是不欢而散

这段耐人寻味的谈话中可以看出,赵良把商鞅的处境分析的很透彻,而商鞅的本性确实如上所说


那么商鞅在这场谈话后,有没有权衡利弊?谋反、释权、还是逃命?

结果以上三个选项都被商鞅否定,商鞅选择的是无视,他这个人过于自信。从孝公执政起,这位残酷又富有武功的法家,一直在改革、政治中顺风顺水,无往不利,甚至在孝公的默认下商鞅优先以权贵开刀,不惜得罪太子党,以正律法。所以,商鞅在秦政治核心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他说了算那种

秦孝公需要商鞅的才干振兴国家,商鞅需要孝公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孝公对变法无条件的支持很快给秦国注入新的活力,可是也给商鞅发了个错误信号,秦国很看重你!秦国离不开你!随后孝公对其的提拔和封赏也证明了商鞅的地位与众不同,那么秦惠文王继位,权势滔天的商鞅还一如既往,毕竟我有大功于大秦


此时的商鞅,忆往昔!从魏国逃亡到如今荣华富贵,他太不容易了,商鞅无法放弃现在得到的一切,人这一辈子,实现了理想抱负,不就是为了吃喝玩乐?这就是属于商鞅的自我价值,也是属于大众的自我价值,可是他忽略了一点,他和秦孝公的供需关系,随着秦孝公死去已经支离破碎,秦国已经不需要他,但是他离开秦国什么都不是

最后,公子虔在新君面前告发商鞅谋反,商鞅被迫逃离至魏国,早就恨透商鞅的魏惠王立刻把他遣返回秦国,商鞅在走投无路下,选择造反,可惜造反失败


那么导致商鞅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不是变法,也不是君主更替,更不是鸟尽弓藏,也不是小人作祟,原因只有一个:

———商鞅身份的转变,导致功高盖主

我个人很否定商鞅因为变法得罪权贵、压榨百姓,导致最后到了人人唾弃,甚至连君主都无法容忍。这种说法是很不负责的,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寸步难行,那么变法造成恶果的始作俑者是秦政治高层,商鞅只是工具而已

等到变法成功,也是秦国和秦勋贵乐得见到的结果,秦惠文王继位,难道不想要一个强大的秦国?单单平公子虔一个状告,就要处死商鞅也很不合理


那么我们来看商鞅的身份,原本只是一个幕僚,商鞅所有的努力根本上维护了君主中央集权,这也是秦王支持商鞅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等到变法成功商鞅成了秦大夫,从执行者转变成行政者,和君主集权冲突的地位。此时变法的目的,不在是维护君主利益,也不是维护勋贵利益,而是商鞅个人利益,不断膨胀,赏封至极的荣耀

请明白,秦国的执行者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君主,商鞅的不断上位,有个最大的嫌疑——要重权而挟君主!秦孝王能吃得消这位狂人,可他的儿子惠文王却不一定。那么,对不起了,商鞅,赵良也劝说过你,可你不听,那就只能让你死了,这位能力出众,却政治单纯的法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而商鞅死后他的变法并没有中断,“二千年之法,皆是秦法”,除了秦国认可,历史也认可这位法家的伟大创举!

参考资料:《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结论:商鞅没有主动的兵变,自始至终是一个贞士、纯臣,一个领我们尊敬的伟人。

有关商君死亡经过,我们可以通过秦汉时期的文献推测。参考文献有《战国策》、《史记》、《吕氏春秋》等,另外《资治通鉴》也可以参考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商君最后的日子是这样过的:

首先,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商君告归(战国策)。

然后,公子虔的党徒诬告商君要谋反,而秦惠王本来就想治商君的罪。

第三,听到消息后,商鞅便带着家奴、亲信和老母亲逃亡到函谷关。此时天黑,想要住店。客栈的人说:“商君的法令,留宿的人没有通行证要被判刑。”商君叹息:“法令的弊端竟到了这种地步!”(史记)

第四,商君离开秦国后来到魏国,魏国因为公子卬的事情,不接受商鞅。商鞅想要去别的国家,但是魏国人说,商鞅的秦国罪人,秦国强大,不可以不归还商鞅。于是,魏国人又送商鞅回到了秦国。(史记)

第五,此时,有人告诉秦惠王,“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愿大王图之。”(战国策)可以看出,当商鞅再次返回秦国的时候,秦惠文王对于杀不杀商鞅,还是没有下决心的。杀商君的人,主要是秦国守旧贵族大臣。

第六,到了秦国,商鞅又逃回自己的封地,和自己的亲信,带领邑卒,攻打郑。秦人攻打商鞅,在郑渑池(今华阴附近)的地方杀死了商鞅。秦王车裂商鞅,并杀死商鞅全家。

因此商君是被杀死后,在被车裂的。说商君兵变,有两个疑点:

首先,商君最后只是带领少量的士卒到郑县,能算兵反吗?多半也只是想向秦王证明自己的清白,但事与愿违,在秦王的授意默许下,当地发生小意外,冲突中导致了商君死亡,然后秦王大义凛然的说:“莫如商鞅反者”。以致商鞅的死,秦人不怜。

第二,商君第一选择是逃跑,而不是反叛。这就说明,商君没有反心,也可以说没有谋反的实力。自己本来就树敌过多,更不是秦国宗室,商鞅又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果谋反,绝对失败。


吴说历史


一个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可以判定他的决定。商鞅在得知他要被以谋反的罪名逮捕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逃。

他逃到了魏国边境,却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兼俘虏公子卬给拒绝了。拒绝商鞅的理由有公也有私:正是因为商鞅变法,秦国才开始强大,从而把魏国打的割地求饶,魏人对他恨之入骨。其次,假如商鞅入境,魏王将国政交给商鞅,那置公子卬于何地?毕竟,商鞅把一个贫弱秦国变成了虎狼之国,这样的人才谁都不会放过吧!第三,公子卬本来是打算赚点军功,好增加一点政治资本,结果倒好,不仅打败了,还成了俘虏,政治通道被堵的死死的。这全拜商鞅所赐,因为打败公子卬的就是商鞅。

现在商鞅落在了自己手里,公子卬就想看看落魄商鞅的样子,这样比杀死他更舒爽。另外,还卖给秦国一个人情,不然秦国又会有借口攻魏了。

商鞅无奈,国境出不去,国内也因为自己制定的法律没人敢收留自己,商鞅这才回到自己的封邑商地。然而,回到封地的商鞅并没有领兵造反,而仅仅是组织抵抗,而且,抵抗的人还只是自己封地的一些人。

所以,商鞅到死,都没有想过要起兵造反,不是他不能,而是他不想。如果造反,商鞅和秦孝公苦心孤诣打造的秦国战舰就会毁于一旦。谁也不想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呕心沥血一手打造的东西被毁。但商鞅又不能没有表示,所以只是象征性的反抗一下,表达自己的不满。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我写的《商鞅为何要死》。求关注,求互粉~~


琼林夜话


商鞅的罪名就是造反,而且商鞅也确实起兵造反了,所以题主怎么能说商鞅没有起兵造反呢?商鞅被车裂的只是他的尸体,他就是因为起兵造反失败被杀,然后以造反的罪名被车裂的。而且商鞅全家也被诛杀。

商鞅,秦国崛起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正是因为商鞅变法才让秦国走上了富强之路,在商鞅没有变法之前,作为春秋四大国之一的秦国,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可以说被其他的国家按在地上摩擦的,特别是战国初期的魏国,可以说吊打秦国,秦国和魏国之间的河西之战,秦国输的很惨,五十万人被吴起5万人打败。

也正是因为秦国到了如此弱小的地步,所以秦国这个时候也是到了不得不变法图强的时代了,如果秦国再不采取措施那么真的很可能就被魏国或者其他的国家灭掉了,不管是楚国还是魏国都是对秦国虎视眈眈。

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开始任用商鞅变法,这也是秦国第一次变法,到了公元前350年的时候,商鞅又在秦国国内变法,这是第二次,第一次的主要内容就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第二次的主要内容: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这两次的改革也是触及到了秦国很多老贵族的利益,如果不是秦孝公支持的话,商鞅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其实当时反对商鞅变法的人是非常多的,但是商鞅都是因为有秦孝公的支持,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的保护伞没有了。

这个时候都开始反对商鞅了,而继位的秦惠王一直都对商鞅有意见,所以秦孝公一死就有人说商鞅谋反,而本来就对商鞅有意见的秦惠王想也没想就下令抓捕商鞅。

很多人都说商鞅为什么不跑,为什么不造反?其实商鞅跑也跑了,造反也造了。但是都失败了。

商鞅一开始的时候就是想到了跑,他知道这个时候秦国都想他死,所以一听说秦惠王要抓自己,马上就开溜,首先想到了就是去魏国,毕竟商鞅一开始就是在魏国得嘛,但是魏国和商鞅又有仇,商鞅当年生擒公子卬,结果就是魏国不收留商鞅了,其实商鞅这个时候也是没地方可以去了。商鞅干脆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商,就开始筹划起兵造反了,直接派兵攻打郑县,但是毕竟商鞅势力太弱小了,秦惠王派兵一来商鞅就战败了,而且自己也死了。商鞅的尸体被拉回了咸阳然后车裂的。一代商君就这么玩完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商鞅自始至终没有进行过起兵造反,后世对商鞅起兵造反的书籍记载和相关言论是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而传播于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商鞅本人的法家理想抱负决定了他不会造反。商鞅本人虽然性格冷峻孤僻,但是是一个心怀法家学说,立志把法家思想立下一块无比坚实的根基,让法家学说在秦国实践生根开花的伟大理想抱负。建功立业,弘扬法家思想是商鞅入秦的初衷之一,而不是权力。

再说当时的社会背景,秦国内忧外患。孝公新死,新君初立,旧世族欲图复辟,山东六国虎视眈眈,西部戎狄骚动,刚刚在商鞅变法中恢复过来的秦国随时可能被扼杀。这种情况下,商鞅再起兵造反,就会成为各方发动的导火索,进而商鞅的法家实践就会付之一炬,功亏一篑。所以他不可能放弃自身理想抱负而起兵造反亲手毁掉自己的实践成果。因为在战国大争之世,百家争鸣,名家术士视理想抱负甚于生命。

2,当时统治者传播商鞅造反的政治需要。一方面上面也说了,秦国当时内忧外患,传播商鞅造反进而处死商鞅,可以让统治者地位更稳固,嬴驷借老世族对商鞅的谋反污蔑除掉商鞅,之后借民心除掉老氏族,这样就能稳固新生政权。

3,后世定性商鞅造反的政治需要。这个主要是和汉朝关系最大,汉承秦制。汉朝推翻秦帝国是打着除暴秦的口号,但是最终又继承了秦制度,这就决定了统治者不能承认秦制的先进性,当然也就不能承认商鞅变法的伟大成果。而且商鞅是变法推翻旧势力的代表,汉朝不会鼓励这种人,后世统治者当然也不会,谁也不想被新势力推翻。这样历朝历代,就都把商鞅钉在造反的耻辱柱上,以至于现在大家对商鞅的这一行为认为是造反。


复生自由


秦惠文王是车裂商鞅的国君,他们两个之所以结下仇怨,是因为商鞅变法的时候,得罪过他。当然了那时候秦惠文王还是太子嬴驷。

不过话又说回来,商鞅执法如铁,即使对他嬴驷也是一视同仁,还不是为了让他们大秦帝国的人都守法,立个榜样。

若是秦惠文王真的想给商鞅作对,那他也是够傻的。

秦惠文王的老爹,是秦孝公。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失去了后台。这时候秦惠文王上台了,商鞅有可能就会倒霉了,这是商鞅心知肚明的事情。

但是,当时秦惠文王并没有急于要处死商鞅。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商鞅是可以造反或者逃跑的。

此刻,商鞅造反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秦国的法律是他制定的,造反不成的话,他知道对他以及他的家族意味的是什么?

所以,商鞅是不可能造反的。

既然不能造反,那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逃跑。

要说秦惠文王做的还不错,毕竟他是给了商鞅逃跑的时间。商鞅对他们大秦有功呀,即使他们之间有点私人恩怨。

但是,以商鞅的功劳,他还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秦惠文王的庇护,商鞅成功的逃脱了,他是去了魏国。

可以说商鞅的死,正是他逃到魏国造成的。本来商鞅去魏国,应该是想给魏王效力的。但是,令他不知道的是,魏王恨死了商鞅。

因为商鞅在秦国变法,让秦国强大了起来,商鞅带着士兵还攻打过魏国,害的魏国吃了败仗,又是罚款又是割地。

魏王觉得他这么狼狈,没有面子,都是商鞅造成的。

正好魏王想要找商鞅的算账呢,这时候商鞅自己送上门来了。所以,商鞅逃到魏国之后,就被魏王抓起来了。

商鞅如此重要的人物,都要逃跑了,魏王当然知道秦国已经容不下他了。这时候秦惠文王正在秦国紧锣密鼓的通缉商鞅呢?

魏王为了讨好秦惠文王,就把商鞅给抓起来,送给了秦惠文王。

此刻,商鞅被抓的事,秦国的所有人都知道了。尤其是秦国的贵族,商鞅变法正是伤害了秦国贵族的利益。

这时候秦惠文王刚上台,他还需要贵族们的支持。

贵族一直给他施加压力,让他处死商鞅。说实话在这种情况下,秦惠文王想不处死商鞅都没有借口了。

毕竟人已经被抓住了,总不能说他再跑了吧。

秦惠文王为了巩固自己在秦国的王位,只好把商鞅给处死了。

说实话秦惠文王和商鞅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怨。毕竟当年他犯法,商鞅没有直接处罚他,而是让他老师代替他受罚的。

商鞅真正得罪的是秦国贵族和秦惠文王的老师,有这些人想要置商鞅于死地。商鞅想活真的很难。

既然秦惠文王给了他一次逃命的机会,他没有逃掉,那只能是受死了。

这就是为何商鞅没有造反,也没有逃跑成功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