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史学达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这一篇短短的歌行,道出了曹操的志趣和野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是造化弄人,曹操也像诸葛武侯一样,成了一个壮志难酬的时代悲剧英雄,只不过他的悲剧来的晚了一点点。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欲做周公的曹操,刚刚去世就被自己的儿子打了一个大嘴巴子,曹丕继任丞相,同年逼迫汉献帝禅让成立大魏国,这让曹操背上了一千多年的骂名!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曹氏的江山就此断绝,曹操吐哺而来的嘉宾并没有心念旧恩,他天下归心的野望也就化为泡影!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每当曹操看到蒙恬、蒙毅两兄弟的故事他都会痛哭流涕,在他的哭泣同时,还呢喃着一个人的名字“子桓”也就是“曹丕”。

蒙恬一个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名字,他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蒙毅一个秦始皇看中的上卿,出则同车,寝则不同床!

这俩人为秦家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让人唏嘘的是秦国继任的二世祖,让他们双双殒命。

两人中最令人感到悲伤和愤恨的当属蒙恬,当二世祖的使者,传达了二世祖要蒙恬死的信息后。

蒙恬说了这样一句话

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这正符合了曹操“心念旧恩”的歌行,只是不知曹操是说与自己听,还是说与别人听!这些不过是大家对曹操动机的揣测,怎么说可能都有道理!但是曹操要保住自己名节的心思却是实打实的存在。

事实也如此展示,曹操一生都没有去篡夺刘家的天下,或许是因为“心念旧恩”也或许只是“时机未熟”!但是他终归多少保住了一些周公的名号。

可是秦有二世祖,曹操也有个二世祖

所以曹操在哭蒙恬的时候,强调的两个东西非常重要了

第一个:“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这话看着就像是说给曹丕听的,儿子啊你看蒙恬是有能力反叛的但是不敢忘记老子的教诲,没有反啊!

第二个:“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这话里透露出了曹操的担心,蒙恬也只是积信于秦三世,他们老曹到了曹丕这就是第四世了,如果不忘先人的教诲,他们将比蒙家更要忠心。

然而曹丕并不这样想!

他想的是“老爹咱们曹家为了刘家的基业兢兢业业三世了,跟蒙家一样,够了!到我就要换换口味了。”

曹操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发出过于三世的感叹,他明白这种“死而守义者”的必然消亡,也就是自己欲做周公的落空!


对刘家的反叛随着时代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定局,曹操却处在这一转变的关键点上,他就不得不服从传统舆论带来的压力,一面又会看清,就算是自己服从于这种传统的舆论定势,刘家依旧会在曹家的手中趋于消亡。这种纠结存在于曹操的心中,当他看到蒙恬的故事,自然会想到自己,蒙恬能够死而守义,但是自己却做不到,即使自己如何努力的服从于舆论营造名声,这名声还是会被时事的发展所毁灭。而长久存在的舆论则会把自己消灭,事实证明曹操确实背上了千古的骂名!所以曹操哭蒙恬强调的“过于三世矣”正是这种纠结和无奈的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